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然英國在軍事上已經不行了,為什麼它還不投降?顯然,因為它希望蘇聯,或者美國,或者兩國同時對其進行援助。
美國相距很遠,而且幾乎還沒有武裝起來。
而俄國呢,則正在很快地重新武裝,并且就在我們的邊境,公開地威脅着德國在普洛耶什蒂的生命線。
的确,它以俄國人外交上慣用的粗魯方式,給我們小麥和石油,企圖撫慰我們;但是它拿回去的卻是機器,用來武裝自己對付我們。
長時間地用這種方式依靠一個斯大林,是無法忍受的。
我們對世界帝國的要求,總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
德國比它的兩個對手:蘇聯和美國,小得多。
它的優點,隻在于目标一緻,紀律嚴格,和希特勒強有力的領導。
到一九四一年,很明顯,弗蘭克林-羅斯福打算等他的工業一轉向戰争體制就開戰,哄騙他的不情願的國民跟着他走;同樣明顯,斯大林卻隻找一個保險的膽小辦法,在普洛耶什蒂把德國的喉管割斷。
六月二十二日前夜,希特勒在一封給墨索裡尼的坦率而雄辯的信裡,把這一情況說得很清楚:“蘇聯和英國,都對這個……被長期戰争壓垮的歐洲……感興趣,……在這兩國的背後站着美國,慫恿它們往前……因此,我長期地苦苦思索之後,最後決定,在繩索沒有拉緊之前就把它割斷。
”巴巴羅沙是否正确?“希特勒應該先打垮英國。
”這種議論沒有現實基礎。
希特勒下定決心,要到不論什麼地方奪取他的國家所需要的土地和資源,這方面很象恺撒。
而他對一個和平的世界新秩序又有豐富的想象力,這一點,他又象亞曆山大。
但是他的戰略,卻是拿破侖式的,因為象拿破侖一樣,他的中心問題也是處于敵人的包圍之中。
拿破侖的解決方法是使用速度、力量、突擊,在攻擊點上高度集中兵力,以便把他的敵人各個擊破。
希特勒就是這樣做的。
他對宏偉的戰略倒是目光敏銳的,然而帶點兒冒險性;但他對戰術行動的完全外行的幹預,以及他在緊要關頭缺乏軍人的才幹,卻是毀滅性的。
一九四○年五月,在戰敗了法國,把解除武裝的殘餘英軍趕出歐洲大陸的時候,他隻調了二十四個師到東線去對付紅軍二百多個師。
這是一場奇妙的賭博,然而也是一場有眼光的賭博。
有可能去拿下柏林的斯大林,卻表示出特别樂意讓德國去毀滅法國,而他自己則在波羅的海和巴爾幹半島搶奪土地。
到一九四一年,蘇聯變得更強了。
它挺進到距離普洛耶什蒂一百英裡的地方,取得了波羅的海的控制權。
它在正對着德國和被德國征服的波蘭領土的邊境,集結了三百多萬兵士。
它要求在達達尼爾海峽,在保加利亞,在芬蘭自由行動。
這些要求,是莫洛托夫在一九四○年十一月提出來的,終于使希特勒忍無可忍。
希特勒覺得,他真正隻有三種選擇。
他或者自殺,讓德國人民自己去交涉投降;或者殺過海峽去,進行一次壓服英國的不會有結果的嘗試,同時讓自己的後背受到來自東方的背信棄義的襲擊;或者撇開被打垮的無用的英國,趁自己力量最強的時候,以一次毀滅性的打擊,來實現自己的整個曆史目标。
巴巴羅沙就是解決的方法:即一條戰線的拿破侖式的沖擊,而不是開展真正的兩條戰線的戰争。
未來沒有偏見的曆史學家,決不可能因為轉向東方而責怪希特勒。
從一開始他就是孤注一擲。
由于一連串的錯誤行動和倒黴事件,由于曆史的偶然,他當時遇到的對手是一個冷酷的、以同樣材料構成的、蜘蛛般狡黠的天才弗蘭克林-羅斯福,因而他精心計劃的冒險失敗了。
羅斯福的角色 一九四一年羅斯福的主要問題是時間。
他處于暫時的劣勢,而他的對手則是最強的時候。
這位美國總統的弱點在于内外兩方面。
德國人在他們的領袖後面團結一緻,而美國人卻是一盤散沙,被羅斯福的高傲和不可靠弄得不知所措,惶惶不安。
希特勒掌握着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部隊,正處在力量和戰鬥狀态的頂點;而羅斯福既沒有陸軍,也沒有空軍,隻有分散的缺乏訓練的海軍。
那麼,這位美國總統怎麼能把重擔往肩上挑呢? 然而他卻挑起來了。
他最善于在劣勢中施展計謀,他的總統職位就是坐在輪椅裡赢得的。
他必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強丘吉爾的力量。
