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問題您自己就能回答:我要付房租,要去市場購物,買些漂亮衣服穿,一句話,為了生活。
” “别的工種有的是嘛。
” “是嗎?羅伯特,您知道什麼是生活嗎?您生長在一個良好的、有父母庇護的家庭……您父親是幹什麼的?” “處長。
” “您瞧,您從未吃過苦,挨過餓,沒有難題,沒有繼父的打擾,沒有對你動手動腳的老闆,也不會因為拒絕他們而被解雇……” “難道這兒就沒有人動您?”他停頓了一下,“就像您現在這副模樣?” “這是我的事。
羅伯特,您喝完就走,好不好?” “我還想再要一杯雞尾酒。
” “我不會給您的。
” “那我向别的小姐要。
” “好吧。
”她歎了口氣,拿起喝空了的杯子,“但隻有您保證喝完就走,我才給您。
” “我保證。
” 酒吧裡人越來越多,有幾對男女走到隔牆後面去了,羅伯特沒有在意,他坐在吧凳上看烏麗克怎麼招待其他客人,有個顯然喝醉了的男人把一張50馬克的鈔票塞進烏麗克的胸口。
他很惱火,心想怎能這麼對待一個女人,尤其是烏麗克。
可是她居然還笑!她有什麼辦法呢?這就是她的工作,一種髒活! 他喝了兩杯雞尾酒,自己付了錢,到快11點時烏麗克對他說:“您真的該走了,羅伯特。
”他服從了。
他點點頭,烏麗克如釋重負。
羅伯特問:“明天能在遊泳池見到您嗎?” “我不知道。
” “要是見不到,我明天晚上再來。
” “這簡直是訛詐……” “這隻是我的願望。
”他同她握手,拉着她的手的時間比一般握手的時間要長。
“您是我的球面三角學。
” “我是什麼?” “我今天本來應該去複習球面三角形的邊和角的關系,學數學!可是您的雞尾酒更好,對我更重要,明天再見……” 他放開她的手,沖着有點不知所措的她笑了笑,離開了酒台。
在前廳他又碰上被烏麗克稱為博羅的看門人。
那家夥狠狠地看着他。
博羅為他開門的時候,羅伯特說:“這下你認識我了吧,下次就少-嗦……” 博羅拉開門說:“等着瞧吧,快走,呼吸點新鮮空氣有好處……” 羅伯特剛一離開酒吧,就有一個人從陰暗的角落走到酒台。
他是個南歐人,長着黑頭發,薄薄的小胡子,他靠在酒台邊上,等烏麗克打發完一個客人。
“剛才那人是誰?”他說話帶意大利口音。
“你說誰?”烏麗克反問。
“烏拉,别裝蒜啦!剛走的那個年輕人。
” “一位客人。
” “你幾乎是在為他一人服務。
” “我看不出來。
” “你現在喜歡年輕小夥子了?” “去你的,他是頭一回來這兒。
” “博羅說,你認識他。
” “博羅是個白癡!” “烏拉,你要小心,跟這麼個年輕人不值得……他經過頭一個回合就會掉下床來,但是他什麼都看在眼裡。
看在聖母瑪利亞的分上,千萬别冒險,盡管你喜歡他。
” 烏麗克怒喝一聲:“你來試試!” “隻要你樂意,我薩爾瓦多随時奉陪。
” 他哈哈大笑,接着又消失在酒吧的陰暗角落裡,倚着牆觀察着客人。
他叫薩爾瓦多-布魯内裡,來自西西裡山區的聖馬可村,他的職業是電工。
他無疑是個值得注意的人。
“我們接到一個重要的舉報:有20公斤純海洛因,正從越南經過波蘭運往慕尼黑。
”匿名舉報人沒有說更多的情況,沒有接頭地點,沒有時間,隻提供了一個信息:“有東西來”。
對慕尼黑刑警毒品科的彼得-賴伯探長來說,這個舉報就意味着他們要進入一級戒備狀态,他認定這情報屬實,而不是開玩笑,開玩笑的事他也經常遇到,對匿名舉報電話先要搞清虛實。
他在科長辦公室裡緊急召集了這次會議。
賴伯探長遺憾地聳聳肩說:“舉報人有東歐口音,可惜我們沒有錄下來——不可能每個電話都錄音,他很可能是個波蘭人,我在想,如果越南人和波蘭人聯手,為什麼波蘭人會舉報這筆能賺好幾百萬的生意呢?此外,越南人也是新出現的。
這個新團夥的手段極其毒辣。
換句話說,在慕尼黑形成了一個新的戰場,有我們幹的了。
” “除電話以外,沒有别的情況嗎?”科長問。
“沒有,隻知道20公斤海洛因已經上路。
” “這就是說,也可能早已到了慕尼黑。
” “那舉報就沒意思了。
” “基本上沒意思。
這筆生意沒有地點,沒有時間,我們怎麼辦?” “應當要求立即加強監視波蘭邊界。
” 賴伯說是這麼說,可他知道,這個建議隻是一廂情願。
波德邊界漏洞之多就像一個篩子,加強監視從技術上和人力上說是根本不可能的。
