附錄四 關于卡夫卡《城堡》的一點說明
關燈
小
中
大
統治者們的為所欲為和兇惡的意圖描畫的可怕的圖像絕不是安德爾斯所認為的什麼“歪曲”,而是最忠實的現實主義,是用始終對現實加以濃縮的合法的寫作手段描下的我們時代的狀況,這個時代玩弄我們幹股掌之中。
甚至,一些個人與團體的心聲和愛有可能帶來針對那些僵化的權欲統治者的驟變。
關于中間層城堡機構,那些确實統治着我們、誘使我們走上迷途的飛揚跋扈、自以為是的“上帝在大地上的代表們”,情況便是如此。
卡夫卡所表現的無非是這一事實,這種可悲的、官僚主義的現實情況。
今天随便往報紙上一瞥都能得到證實。
他從來沒有承認或贊美這種事實情況的合理性,無論在他的辦公處,在他的家庭中,還是在與公衆接觸的生活中都是如此。
關于後者,雅諾施的《與卡夫卡談話錄》以事實提出了與安德爾斯的假想截然相反的證明。
安德爾斯的書中很少有贊成卡夫卡的言詞,而百分之九十九是反對他的(書的副标題本身就不正确)。
安德爾斯對卡夫卡的诽謗的高xdx潮是:他沒有看到——一或不願看到,卡夫卡每每談及的都是中間層,即插入于人與上帝(人與“城堡”)之間的中間層;根據我報道過的卡夫卡的構思,最高層直到最後才采取行動,作出了一項與可恥的下屬辦事機構所代表的截然不同的決定;而那些城堡辦事機構想方設法遮擋、扭曲人們的視線,不讓人窺見上帝随着時間流逝之不利因素(比如我們現在便是如此),甚至使人全然不得見上帝的可能。
這就像在斯特林堡的《複活節》中(斯特林堡對卡夫卡象征風格的影響還不曾得到足夠準确的研究哪殘忍的信徒直到最後才揭示自己愛的真面目一樣。
“我們被造就出來,是為了生活在天堂中”,卡夫卡寫道,“天堂有義務為我們服務。
我們的義務被改變了;但卻無人提及,這一變化也是與天堂的義務一起變的。
”這還不夠清楚嗎?在這幾行文字中難道會有人聽不到希望的聲音?這裡難道不是顯露出了猶太教和一切宗教的支柱,難道不是使“後悔的罪犯的皈依”這個句子仿佛透過許多時代的迷霧顯了出來,難道不是使這個句子連同由時代危機造成的克制和悔悟一起被推了出來嗎?——可是安德爾斯充滿信心地用命令式口氣宣稱,說得過于尖銳也過于肯定:“關于卡夫卡,隻有少數論點可以像這一點這樣毫無疑問地加以确定:卡夫卡的‘宗教性’與猶太教沒有任何直接關系。
”對此,我可以以漢斯·約阿希姆·雪普斯的文章(“卡夫卡作品的神學主題”)為證,在這篇文章中這種關系得到了清楚得令人吃驚的闡述。
卡夫卡所有著作在痛苦中顫抖着描繪了今日世界上與孤立隔絕的、沒有愛的情感隻歸屬于自己的機器侏儒——“人”,描繪了人的寂寞化、與他人的隔離。
歸根結底,這是舊約中一個主要句子的改寫:“愛他人猶如愛你自己。
” 此外,我認為我通過提及對卡夫卡的《城堡》的基本構思産生了影響的一部捷克經典長篇小說(波切娜·涅姆柯娃的《祖母》),從另一個角度提供了證據,證明卡夫卡僅僅将那些中間層、那些精靈般的官僚描述為就靈知的自相矛盾而言是惡的,而未将城堡之看不見的最高主人包括進去。
《城堡》是一部無限制的一神論的長篇小說,在一神論的旗幟下約伯的書也曾将中間層撒旦拒之門外,在此旗幟下還有,“我們的上帝是唯一的上帝”這麼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沒有任何惡的上帝,盡管預言家關于上帝之不可理解的那句話“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有時候,尤其在今天這樣糟糕的時代始終是有效用的;為此卡夫卡會樂意地羅列大量例子。
在這樣的時代,上帝會在人的陰暗的目光裡以各種模樣改頭換面,以各種假的形體出現,甚至表現為醜陋的、狹隘的,油滑的、不道德的形象,表現為要求人們無目的地謀殺兒子的力量(基克加德語)等等。
