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關燈
片。

    ” “這我也會,把激光唱盤往機器裡一塞就行,我會掙錢的,掙到足夠的錢。

    ” “那你有朝一日就是著名鋼琴家羅伯特-哈比希喽!你穿着燕尾服,在三角鋼琴上演奏貝多芬的樂曲,而我呢,我在後台等你這位大師,穿着晚禮服,四周都是鮮花,人們稱我‘夫人’。

    你真以為我能演這個角色嗎?” “人人都能進入角色,你将成為一個社會上的聚光點。

    ” “這個社會讓我惡心。

    ” “你并不了解這個社會。

    ” “我知道得夠多的了,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還要假裝斯文。

    我永遠也适應不了!” “那你的生活目标是什麼呢?” “開家小時裝店,别具一格,價要得高高的,我要讓人說:在烏拉那兒買東西的全是有錢人。

    ” “那些人正是你不喜歡的。

    ” “沒錯!我讓他們來我這兒買衣服,再用這些衣服來糟踐他們,這我才開心呢。

    ” “你幹嗎這麼恨他們?” “跟你說吧,就因為我出身貧賤,富人的一頓早餐夠我和我媽吃一個月;他們搞淫亂是時髦……而我呢,被人叫作婊子!鮑伯,你從來就不了解這個社會,你是躺在鴨絨墊上長大的,現在又想躺到我的鴨絨墊上來。

    ” 他使勁搖頭說:“你看錯了。

    ”但還是伸手去摟她。

     “我看對了。

    你這不是又想跟我……” “不,别這麼說!”他知道,這會兒她故意說粗話來刺激他,試探他,“我們妥協吧,你開時裝店,我開音樂會。

    ” “可以各幹各的嘛。

    ” “不,我每次開音樂會都會想着你,實際是為你演奏,就像羅伯特-舒曼總是想着他的心上人克拉拉一樣。

    ” “這個羅伯特是誰?是你的教父嗎?” “不完全是。

    ”他站起來說,“我要穿衣服了。

    ” 她覺得自己說了些傻話,就問:“我說錯了嗎?我本來就笨嘛。

    ” “幸福并不取決于是否知道羅伯特-舒曼。

    ”說罷他走進卧室去穿衣服。

     烏麗克緊跟着他進去。

    “我倆來訂個協議吧。

    ”她坐到床沿上說:“你教我文化,我教你做愛,好嗎?誰是羅伯特-舒曼?” “一位著名的德國作曲家,他創作了最美的兒歌。

    ” “那我就教你怎麼玩‘荷塘香風’!快,鮑伯,把衣服脫了……” 宋華丁出生于南越巴河邊上一個名叫安克的小鎮,青年時期在西貢度過,先是沿街乞讨,後來在一家三等旅館做跑腿的,帶那些美國和法國的旅遊者上妓院。

    他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誰,小時候生活在垃圾堆裡,隻是隐約記得,有一天被孤零零地扔在一塊稻田裡,那時他三歲。

    後來他才知道,他的養父母遺棄了他,一名卡車司機把他帶到西貢,交給了警察。

     警察拿這麼個三歲小孩怎麼辦?孤兒院沒有位子,而且誰來出錢呢?于是找了個最簡單的辦法:把他放在公園裡的一棵樹下,給了他一碗米飯和一條煎魚,讓他聽天由命去吧。

     小宋是個堅強的孩子,有着亞洲人的發明天才。

    他假裝是個殘疾兒童,在西貢鬧市街頭讨飯度日。

    他10歲時,發現給妓女們拉皮條是樁好生意,晚上就睡在公園裡或者河邊的草地裡。

    15歲時,他自己造了一間小草屋,收容了一個和他一樣窮的14歲的流浪女,作為妓女提供給美國兵。

     買賣做得不錯。

    不用多久,那個名叫“侬潔”的姑娘就有了一批老主顧,草屋變成了木屋。

    宋買了一條摩托艇,用它捕魚或者拉着旅遊者觀賞海濱叢林的風光。

    宋華丁和侬潔看來真像是擺脫了貧窮。

     沒想到好景不長:美國人撤出越南,越共打進西貢,西貢改為胡志明市。

    他的财源枯竭了。

     宋華丁像許多同胞一樣也決心逃離越南。

    他的條件有利得多,他不必去擠那些破舊不堪的漁船,這些船到了公海上就會遭海盜襲擊,乘船人被洗劫一空,船員們被殺掉。

    他自己有船,在黑市上買足了汽油,帶上食品罐頭和淡水箱,一枝美式沖鋒槍,足夠的子彈、大米,液化氣竈和鍋碗瓢盆,永遠地離開了越南。

     他帶上侬潔一起走,免得她落入越共之手。

    他倆能過上小康日子,畢竟侬潔也出了很大的力。

    可是三天以後,宋華丁在南中國海上看到一艘大貨輪,知道自己有救了,就對侬潔說: “侬潔,我想過了,生活中總要有犧牲,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下新的在望了。

