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訂婚歲月

關燈
話、對福樓拜和格利爾帕策的回憶、目睹我父母為過夜鋪 好的床上的睡衣、馬克斯的婚姻。

    昨天我的妹妹說:“(我 們熟人中)所有結了婚的都很愉快,我不明白為什麼,” 這句話也令我深思,我又害怕了起來。

     3.我必須在很多時間内獨自一個。

    我所作出的成績都 是孤獨的成果。

     4.我恨一切與文學無關的東西,交談使我感到乏味 (即使是關于文學的也罷),拜訪使我感到乏味,我的親戚 們的痛苦和歡樂使我感到乏味到骨子裡去了。

    交談從我所 思索的一切那兒奪去了重要性、嚴肅性和真實性。

     5.害怕結合,害怕融合。

    那樣我就再也不能獨自一人 了。

     6,在我的妹妹們面前,尤其從前是這樣,我與在其他 人面前是個截然不同的人。

    無所畏懼、無所掩藏、強壯有 力、出乎意外、激情外露,一如平日寫作時那樣。

    假如通 過我的妻子的媒介我能在所有人面前都這樣該多好!但那 是否意味着脫離了寫作呢?這就是不行,這就是不行! 7.單身情況下我或許有朝一日可以真地抛棄我的職 位。

    婚後這永遠不可能了。

     8月13日他寫道:“也許一切已經結束,而我昨天的信(緻F.的)是最後一封。

    這無疑是正确的做法。

    我将感到的痛苦,她将感到的痛苦——都不能與即将産生的共同的痛苦相比。

    我将慢慢地恢複,她将結婚,這是活的出路中唯一的一條。

    我們倆不能為了我們倆而在岩石中開辟一條道路,我們為此哭了一年,受盡了折磨,夠了。

    她将從我最後的幾封信中領會這一點。

    如果不是這樣,那我一定會同她結婚,因為我太虛弱,無力抗拒她關于我們的共同幸福的見解,沒本事說明,她認為有可能辦到的事實際上無法實現,隻要事情取決于我。

    ” 但是事态的發展卻走了另一條道路。

    8月14日:“相反的結果來了。

    到了三封信,最後一封我無法抗拒。

    我喜歡她,在我能力所及的範圍内,但是愛情埋在恐懼和自我譴責之下凡欲窒息。

    ”——8月18日,在一次長時間的散步中,他告訴我,他向F.求婚了。

    我到特洛亞的園圃那兒去接他,然後他一路上給了我一些非常聰明練達的、積極的建議,以打消我當時堆積起來的憂慮。

    後來他終于談到他自己的事,但不再那麼信心十足了。

    我在日記裡記錄了此事。

    “弗蘭茨談他的婚姻。

    他求婚了。

    他的不幸。

    不成功便成仁。

    他的依據是完全通過感覺提出的,不加剖析,也不存在剖析的可能性和需求。

    複雜的局面,使我煞費腦筋。

    他談到拉德柯維奇,那裡的婚後婦女性欲爆炸,在孩子們面前,也在懷着胎兒時,籠罩着一切。

    ——他建議徹底與世隔絕。

    ”——同樣的絕望情緒在他自己的日記中也表達了出來。

    8月15日:“天亮前床上的痛苦。

    從跳窗中看到唯一的解決辦法。

    母親走到床前,問我那封信是否發出了,信的内容是否依舊。

    我說,内容依舊,隻是更尖銳了。

    我說,反正地不理解我,而且不僅僅在這件事情上。

    後來她問我,是否給阿爾夫雷德舅舅寫封信,他應該收到我的信。

    我問道,為什麼他應該。

    他打來電報,他寫信來,他對你這麼好。

    ‘這些隻是表面現象,’我說,‘他對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他完全誤解了我,他不知道我想要什麼,需要什麼,我同他不相幹。

    ’‘這麼說來誰也不理解你,’母親說,‘我可能對你也是陌生的,父親也是。

    我們大家都隻想害你。

    ’‘當然羅,你們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隻有血緣存在着,但它沒有表示。

    你們當然不會想要害我。

    ’ “通過這事和其他一些自我觀察,我被引到這個看法上:我内心的肯定和确信與日俱增,于是可能性出現了,我在一場婚姻中可以挺過一切,甚至它會導緻有利于我的内心肯定的發展。