科長的話同賴伯是一個意思: “那我們就得沿着波蘭邊界修一道‘柏林牆’。
說正經的,我們怎麼辦?” “沒辦法!”賴伯說得這麼直截了當,有幾位同事吓了一跳。
“沒辦法”這個說法在警界是個令人憎恨的、很刺激人的詞兒。
“沒辦法”意味着對犯罪活動束手無策,人們不得不眼睜睜看着國際犯罪日益泛濫,看着犯罪分子把德國變成他們理想的活動場所。
寬松的德國法律是各種犯罪滋長的沃土。
波恩政治家們頑固地禁止監聽電話,向犯罪分子打開了德國的市場。
賴伯探長曾在小範圍内一針見血地說過: “團夥作案隻判四年,而一個人偷稅漏稅卻判五年。
一個殺人犯隻要請個好律師,律師提出犯人在童年時曾受過心理損害,就隻能判10年。
在這10年裡,犯人乖乖地參加監牢教堂合唱團,在牢房裡畫聖母像,六年之後就被認為可以‘重返社會’而獲釋。
我們的司法制度不是有毛病嗎?請大家回想一下發生在德國北部的一個案件:一個女人在牢裡表現良好被提前釋放。
可是,幾個月以後,她搶劫另一個女人,用刀子把人刺成重傷。
她又被捕受審,案情很明白。
但檢察院什麼反應呢?把她放了!據說她有可以證明的固定居住地址,就沒有理由監禁她!這算什麼事兒呢?再舉個例子吧,我喝了酒以後用啤酒杯把你的腦袋砸碎了。
怎麼辦?沒事兒。
我可以證明,我幾年以前出過車禍,得了腦外傷。
精神病專家可以證明,我在行兇時是喝醉了酒,出于一時沖動,而最重要的是‘一時’這個詞……法院決不會判我謀殺罪,至多判我誤殺罪,加上我當時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肯定從輕發落。
而實際上,我就是要殺死你,是冷酷的謀殺!我自由了,可是你死了!我們的司法實在大有問題。
” 這會兒賴伯在會上接着說:“我們隻有憑運氣和靠巧合了,那就是靠我們打進去的偵察員給我們通風報信。
不過那時候海洛因早已運到港口了。
” “我們有人打進越南人的圈子嗎?” “沒有,但我們打進了波蘭人的圈子。
” 科長說:“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波蘭人參與了,那為什麼會有波蘭人向我們舉報呢?” 賴伯一時語塞,覺
” “别的工種有的是嘛。
” “是嗎?羅伯特,您知道什麼是生活嗎?您生長在一個良好的、有父母庇護的家庭……您父親是幹什麼的?” “處長。
” “您瞧,您從未吃過苦,挨過餓,沒有難題,沒有繼父的打擾,沒有對你動手動腳的老闆,也不會因為拒絕他們而被解雇……” “難道這兒就沒有人動您?”他停頓了一下,“就像您現在這副模樣?” “這是我的事。
羅伯特,您喝完就走,好不好?” “我還想再要一杯雞尾酒。
” “我不會給您的。
” “那我向别的小姐要。
” “好吧。
”她歎了口氣,拿起喝空了的杯子,“但隻有您保證喝完就走,我才給您。
” “我保證。
” 酒吧裡人越來越多,有幾對男女走到隔牆後面去了,羅伯特沒有在意,他坐在吧凳上看烏麗克怎麼招待其他客人,有個顯然喝醉了的男人把一張50馬克的鈔票塞進烏麗克的胸口。
他很惱火,心想怎能這麼對待一個女人,尤其是烏麗克。
可是她居然還笑!她有什麼辦法呢?這就是她的工作,一種髒活! 他喝了兩杯雞尾酒,自己付了錢,到快11點時烏麗克對他說:“您真的該走了,羅伯特。
”他服從了。
他點點頭,烏麗克如釋重負。
羅伯特問:“明天能在遊泳池見到您嗎?” “我不知道。
” “要是見不到,我明天晚上再來。
” “這簡直是訛詐……” “這隻是我的願望。
”他同她握手,拉着她的手的時間比一般握手的時間要長。
“您是我的球面三角學。
” “我是什麼?” “我今天本來應該去複習球面三角形的邊和角的關系,學數學!可是您的雞尾酒更好,對我更重要,明天再見……” 他放開她的手,沖着有點不知所措的她笑了笑,離開了酒台。
在前廳他又碰上被烏麗克稱為博羅的看門人。
那家夥狠狠地看着他。
博羅為他開門的時候,羅伯特說:“這下你認識我了吧,下次就少-嗦……” 博羅拉開門說:“等着瞧吧,快走,呼吸點新鮮空氣有好處……” 羅伯特剛一離開酒吧,就有一個人從陰暗的角落走到酒台。
他是個南歐人,長着黑頭發,薄薄的小胡子,他靠在酒台邊上,等烏麗克打發完一個客人。
“剛才那人是誰?”他說話帶意大利口音。
“你說誰?”烏麗克反問。
