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關燈
小
中
大
樂不可支。
他按照越南人的方式,燒了一隻雞,煮了一壺烏梅酒,點了八支香,八是個吉祥的數字,這是他從中國人那兒學來的。
他高興地告訴瑪利卡:“我們要做一筆大買賣,北方來的木材!我從明天起要出門10天。
” 瑪利卡并不追問,她從來就不問,重要的是,宋華丁每次出門都帶錢回來,時而還帶件首飾回來,有一次帶回一串玫瑰色石英做的念珠,瑪利卡是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每星期日都去教堂。
這一切馮-格來欣都不知道,他隻是奇怪,怎麼羅先生對于哈比希正憑着一張照片尋找烏麗克這樁事竟然無動于衷。
關于羅伯特-哈比希案件,人們不再議論。
報紙和電視台早已有了更加重要的新聞,記者們在跟蹤名人逃稅案;國民對聖誕節獎金減少大為不滿;一些名流的離婚事件使有些人幸災樂禍;破産風潮驅使人們上街示威;歐盟組織成員在布魯塞爾為了香蕉的彎曲度和利用基因技術培育馬鈴薯而争吵不休;一名男影星在加勒比海被人偷拍了一張裸照,于是起訴那位攝影師,報紙評論的标題是:為了一根小香腸大鬧公堂。
哈比希案件已經被人遺忘了。
沃特克和賴伯也困惑不解,模拟圖的發表竟成了令人丢臉的徒勞之舉。
當然,電視台呼籲人們提供線索以後,德國各地都有一批“證人”報名。
刑警得到176起舉報,但全部無用。
有人說看見了那個神秘的女人,在柏林、漢堡、漢諾威、薩爾布呂肯、埃姆登、呂貝克、維爾茨堡、斯圖加特和萊比錫。
甚至在呂内堡原野,也有人報告說:“這個女人昨天在超市買了面包、廁所清潔劑和四根水煮香腸。
” “真惡心!”沃特克失望地叫道,“八千萬德國人之中總會有人注意到了這個女人吧,再說她也應該有熟人,她又不是生活在山洞裡,她有住宅,要購物,要上理發店,有女友……” 賴伯說:“女友們是最不願意出面的,誰願意把自己卷進一樁兇殺案裡去。
” “可是那張圖的下面沒有寫着是兇殺案!沒有人能知道。
” “凡是公開被尋找的人,尤其是被警察尋找的人,誰都會避而遠之。
”賴伯能理解沃特克,因為救生員普爾弗詳細描述了那個女人之後,賴伯也曾一度滿懷信心,他甚至再次請普爾弗去他辦公室,問他: “她真的像電腦裡所畫的那樣嗎?” “沒錯!”普爾弗幾乎是委屈地說,“這樣的女人我怎麼會忘記!” 沃特克也說不出個道理來,不過挫折使他很煩惱,他自我埋怨說:“我今年43歲,還說不上僵化,我總在想,哪一點我做得不對?哪一點我沒注意到?” “沒有的事,特奧。
”賴伯也不知怎麼安慰他好,“一切都一如既往按部就班地做了。
” “按部就班……遠遠不夠!我們是在空轉!我們手裡有鑰匙,可就是開不開鎖!這個女人……” “這是你唯一沒有破的案子嗎?不是吧。
” “慕尼黑警察的破案率為83%,可這剩下的17%對我壓力很大。
這起搖頭丸案件比任何其他案件都清楚,各個細節都能湊得起來……可就是找不到這個女人,找到了她,也就找到了兇手!我就不懂,怎麼會誰都不認識這個女人,這不可能嘛!” “也許她不是圖上那個樣子?”賴伯早就有所懷疑,但他在第二次訊問普爾弗以後又消除了懷疑。