但他就是他,什麼也不能改變。
人們希望他壓倒一切陰郁和障礙,輝煌地現身。
這始終是一切希望中最偉大的希望。
盡管從上帝那兒來的“皇帝的聖旨”中途為成千上萬中間層所阻,“你卻坐在窗前,在夜幕降臨時夢一般地期待着它,”卡夫卡說。
難道安德爾斯果真沒有發現,在卡夫卡這篇無疑是最美的神秘故事中,同被他曲解為對胡作非為的中間層的法西斯式的崇拜的長篇小說《城堡》一樣,因無把握而顫抖着希望能最終消滅将上帝與人類行為分隔開來的中間層。
此外,安德爾斯将這篇短小的小說也解釋錯了,他在他的書中随心所欲地走下去,隻是間接地考慮到卡夫卡的實際情況,這麼做似乎是最為令他愉快的事。
我毫不猶豫地認為關于蛇發女怪高爾戈的論述是他這本書中最成功的部分,并認為從這裡,他不容置疑的才幹還将有所發揮。
G·安德爾斯的論述是在一種教條式地規定了的基本觀念基礎上進行的;盡管他處處小心翼翼,似乎有時仍然沒有集中精力充分考慮這一基本觀念。
這種基本觀念是在極左人士的圈子裡風行的一種估計:大于世界中一切昏暗的、深不可測的、混亂迷們的、合乎自然卻不理智的、制造痛苦的、精靈般的因素(正直的文學家卡夫卡對這些沒有閉口諱言,而有時甚至是極力強調)都有可能簡單地随着宣布而消失,像變戲法一樣變掉;同時,面對不可理解之物,面對人類的局限性心中産生敬畏是恥辱。
世上存在着可取消的(不高尚的)不幸,然而也存在着無法取消的(高尚的)不幸,對這二者的區分是這個圈子裡的人至今毫不懂得的。
我感謝托馬斯·曼在他美麗的、博學的論文《歌德和托爾斯泰》中提示了歌德懷着與自然密切相關的感覺寫給“最高自由的歌手”席勒的信中一段話(寫這段話的人恰恰是心中充滿了光明的歌德):“您很快将看到,您的關切對我來說有着多麼大的好處。
随着進一步熟悉您将會發現我心中的一種昏暗和躊躇,這是些我無力駕馭的因素。
”卡夫卡始終視歌德為人類的最高導師不是偶然的,倘若他真是安德爾斯所認為的頹廢派,那麼他是絕不會有這種偏愛的。
“昏暗和躊躇”——它們在真誠的、努力的人心中也有一席之地。
隻是不能對它們屈膝投降;而卡夫卡也從來沒有堕落到安德爾斯強加于他的醜惡的奴才性中去。
證明:見我這篇辯護文章開頭處分列兩行以作對照的言論。
卡夫卡無須任何辯護。
但如遇到一些卡夫卡論者不斷地全然不顧他的與消極方面(這方面我并不否認)并存的正面的積極方面,——安德爾斯就是個極端的例子——那麼總會刺激着我不斷奮起反擊(盡管我對論戰十分反感)。
安德爾斯論述道,陌生性、孤立性是卡夫卡的基本經曆,這是正确的。
但如果說他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對成語的字面理解(照這說法,小說《變形記》便是取材于成語“肮髒的甲蟲”的),則是荒謬絕倫;這就像聲稱西格弗利德磨大刀的故事隻不過是諺語“人人都是自身幸福的鐵匠”進一步的語言上的擴充一樣。
——這類破爛的賣弄聰明之說可惜充斥着安德爾斯的全書。
書裡也充滿了疏忽性差錯,比如他讓阿爾忒密絲(而不是阿芙羅狄特)從大海的浪花中誕生(57頁);還有不是一處、而是多處将卡夫卡創造的形象奧德拉代克(根據斯拉夫語系詞源:無辦法可使的人。
拉代=辦法、建議)變成了脫離詞源學的奧德瓦代克。
應該公正地強調,安德爾斯之分析的起點是正确的。
隻不過他很快就通過前面提到過的“手腕的轉動”把事情扭到錯誤的軌道上去;他強調得太少的是:卡夫卡在人的孤立性、無愛心上看到的是罪與原罪,是人必須抗拒的,否則正義的懲罰便會降臨,當然他将這種懲罰描繪上了一定的暴虐色彩。
