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關燈
間。

    戰術上的奇襲之所以完全成功,是因為虛僞的波蘭政治家們盡管知道局勢危險,隻是不斷地對人民作出虛假的保證。

    波蘭空軍的幾乎一千架飛機在地面上被摧毀。

    從此,德國空軍就自由地在天空飛翔。

    波蘭的地面抵抗也是以弱對強,我們戰場上的指揮官們不能不欽佩勇敢的波蘭騎兵向坦克陣的沖鋒。

    有謠傳說,波蘭政府告訴他們的騎兵,我們的坦克是紙糊的冒牌貨,這謠傳可能實有其事。

    要是這樣,他們很快就會傷心地省悟過來。

    機械化戰争的優越性和古典的軍事戰術相對抗,從來沒有象在這次波蘭騎兵對鋼鐵坦克的無效沖鋒中表現得更觸目驚心了。

     然而,德國武裝部隊也僅僅是用他完全機械化的裝甲部隊這個薄薄的刀刃在作戰。

    我們主要的地面進軍,是由徒步的步兵群進行的,他們充分利用了少量裝甲部隊沖鋒時所造成的通訊聯絡的破壞、敵人的驚慌和戰線的混亂。

    雖然空軍擔任了強有力的支援角色,但是把華沙的抵抗能力摧毀并使之終于投降的,不是空中的轟炸,而是那些在華沙城外用馬拉的重炮。

    對于馬匹如此倚重,暴露了我們對世界大戰嚴重地缺乏戰鬥準備。

     到了九月二十一日,華沙被德國軍隊包圍。

    外邊流傳的消息說,成千上萬的波蘭士兵被俘,一個個包圍圈被殲滅,前線全面崩潰,國民政府已吓得逃往羅馬尼亞。

    但是,這座處于槍林彈雨之下的城市,沒有糧食,水電斷絕,許多建築物已成為廢墟,疾病蔓延,直到九月二十七日才放棄西方給予最後一分鐘援助的無用希望,最後投降。

     評論 自始至終,元首和他的宣傳家們一直把這次波蘭戰役說 成是一次局部警察行動,是德國武裝部隊的一次“特别任務”。

    希特勒親自把白色方案中許多有關分配口糧、動員部隊和運輸的部分勾掉,目的隻是為了緩和德國人民的抵觸情緒。

    這一政治上的幹涉對軍事行動起了相當的阻礙作用,寶貴的數月業已過去,損失還未得到補償。

    這裡我要說,由于納粹黨和元首的同樣的幹涉——這類幹涉從未停止過——從專業的标準來衡量,戰争力量從來沒有全部地、适當地組織起來。

     我們在格萊維茨的廣播電台——時間是八月二十一日夜間,地點靠近波蘭邊境——炮制了一個不體面的醜劇,僞稱波蘭士兵越過邊境進攻電台,并被擊退;那些該死的政治犯穿着波蘭軍服,電台附近躺滿了他們遍身彈孔的屍體。

    這就是進行侵略的借口,而德國武裝部隊對這些騙人鬼話卻一無所知。

    早在七十二小時以前,我們就無法挽回地向波蘭進軍了。

    在紐倫堡審訊之前(這句話的真實性令人懷疑——英譯者注),我本人并不知道這個事件,當時我正忙于一些重要公事,希姆萊或許應對此負責。

     波蘭在一九三九年是反動軍人和有瘋狂領土野心的政客執行的落後、閉塞的專制統治,這個政府對少數民族(特别對烏克蘭人和猶太人)極為殘酷,對它自己的人民既不公正又虛僞;這個政府在慕尼黑危機時象條鬣狗一樣撲向捷克斯洛伐克,趁人之危搶去了捷克一個省;這個政府二十年來笨拙地與德國和蘇聯兩面周旋;最後還要裝成象個重要軍事強國那樣說話和行動,而實際上軟弱得象隻小貓。

    民主國家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為了支持這麼個反動、騙人、頑固的專制政權。

    這個政府很快就可恥地崩潰、永遠地消滅了。

    但戰争繼續進行,而它的導火線不久就被人忘得幹幹淨淨。

    總有一天,頭腦清醒的曆史學家們,對于導緻也界上最大的一場戰争的那些自相矛盾的道理,一定會再給以适當的強調。

     在如此愚蠢地發動的一場可怕的全球戰争中,最後一件荒唐的事情是:捷克斯洛伐克,它在一九三八年被英國出賣,沒有打仗,在整個戰争期間損失不到十萬人;而一九三九年獲得英國支持的波蘭,打了仗,死了六百萬人(盡管其中半數為猶太人)。

    兩個國家最後都成了蘇聯奴役下的共産主義傀儡。

    那麼,哪個政府更為明智一些,哪國人民更為幸運一些呢?大國之間發生糾紛,小國最好是向狂風低頭,哪邊風硬向哪邊倒。

    而波蘭人正是忘記了這一點。

     英譯者按:讀者會逐漸熟悉德國人的這一習慣,即:責備别國聽任德國侵略。

    在馮-隆将軍的整本書中,如同在德國人的大部分軍事著作裡一樣,這種腔調反複出現。

    在總參謀部系統下發迹的軍官們,顯然已失掉了以其他字句思維的能力。

    馮-隆對波蘭政府和對英國所作保證的評論,是他在白色方案前面的摘要中意味深長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