    ” 這時侬潔站在船舷上。

    他摸了摸她的臉,吻了吻她的額,然後對她當胸猛推一把,把她推下船去。

     侬潔落入海中,她向宋華丁大喊救命,伸出雙手。

    可是他頭也不回就走進駕駛艙,開足馬力離去了。

     他想:很快就完了,她不會遊泳,這地方到處是鲨魚,特别是在國際航道上。

    對不起啦,侬潔,我不是說了嗎,要有犧牲…… 宋華丁到了新加坡,進了越南難民營,後來去了華沙以北的一個小鎮——沃沃明。

    至于他是怎麼去的就不得而知了。

    他在沃沃明如何又成了一家鋸木廠的主人,也同樣是個謎。

    盡管他是亞洲人,當地的人卻喜歡他。

    他和一名波蘭女人結了婚,能說一點波蘭話,還皈依了大主教,這一點人們特别看重。

    當宋華丁夫婦星期日作禮拜時,神甫總是善意地看着他。

     宋華丁時不時地要出差,大約一月兩次,據他說是去“尋找新客戶”。

    “賣木材可不像賣面包或賣黃瓜,競争很激烈。

    賣掉10立方米的木材有多費勁啊!得好好對待客戶,不然就沒有生意。

    ” 看來他成績不小,出差回家總帶有現鈔,多數是美元,他把一半換成茲羅提,一半存進保險箱,這雖然沒有利息,但生活是嚴峻的,誰也不知道會不會一夜之間又得找個新的歸宿,要是手頭有幾千美元,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宋華丁最近一次出差是去慕尼黑,任務很簡單,可卻獲得了5,美元的報酬。

    當他用一根鋼絲繩套住那個“客戶”的脖子并猛力抽緊時,那人隻是稍微地掙紮了一下,兩手亂抓,然後就無聲地沉下去了。

    他把死者扔在一處灌木叢下,就去一家巴伐利亞啤酒店,喝了一杯在波蘭喝不到的清爽可口的白啤酒。

     宋華丁不知道是誰委托他幹這種事的。

    委托人隻是用電話跟他聯系,他們也說越南話,很守信用,從不騙他。

    給他的報酬經常是放在火車站的一個行李保管櫃裡,然後把櫃子的鑰匙送到他住的旅館去。

    他總是住城郊的小旅店,這種旅店來者不拒,租房間也可以隻租幾個小時,不用填旅客登記單。

    宋華丁來無蹤,去無影,就好像沒有這個人一樣。

     一開始他還納悶,他的同胞怎麼會知道他的姓名,他在沃沃明的地址,尤其是怎麼會知道他善于“解決問題”。

    他繞過半個地球逃到了沃沃明,一路上他變得肆無忌憚,多次為謀生計不擇手段,總算在沃沃明這個小地方留了下來。

    原因是他看上了瑪利卡——一個左腿瘸了的老姑娘,當地一家鋸木廠老闆約瑟夫-祖蘭斯基的獨生女。

    這位老闆有名望,企業辦得興旺,這對于無家可歸的宋華丁來說,無異是在汪洋大海裡找到了一個救命的島嶼。

     當宋華丁向祖蘭斯基求職時,由于他是越南人,當然一下子就被拒絕了。

    可是他在瑪利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瑪利卡由于足疾找不到男人,竟迷上了這位異鄉客,在存放木材的倉庫裡向他獻出了一切,最後她不得不向父親坦白: “爸,我懷孕了。

    ” “是誰的?”祖蘭斯基吼道,“帶他來見我!” 他做了最壞的思想準備,他以為追求瑪利卡的人不是瞎子,就是傻子,但無論如何他要抱外孫了。

     當瑪利卡把宋華丁作為孩子他爸引見給祖蘭斯基時,這位未來的外公氣得大叫: “是個亞洲小崽兒!是越南人生的!我真想鑽到鋸末堆裡去!你這個笨蛋是怎麼搞的?祖蘭斯基的女兒跟一個黃種人勾搭上了,豈不讓人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