沃特克像是被刺了一下:“這簡直是災難!這點聯想都不能想!”可是他忽然不作聲了,坐到一張椅子上,恍然大悟地說:“是的,就是嘛!” “什麼呀?” “我們太輕信了,彼得,我們錯了!我們隻相信那個托尼-普爾弗,以為他認識羅伯特的情人。
既然他在遊泳池見到過烏麗克,那麼其他人也見到過,而我們卻忘了問其他人,這裡面有餐廳招待員,收銀員,别的救生員,賣冰淇淋的……我們真笨,幹了20年了,還像個外行人,我們不配領我們的薪水!” “那我們馬上補救。
” 沃特克苦笑說:“現在都冬天了,遊泳池關了,賣冰淇淋的改賣炒杏仁和烤栗子了。
” “可溜冰場開着,餐廳在營業,坐在收銀處的還是那幾個人。
” “那些線索都過時了。
”沃特克站起來,從櫃子裡拿出大衣。
“不過再試試看吧。
” 12月的第一個星期,哈比希按着馮-格來欣給的清單,訪問了所有的酒吧,清單是馮-格來欣通過郵局寄來的,哈比希感到對方很合作,所以在電話裡表示了感謝。
馮-格來欣答道:“這是理所當然的,隻要我能幫得上忙,一定盡力而為,我已經事先通知了各位經理,說您要去造訪,祝您好運。
” 哈比希自然又是白費勁,到處遇到的都是對方的搖頭、聳肩。
沒有人需要撒謊……他們的确不認識那個女人。
馮-格來欣隻是奇怪,羅先生竟然沉得住氣,不想把烏麗克的照片弄到手。
越南人的“業務班子”在德荷邊境大顯身手。
北威州的刑偵局不得不成立一個“亞洲特别委員會”,在門興格拉德已赫、費爾森、克雷費爾德、蓋爾登、内特塔爾、埃梅裡希和高赫這些地方,也就是沿着荷蘭邊界,在樹叢裡,鐵路邊上,橋墩底下,發現了死去的德國人和荷蘭人,是被人用鋼絲繩勒死的。
聯邦刑偵局指出,慕
他按照越南人的方式,燒了一隻雞,煮了一壺烏梅酒,點了八支香,八是個吉祥的數字,這是他從中國人那兒學來的。
他高興地告訴瑪利卡:“我們要做一筆大買賣,北方來的木材!我從明天起要出門10天。
” 瑪利卡并不追問,她從來就不問,重要的是,宋華丁每次出門都帶錢回來,時而還帶件首飾回來,有一次帶回一串玫瑰色石英做的念珠,瑪利卡是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每星期日都去教堂。
這一切馮-格來欣都不知道,他隻是奇怪,怎麼羅先生對于哈比希正憑着一張照片尋找烏麗克這樁事竟然無動于衷。
關于羅伯特-哈比希案件,人們不再議論。
報紙和電視台早已有了更加重要的新聞,記者們在跟蹤名人逃稅案;國民對聖誕節獎金減少大為不滿;一些名流的離婚事件使有些人幸災樂禍;破産風潮驅使人們上街示威;歐盟組織成員在布魯塞爾為了香蕉的彎曲度和利用基因技術培育馬鈴薯而争吵不休;一名男影星在加勒比海被人偷拍了一張裸照,于是起訴那位攝影師,報紙評論的标題是:為了一根小香腸大鬧公堂。
哈比希案件已經被人遺忘了。
沃特克和賴伯也困惑不解,模拟圖的發表竟成了令人丢臉的徒勞之舉。
當然,電視台呼籲人們提供線索以後,德國各地都有一批“證人”報名。
刑警得到176起舉報,但全部無用。
有人說看見了那個神秘的女人,在柏林、漢堡、漢諾威、薩爾布呂肯、埃姆登、呂貝克、維爾茨堡、斯圖加特和萊比錫。
甚至在呂内堡原野,也有人報告說:“這個女人昨天在超市買了面包、廁所清潔劑和四根水煮香腸。
