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學
關燈
小
中
大
朋友們而依舊享有那美好的時刻,隻怕也無濟于事了。
友好的群衆隻有在革命時期才能發揮作用,因為在那種時候大家一起行動。
然而一旦在散淡的燈光下發生桌旁小暴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予以粉碎。
他想展示你的早晨風光”布景,并以它為背景,可你的朋友們卻認為,在此時刻還是“狼壑”更合适些,于是他們将“狼壑”作為側翼布景置于你的身旁。
自然兩種布景都是你畫的,每個觀衆都看得出來。
但是在早晨風光中的草地上遮掩着多麼令人驚惶不安的陰影,原野上飛翔着讨厭的鳥。
我認為,事實便是如此。
你很少這麼說,但偶爾也有這樣的時候(對此我們有點不太理解人在福樓拜那裡充滿了對事實的想象力,而沒有情緒易燃物,你知道嗎?我怎麼會利用這句話來醜化你呢,有機會時我便這麼用過這個思想,你說“維持多美啊,”我說:“不過假如我們實事求是地說.裡面有許多情緒易燃物。
”這是一條可笑的、令人不快的評語。
但是我是你的朋友,我說這話時絕無惡意,隻是想給聽衆複述你對同一事物的同樣的觀點。
因為對朋友的言語不再加以琢磨往往是友誼的象征。
可是聽衆卻已變得悲哀了,疲倦了。
我之所以這麼寫,是因為我覺得與其你不能原諒我未曾同你共度那個夜晚,還不如不能原諒我這封信來得好些。
——緻衷心的問候——你的弗蘭茨·K。
且慢撂下此信,我重讀了一遍,發現表達得不清楚。
我想寫的是:在疲憊的時候可以松弛一番,在志同道合者的幫助下,自己一步不還便被引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這對于你來說是何等的幸福,而正是這個機會能使你在一個應酬場合得到表現——我考慮的便是與普利布拉姆相聚的場合——而非如我之所欲。
——這回夠了。
絕對誠實是他的品質中最主要的特點之一。
另一個特點是他那精益求精到令人難以想象程度的認真。
Conscienta。
rPu-losa。
這表現在一切道德問題上,即使是一件不公正的事的最淡的陰影,他也絕不會視而不見。
這會一下子就令人想起猶太聖典中所載的辯論,這種思維方法簡直就像是他先天就有的;而實際上他是在很久以後才開始讀聖典的。
他的許多作品有着這個特征,比如“匆匆路過者”(短篇小說集第39頁),這篇小說寫的是一個人跟着另一個人跑,但卻并非追蹤,讨論了導緻這一現象的種種可能性;再比如《訴訟》中描述對“在法的門前”這個故事作出種種解釋的偉大場面。
有時弗蘭茨不能消除自己的顧忌,擔心會做錯什麼事;另一方面,他欽佩一切決斷,尤其對他人結婚的決斷欽佩得流于誇張。
然而就他個人而言,他是勇敢的,騎馬、遊泳、劃船都很出色。
所以說他的認真精神并非産生于諸如膽小這樣的原因,而來源于一種強化了的責任感。
我還記得一個晚上同他一起出門的事,那是在意大利剛剛對土耳其宣戰之後。
我們在劇院裡,弗蘭茨反常地煩躁不安。
休息時他突然說:“現在意大利的裝甲戰艦停靠在沒有防衛的海岸旁了。
”這時他臉上浮現着悲哀的笑容——今日人類的現狀在他眼中是前景暗淡,無可救藥的。
可是在這深深的悲觀主義之外,絕不可忽略他對一切健康的、成長的事物之喜悅心情,不可忽略他對一切改革的興趣,比如自然療法、現代教育方面,如蒙特索裡體系。
