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月(1)

關燈
是這樣。

    ” “但時至今日,介意它也無濟于事了吧,已經是不在人世的人了。

    因緣啦什麼啦,我也常常想,但它們并沒有任何根據,所以我擔心的倒是放置在你家裡的偶人本身。

    ” “偶人本身?” “就是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你父親把這些不完整的人體模型留在家裡各個地方?” “那是因為他精神不正常了……” “我不反對你父親的精神狀态不尋常了這一點,但是,即便如此,那偶人的特征啦、放法啦我總覺得是個問題,像是有什麼意義似的。

    狂人有狂人的理論,人們常這樣說吧。

    ” 狂人有狂人的理論…… 我又一次在腦海裡回想了一下父親高洋留下的偶人們的樣子。

    我想像那是指望母親實和子複活的沒有“臉”的偶人們,缺了身體的某一部分的偶人們…… “我還會給你打電話的。

    有什麼奇怪的事就跟我聯系,好吧?” 過了一會兒,這樣說罷,島田的聲音便消失了,耳朵裡隻是留下了被撇下了一樣的寂靜。

     3 那天晚上很晚以後,我如島田所指示的,準備了一張畫了一些沒有意義的圖畫的便條紙,悄悄地朝木津川的屋子走去,并且用圖釘将它釘在門上,剛好是眼睛平視的高度。

     木津川住的[1-D]的入口處在沿前院的小路繞進去的家的後面,所以不用擔心除了他本人以外,會有其他人會發覺這亂塗的畫并将它揭掉。

     木津川出去工作了,平時要更晚以後才回來。

    明天上午來弄清楚吧!那時,如果紙原封不動地留着,那麼木津川就姑且是無罪的。

     沿小路折回時,擡頭看了一眼辻井住的[2-C]的窗戶——他在屋裡,好像還沒有睡。

    ※棒槌學堂の精校E書※ 回到[2-C]房間,我一頭倒在床上,反複在腦海了回味與島田的對話。

     “犯人”是誰?住在這棟房子裡的人絕對可疑;特别是考慮到可能有想獲得我的遺産這一動機,需要注意辻井雪人;為了探尋記憶的畫應該堅持不懈地繼續下去;“偶人館”果真是中村青司建造的房子;更令人不放心的是父親留下的偶人本身。

    這宅邸裡的偶人本身。

     關于這一點,當初搬來時我也再三考慮過,但随着眼睛對那些偶人們所具有的不自然和可怕的形象漸漸習慣起來,結果就認定:那是在孤獨和衰老中自殺的父親發瘋的産物,揣測它的意義是徒勞無益的。

     但是—— 島田說:狂人應該有狂人的理論。

    這是不是指和“不準動現在所在的場所”這一遺言一起留下的偶人們一定包含着什麼相應的重要意義? 我開始非常惦記這件事來。

    時刻己經過了12點。

    要是平常,該是犯困的時間了,但此刻反而頭腦清醒起來。

    這宅邸裡的偶人……從床上爬起,穿過起居室到走廊上看了看。

     出門向右。

    走廊上已經熄了燈,拐過一個角的正面,站着六個偶人之一——缺左腿的偶人。

    位于放置在一樓走廊上的沒有上軀體的偶人的正上方的位置。

     借助從窗口射進來的星光,我看着那白花花地浮現在黑暗中的姿态,看着看着,我突然察覺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她的“視線”。

     當然,她的臉是一張沒有起伏的扁平臉,所以從正确的意思上來說是沒有視線的。

    我想說的是,斜着朝向窗戶的那臉所朝的方向。

    放置在正下方的偶人,如果我沒有記錯,不也是朝着同一方向站着嗎?會不會因為是在相同位置,所以朝着同一方向的呢?倘若是這樣,那麼,她們為什麼必須朝着同一方向呢? (這是……) 這會不會是賦予這偶人們的意義?這麼一考慮,便坐立不安起來。