可是怎麼能将卡夫卡稱為一個無信仰的人,認為他的長篇小說“在轉圈子”,他唯一的“行動是在成百上千種可能性面前猶豫、思慮”呢?怎麼能把他刻畫成一個
甚至,一些個人與團體的心聲和愛有可能帶來針對那些僵化的權欲統治者的驟變。
關于中間層城堡機構,那些确實統治着我們、誘使我們走上迷途的飛揚跋扈、自以為是的“上帝在大地上的代表們”,情況便是如此。
卡夫卡所表現的無非是這一事實,這種可悲的、官僚主義的現實情況。
今天随便往報紙上一瞥都能得到證實。
他從來沒有承認或贊美這種事實情況的合理性,無論在他的辦公處,在他的家庭中,還是在與公衆接觸的生活中都是如此。
關于後者,雅諾施的《與卡夫卡談話錄》以事實提出了與安德爾斯的假想截然相反的證明。
安德爾斯的書中很少有贊成卡夫卡的言詞,而百分之九十九是反對他的(書的副标題本身就不正确)。
安德爾斯對卡夫卡的诽謗的高xdx潮是:他沒有看到——一或不願看到,卡夫卡每每談及的都是中間層,即插入于人與上帝(人與“城堡”)之間的中間層;根據我報道過的卡夫卡的構思,最高層直到最後才采取行動,作出了一項與可恥的下屬辦事機構所代表的截然不同的決定;而那些城堡辦事機構想方設法遮擋、扭曲人們的視線,不讓人窺見上帝随着時間流逝之不利因素(比如我們現在便是如此),甚至使人全然不得見上帝的可能。
這就像在斯特林堡的《複活節》中(斯特林堡對卡夫卡象征風格的影響還不曾得到足夠準确的研究哪殘忍的信徒直到最後才揭示自己愛的真面目一樣。
“我們被造就出來,是為了生活在天堂中”,卡夫卡寫道,“天堂有義務為我們服務。
我們的義務被改變了;但卻無人提及,這一變化也是與天堂的義務一起變的。
”這還不夠清楚嗎?在這幾行文字中難道會有人聽不到希望的聲音?這裡難道不是顯露出了猶太教和一切宗教的支柱,難道不是使“後悔的罪犯的皈依”這個句子仿佛透過許多時代的迷霧顯了出來,難道不是使這個句子連同由時代危機造成的克制和悔悟一起被推了出來嗎?——可是安德爾斯充滿信心地用命令式口氣宣稱,說得過于尖銳也過于肯定:“關于卡夫卡,隻有少數論點可以像這一點這樣毫無疑問地加以确定:卡夫卡的‘宗教性’與猶太教沒有任何直接關系。
”對此,我可以以漢斯·約阿希姆·雪普斯的文章(“卡夫卡作品的神學主題”)為證,在這篇文章中這種關系得到了清楚得令人吃驚的闡述。
卡夫卡所有著作在痛苦中顫抖着描繪了今日世界上與孤立隔絕的、沒有愛的情感隻歸屬于自己的機器侏儒——“人”,描繪了人的寂寞化、與他人的隔離。
歸根結底,這是舊約中一個主要句子的改寫:“愛他人猶如愛你自己。
” 此外,我認為我通過提及對卡夫卡的《城堡》的基本構思産生了影響的一部捷克經典長篇小說(波切娜·涅姆柯娃的《祖母》),從另一個角度提供了證據,證明卡夫卡僅僅将那些中間層、那些精靈般的官僚描述為就靈知的自相矛盾而言是惡的,而未将城堡之看不見的最高主人包括進去。
《城堡》是一部無限制的一神論的長篇小說,在一神論的旗幟下約伯的書也曾将中間層撒旦拒之門外,在此旗幟下還有,“我們的上帝是唯一的上帝”這麼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沒有任何惡的上帝,盡管預言家關于上帝之不可理解的那句話“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有時候,尤其在今天這樣糟糕的時代始終是有效用的;為此卡夫卡會樂意地羅列大量例子。
在這樣的時代,上帝會在人的陰暗的目光裡以各種模樣改頭換面,以各種假的形體出現,甚至表現為醜陋的、狹隘的,油滑的、不道德的形象,表現為要求人們無目的地謀殺兒子的力量(基克加德語)等等。
但他就是他,什麼也不能改變。
人們希望他壓倒一切陰郁和障礙,輝煌地現身。
這始終是一切希望中最偉大的希望。