對于那些愛“夜的一面”和頹廢的作者們他從未産生過絲毫興趣。
強大的力量吸引着他對生活作出簡單的、積極的安排。
他最喜愛的書中包括斯蒂夫特的《季夏》和赫貝爾的《小寶盒》。
他的内心奇異的混合着絕望和建設意志,二者在他心中并不互相抵觸,而且上升為複雜到了極點的綜合物。
藝術上與他的認真細緻精神相對應的是他的描寫的詳盡性。
這一點在他每一個作品中都可讀到。
他愛細節。
在他的影響下,我寫了一部充滿細節的、篇幅宏大的、描寫性的長篇小說,題為《千萬種享受》,有時弗蘭茨和我将它命名為《幸福的人們》。
每當我給他朗讀剛寫好的一章,弗蘭茨總是欣喜萬分,催我繼續寫下去(1909年)。
我完成了這本書,但僅在一家雜志上發表了其中一章(《沉醉在書籍中》——描寫的是大學圖書館),因為我覺得這整本書十分怪異可怕(卡夫卡強烈地反對)。
卡夫卡對徹底性的偏愛、他那鋪得很開的描述也十分典型地反映在他的生活中。
他經常遲到——但不是由于時間觀念差,而是因為在此之前他覺得需要吸仔細地完成另一件事。
不存在不重要的事情,不存在他僅僅“做完便完”的事。
正如他不願委屈任何人一樣,他也不願委屈日常所遇的任何事情,任何活動。
所以人們在他身邊會強烈地感覺到:世上根本沒有平凡的和普通的事物。
關于聖人和宗教創始人,流傳着關于與此相似的作用力的傳說——與卡夫卡的接觸使我相信,這類傳說是基于真實的感受之上的。
神聖的範疇(而不是諸如文學這樣的範疇)是唯一可據以正确地觀察卡夫卡的生活和創作的範疇。
然而這并不等于說,他是一個完美的聖人——這種說法在他自己的眼中也是完全錯誤,甚至亵渎神靈的。
在這個問題上甚至要求觀察者每走一步也要小心翼翼,因為這是在人類最邊緣處的懸崖邊走路,可是即使懷着這種謹慎之心,依然可以從許多迹象中推論,弗蘭茨·卡夫卡正走在通往這最後目的地的道路上。
他從不以微不足道的尺度來衡量自己,總是面對人類存在的最後目的;通過這一點,才能解釋他那尖銳得令人震驚的自我批評,才能解釋他那給人以超自然感覺(卻又是那麼自然)的謙虛退讓,這同時也是他不太願意發表自己作品的主因之一。
使他歸入神聖範疇的一個特點便是他的信仰。
他信仰一個公正的世界,信仰“不可摧毀的”,他的許多箴言都提到過這點。
要不斷地認識這個真實的世界,我們太弱小了。
然而這個世界存在着。
真理随處可見。
它穿過所謂“現實”的人們注視着一切。
這就是為什麼卡夫卡對每一個細節對現實的每一個細小皺褶都深感興趣的原因之所在。
在日記中可以讀到數頁之長的記載,關于尋常人的長相、面容和其他特征,關于火車上對面坐着的旅人、路過身邊的行人。
同這種興趣密切相連的是一種貫穿始終的譏諷。
甚至卡夫卡作品中最酷烈的場面(《在流刑營》、《鞭撻者》)也處于審視的興趣和溫和的嘲諷這幽默雙重光的交叉照射之下。
幽默是卡夫卡創作(和生活)中的一個關鍵成分,它透過現實的網眼指向更高的實質。
他從未以公式化的或粗俗做作的語言來表達這個實質,但是他對這個實質的信仰體現在他的一切舉動中,使他内心深處得以安甯;盡管他力圖給自己和他人留下極不安甯的印象,他卻在自身四周散播着一種甜美的自信、安全感,這是我在别的地方很少感覺得到的。
在他接觸的一切機會中,卡夫卡總是尋找着來自真理的世界的重要信息。
因此他是最出色的聽衆,最出色的提問人,最出色的讀者和評論者。
那些人們稱為“水平”、“文學标志”、“聲望差距”的東西與他的觀察方法相距何止千萬裡。
他處處碰到重要的東西。