隻有丘吉爾,這個對希特勒懷有無比仇恨的業餘軍事冒險家,才能使
美國相距很遠,而且幾乎還沒有武裝起來。
而俄國呢,則正在很快地重新武裝,并且就在我們的邊境,公開地威脅着德國在普洛耶什蒂的生命線。
的确,它以俄國人外交上慣用的粗魯方式,給我們小麥和石油,企圖撫慰我們;但是它拿回去的卻是機器,用來武裝自己對付我們。
長時間地用這種方式依靠一個斯大林,是無法忍受的。
我們對世界帝國的要求,總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
德國比它的兩個對手:蘇聯和美國,小得多。
它的優點,隻在于目标一緻,紀律嚴格,和希特勒強有力的領導。
到一九四一年,很明顯,弗蘭克林-羅斯福打算等他的工業一轉向戰争體制就開戰,哄騙他的不情願的國民跟着他走;同樣明顯,斯大林卻隻找一個保險的膽小辦法,在普洛耶什蒂把德國的喉管割斷。
六月二十二日前夜,希特勒在一封給墨索裡尼的坦率而雄辯的信裡,把這一情況說得很清楚:“蘇聯和英國,都對這個……被長期戰争壓垮的歐洲……感興趣,……在這兩國的背後站着美國,慫恿它們往前……因此,我長期地苦苦思索之後,最後決定,在繩索沒有拉緊之前就把它割斷。
”巴巴羅沙是否正确?“希特勒應該先打垮英國。
”這種議論沒有現實基礎。
希特勒下定決心,要到不論什麼地方奪取他的國家所需要的土地和資源,這方面很象恺撒。
而他對一個和平的世界新秩序又有豐富的想象力,這一點,他又象亞曆山大。
但是他的戰略,卻是拿破侖式的,因為象拿破侖一樣,他的中心問題也是處于敵人的包圍之中。
拿破侖的解決方法是使用速度、力量、突擊,在攻擊點上高度集中兵力,以便把他的敵人各個擊破。
希特勒就是這樣做的。
他對宏偉的戰略倒是目光敏銳的,然而帶點兒冒險性;但他對戰術行動的完全外行的幹預,以及他在緊要關頭缺乏軍人的才幹,卻是毀滅性的。
一九四○年五月,在戰敗了法國,把解除武裝的殘餘英軍趕出歐洲大陸的時候,他隻調了二十四個師到東線去對付紅軍二百多個師。
這是一場奇妙的賭博,然而也是一場有眼光的賭博。
有可能去拿下柏林的斯大林,卻表示出特别樂意讓德國去毀滅法國,而他自己則在波羅的海和巴爾幹半島搶奪土地。
到一九四一年,蘇聯變得更強了。
它挺進到距離普洛耶什蒂一百英裡的地方,取得了波羅的海的控制權。
它在正對着德國和被德國征服的波蘭領土的邊境,集結了三百多萬兵士。
它要求在達達尼爾海峽,在保加利亞,在芬蘭自由行動。
這些要求,是莫洛托夫在一九四○年十一月提出來的,終于使希特勒忍無可忍。
希特勒覺得,他真正隻有三種選擇。
他或者自殺,讓德國人民自己去交涉投降;或者殺過海峽去,進行一次壓服英國的不會有結果的嘗試,同時讓自己的後背受到來自東方的背信棄義的襲擊;或者撇開被打垮的無用的英國,趁自己力量最強的時候,以一次毀滅性的打擊,來實現自己的整個曆史目标。
巴巴羅沙就是解決的方法:即一條戰線的拿破侖式的沖擊,而不是開展真正的兩條戰線的戰争。
未來沒有偏見的曆史學家,決不可能因為轉向東方而責怪希特勒。
從一開始他就是孤注一擲。
由于一連串的錯誤行動和倒黴事件,由于曆史的偶然,他當時遇到的對手是一個冷酷的、以同樣材料構成的、蜘蛛般狡黠的天才弗蘭克林-羅斯福,因而他精心計劃的冒險失敗了。
羅斯福的角色 一九四一年羅斯福的主要問題是時間。
他處于暫時的劣勢,而他的對手則是最強的時候。
這位美國總統的弱點在于内外兩方面。
德國人在他們的領袖後面團結一緻,而美國人卻是一盤散沙,被羅斯福的高傲和不可靠弄得不知所措,惶惶不安。
希特勒掌握着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部隊,正處在力量和戰鬥狀态的頂點;而羅斯福既沒有陸軍,也沒有空軍,隻有分散的缺乏訓練的海軍。
那麼,這位美國總統怎麼能把重擔往肩上挑呢? 然而他卻挑起來了。
他最善于在劣勢中施展計謀,他的總統職位就是坐在輪椅裡赢得的。
他必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強丘吉爾的力量。
隻有丘吉爾,這個對希特勒懷有無比仇恨的業餘軍事冒險家,才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