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現在
關燈
小
中
大
(1986年9月28日)
前院(上午10點40分)
出了位于館内西南角的大門,一個鋪滿石闆的台階結構的庭院呈扇形展開。
低矮的黃楊構成的籬笆,把縱深三米多的各台階隔開。
院子的周圍是一圈郁郁蔥蔥的雜木林。
所有的一切現在看起來都顯得那麼昏暗,充滿殺氣。
轟隆、轟隆…… 低重的聲音,飛散着水花的黑色水車翼闆。
我們來到從正面能看到直徑差不多有五米的三架巨大的水車轉動的地方停了下來。
下了從這裡緩緩地延伸到後方的石闆坡道,就來到了沿着谷中河流而修建的林xx道。
岡山縣北部——離這裡最近的A鎮是長途汽車路線上的一站,從那裡開車再經過一個多小時難走的路,就來到這山裡,而被稱做“水車館”的建築就建在這兒。
據說也有人根據這裡主人奇怪的樣子,把它叫做“面具城堡”。
轟隆、轟隆…… 像這樣眺望着不停轉動的水車,側耳傾聽它的聲音,已經成了我每天必修的功課了。
這時,我可以靜靜地閉上眼睛,試着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轟隆、轟隆…… 和往常一樣,周圍的樹林都在風中低吟。
清澈的水不斷流過眼前的水溝和下面的溪流,從不留下一絲沉澱。
轟隆、轟隆…… 為了給這個房子生命,不斷轉動的水車發出沉重的聲音。
這個山谷就這樣打算把我,也許還包括由裡繪,餘下的時間全都靜靜地置于靜止的空間之中了。
“由裡繪!” 我回頭叫着她的名字,因為從靠在輪椅上站着的她的口中,我聽到了一聲微弱卻又長而沉重的歎息聲。
“怎麼了,心情不好嗎?” “不是,”由裡繪微微地搖了搖頭,“隻是感到有點寂寞。
” “寂寞?”我記得好像是第一次從她的口中聽到這樣的話。
“你說寂寞,是因為像這樣住在這裡嗎?” “我不知道。
”說着,她把目光投向左前方的塔。
雪白的臉上略顯蒼白,但馬上又泛起一陣紅潮,“對不起,說這種無聊的事情。
” “不要緊。
” 雖說如此,但我還是心情沉重地默默地重複着“寂寞”這個詞。
她的孤獨我很清楚。
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雙親,這十多年來,一直生活在這裡,連一個朋友都沒有。
既不去學校,也幾乎不去鎮上。
她看的書也受到很大的限制,直到去年為止,她甚至連電視都沒得看。
在我冷靜地思考時,有時也想把她從這個封閉的時間和空間中解放出去。
但是,到了今天這個地步,這又怎麼可能呢? 由裡繪默默地擡頭看着自己長年被禁閉在裡面的塔。
從她的側面,我依稀看到了她父親——柴垣浩一郎的樣子。
作為藤沼一成的弟子之一,盡管他擁有熱情、努力和足夠的技術,但最終隻是模仿一成,無法表現自己。
對于過早去世的他來說,留下的惟一傑作,恐怕就是這個女兒由裡繪了。
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轟隆、轟隆…… 水車的聲音使我的回憶,從柴垣浩一郎的病故一下子跳到兩個月後的那個夜晚發生的事情上。
那一夜——1973年12月24日。
三個坐在車裡的男女——藤沼紀一、正木慎吾,還有正木的未婚妻掘田慶子。
那是一個寒冷的聖誕夜。
已經訂婚的兩人被邀請到當時還在神戶的藤沼家,參加晚會後,驅車趕回家。
卷着雪花的冰冷的寒風。
在急速冷卻的大氣中,黑色的柏油路開始凍結。
然後…… 轟隆、轟隆…… 三架水車的聲音,與那天晚上那場事故發生時的聲音交織在一起。
轟隆、轟隆、轟隆…… 我差一點不由自主地想用雙手塞住耳朵——這時,我從背後聽到了真實的引擎聲音。
同一個地方(上午11點) “啊”的一聲“紅色的汽車!”迅速轉過頭去的由裡繪發出一聲驚歎。
緊随着她的視線,我也把輪椅轉向那邊。
雖然坡道下面的林陰路兩側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的樹陰使我很難看清楚,但我還是看到那裡停着一輛汽車。