他會為副刊中的一句成語而着迷,他激情洋溢地演出随意一位作家(往往是人們輕蔑地稱為僞藝術作家的人)的長篇小說中的生活氣息和愉快場面。
我還記得,那時我們一起住在什萊森的施圖德爾公寓,他從公寓圖書館中借來一本奧内特的長篇小說,非常激動地給我朗誦一段對話,他贊賞其無拘無束的活力。
一出歌劇、一部尋常的電影中的細節能催他淚下,這些細節有的是确實成功的,有的是奇迹般地(缪斯将劣等作家的筆推開,自己動手寫了幾行)化為出色的有機的形象的。
他是一個徹底獨立的發現者,絲毫不受文學史上固定等級劃分的束縛。
他以一視同仁的态度評論人,評論生活關系。
他既沒有附和流行觀點的先入為主,也沒有非得與流行觀點唱反調不可的先入為主。
最可喜的是;他的見解完全是非悖論的,甚至是反悖論的。
他的論斷含有某種非常簡單、實用、觸手可摸的素質,簡便而可靠,盡管他作出論斷時是小心謹慎的,并十分願意、簡直狂熱地願意承認自己失誤。
他在人們普遍瞧不上眼的人身上往往會看到一些值得欽佩的特征。
可以說,他從來未對任何一個人喪失信心。
而在他自己所佩服的偉大人物身上會找到可笑的小節。
但是在他指出這些可笑的個别細節時,字裡行間找不到一點輕蔑意味,卻隻有輕輕的哭泣和歎息,或者認定某種超出凡人思維能力的不可理解的事物。
他對歌德和福樓拜的喜愛在我接近他的二十二年中始終不渝。
對有些作家(如黑貝爾、格利爾帕策)卡夫卡喜愛他們的日記勝過他們的作品,至少我有這麼一種感覺。
對偉大人物的不敬言語我從來沒有從他口中聽到過,從來沒有聽到過他使用血氣方剛的、激動青少年感情的輕蔑口吻,而這是今日十分受人偏愛的一種虛張聲勢的方法。
依此看來完全可以斷言,卡夫卡對人的“等級制度”有着清醒的認識。
不過他同樣知道,無論是神聖的還是邪惡的火花都能夠輕而易舉地逾越這類等級劃分的栅欄。
由于他過于認真,以緻他難于簡化世界的圖像,以緻他懷着狂熱的認識欲追蹤着這些“逾越”。
他的準确性從來都不是某種難以見人的膽怯的産物,也不像左拉的準确性那樣拘泥于細節,這完全是一種特殊的天才的準确性,其固執首先令人驚訝。
有如走上了一條在此之前不為人知的通道,出人意料,然後沿着這條道路一直正确地下去——其正确性卻是人們有目可睹的。
這不是任性,這确實是一條自然而然的道路。
《訴訟》的每一個章節,以及另外那兩部長篇小說《城堡》和《美國》,那些殘缺不全的中短篇小說都證實了卡夫卡創作天才的這個不可思議的特點)。
他從來不向讀者指出:看啊,這是一條好路,——甚至也不說:這也是一條路。
——他隻是精力充沛地邁着步子向前走,實實在在,不下哲學定義(因為他的思想正如那些美妙的日記所呈示的,多半以形象的圖像來顯示),僅僅寫下一路上對景觀的不斷變幻作出的細節觀察。
卡夫卡的本質和寫作中的奇特性是表面現象。
我必須說:誰覺得卡夫卡奇特而又别具吸引力,他就還沒有理解他,也許還處于理解他的初級階段。
卡夫卡懷着強烈的愛和準确精神摸索着細小的、不起眼的事物的根源,正因為如此,人們迄今未曾察覺的事物顯現出來,顯得奇特,卻又無一不是真實。
他對某一種道德職責、某種身體狀況,一次旅行,一件藝術品,一個政治運動的觀念從來就不是古怪的,而是非常準确、尖銳、正确,因此與日常的空話不同,也許也是因此而常常(但不是始終)與人們稱之為“實踐”的概念格格不入。