    這當然是一種信念,我一定程度上說在窗櫃上已經抓住了它。

    ” “我将瘋狂地緻力于與一切人隔絕。

    與一切人為仇,不同任何人說話……, 他讀基克加德的言論集《法官的書》。

    他發現了基克加德的命運與他的命運的相似。

     1913年9月他避往利瓦哈同根療養院。

    “對一次蜜月旅行的想象令我驚恐萬狀,”他在給我的信中寫道。

    他經曆了與那個瑞典姑娘的奇特插曲。

    她的情況始終不明。

    “一切都抵制将它寫下來的想法。

    想到一句不提她是她的要求(我嚴格地、幾乎毫不費力地恪守着),我便心安理得了。

    ”以後有這幾句話:“太遲了。

    悲傷的甜美和愛情的甜美。

    舟中她對着我微笑。

    這是最美的瞬間。

    欲死欲仙,這就是愛情。

    ” 11月在布拉格出現了“F.的一個使者”,她的一個女友,這入後來在他們的關系中扮演着暧昧不明的角色。

    ——那時我正非常不合時宜地以我的向猶太複國主義“集體靠攏教育”折磨着他。

    這是我們的友誼關系中唯—一次短暫的陰暗時期,這在上面已經提到過。

    “前天晚上去馬克斯處。

    他變得越來越陌生,他對我來說已經經常如此,而現在我對他來說也是這樣了。

    ”不久後又發出了這樣的宣言(後來通過事實和作品取消了);“我同猶太人有什麼共同點呢?我同我自己幾乎都沒有什麼共同點了,應該滿足于能夠呼吸,安靜地蜷縮一個角落裡。

    ”他的日記中充滿了小說開端、輪廓。

    一切似乎都處于神秘的發酵狀态。

    這裡有一段重要的筆記,它清楚地表明了他料理和創造精神财富的一個根源,離開充斥着自我分析的篇章(這種自我分析也啃齧着他的結婚計劃),進入小說、虛構文學領域。

     我恨諸如下述的積極的自我觀察、靈魂闡釋:昨天我 那樣,所以那樣,今天我這樣,所以……這是不真實的,不 是所以也不是所以,因此也不是這樣和那樣。

    默默忍受着, 不匆忙下結論,這樣生活是必要的,可不必像狗一樣到處 亂竄。

     下一年(1914)出現了與F.關系的一次危機。

    她不想再理他了。

    4月5日他寫道:“假如有可能到柏林去,自立,一一天地度日,也包括餓肚子,但可以讓他的力量充分湧流,而不必在此節省,或朝着一無所得走去,那該多好!假如F.願意這樣,願意支持我該多好!”他想到柏林去當記者,當自由職業作家。