     一回到房間裡,立即在書桌上打開素描薄,握起了鉛筆。

    就這樣,一面回想着這宅邸的構造和房間布局,一面盡量忠實地試着畫出它的平面圖。

     記憶也有模糊的部分,也不知道準确的尺寸,但總而言之花了幾分鐘的時間完成了包括燒毀的正房在内的平面圖,随即用紅圈标出了其中放置着六個偶人的位置。

     正房的正門口邊;有堆房的門的雨道頂頭;母親生前使用的起居室的廊檐;[1-B]的前面的走廊角上。

     不另行畫出放置在二樓的偶人,在同一圖的相當的場所标上記号。

    這屋子前面的偶人與正下方的偶人重疊一起,标上雙重圓圈。

    另一個在大廳的東南角。

     一記錄完所有六個偶人的位置,便在心裡回憶各個偶人臉的朝向。

     正門口的偶人,如果沒有記錯,是從門口的旁邊斜着朝向左邊。

    廊檐上的偶人也背向屋子稍稍朝向左邊…… 雨道上的偶人雖然沒有頭部本身,但顯然朝向正面。

    另外在一樓二樓相同位置上的走廊角上的兩個正如剛才所看到的,面朝斜左方向。

    大廳角落上的偶人與此相反,面朝斜右的窗戶的方向。

     将各偶人的視線用箭頭标上,于是——六個箭頭不是全都向着同一場所延伸嗎?因為不是準确的圖,所以不能說完全吻合,但把各箭頭延長,這六個箭頭在裡院中央的幾乎是一點上相交叉。

     偶人館視線延伸圖 确認這一事實後,我便離開書桌,再次來到走廊上,并走近站在那角上的沒有左腿的偶人旁邊,把自己的臉并排在她的臉旁看了一下。

    看得見窗外,看得見微弱星光下的荒蕪的院子。

    一面追逐着她的“視線”,一面目測着在圖上箭頭的延長線交叉的那一點,于是…… “啊!” 不由得從嘴裡發出了一聲歎息。

     在那裡的不是别的,而是父親上吊自盡的那棵櫻花大樹。

     4 時間已經很晚,所以決定留待明天再行動。

    所謂行動,當然是指調查一下那棵櫻花樹的附近有無異常之處。

     六個偶人的“視線”為何集中在那棵櫻花樹上呢?這應該決不是偶然的。

    隻能認為這是去世的父親高洋有意識這樣做的。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是讓“她們”在自己死後也注視自己死去的地方?我不覺得僅僅因為這點原因,一定還有什麼别的意思。

    是偶人們注視的那棵櫻花樹本身,還是那附近的地面或是什麼地方有什麼東西?……也許這又是畫宅邸的平面圖,又是在那上面标上偶人位置的這種“探寶”般的行為所産生的聯想。

    我總覺得那棵櫻花樹的附近可能埋着什麼東西。

     翌日,1月7日。

     上午9點一起床,我先去木津川伸造的房間。

     昨晚釘在門上的便條紙原封不動地留在那裡,仔細檢查了是否有被揭下來過的痕迹,但全然看不出被揭過的痕迹。

     (木津川是無罪的……) 輕輕地取下圖釘,将便條紙塞進褲袋裡。

    對他的失明的懷疑莫非是由于我的多慮?…… 一離開[1-D]的房門,我就徑直向裡院走去。

    通過正門前,從洋房的南側繞進去。

     天空晴朗,難得像今天這樣連山上刮下來的風都沒有。

    盡管如此,但隆冬的嚴寒絲毫沒有變化。

    從排列在院子周圍的常綠樹的樹葉間穿過來的陽光,與其說使人感到暖和,不如說使人感到有點兒凄涼。

     一站在掉了葉子,隻是凹凸不平的線條醒目的櫻花樹下,我就邊将雙手插進褲袋裡,邊慢慢地開始觀察那一帶地面的情況。

     堆積如山的落葉、枯草;在冬天繼續生存的雜草;火災後留下的漆黑的灰…… 倘若地面埋着什麼東西,那麼,不會是離樹根太近的地方吧,因為要是離樹根過分地近,那麼伸展在地裡的樹根就會礙事,挖洞一定很難。

