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宗教觀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不承認某種真正與它相違背的異教的自然倫理學。
這也顯然是《聖經》中關于不要有上帝的影像這一信條的最深刻的原因。
危機神學,甚至早在約伯那裡,甚至基克加德的亞伯拉罕觀都很容易陷入這樣的危險之中:從上帝和人的不同中,從完善和有盡頭二者的不同中引導出一種上帝的非道德成自然道德來,把上帝想象成一種龇牙咧嘴的黑人的物神。
“你心中不能産生影像”。
通過河馬和鳄魚同樣沒有對上帝的形象作出最後的定論。
當然上帝“照他的模樣”創造了人類——這是古老的人道的學說,生活在阿奎諾的偉大的托馬斯便是在奧古斯汀悲觀的迷失後重新回到這個學說上來的,——卡夫卡同樣在上帝和人之間看到的不是異律性,而隻是不清晰性,一種充滿了陰謀詭計的、由官僚主義帶來的、不斷阻礙着善的中間層次那幾乎無可救藥的錯綜複雜。
盡管這一中間層次在他的作品中占據着如此廣大的空間,有時甚至不留空隙,他還是寫下了像下面這樣充滿了希望和愛情、充滿了由無數苦難艱辛地換來的安慰的句子: 假如第二天囚徒們還是老樣子,或甚至更尖銳了,或 即使明确宣布他們将永不停止,這些并不能構成對徹底解 放的預感的反駁。
這一切倒是有可能成為最終解放的必要 前提。
他認為,即使人們已經得救,也必須轉向善,不考慮 過去,甚至不考慮本來。
卡夫卡眼中的絕對世界不是無可救藥的,不是與我們隔絕的。
希望——同樣有我們一份!他有時發出的相反的言論在“絕對概念的無數入口處面前并無決定意義。
他不斷重新認出這些入口處,在這部傳記中,我也将正确的職業、正确的婚姻等等反複出現的可能性作為這樣的入口處來描寫。
因為我感到,正是這一點在描述一個宗教觀強烈的人時是至關重要的:指出這個人所承認的有盡頭的世界和完美的彼岸世界之間存在的交彙融合,指出它們位于何處,他是完全拒絕了它們,避開它們,還是隻是偶然地錯過了,但在原則上是認識到的,并試着朝這個方向努力,去經曆。
1922年3月15日,弗蘭茨為我朗讀了他的長篇小說《城堡》的開頭部分。
《城堡》中出現了詳盡的描述,這是一種特定的人對待世界的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每個人都在自己身上感到這種類型的一個因素的存在(正如浮士德或唐·吉诃德或居麗亞·索萊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存在着一樣,即使僅僅是自我的氣質、渴望、部分成分,于是盡管描寫出的品質中有着種種個性,卡夫卡的《城堡》是供每個人認識自己的書。
卡夫卡的主人公僅被稱為“K。
”,因而具有自傳性質,這個“K。
”寂寞地在生活中穿行。
這部長篇小說以超現實之巨大的、令人驚恐的清晰性挖掘出來的是我們心中的寂寞成分。
可是這裡是一種特定的有着細微差别的寂寞(這種細微差别我們也深深地知道,在安靜的時刻會感到它向表面浮升)。
K.全然是個有着良好願望的人,他不希望寂寞,對寂寞無自豪感;相反,寂寞是無可奈何地逼上來的,因為從内心出發,他很願意成為人類社會中活躍的一員,願意通過正當的方式方法同人們一起工作,與人們生活在一起;他尋找着一種有用的職業,想要結婚,建立家庭。
但這一切皆告失敗。
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圍繞着K.的冰冷的與世隔絕不是偶然現象。
同樣并非偶然的是:在K.争取到一住處的那個村莊裡,那些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與他之間隔絕着,他在尋找聯系的努力中碰到的農民家庭恰恰是受到其他人蔑視的。