    ——5月底或6月初,正式訂婚議式在柏林舉行。

    他在布拉格租了一套房間。

     在不祥之兆下結成的婚約關系(“像一個犯人一樣被捆住了手腳等等”),7月底便已破裂,同樣是在柏林。

    “旅館裡的法院”,他記載着。

    據他告訴我,那是在安哈特火車站旁的“阿斯壩宮廷”旅館。

    在決定性的宣布發表時除F.外還有她的女友在場。

    然後是父母那兒的情景。

    “母親零星的淚花。

    我宣告這次教訓到此結束。

    父親從各方面正确地理解它。

    為了我的緣故從馬爾默連夜趕來,穿着襯衫坐着。

    他們同意我的态度,沒有任何或沒有多少可譴責我的。

    無辜而形同魔鬼。

    ”在這些震撼靈魂的場合,卡夫卡總是不斷向自己提出良心問題(“不得不承受和制造這種磨難。

    ”),我認為在這一事件中可以找到解除婚約後馬上産生的兩部偉大新作的根源,這錯不了。

    9月他給我朗讀了《訴訟》這部長篇小說的第一章,11月給我朗讀了《在流刑營》。

    作家自我懲罰的文獻,幻化出的贖罪行動。

    長篇小說《訴訟》的主人公K.做了些什麼,沒有交待。

    根據普通的尺度,他是無辜的。

    他“無可非難之處或無可厚非”。

    但他“無辜而形同魔鬼”。

    不知怎麼的,他總是不能充分達到正确的生活的規則。

    一個神秘的法庭要求他說明問題,最終對他實行了處決。

    “在他三十一歲生日前夕,”最終那章中這麼寫着。

    卡夫卡開始寫這部長篇還真的是三十一歲。

    這本書裡有一位姑娘多次出現,她是畢爾斯.特納小姐,在手稿中卡夫卡多半把這個形象縮寫為B.小姐或F.B.,那互相間的聯系這麼一來就完全清楚了。

    結束時K,還抗拒捕役。

    “這時在他們面前出現了畢爾斯特納小姐,她從一條比廣場低的街道沿着狹窄的梯級朝廣場走上來。

    不能完全肯定是她,但是非常像。

    不過K.對那是否肯定是畢爾斯特納小姐并不在意,隻是他很快意識到他的反抗是徒勞的。

    ”——那出現的是畢爾斯特納小姐亦或隻是與她相像确實無關緊要。

    整個失敗的結婚嘗試都将顯示出,它對卡夫卡的生活來說隻是一種模式,沒有具體的個人的意義,與未婚妻個人無關;這是一種模式,隻有通過一種獨特的女性人品才能打破,正如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中顯示出來的那樣。

     他同他非常欽佩的詩人恩斯特·魏斯(恩斯特·魏斯似乎通過提參考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柏林的事态發展)到丹麥的波羅的海海濱勝地瑪麗亞利斯特作了一次旅遊,他在那兒起草了一封給父母的很有啟發性的詩,有啟發性的原因之一是,它表明,在有些時期,弗蘭茨認為存在着職業性進行他的文學工作的可能性。

    這封信中有這麼幾段話: 我同柏林之間還未了結,因為我相信,整個這件事是 為你們好也為我好(因為它們肯定是一回事)而阻止了我 繼續像至今這樣拖延下去。

    你們看吧,我也許并未給你們 帶來真正沉重的痛苦,按理說這次解除婚約是應該會有這 樣的效果的,但我從遠處看去做不出這種判斷。

    但是我更 談不上給你們來持久的快樂了,請相信我,這裡的原因 僅僅在于,我連自己都沒法使自己持久地快樂。

    至于為什 麼會這樣,恰恰是你,父親,最容易理解的,盡管你對我 的願望不能予以認可。

    有時你述說着,你當初的日子是多 麼艱苦。

    難道你不認為,這是一種培養自我蔑視和滿足的 教育方法嗎?你難道不認為——而且你也直截了當地說過 ——我過得太順利了嗎?我至今完全是在不獨立的、特别 惬意的條件下成長的。

    難道你不認為,盡管一切造成這種 條件的人對我是那麼仁慈、親切,但這對我的個性來說不是毫無益處的嗎?世上當然有那麼些人,他們無論在什麼環境中都能夠确保自己的獨立性,但我不屬于他們的行列。

    當然還有那麼些人,他們無論在什麼環境中都抛不開非獨立性,至于這是否不屬于他們的行列,不防做一些嘗試。

    認為我做這類嘗試歲數已太大的異議是不能成立的。

    我比表面上更年輕。

    使人持年輕是非獨立性的唯一好處。

    自然也隻有當非獨立性結束時,這個好處才産生效益。

     在辦公室裡我卻是永遠得不到這種改善的。

    在布拉格就幹脆不行。

    這裡的一切都是為把我這個從根本上需要非獨立性的人保留在非獨立性中而造就的。

    一切都提供在我的附近。

    辦公室對我來說是煩人的,經常是不可忍受的,但從根本上說又是容易對付的。

    通過這裡,我賺的錢超過我的需求。

    為了什麼?為了誰?我将沿着薪金的梯子往上爬。

    意義何在?這個工作對我不合适,它從來不能給我帶來自立,隻帶來工資,我為什麼不抛棄它呢?假如我離職,離開布拉格,我不必冒任何風險,而能赢得一切。

    不冒任何風險,是因為我在布拉格的生活不能引導我走向任何益處。

    你們有時開玩笑地把我同R.舅舅相比。

    但是如果我留在布拉格,我的道路與他的也就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