與卡夫卡形成鮮明對照的莫過于巴爾紮克那編造的準确性,巴爾紮克的誇張言詞和一概而論手法後者可舉例如:“她以輕盈的腳步走着,這是每個巴黎女人在上午十點到十點一刻之間的那種腳步”人 指出卡夫卡對巴爾紮克的許多地方持景仰态度是多餘的(對于每一個從當中插進來讀到上面這段話的人都是多餘的)。
排除種種技節不論,他從不忘記那偉大的構思線,那生命的活力。
有一次卡夫卡說:“巴爾紮克的手杖上寫着:我在摧毀一切障礙;而我的手杖上甯可寫的是:一切障礙都在摧毀我。
” 在此可以列舉出關于卡夫卡弱點的一長串說道來,然而這些又全都是悲劇性地從他的優點中蹦出來的。
通過指出“準确性”這個特點我僅僅指出了他的本質中的一個方面。
就此可以解釋再解釋(人們會這麼幹的),但是不會有結局。
這就像永遠沿着一道沒有門的牆走動,始終進不了院子之内。
當然這種無休止的、徒勞的解釋也能描繪出其人品的一定的輪廓,似乎也能描繪出其人品的力量、分量和漫無頭緒。
順便提一下,這也正是卡夫卡描寫他的人物形象的方法:不将他們解釋透徹。
我今天自然已不能仔細區分,我對卡夫卡的看法是怎樣在歲月的流逝中建立起來和完善起來的,無法區分什麼是一開始就有的,什麼是漸漸成熟的。
我知道的僅僅是我們的關系在開始時進展十分緩慢,過了若幹年,我們才完全信賴。
我們關系的開端是,我們決定不讓中學裡學過的希臘語知識生鏽。
我們一起讀柏拉圖的《普拉塔高勒斯》,參考譯文,借助我們的學生詞典,常常十分吃力。
那時柏拉圖在我心中還未達到很久以後才達到的那種地位(這是在卡夫卡死後很久),當時我們喜歡的自然首先是關于詭辯家們的五彩缤紛的、滑稽逗樂的描寫,是那種柏拉圖一蘇格拉底式諷刺。
假如說讀柏拉圖是我發起的(因為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分别受到這顆偉大的星星的吸引),那麼使我對福樓拜産生關注應該歸功
友好的群衆隻有在革命時期才能發揮作用,因為在那種時候大家一起行動。
然而一旦在散淡的燈光下發生桌旁小暴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予以粉碎。
他想展示你的早晨風光”布景,并以它為背景,可你的朋友們卻認為,在此時刻還是“狼壑”更合适些,于是他們将“狼壑”作為側翼布景置于你的身旁。
自然兩種布景都是你畫的,每個觀衆都看得出來。
但是在早晨風光中的草地上遮掩着多麼令人驚惶不安的陰影,原野上飛翔着讨厭的鳥。
我認為,事實便是如此。
你很少這麼說,但偶爾也有這樣的時候(對此我們有點不太理解人在福樓拜那裡充滿了對事實的想象力,而沒有情緒易燃物,你知道嗎?我怎麼會利用這句話來醜化你呢,有機會時我便這麼用過這個思想,你說“維持多美啊,”我說:“不過假如我們實事求是地說.裡面有許多情緒易燃物。
”這是一條可笑的、令人不快的評語。
但是我是你的朋友,我說這話時絕無惡意,隻是想給聽衆複述你對同一事物的同樣的觀點。
因為對朋友的言語不再加以琢磨往往是友誼的象征。
可是聽衆卻已變得悲哀了,疲倦了。
我之所以這麼寫,是因為我覺得與其你不能原諒我未曾同你共度那個夜晚,還不如不能原諒我這封信來得好些。
——緻衷心的問候——你的弗蘭茨·K。
且慢撂下此信,我重讀了一遍,發現表達得不清楚。
我想寫的是:在疲憊的時候可以松弛一番,在志同道合者的幫助下,自己一步不還便被引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這對于你來說是何等的幸福,而正是這個機會能使你在一個應酬場合得到表現——我考慮的便是與普利布拉姆相聚的場合——而非如我之所欲。