但是K.為何不能與當地人融合之謎得不到解答。
他是陌生人——他闖入的村莊是以不信賴眼光看待陌生人的。
話說到此便為止了。
人們很快就感覺到:這是人類普遍的陌生感,隻不過在此具體化為某一個特殊的事例罷了。
“在此誰也不能成為别人的同伴。
”在這具體化上還可以再繼續向前邁一步。
這是猶太人獨特的感覺,他們想要在陌生的環境中紮根,用盡心靈的全部力量,去接近陌生的人們,完全變成與他們一樣的人——但這種融合終是沒有成功。
“猶太人”這個詞在《城堡》中沒有出現。
但顯而易見,卡夫卡從他的猶太心靈出發,通過這麼一個樸素的小說就今日猶太民族的整體處境所說的話超過了一百篇學術論文可以告訴我仔1的内容。
專門的猶太民族的闡釋與人舉普遍的闡釋是手挽着手的,不存在一個排斥另一個或幹擾另一個時間領。
關于普遍的宗教闡釋.我在為《城堡》出書寫的跋中作了嘗試。
鐵國指出反映長篇小說與猶太人命運的關系的幾點。
同農民的第一次相會就已具典型特征的了。
K.在這個陌生的村子裡迷失了方向。
他累了。
看見了一個老農民。
“我可以到您那兒去待一會兒嗎?”K.問。
這個農民說了句含混不清的話。
K.馬上就将此看成是邀請,便走進了小屋。
後來顯示出,這個讓他進去的人是低能的。
猶太人在其各散居地賴以建立其“居住權”的奇怪的法律條款使人想起與K.所接受的那種半帶偶然的‘寬容”是那樣相似。
幾頁前的描述也完全一樣。
K.詢問那相當不友好的教師,他是否可以登門拜訪。
教師的回答:“我住在斯瓦能街肉店亭。
”作者評注:“這句話的性質更多的是給個地址,而不是邀請。
”K.卻說:“好的,我會來的。
”在這個小小的前奏中便可以發現“各民族”靜靜地拒絕、而猶太人不得不堆笑臉、巴結、甚至露骨奉迎的場面,這些是以一種令人震驚的客觀的憂郁描寫的(這是卡夫卡風格的獨特處之一,從客觀中湧出,而非出自主觀強行的憂郁。
)。
往下讀,在小屋裡馬上便顯示出來,在場者視K.為完全不受歡迎的,他打擾了他們非常具私人性質的家庭勞動(擦地闆、洗衣服、喂奶)。
他們無可奈何地同意他在那裡稍睡一會兒。
然後他被請了出去。
一個“沉默寡言、緩緩思索的人,身體寬大,臉也寬大”,朝他走來,“您不能留在這裡。
”猶太人并非總是被不客氣地或故意作難地趕出去的。
事情往往是符合一種自然規律的,沒有激情、呆闆生硬地發生的。
“我們不需要客人。
”K.聲明,他是接受邀請來的,他本該在此獲得一個正确的職位,一個土地丈量員的職位。
這一邀請是否真實,或是否是K.自己臆造的,這個問題是整個長篇小說圍着轉的中心——在此也很容易感覺到其與猶太人問題的并行性。
在開頭這一章中,這個民族的這個樸素的人給了暫時性的答複:“(人們是否需要您)……這我不知道。
假如說人們叫您來,那麼他們也許需要您,這顯然是個例外。
但是我們,我們小老百姓,總是照老規矩辦。
您别見怪。
”K.還想迅速與房間裡的一位姑娘交談幾句,但“K.的右邊和左邊已經各站了一個男人,被他們一言不發地用全力架了出去,仿佛沒有其他辦法可以使他明白似的。
那老頭兒不 知為什麼樂了,拍着手。
連那洗衣服的女入也為突然嘈聲鼎沸的孩子們而笑了起來。
”這個場面,永恒的猶太人命運,看上去就像是“别動,猶太人将被燒死”這句話的非常公正不阿的翻版。
論據在這個世界為我們舉行的猶太人問題讨論中是沒有地位的,“一言不發地,仿佛沒有其他辦法可以使他明白似的”。
敵對的周圍世界對K.來說分成了兩個層次:村子——統治的城堡。
為了能在村子裡居住下來,他需要獲得城堡的批準。
但正如農民不理睬他一樣,城堡也對他關閉着。
城堡以小說中獨特的象征性語言代表着上帝的領導,村子及其中的農民意味着“大地母親”。