” “真惡心!”沃特克失望地叫道,“八千萬德國人之中總會有人注意到了這個女人吧,再說她也應該有熟人,她又不是生活在山洞裡,她有住宅,要購物,要上理發店,有女友……” 賴伯說:“女友們是最不願意出面的,誰願意把自己卷進一樁兇殺案裡去。
” “可是那張圖的下面沒有寫着是兇殺案!沒有人能知道。
” “凡是公開被尋找的人,尤其是被警察尋找的人,誰都會避而遠之。
”賴伯能理解沃特克,因為救生員普爾弗詳細描述了那個女人之後,賴伯也曾一度滿懷信心,他甚至再次請普爾弗去他辦公室,問他: “她真的像電腦裡所畫的那樣嗎?” “沒錯!”普爾弗幾乎是委屈地說,“這樣的女人我怎麼會忘記!” 沃特克也說不出個道理來,不過挫折使他很煩惱,他自我埋怨說:“我今年43歲,還說不上僵化,我總在想,哪一點我做得不對?哪一點我沒注意到?” “沒有的事,特奧。
”賴伯也不知怎麼安慰他好,“一切都一如既往按部就班地做了。
” “按部就班……遠遠不夠!我們是在空轉!我們手裡有鑰匙,可就是開不開鎖!這個女人……” “這是你唯一沒有破的案子嗎?不是吧。
” “慕尼黑警察的破案率為83%,可這剩下的17%對我壓力很大。
這起搖頭丸案件比任何其他案件都清楚,各個細節都能湊得起來……可就是找不到這個女人,找到了她,也就找到了兇手!我就不懂,怎麼會誰都不認識這個女人,這不可能嘛!” “也許她不是圖上那個樣子?”賴伯早就有所懷疑,但他在第二次訊問普爾弗以後又消除了懷疑。
沃特克像是被刺了一下:“這簡直是災難!這點聯想都不能想!”可是他忽然不作聲了,坐到一張椅子上,恍然大悟地說:“是的,就是嘛!” “什麼呀?” “我們太輕信了,彼得,我們錯了!我們隻相信那個托尼-普爾弗,以為他認識羅伯特的情人。
既然他在遊泳池見到過烏麗克,那麼其他人也見到過,而我們卻忘了問其他人,這裡面有餐廳招待員,收銀員,别的救生員,賣冰淇淋的……我們真笨,幹了20年了,還像個外行人,我們不配領我們的薪水!” “那我們馬上補救。
” 沃特克苦笑說:“現在都冬天了,遊泳池關了,賣冰淇淋的改賣炒杏仁和烤栗子了。
” “可溜冰場開着,餐廳在營業,坐在收銀處的還是那幾個人。
” “那些線索都過時了。
”沃特克站起來,從櫃子裡拿出大衣。
“不過再試試看吧。
” 12月的第一個星期,哈比希按着馮-格來欣給的清單,訪問了所有的酒吧,清單是馮-格來欣通過郵局寄來的,哈比希感到對方很合作,所以在電話裡表示了感謝。
馮-格來欣答道:“這是理所當然的,隻要我能幫得上忙,一定盡力而為,我已經事先通知了各位經理,說您要去造訪,祝您好運。
” 哈比希自然又是白費勁,到處遇到的都是對方的搖頭、聳肩。
沒有人需要撒謊……他們的确不認識那個女人。
馮-格來欣隻是奇怪,羅先生竟然沉得住氣,不想把烏麗克的照片弄到手。
越南人的“業務班子”在德荷邊境大顯身手。
北威州的刑偵局不得不成立一個“亞洲特别委員會”,在門興格拉德已赫、費爾森、克雷費爾德、蓋爾登、内特塔爾、埃梅裡希和高赫這些地方,也就是沿着荷蘭邊界,在樹叢裡,鐵路邊上,橋墩底下,發現了死去的德國人和荷蘭人,是被人用鋼絲繩勒死的。
聯邦刑偵局指出,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