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與燈泡
關燈
小
中
大
①1916年2月至7月,德軍在西線進攻凡爾登未克。
7月至8月,英法軍在索姆河發動戰役,牽制凡爾登方面德軍。
雙方均未取得重大進展,但傷亡慘重,僅德軍就損失六十萬。
此喻送命。
他們兩人相互調情,照道理講,應當是從一起看集郵冊,腦袋貼着腦袋檢查特别珍貴的郵票四邊孔眼是否完整時開始的。
但是,實際開始或者說爆發,是揚第四次被叫去作體格檢查的那天。
我媽媽本來有事要進城,便陪同他到軍區司令部去,站在有民軍①站崗的崗亭旁邊等他。
她和揚都認為,這一回揚是非去法國不可了,他可以借那裡含鐵和鉛的空氣,治療一下自己發育不健全的胸腔。
我媽媽一遍又一遍地數着民軍的鈕扣,每遍的結果都不同。
我可以想象,所有制服的扣子都是按那種尺寸釘的,無論你最後數到哪一顆,不是意味着凡爾登,就是無數哈特曼斯魏勒科普夫②中的一座,要麼就是意味着某一條小河:索姆河或瑪恩河③—— ①民軍,德國國防軍的一部分,由十七歲至四十五歲有服兵役義務的男子組成的後備軍,1913年建立,1918年按照凡爾賽和約解散。
②哈特曼斯魏勒科普夫,南孚日山一山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法軍在此争奪甚烈。
這裡用複數以喻類似的高地。
③1914年9月5日至10日,德、法兩軍在瑪恩河進行大戰,雙方投入軍力共一百五十餘萬人,德軍戰敗,退據艾納河,形成對峙局面。
索姆河見前注。
剛過一個小時,這個作第四次體檢的小夥子擠出了軍區司令部大門,蹒跚着下了台階,撲到我媽媽阿格内斯身上,摟住她的脖子,湊在她耳朵上,用當時的流行話低聲說:“他們不要我的脖子,也不要我的屁股,緩役一年!”我母親第一次擁抱揚-布朗斯基,我不知道她此後可曾更幸福地擁抱過他。
這一對年輕人在大戰期間相愛的細節,我不得而知。
我媽媽愛漂亮,好打扮,講究穿戴,喜歡昂貴物品。
為能滿足她的奢求,揚賣掉了自己收集的一部分郵票。
據說他當時寫過一本日記,可惜後來遺失了。
看來我的外祖母容忍了這兩個青年之間的關系 可以說,已經超出了表親之間的關系,因為揚-布朗斯基在特羅伊爾那套一間半的房子裡一直住到戰争結束以後,直到一位姓馬策拉特的先生的存在已不容否認,甚至已得到承認的時候,揚才遷走。
我媽媽必定是在一九一八年夏天認識那位先生的,那時,她在奧利瓦附近銀錘陸軍醫院當助理護士。
阿爾弗雷德-馬策拉特是萊茵蘭人,他的大腿被子彈打穿,正在醫院養傷,由于他那種萊茵蘭人的樂天性格,不久就成了全體女護士的寵兒,護士阿格内斯也不例外。
他的傷剛好一半,就由這個或那個護士攙扶着在過道裡一瘸一拐地走動,還到廚房裡給護士阿格内斯幫忙,因為她戴的護士帽同她那張小圓臉非常協調,也因為他是一個充滿熱情的廚師,懂得把感情轉化為濃湯的訣竅。
阿爾弗雷德-馬策拉特腿傷痊愈後便留在但澤,并且立即找到了工作。
戰前他在萊茵蘭紙張加工業一家較大的公司任職,如今成為該公司駐但澤的代理人。
戰争漸漸消耗盡了。
人們含糊其辭地簽訂了和約,替日後的戰争制造了新的起因,魏克塞爾河入海口周圍地區被宣布為自由邦,由國際聯盟管轄。