女人們讓他靠近自己——他希望通過她們打開與各家庭間的通道,在腳下找到堅實的土地。
同樣對他來說職業也是與大地的聯系,是紮根的因素。
當他看到與當地的一個姑娘有建立關系的希望、有獲得職業的希望時,他以為他的事業勝利了,他在夢裡掂了掂自己的分量,感到他“難以區分地”夾雜在村子居民中一起升起。
整個這段話中呼吸着一切同化心理學的幻覺精神:“隻有作為村子裡的工作者,盡可能遠離城堡裡的先生們,他才有可能達到城堡中的什麼東西。
那些對他仍然十分不信任的人将開口說話,假如他雖然不能成為他們的朋友,但能成為與他們一樣的公民的話,假如他有朝一日與蓋司太克或拉瑟曼毫無區别的話——這很快就會實現,而一切取決于它——到那時,所有道路都會在一瞬間全部向他敞開。
…… “K.的想法是沿着人們熟悉的道路展開的:通過與人的共處抵達上帝身邊,從與一種自然生活形式的交融中發掘宗教的力量。
K.顯然有能力合理地分析這個秘密——卻沒有能力親身到達其深處(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中)。
“我在這裡多待一會兒,便有點感到被遺棄了,”他向那個教師抱怨,“我既不歸屬于農民之中,也不歸屬于城堡之内。
”“在農民和城堡之間是沒有差别的,”教師糾正他的說法。
——這話聽上去又像是一句名言、一句贊美詩句的意譯了:“我們怎麼能在陌生的國主唱上帝之歌!”下面闡述的K.和當地人之間的差别具有人們十分熟悉的輪廓。
猶太人處處觸犯古老的風俗,——不自願地變得令人讨厭——他有這麼一種虛幻的感覺:對一切都比當地人更懂,他想以與他們不同的方式來簡化、實際化整個事情,他們頑固不化。
卡夫卡在許多場面中以帶優越感的譏諷指出,村莊和城堡中那些似乎已經過時的、怪僻的機構針對這個不速之客在發展着怎麼樣的難以感覺到的抵抗力量。
“您不是來自城堡,”旅館女主人殘酷地直率地對他說,“您也不是村裡人,您什麼都不
這也顯然是《聖經》中關于不要有上帝的影像這一信條的最深刻的原因。
危機神學,甚至早在約伯那裡,甚至基克加德的亞伯拉罕觀都很容易陷入這樣的危險之中:從上帝和人的不同中,從完善和有盡頭二者的不同中引導出一種上帝的非道德成自然道德來,把上帝想象成一種龇牙咧嘴的黑人的物神。
“你心中不能産生影像”。
通過河馬和鳄魚同樣沒有對上帝的形象作出最後的定論。
當然上帝“照他的模樣”創造了人類——這是古老的人道的學說,生活在阿奎諾的偉大的托馬斯便是在奧古斯汀悲觀的迷失後重新回到這個學說上來的,——卡夫卡同樣在上帝和人之間看到的不是異律性,而隻是不清晰性,一種充滿了陰謀詭計的、由官僚主義帶來的、不斷阻礙着善的中間層次那幾乎無可救藥的錯綜複雜。
盡管這一中間層次在他的作品中占據着如此廣大的空間,有時甚至不留空隙,他還是寫下了像下面這樣充滿了希望和愛情、充滿了由無數苦難艱辛地換來的安慰的句子: 假如第二天囚徒們還是老樣子,或甚至更尖銳了,或 即使明确宣布他們将永不停止,這些并不能構成對徹底解 放的預感的反駁。
這一切倒是有可能成為最終解放的必要 前提。
他認為,即使人們已經得救,也必須轉向善,不考慮 過去,甚至不考慮本來。
卡夫卡眼中的絕對世界不是無可救藥的,不是與我們隔絕的。
希望——同樣有我們一份!他有時發出的相反的言論在“絕對概念的無數入口處面前并無決定意義。
他不斷重新認出這些入口處,在這部傳記中,我也将正确的職業、正确的婚姻等等反複出現的可能性作為這樣的入口處來描寫。
因為我感到,正是這一點在描述一個宗教觀強烈的人時是至關重要的:指出這個人所承認的有盡頭的世界和完美的彼岸世界之間存在的交彙融合,指出它們位于何處,他是完全拒絕了它們,避開它們,還是隻是偶然地錯過了,但在原則上是認識到的,并試着朝這個方向努力,去經曆。