——這回夠了。
絕對誠實是他的品質中最主要的特點之一。
另一個特點是他那精益求精到令人難以想象程度的認真。
Conscienta。
rPu-losa。
這表現在一切道德問題上,即使是一件不公正的事的最淡的陰影,他也絕不會視而不見。
這會一下子就令人想起猶太聖典中所載的辯論,這種思維方法簡直就像是他先天就有的;而實際上他是在很久以後才開始讀聖典的。
他的許多作品有着這個特征,比如“匆匆路過者”(短篇小說集第39頁),這篇小說寫的是一個人跟着另一個人跑,但卻并非追蹤,讨論了導緻這一現象的種種可能性;再比如《訴訟》中描述對“在法的門前”這個故事作出種種解釋的偉大場面。
有時弗蘭茨不能消除自己的顧忌,擔心會做錯什麼事;另一方面,他欽佩一切決斷,尤其對他人結婚的決斷欽佩得流于誇張。
然而就他個人而言,他是勇敢的,騎馬、遊泳、劃船都很出色。
所以說他的認真精神并非産生于諸如膽小這樣的原因,而來源于一種強化了的責任感。
我還記得一個晚上同他一起出門的事,那是在意大利剛剛對土耳其宣戰之後。
我們在劇院裡,弗蘭茨反常地煩躁不安。
休息時他突然說:“現在意大利的裝甲戰艦停靠在沒有防衛的海岸旁了。
”這時他臉上浮現着悲哀的笑容——今日人類的現狀在他眼中是前景暗淡,無可救藥的。
可是在這深深的悲觀主義之外,絕不可忽略他對一切健康的、成長的事物之喜悅心情,不可忽略他對一切改革的興趣,比如自然療法、現代教育方面,如蒙特索裡體系。
對于那些愛“夜的一面”和頹廢的作者們他從未産生過絲毫興趣。
強大的力量吸引着他對生活作出簡單的、積極的安排。
他最喜愛的書中包括斯蒂夫特的《季夏》和赫貝爾的《小寶盒》。
他的内心奇異的混合着絕望和建設意志,二者在他心中并不互相抵觸,而且上升為複雜到了極點的綜合物。
藝術上與他的認真細緻精神相對應的是他的描寫的詳盡性。
這一點在他每一個作品中都可讀到。
他愛細節。
在他的影響下,我寫了一部充滿細節的、篇幅宏大的、描寫性的長篇小說,題為《千萬種享受》,有時弗蘭茨和我将它命名為《幸福的人們》。
每當我給他朗讀剛寫好的一章,弗蘭茨總是欣喜萬分,催我繼續寫下去(1909年)。
我完成了這本書,但僅在一家雜志上發表了其中一章(《沉醉在書籍中》——描寫的是大學圖書館),因為我覺得這整本書十分怪異可怕(卡夫卡強烈地反對)。
卡夫卡對徹底性的偏愛、他那鋪得很開的描述也十分典型地反映在他的生活中。
他經常遲到——但不是由于時間觀念差,而是因為在此之前他覺得需要吸仔細地完成另一件事。
不存在不重要的事情,不存在他僅僅“做完便完”的事。
正如他不願委屈任何人一樣,他也不願委屈日常所遇的任何事情,任何活動。
所以人們在他身邊會強烈地感覺到:世上根本沒有平凡的和普通的事物。
關于聖人和宗教創始人,流傳着關于與此相似的作用力的傳說——與卡夫卡的接觸使我相信,這類傳說是基于真實的感受之上的。
神聖的範疇(而不是諸如文學這樣的範疇)是唯一可據以正确地觀察卡夫卡的生活和創作的範疇。
然而這并不等于說,他是一個完美的聖人——這種說法在他自己的眼中也是完全錯誤,甚至亵渎神靈的。
在這個問題上甚至要求觀察者每走一步也要小心翼翼,因為這是在人類最邊緣處的懸崖邊走路,可是即使懷着這種謹慎之心,依然可以從許多迹象中推論,弗蘭茨·卡夫卡正走在通往這最後目的地的道路上。