這個地區大緻從海岬上的福格爾桑起,沿諾加特河到皮埃克爾,再順魏克塞爾河到查特考,向左到舍恩弗利斯構成一個直角,随後繞薩斯科申森林抵奧托明湖形成一個凸出部,把馬特恩、拉姆考和我外祖母的比紹劃在界外。
這條界線到克萊茵一卡茨附近的波羅的海結束。
在原來的市區内,波蘭得到一個自由港、包括軍火庫在内的韋斯特普拉特、鐵路管理局和設在黑維利烏斯廣場的波蘭郵局。
這個自由邦的郵票,用漢薩同盟紅金色的紋章徽記;波蘭郵票則是些喪氣的紫色圖案,畫的是卡西米爾和巴托裡①的史實—— ①卡西米爾三世(1310~1370),波蘭國王(1333年起);巴托裡王室的斯特凡四世(1533~1586),波蘭國王(1576年起)。
揚-布朗斯基進了波蘭郵政局。
他改換工作機構,選擇了波蘭國籍,看來都是一時沖動的決定。
許多人認為,他選擇波蘭國籍的原因,在于我母親對他的不忠。
一九二○年,馬爾察萊克-畢爾蘇德斯基①在華沙城下擊退紅軍。
魏克塞爾河畔的這次奇迹,到了像文岑特-布朗斯基這樣的人嘴裡,都說是得了聖母馬利亞的保佑,軍事專家們則不是歸功于西考爾斯基将軍②,便是稱頌魏剛将軍③。
就在這個波蘭年裡,我母親同德意志帝國的公民馬策拉特訂了婚。
我比較相信這種說法:我外祖母安娜同揚一樣不同意他們訂婚。
她把這段時期内生意略有起色的特羅伊爾地窖小鋪留給她的女兒去經營,自己搬回比紹,也就是說搬到波蘭境内她哥哥文岑特那裡,像未嫁給科爾雅切克以前那樣,接管了莊院、蘿蔔地和土豆地,讓她那個日益被神恩迷了心竅的哥哥去同聖母兼波蘭女王打交道和對話。
她自己穿着四條裙子,秋天裡蹲在土豆秧火堆後面,遙望始終還被電線杆分
7月至8月,英法軍在索姆河發動戰役,牽制凡爾登方面德軍。
雙方均未取得重大進展,但傷亡慘重,僅德軍就損失六十萬。
此喻送命。
他們兩人相互調情,照道理講,應當是從一起看集郵冊,腦袋貼着腦袋檢查特别珍貴的郵票四邊孔眼是否完整時開始的。
但是,實際開始或者說爆發,是揚第四次被叫去作體格檢查的那天。
我媽媽本來有事要進城,便陪同他到軍區司令部去,站在有民軍①站崗的崗亭旁邊等他。
她和揚都認為,這一回揚是非去法國不可了,他可以借那裡含鐵和鉛的空氣,治療一下自己發育不健全的胸腔。
我媽媽一遍又一遍地數着民軍的鈕扣,每遍的結果都不同。
我可以想象,所有制服的扣子都是按那種尺寸釘的,無論你最後數到哪一顆,不是意味着凡爾登,就是無數哈特曼斯魏勒科普夫②中的一座,要麼就是意味着某一條小河:索姆河或瑪恩河③—— ①民軍,德國國防軍的一部分,由十七歲至四十五歲有服兵役義務的男子組成的後備軍,1913年建立,1918年按照凡爾賽和約解散。
②哈特曼斯魏勒科普夫,南孚日山一山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法軍在此争奪甚烈。
這裡用複數以喻類似的高地。
③1914年9月5日至10日,德、法兩軍在瑪恩河進行大戰,雙方投入軍力共一百五十餘萬人,德軍戰敗,退據艾納河,形成對峙局面。
索姆河見前注。
剛過一個小時,這個作第四次體檢的小夥子擠出了軍區司令部大門,蹒跚着下了台階,撲到我媽媽阿格内斯身上,摟住她的脖子,湊在她耳朵上,用當時的流行話低聲說:“他們不要我的脖子,也不要我的屁股,緩役一年!”我母親第一次擁抱揚-布朗斯基,我不知道她此後可曾更幸福地擁抱過他。