1922年3月15日,弗蘭茨為我朗讀了他的長篇小說《城堡》的開頭部分。
《城堡》中出現了詳盡的描述,這是一種特定的人對待世界的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每個人都在自己身上感到這種類型的一個因素的存在(正如浮士德或唐·吉诃德或居麗亞·索萊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存在着一樣,即使僅僅是自我的氣質、渴望、部分成分,于是盡管描寫出的品質中有着種種個性,卡夫卡的《城堡》是供每個人認識自己的書。
卡夫卡的主人公僅被稱為“K。
”,因而具有自傳性質,這個“K。
”寂寞地在生活中穿行。
這部長篇小說以超現實之巨大的、令人驚恐的清晰性挖掘出來的是我們心中的寂寞成分。
可是這裡是一種特定的有着細微差别的寂寞(這種細微差别我們也深深地知道,在安靜的時刻會感到它向表面浮升)。
K.全然是個有着良好願望的人,他不希望寂寞,對寂寞無自豪感;相反,寂寞是無可奈何地逼上來的,因為從内心出發,他很願意成為人類社會中活躍的一員,願意通過正當的方式方法同人們一起工作,與人們生活在一起;他尋找着一種有用的職業,想要結婚,建立家庭。
但這一切皆告失敗。
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圍繞着K.的冰冷的與世隔絕不是偶然現象。
同樣并非偶然的是:在K.争取到一住處的那個村莊裡,那些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與他之間隔絕着,他在尋找聯系的努力中碰到的農民家庭恰恰是受到其他人蔑視的。
但是K.為何不能與當地人融合之謎得不到解答。
他是陌生人——他闖入的村莊是以不信賴眼光看待陌生人的。
話說到此便為止了。
人們很快就感覺到:這是人類普遍的陌生感,隻不過在此具體化為某一個特殊的事例罷了。
“在此誰也不能成為别人的同伴。
”在這具體化上還可以再繼續向前邁一步。
這是猶太人獨特的感覺,他們想要在陌生的環境中紮根,用盡心靈的全部力量,去接近陌生的人們,完全變成與他們一樣的人——但這種融合終是沒有成功。
“猶太人”這個詞在《城堡》中沒有出現。
但顯而易見,卡夫卡從他的猶太心靈出發,通過這麼一個樸素的小說就今日猶太民族的整體處境所說的話超過了一百篇學術論文可以告訴我仔1的内容。
專門的猶太民族的闡釋與人舉普遍的闡釋是手挽着手的,不存在一個排斥另一個或幹擾另一個時間領。
關于普遍的宗教闡釋.我在為《城堡》出書寫的跋中作了嘗試。
鐵國指出反映長篇小說與猶太人命運的關系的幾點。
同農民的第一次相會就已具典型特征的了。
K.在這個陌生的村子裡迷失了方向。
他累了。
看見了一個老農民。
“我可以到您那兒去待一會兒嗎?”K.問。
這個農民說了句含混不清的話。
K.馬上就将此看成是邀請,便走進了小屋。
後來顯示出,這個讓他進去的人是低能的。
猶太人在其各散居地賴以建立其“居住權”的奇怪的法律條款使人想起與K.所接受的那種半帶偶然的‘寬容”是那樣相似。
幾頁前的描述也完全一樣。
K.詢問那相當不友好的教師,他是否可以登門拜訪。
教師的回答:“我住在斯瓦能街肉店亭。
”作者評注:“這句話的性質更多的是給個地址,而不是邀請。
”K.卻說:“好的,我會來的。
”在這個小小的前奏中便可以發現“各民族”靜靜地拒絕、而猶太人不得不堆笑臉、巴結、甚至露骨奉迎的場面,這些是以一種令人震驚的客觀的憂郁描寫的(這是卡夫卡風格的獨特處之一,從客觀中湧出,而非出自主觀強行的憂郁。
)。
往下讀,在小屋裡馬上便顯示出來,在場者視K.為完全不受歡迎的,他打擾了他們非常具私人性質的家庭勞動(擦地闆、洗衣服、喂奶)。