他從不以微不足道的尺度來衡量自己,總是面對人類存在的最後目的;通過這一點,才能解釋他那尖銳得令人震驚的自我批評,才能解釋他那給人以超自然感覺(卻又是那麼自然)的謙虛退讓,這同時也是他不太願意發表自己作品的主因之一。
使他歸入神聖範疇的一個特點便是他的信仰。
他信仰一個公正的世界,信仰“不可摧毀的”,他的許多箴言都提到過這點。
要不斷地認識這個真實的世界,我們太弱小了。
然而這個世界存在着。
真理随處可見。
它穿過所謂“現實”的人們注視着一切。
這就是為什麼卡夫卡對每一個細節對現實的每一個細小皺褶都深感興趣的原因之所在。
在日記中可以讀到數頁之長的記載,關于尋常人的長相、面容和其他特征,關于火車上對面坐着的旅人、路過身邊的行人。
同這種興趣密切相連的是一種貫穿始終的譏諷。
甚至卡夫卡作品中最酷烈的場面(《在流刑營》、《鞭撻者》)也處于審視的興趣和溫和的嘲諷這幽默雙重光的交叉照射之下。
幽默是卡夫卡創作(和生活)中的一個關鍵成分,它透過現實的網眼指向更高的實質。
他從未以公式化的或粗俗做作的語言來表達這個實質,但是他對這個實質的信仰體現在他的一切舉動中,使他内心深處得以安甯;盡管他力圖給自己和他人留下極不安甯的印象,他卻在自身四周散播着一種甜美的自信、安全感,這是我在别的地方很少感覺得到的。
在他接觸的一切機會中,卡夫卡總是尋找着來自真理的世界的重要信息。
因此他是最出色的聽衆,最出色的提問人,最出色的讀者和評論者。
那些人們稱為“水平”、“文學标志”、“聲望差距”的東西與他的觀察方法相距何止千萬裡。
他處處碰到重要的東西。
他會為副刊中的一句成語而着迷,他激情洋溢地演出随意一位作家(往往是人們輕蔑地稱為僞藝術作家的人)的長篇小說中的生活氣息和愉快場面。
我還記得,那時我們一起住在什萊森的施圖德爾公寓,他從公寓圖書館中借來一本奧内特的長篇小說,非常激動地給我朗誦一段對話,他贊賞其無拘無束的活力。
一出歌劇、一部尋常的電影中的細節能催他淚下,這些細節有的是确實成功的,有的是奇迹般地(缪斯将劣等作家的筆推開,自己動手寫了幾行)化為出色的有機的形象的。
他是一個徹底獨立的發現者,絲毫不受文學史上固定等級劃分的束縛。
他以一視同仁的态度評論人,評論生活關系。
他既沒有附和流行觀點的先入為主,也沒有非得與流行觀點唱反調不可的先入為主。
最可喜的是;他的見解完全是非悖論的,甚至是反悖論的。
他的論斷含有某種非常簡單、實用、觸手可摸的素質,簡便而可靠,盡管他作出論斷時是小心謹慎的,并十分願意、簡直狂熱地願意承認自己失誤。
他在人們普遍瞧不上眼的人身上往往會看到一些值得欽佩的特征。
可以說,他從來未對任何一個人喪失信心。
而在他自己所佩服的偉大人物身上會找到可笑的小節。
但是在他指出這些可笑的個别細節時,字裡行間找不到一點輕蔑意味,卻隻有輕輕的哭泣和歎息,或者認定某種超出凡人思維能力的不可理解的事物。
他對歌德和福樓拜的喜愛在我接近他的二十二年中始終不渝。
對有些作家(如黑貝爾、格利爾帕策)卡夫卡喜愛他們的日記勝過他們的作品,至少我有這麼一種感覺。
對偉大人物的不敬言語我從來沒有從他口中聽到過,從來沒有聽到過他使用血氣方剛的、激動青少年感情的輕蔑口吻,而這是今日十分受人偏愛的一種虛張聲勢的方法。
依此看來完全可以斷言,卡夫卡對人的“等級制度”有着清醒的認識。
不過他同樣知道,無論是神聖的還是邪惡的火花都能夠輕而易舉地逾越這類等級劃分的栅欄。
由于他過于認真,以緻他難于簡化世界的圖像,以緻他懷着狂熱的認識欲追蹤着這些“逾越”。
