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關燈
英國繼續作戰。

    丘吉爾,就象他在回憶錄中所說的那樣,既當陸軍将軍,又當海軍将軍,幹得很出色。

    然而,在他的領導下,這個帝國卻越來越糟。

    擺脫這位說大話的首相,選舉一個負責任的政治家,和德國講和,是英國一個自救機會。

    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就無法想象現在的世界地圖是什麼樣子了。

     但是大英帝國這塊粉紅色的地區仍然遍布地球。

    羅斯福的《租借法案》這着妙計,使丘吉爾保持了力量。

    一九四一年,美國人給英國人的東西極少。

    然而《租借法案》給了這個勇敢的戰敗的民族以希望,而戰争就是靠希望來進行的。

     希望也是弗蘭克林-羅斯福在一九四一年送到蘇聯去的主要物品,當然到十一月、十二月時供應物資開始逐漸運去。

    斯大林了解美國的巨大工業潛力。

    這種了解,以及羅斯福答應援助的諾言,支持他去戰鬥。

    他懂得,既然羅斯福決不肯使許多美國人為救助蘇聯而流血犧牲,他也許會把各種武器全都給俄國人,利用斯拉夫人的勇敢和自我犧牲精神,去為美國人争取世界霸權而戰鬥。

     護航的決定 羅斯福對世界事務巧妙、吓人的奸詐本能,從來沒有象他在大西洋護航問題的做法上那麼好地表現過。

     大多數美國人在一九四一年五月間對歐洲戰争是漠不關心的。

    那些最穩重的人反對插手。

    羅斯福給他們找到了一個很不好聽的名字:“孤立主義者”。

    然而,在他周圍,那些拍馬屁的人不斷地催促他開始為到英國去的美國輪船護航。

    的确,把美國的糧食和武器裝到英國輪船上,然後讓它們沉到海底去,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羅斯福固執地拒絕進行護航。

    他已經得到情報,知道要進攻俄國。

    事實上,除了斯大林全世界好象都知道這件事,羅斯福當然不願插手。

    他知道大量的德國人不可避免地要被殺死。

    這個前景使他心裡十分激動。

     但是在大西洋上爆發一場戰争,可能使巴巴羅沙停止進行。

    直到六月二十二日黎明,希特勒都可能取消命令。

    德國參謀部會如釋重負地來執行這道從巴巴羅沙撤下來的命令。

     弗蘭克林-羅斯福懂得一個當時很多政治家不能理解的道理——就是希特勒歸根到底也得依靠公衆的意見。

    德國人在他後面團結起來,準備作出一切犧牲,但是他們并不打算馬馬虎虎地去自殺。

    與美國開戰的消息會使德國軍隊喪失士氣,無法向俄國進軍。

    德國公衆不了解美國的軍事弱點。

    盡管有戈培爾的宣傳,可他們記得上一次大戰就是由于美國參戰才打敗的。

     羅斯福準備與德國打仗,他熱切地要求打,但是得等到我們和斯大林的一大群暴徒搞得不可開交的時候。

    所以他拿定了主意,不聽顧問們的話,兜來繞去地避開新聞記者對護航問題的刺探。

    對護航遲遲不作決定是他确保德國和俄國之間開戰的一個辦法。

    他就是這樣幹的。

    他使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感到迷惘而沮喪,甚至他的妻子也不例外。

    但是在六月二十二日希特勒轉向東方的時候,他達到了他可怕的目的。

     英譯者按:隆對巴巴羅沙的辯護是不尋常的;大多數其他德國軍事作家都譴責它是兩條戰線作戰的緻命開端。

    看來隆似乎是參與了這個行動的策劃工作,要不就是參謀部送呈的計劃,正好與他在最高統帥部所作的研究相吻合。

    每一個人都珍惜自己的思想,軍人更是如此。

     關于普洛耶什蒂油田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這一論點,在許多别的軍事曆史中并不強調。

    早在一九四○年七月,希特勒就計劃進攻俄國。

    當時互不侵犯條約才簽了一年,斯大林還一本正經地把大量戰争物資,包括石油,運到德國去。

    希特勒的行為看起來倒象是有點不守信用,如果在這兩個大兇犯之間還有信用可講的話。

    在德國著作中一般替自己開脫的說法是,蘇聯軍隊的部署表明了斯大林的進攻意圖,而希特勒不過是比他先下手而已。

    但是大多數德國曆史家現在承認,俄 國人的部署是防禦性的。

    希特勒始終把進攻俄國以便取得Leben-sraum①看作是他的主要政策。

    所以很自然地,他會在一九四○年七月就開始策劃,當時他的強大的陸軍力量正處在最高峰,而且沒有别的地方可去。

    這就是全景,石油供應問題也許隻是一個細節。

    然而無論如何,隆的議論說明了希特勒的問題。

     ①德語: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