他們無可奈何地同意他在那裡稍睡一會兒。
然後他被請了出去。
一個“沉默寡言、緩緩思索的人,身體寬大,臉也寬大”,朝他走來,“您不能留在這裡。
”猶太人并非總是被不客氣地或故意作難地趕出去的。
事情往往是符合一種自然規律的,沒有激情、呆闆生硬地發生的。
“我們不需要客人。
”K.聲明,他是接受邀請來的,他本該在此獲得一個正确的職位,一個土地丈量員的職位。
這一邀請是否真實,或是否是K.自己臆造的,這個問題是整個長篇小說圍着轉的中心——在此也很容易感覺到其與猶太人問題的并行性。
在開頭這一章中,這個民族的這個樸素的人給了暫時性的答複:“(人們是否需要您)……這我不知道。
假如說人們叫您來,那麼他們也許需要您,這顯然是個例外。
但是我們,我們小老百姓,總是照老規矩辦。
您别見怪。
”K.還想迅速與房間裡的一位姑娘交談幾句,但“K.的右邊和左邊已經各站了一個男人,被他們一言不發地用全力架了出去,仿佛沒有其他辦法可以使他明白似的。
那老頭兒不 知為什麼樂了,拍着手。
連那洗衣服的女入也為突然嘈聲鼎沸的孩子們而笑了起來。
”這個場面,永恒的猶太人命運,看上去就像是“别動,猶太人将被燒死”這句話的非常公正不阿的翻版。
論據在這個世界為我們舉行的猶太人問題讨論中是沒有地位的,“一言不發地,仿佛沒有其他辦法可以使他明白似的”。
敵對的周圍世界對K.來說分成了兩個層次:村子——統治的城堡。
為了能在村子裡居住下來,他需要獲得城堡的批準。
但正如農民不理睬他一樣,城堡也對他關閉着。
城堡以小說中獨特的象征性語言代表着上帝的領導,村子及其中的農民意味着“大地母親”。
女人們讓他靠近自己——他希望通過她們打開與各家庭間的通道,在腳下找到堅實的土地。
同樣對他來說職業也是與大地的聯系,是紮根的因素。
當他看到與當地的一個姑娘有建立關系的希望、有獲得職業的希望時,他以為他的事業勝利了,他在夢裡掂了掂自己的分量,感到他“難以區分地”夾雜在村子居民中一起升起。
整個這段話中呼吸着一切同化心理學的幻覺精神:“隻有作為村子裡的工作者,盡可能遠離城堡裡的先生們,他才有可能達到城堡中的什麼東西。
那些對他仍然十分不信任的人将開口說話,假如他雖然不能成為他們的朋友,但能成為與他們一樣的公民的話,假如他有朝一日與蓋司太克或拉瑟曼毫無區别的話——這很快就會實現,而一切取決于它——到那時,所有道路都會在一瞬間全部向他敞開。
…… “K.的想法是沿着人們熟悉的道路展開的:通過與人的共處抵達上帝身邊,從與一種自然生活形式的交融中發掘宗教的力量。
K.顯然有能力合理地分析這個秘密——卻沒有能力親身到達其深處(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中)。
“我在這裡多待一會兒,便有點感到被遺棄了,”他向那個教師抱怨,“我既不歸屬于農民之中,也不歸屬于城堡之内。
”“在農民和城堡之間是沒有差别的,”教師糾正他的說法。
——這話聽上去又像是一句名言、一句贊美詩句的意譯了:“我們怎麼能在陌生的國主唱上帝之歌!”下面闡述的K.和當地人之間的差别具有人們十分熟悉的輪廓。
猶太人處處觸犯古老的風俗,——不自願地變得令人讨厭——他有這麼一種虛幻的感覺:對一切都比當地人更懂,他想以與他們不同的方式來簡化、實際化整個事情,他們頑固不化。
卡夫卡在許多場面中以帶優越感的譏諷指出,村莊和城堡中那些似乎已經過時的、怪僻的機構針對這個不速之客在發展着怎麼樣的難以感覺到的抵抗力量。
“您不是來自城堡,”旅館女主人殘酷地直率地對他說,“您也不是村裡人,您什麼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