不久,引擎的聲音停了下來。
駕駛室的門打開了,一個飒爽英
低矮的黃楊構成的籬笆,把縱深三米多的各台階隔開。
院子的周圍是一圈郁郁蔥蔥的雜木林。
所有的一切現在看起來都顯得那麼昏暗,充滿殺氣。
轟隆、轟隆…… 低重的聲音,飛散着水花的黑色水車翼闆。
我們來到從正面能看到直徑差不多有五米的三架巨大的水車轉動的地方停了下來。
下了從這裡緩緩地延伸到後方的石闆坡道,就來到了沿着谷中河流而修建的林xx道。
岡山縣北部——離這裡最近的A鎮是長途汽車路線上的一站,從那裡開車再經過一個多小時難走的路,就來到這山裡,而被稱做“水車館”的建築就建在這兒。
據說也有人根據這裡主人奇怪的樣子,把它叫做“面具城堡”。
轟隆、轟隆…… 像這樣眺望着不停轉動的水車,側耳傾聽它的聲音,已經成了我每天必修的功課了。
這時,我可以靜靜地閉上眼睛,試着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轟隆、轟隆…… 和往常一樣,周圍的樹林都在風中低吟。
清澈的水不斷流過眼前的水溝和下面的溪流,從不留下一絲沉澱。
轟隆、轟隆…… 為了給這個房子生命,不斷轉動的水車發出沉重的聲音。
這個山谷就這樣打算把我,也許還包括由裡繪,餘下的時間全都靜靜地置于靜止的空間之中了。
“由裡繪!” 我回頭叫着她的名字,因為從靠在輪椅上站着的她的口中,我聽到了一聲微弱卻又長而沉重的歎息聲。
“怎麼了,心情不好嗎?” “不是,”由裡繪微微地搖了搖頭,“隻是感到有點寂寞。
” “寂寞?”我記得好像是第一次從她的口中聽到這樣的話。
“你說寂寞,是因為像這樣住在這裡嗎?” “我不知道。
”說着,她把目光投向左前方的塔。
雪白的臉上略顯蒼白,但馬上又泛起一陣紅潮,“對不起,說這種無聊的事情。
” “不要緊。
” 雖說如此,但我還是心情沉重地默默地重複着“寂寞”這個詞。
她的孤獨我很清楚。
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雙親,這十多年來,一直生活在這裡,連一個朋友都沒有。
既不去學校,也幾乎不去鎮上。
她看的書也受到很大的限制,直到去年為止,她甚至連電視都沒得看。
在我冷靜地思考時,有時也想把她從這個封閉的時間和空間中解放出去。
但是,到了今天這個地步,這又怎麼可能呢? 由裡繪默默地擡頭看着自己長年被禁閉在裡面的塔。
從她的側面,我依稀看到了她父親——柴垣浩一郎的樣子。
作為藤沼一成的弟子之一,盡管他擁有熱情、努力和足夠的技術,但最終隻是模仿一成,無法表現自己。
對于過早去世的他來說,留下的惟一傑作,恐怕就是這個女兒由裡繪了。
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轟隆、轟隆…… 水車的聲音使我的回憶,從柴垣浩一郎的病故一下子跳到兩個月後的那個夜晚發生的事情上。
那一夜——1973年12月24日。
三個坐在車裡的男女——藤沼紀一、正木慎吾,還有正木的未婚妻掘田慶子。
那是一個寒冷的聖誕夜。
已經訂婚的兩人被邀請到當時還在神戶的藤沼家,參加晚會後,驅車趕回家。
卷着雪花的冰冷的寒風。
在急速冷卻的大氣中,黑色的柏油路開始凍結。
然後…… 轟隆、轟隆…… 三架水車的聲音,與那天晚上那場事故發生時的聲音交織在一起。
轟隆、轟隆、轟隆…… 我差一點不由自主地想用雙手塞住耳朵——這時,我從背後聽到了真實的引擎聲音。
同一個地方(上午11點) “啊”的一聲“紅色的汽車!”迅速轉過頭去的由裡繪發出一聲驚歎。
緊随着她的視線,我也把輪椅轉向那邊。
雖然坡道下面的林陰路兩側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的樹陰使我很難看清楚,但我還是看到那裡停着一輛汽車。
不久,引擎的聲音停了下來。
駕駛室的門打開了,一個飒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