     我一面用腳尖撥開落葉和枯草,一面在樹的周圍徘徊着。

    就這樣過了一會兒,我好不容易發現了像是埋着東西的部分。

    離樹根一米左右的北側——那一帶的地面總覺得與其他地方不一樣。

    緊貼在地面上的雜草,看上去要比其他地方稍稀少一些。

     當然,如果父親在那一帶埋了什麼東西的話,那也是距今一年以上的事了。

    如果考慮到時間,僅僅考慮雜草的密度當然是靠不住的…… 我試着站在自己的感覺捕捉到的地方,朝洋房方向看了一下,從一排塗料剝落了的乳白色窗戶中,尋找着放置在走廊角上那個偶人。

     我馬上發現了它。

    雖然因為反光的關系很難捕捉到“她”,但可以看見伫立在一樓走廊的窗戶的角落裡昏暗處的“她”的樣子和那張臉朝着的方向。

    她的視線不正是筆直地朝着這邊嗎? 同樣,我找到了站在二樓走廊上的兩個偶人的影子,并确認它們的臉也筆直朝着現在自己呆着的場所。

     (還是在這兒吧?) 我從廢墟上撿起一塊瓦礫,放在那地方。

    這是為了把它作為記号。

     如果這兒真的有埋着的東西,那麼埋的究竟是什麼呢? 這時,我覺得模模糊糊地預感到了那答案。

     5 在屋子裡吃完水尻夫人替我準備的飯菜後,我向她借了一把鐵鍬。

    她吃驚地問:為什麼要這種東西?我找了個借口,說:一時心血來潮,想鼓搗鼓搗院子。

     這時我順便裝作若無其事地問了一下:“這個家裡各處的偶人,那是從什麼時候起放在那些地方的?” “我想是前年秋末。

    ”夫人答道。

     “那時,他——我父親有沒有在院子裡做什麼事情?比如說擺弄擺弄栽種的樹啦,挖挖洞啦。

    ” “這個嘛……”對我的問題,她暖昧地歪着腦袋說,“也覺得好像有過那樣的事,但究竟如何,我……” 從下午起晴朗的天空突然陰了起來,開始刮起的大風吹彎了庭樹的枝頭,刮得葉子沙沙作響。

    據水尻夫人說,天氣預報說今天午後起有雨或是雪。

     想在變天前設法挖掘一下。

     我趕緊将鐵鍬插入放着記号的地方,但因為這幾天連續天氣晴好,所以地面幹燥,很是難挖。

    加上不習慣幹力氣活,還沒有幹五分鐘我的胳膊和腰就酸痛起來。

    與背上和腋下冒出來的汗相反,臉頰和握着鐵鍬的手冷得發痛。

     連續挖了20多分鐘,洞的深度好容易才達到了34厘米左右。

     随着加速擴展開來的厚厚的雲層,風越來越大,我感到很冷。

    應該挖到什麼深度呢?就在我這樣早早開始産生了弄不清是後悔還是斷了這個念頭的想法的時候,突然喀嚓一聲鐵鍬的尖端碰上了什麼硬的東西。

     我急忙瞧了一下洞裡。

    由于混雜着土,不知剛才碰到的是什麼東西。

    我又一次将鐵鍬插向同一地方——“喀嚓!”确實手上又有一下感覺。

     我蹲在那地方,徒手扒開那部分的土。

    不一會兒,凍僵的手指頭摸到了那東西。

    是一種硬硬的、平平的東西——就是它。

    我重新握了握鐵鍬,随即忘了寒冷和疲勞,拼命地重新開始了挖掘工作。

     那是相當大的東西:長一米半,寬四五十厘米,高約三十幾厘米。

     辛苦了大約一個多小時,終于把洞挖大到了那樣大小。

     離黃昏還早,但四周已經昏暗起來,那樣子什麼時候下起雨或雪來都不覺奇怪。

     那是一個狹長的木盒子。

     (放什麼用的呢?) 用不着考慮。

    要說這種大小、這種形狀的盒子,首先聯想的東西是必然的——對,是棺材。

     (棺材……) 即使不打開蓋子看一下,我也略微猜測出來放在這裡面的東西是什麼。

     (對。

    ) (那是……) 盒子的蓋子牢牢地用釘子釘着。

    我先回到家中,又向水尻夫人借了一把拔釘鉗子。

     “怎麼啦,少爺?”看着我渾身是土和灰的樣子,她擔心地問道,“您好像是在挖院子……” “是在找東西。

    ” “啊?找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