他的準确性從來都不是某種難以見人的膽怯的産物,也不像左拉的準确性那樣拘泥于細節,這完全是一種特殊的天才的準确性,其固執首先令人驚訝。
有如走上了一條在此之前不為人知的通道,出人意料,然後沿着這條道路一直正确地下去——其正确性卻是人們有目可睹的。
這不是任性,這确實是一條自然而然的道路。
《訴訟》的每一個章節,以及另外那兩部長篇小說《城堡》和《美國》,那些殘缺不全的中短篇小說都證實了卡夫卡創作天才的這個不可思議的特點)。
他從來不向讀者指出:看啊,這是一條好路,——甚至也不說:這也是一條路。
——他隻是精力充沛地邁着步子向前走,實實在在,不下哲學定義(因為他的思想正如那些美妙的日記所呈示的,多半以形象的圖像來顯示),僅僅寫下一路上對景觀的不斷變幻作出的細節觀察。
卡夫卡的本質和寫作中的奇特性是表面現象。
我必須說:誰覺得卡夫卡奇特而又别具吸引力,他就還沒有理解他,也許還處于理解他的初級階段。
卡夫卡懷着強烈的愛和準确精神摸索着細小的、不起眼的事物的根源,正因為如此,人們迄今未曾察覺的事物顯現出來,顯得奇特,卻又無一不是真實。
他對某一種道德職責、某種身體狀況,一次旅行,一件藝術品,一個政治運動的觀念從來就不是古怪的,而是非常準确、尖銳、正确,因此與日常的空話不同,也許也是因此而常常(但不是始終)與人們稱之為“實踐”的概念格格不入。
與卡夫卡形成鮮明對照的莫過于巴爾紮克那編造的準确性,巴爾紮克的誇張言詞和一概而論手法後者可舉例如:“她以輕盈的腳步走着,這是每個巴黎女人在上午十點到十點一刻之間的那種腳步”人 指出卡夫卡對巴爾紮克的許多地方持景仰态度是多餘的(對于每一個從當中插進來讀到上面這段話的人都是多餘的)。
排除種種技節不論,他從不忘記那偉大的構思線,那生命的活力。
有一次卡夫卡說:“巴爾紮克的手杖上寫着:我在摧毀一切障礙;而我的手杖上甯可寫的是:一切障礙都在摧毀我。
” 在此可以列舉出關于卡夫卡弱點的一長串說道來,然而這些又全都是悲劇性地從他的優點中蹦出來的。
通過指出“準确性”這個特點我僅僅指出了他的本質中的一個方面。
就此可以解釋再解釋(人們會這麼幹的),但是不會有結局。
這就像永遠沿着一道沒有門的牆走動,始終進不了院子之内。
當然這種無休止的、徒勞的解釋也能描繪出其人品的一定的輪廓,似乎也能描繪出其人品的力量、分量和漫無頭緒。
順便提一下,這也正是卡夫卡描寫他的人物形象的方法:不将他們解釋透徹。
我今天自然已不能仔細區分,我對卡夫卡的看法是怎樣在歲月的流逝中建立起來和完善起來的,無法區分什麼是一開始就有的,什麼是漸漸成熟的。
我知道的僅僅是我們的關系在開始時進展十分緩慢,過了若幹年,我們才完全信賴。
我們關系的開端是,我們決定不讓中學裡學過的希臘語知識生鏽。
我們一起讀柏拉圖的《普拉塔高勒斯》,參考譯文,借助我們的學生詞典,常常十分吃力。
那時柏拉圖在我心中還未達到很久以後才達到的那種地位(這是在卡夫卡死後很久),當時我們喜歡的自然首先是關于詭辯家們的五彩缤紛的、滑稽逗樂的描寫,是那種柏拉圖一蘇格拉底式諷刺。
假如說讀柏拉圖是我發起的(因為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分别受到這顆偉大的星星的吸引),那麼使我對福樓拜産生關注應該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