盡管從上帝那兒來的“皇帝的聖旨”中途為成千上萬中間層所阻,“你卻坐在窗前,在夜幕降臨時夢一般地期待着它,”卡夫卡說。
難道安德爾斯果真沒有發現,在卡夫卡這篇無疑是最美的神秘故事中,同被他曲解為對胡作非為的中間層的法西斯式的崇拜的長篇小說《城堡》一樣,因無把握而顫抖着希望能最終消滅将上帝與人類行為分隔開來的中間層。
此外,安德爾斯将這篇短小的小說也解釋錯了,他在他的書中随心所欲地走下去,隻是間接地考慮到卡夫卡的實際情況,這麼做似乎是最為令他愉快的事。
我毫不猶豫地認為關于蛇發女怪高爾戈的論述是他這本書中最成功的部分,并認為從這裡,他不容置疑的才幹還将有所發揮。
G·安德爾斯的論述是在一種教條式地規定了的基本觀念基礎上進行的;盡管他處處小心翼翼,似乎有時仍然沒有集中精力充分考慮這一基本觀念。
這種基本觀念是在極左人士的圈子裡風行的一種估計:大于世界中一切昏暗的、深不可測的、混亂迷們的、合乎自然卻不理智的、制造痛苦的、精靈般的因素(正直的文學家卡夫卡對這些沒有閉口諱言,而有時甚至是極力強調)都有可能簡單地随着宣布而消失,像變戲法一樣變掉;同時,面對不可理解之物,面對人類的局限性心中産生敬畏是恥辱。
世上存在着可取消的(不高尚的)不幸,然而也存在着無法取消的(高尚的)不幸,對這二者的區分是這個圈子裡的人至今毫不懂得的。
我感謝托馬斯·曼在他美麗的、博學的論文《歌德和托爾斯泰》中提示了歌德懷着與自然密切相關的感覺寫給“最高自由的歌手”席勒的信中一段話(寫這段話的人恰恰是心中充滿了光明的歌德):“您很快将看到,您的關切對我來說有着多麼大的好處。
随着進一步熟悉您将會發現我心中的一種昏暗和躊躇,這是些我無力駕馭的因素。
”卡夫卡始終視歌德為人類的最高導師不是偶然的,倘若他真是安德爾斯所認為的頹廢派,那麼他是絕不會有這種偏愛的。
“昏暗和躊躇”——它們在真誠的、努力的人心中也有一席之地。
隻是不能對它們屈膝投降;而卡夫卡也從來沒有堕落到安德爾斯強加于他的醜惡的奴才性中去。
證明:見我這篇辯護文章開頭處分列兩行以作對照的言論。
卡夫卡無須任何辯護。
但如遇到一些卡夫卡論者不斷地全然不顧他的與消極方面(這方面我并不否認)并存的正面的積極方面,——安德爾斯就是個極端的例子——那麼總會刺激着我不斷奮起反擊(盡管我對論戰十分反感)。
安德爾斯論述道,陌生性、孤立性是卡夫卡的基本經曆,這是正确的。
但如果說他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對成語的字面理解(照這說法,小說《變形記》便是取材于成語“肮髒的甲蟲”的),則是荒謬絕倫;這就像聲稱西格弗利德磨大刀的故事隻不過是諺語“人人都是自身幸福的鐵匠”進一步的語言上的擴充一樣。
——這類破爛的賣弄聰明之說可惜充斥着安德爾斯的全書。
書裡也充滿了疏忽性差錯,比如他讓阿爾忒密絲(而不是阿芙羅狄特)從大海的浪花中誕生(57頁);還有不是一處、而是多處将卡夫卡創造的形象奧德拉代克(根據斯拉夫語系詞源:無辦法可使的人。
拉代=辦法、建議)變成了脫離詞源學的奧德瓦代克。
應該公正地強調,安德爾斯之分析的起點是正确的。
隻不過他很快就通過前面提到過的“手腕的轉動”把事情扭到錯誤的軌道上去;他強調得太少的是:卡夫卡在人的孤立性、無愛心上看到的是罪與原罪,是人必須抗拒的,否則正義的懲罰便會降臨,當然他将這種懲罰描繪上了一定的暴虐色彩。
可是怎麼能将卡夫卡稱為一個無信仰的人,認為他的長篇小說“在轉圈子”,他唯一的“行動是在成百上千種可能性面前猶豫、思慮”呢?怎麼能把他刻畫成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