這一對年輕人在大戰期間相愛的細節,我不得而知。
我媽媽愛漂亮,好打扮,講究穿戴,喜歡昂貴物品。
為能滿足她的奢求,揚賣掉了自己收集的一部分郵票。
據說他當時寫過一本日記,可惜後來遺失了。
看來我的外祖母容忍了這兩個青年之間的關系 可以說,已經超出了表親之間的關系,因為揚-布朗斯基在特羅伊爾那套一間半的房子裡一直住到戰争結束以後,直到一位姓馬策拉特的先生的存在已不容否認,甚至已得到承認的時候,揚才遷走。
我媽媽必定是在一九一八年夏天認識那位先生的,那時,她在奧利瓦附近銀錘陸軍醫院當助理護士。
阿爾弗雷德-馬策拉特是萊茵蘭人,他的大腿被子彈打穿,正在醫院養傷,由于他那種萊茵蘭人的樂天性格,不久就成了全體女護士的寵兒,護士阿格内斯也不例外。
他的傷剛好一半,就由這個或那個護士攙扶着在過道裡一瘸一拐地走動,還到廚房裡給護士阿格内斯幫忙,因為她戴的護士帽同她那張小圓臉非常協調,也因為他是一個充滿熱情的廚師,懂得把感情轉化為濃湯的訣竅。
阿爾弗雷德-馬策拉特腿傷痊愈後便留在但澤,并且立即找到了工作。
戰前他在萊茵蘭紙張加工業一家較大的公司任職,如今成為該公司駐但澤的代理人。
戰争漸漸消耗盡了。
人們含糊其辭地簽訂了和約,替日後的戰争制造了新的起因,魏克塞爾河入海口周圍地區被宣布為自由邦,由國際聯盟管轄。
這個地區大緻從海岬上的福格爾桑起,沿諾加特河到皮埃克爾,再順魏克塞爾河到查特考,向左到舍恩弗利斯構成一個直角,随後繞薩斯科申森林抵奧托明湖形成一個凸出部,把馬特恩、拉姆考和我外祖母的比紹劃在界外。
這條界線到克萊茵一卡茨附近的波羅的海結束。
在原來的市區内,波蘭得到一個自由港、包括軍火庫在内的韋斯特普拉特、鐵路管理局和設在黑維利烏斯廣場的波蘭郵局。
這個自由邦的郵票,用漢薩同盟紅金色的紋章徽記;波蘭郵票則是些喪氣的紫色圖案,畫的是卡西米爾和巴托裡①的史實—— ①卡西米爾三世(1310~1370),波蘭國王(1333年起);巴托裡王室的斯特凡四世(1533~1586),波蘭國王(1576年起)。
揚-布朗斯基進了波蘭郵政局。
他改換工作機構,選擇了波蘭國籍,看來都是一時沖動的決定。
許多人認為,他選擇波蘭國籍的原因,在于我母親對他的不忠。
一九二○年,馬爾察萊克-畢爾蘇德斯基①在華沙城下擊退紅軍。
魏克塞爾河畔的這次奇迹,到了像文岑特-布朗斯基這樣的人嘴裡,都說是得了聖母馬利亞的保佑,軍事專家們則不是歸功于西考爾斯基将軍②,便是稱頌魏剛将軍③。
就在這個波蘭年裡,我母親同德意志帝國的公民馬策拉特訂了婚。
我比較相信這種說法:我外祖母安娜同揚一樣不同意他們訂婚。
她把這段時期内生意略有起色的特羅伊爾地窖小鋪留給她的女兒去經營,自己搬回比紹,也就是說搬到波蘭境内她哥哥文岑特那裡,像未嫁給科爾雅切克以前那樣,接管了莊院、蘿蔔地和土豆地,讓她那個日益被神恩迷了心竅的哥哥去同聖母兼波蘭女王打交道和對話。
她自己穿着四條裙子,秋天裡蹲在土豆秧火堆後面,遙望始終還被電線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