“烏拉,别裝蒜啦!剛走的那個年輕人。
” “一位客人。
” “你幾乎是在為他一人服務。
” “我看不出來。
” “你現在喜歡年輕小夥子了?” “去你的,他是頭一回來這兒。
” “博羅說,你認識他。
” “博羅是個白癡!” “烏拉,你要小心,跟這麼個年輕人不值得……他經過頭一個回合就會掉下床來,但是他什麼都看在眼裡。
看在聖母瑪利亞的分上,千萬别冒險,盡管你喜歡他。
” 烏麗克怒喝一聲:“你來試試!” “隻要你樂意,我薩爾瓦多随時奉陪。
” 他哈哈大笑,接着又消失在酒吧的陰暗角落裡,倚着牆觀察着客人。
他叫薩爾瓦多-布魯内裡,來自西西裡山區的聖馬可村,他的職業是電工。
他無疑是個值得注意的人。
“我們接到一個重要的舉報:有20公斤純海洛因,正從越南經過波蘭運往慕尼黑。
”匿名舉報人沒有說更多的情況,沒有接頭地點,沒有時間,隻提供了一個信息:“有東西來”。
對慕尼黑刑警毒品科的彼得-賴伯探長來說,這個舉報就意味着他們要進入一級戒備狀态,他認定這情報屬實,而不是開玩笑,開玩笑的事他也經常遇到,對匿名舉報電話先要搞清虛實。
他在科長辦公室裡緊急召集了這次會議。
賴伯探長遺憾地聳聳肩說:“舉報人有東歐口音,可惜我們沒有錄下來——不可能每個電話都錄音,他很可能是個波蘭人,我在想,如果越南人和波蘭人聯手,為什麼波蘭人會舉報這筆能賺好幾百萬的生意呢?此外,越南人也是新出現的。
這個新團夥的手段極其毒辣。
換句話說,在慕尼黑形成了一個新的戰場,有我們幹的了。
” “除電話以外,沒有别的情況嗎?”科長問。
“沒有,隻知道20公斤海洛因已經上路。
” “這就是說,也可能早已到了慕尼黑。
” “那舉報就沒意思了。
” “基本上沒意思。
這筆生意沒有地點,沒有時間,我們怎麼辦?” “應當要求立即加強監視波蘭邊界。
” 賴伯說是這麼說,可他知道,這個建議隻是一廂情願。
波德邊界漏洞之多就像一個篩子,加強監視從技術上和人力上說是根本不可能的。
科長的話同賴伯是一個意思: “那我們就得沿着波蘭邊界修一道‘柏林牆’。
說正經的,我們怎麼辦?” “沒辦法!”賴伯說得這麼直截了當,有幾位同事吓了一跳。
“沒辦法”這個說法在警界是個令人憎恨的、很刺激人的詞兒。
“沒辦法”意味着對犯罪活動束手無策,人們不得不眼睜睜看着國際犯罪日益泛濫,看着犯罪分子把德國變成他們理想的活動場所。
寬松的德國法律是各種犯罪滋長的沃土。
波恩政治家們頑固地禁止監聽電話,向犯罪分子打開了德國的市場。
賴伯探長曾在小範圍内一針見血地說過: “團夥作案隻判四年,而一個人偷稅漏稅卻判五年。
一個殺人犯隻要請個好律師,律師提出犯人在童年時曾受過心理損害,就隻能判10年。
在這10年裡,犯人乖乖地參加監牢教堂合唱團,在牢房裡畫聖母像,六年之後就被認為可以‘重返社會’而獲釋。
我們的司法制度不是有毛病嗎?請大家回想一下發生在德國北部的一個案件:一個女人在牢裡表現良好被提前釋放。
可是,幾個月以後,她搶劫另一個女人,用刀子把人刺成重傷。
她又被捕受審,案情很明白。
但檢察院什麼反應呢?把她放了!據說她有可以證明的固定居住地址,就沒有理由監禁她!這算什麼事兒呢?再舉個例子吧,我喝了酒以後用啤酒杯把你的腦袋砸碎了。
怎麼辦?沒事兒。
我可以證明,我幾年以前出過車禍,得了腦外傷。
精神病專家可以證明,我在行兇時是喝醉了酒,出于一時沖動,而最重要的是‘一時’這個詞……法院決不會判我謀殺罪,至多判我誤殺罪,加上我當時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肯定從輕發落。
而實際上,我就是要殺死你,是冷酷的謀殺!我自由了,可是你死了!我們的司法實在大有問題。
” 這會兒賴伯在會上接着說:“我們隻有憑運氣和靠巧合了,那就是靠我們打進去的偵察員給我們通風報信。
不過那時候海洛因早已運到港口了。
” “我們有人打進越南人的圈子嗎?” “沒有,但我們打進了波蘭人的圈子。
” 科長說:“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波蘭人參與了,那為什麼會有波蘭人向我們舉報呢?” 賴伯一時語塞,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