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節
關燈
小
中
大
渡船橫渡湄公河的一條支流時,我從客車上走下來。
這條渡船往返于永隆和沙瀝兩地之間。
在交趾支那南方的一片泥和稻田的遼闊平原——“鳥鄉”平原我下了車,我向着船舷走過去,觀看着眼前的河流。
媽媽曾經對我說,我一輩子再也看不到象湄公河和它的支流這樣美麗、壯觀而又洶湧澎湃的河流。
這些河流注入大海,這些水鄉的土地也将消失在大海的胸懷之中。
在這一望無際的平坦土地上,這些江河水流湍急,仿佛大地是傾斜的,河水直瀉而下。
每當汽車爬上輪渡的時候,我總是要從汽車上走下來,哪怕是在夜間過河也得一樣下車,因為我總是害怕,害怕那渡船的拉繩折斷而把我們漂泊到海洋裡。
在那急流旋渦之中,我看到了我性命的末日。
流水是如此無情,它可以帶走一切,無論是石頭、還是教堂、甚至連整座城市也都難以幸免。
在大河的流水深處,正掀起一陣風暴,陣陣狂風相互撕打。
我穿着一件真絲的連衣裙,它已經破舊不堪,幾乎是透明的。
從前這件連衣裙是媽媽的,有一天她不想再穿它了,因為嫌它過于透亮,所以把它給了我。
這是一件無袖的、袒胸露肩的連衣裙。
那真絲是茶色的,在當時是一種十分流行的顔色。
這是我所記得的唯一一條連衣裙。
我覺得它很合身。
我在腰部系了一條皮帶,也許那是我哥哥的一條皮帶。
我已經記不得當年穿過什麼鞋,我隻記得那幾條穿過的裙子。
我常常光着腳丫穿着一雙布拖鞋,我指的是在我到西貢上中學之前的情況。
自從我上了中學以後,當然我是一直穿鞋的。
那一天,我該穿上這雙少有的金絲高跟鞋。
那天因為我找不到别的鞋可穿,所以就把它穿上了。
這是媽媽給我買的處理品中的處理品。
我穿着這雙金絲鞋上中學去。
我上中學穿着這雙綴有用廢金絲編成的小圖案的鞋上中學去。
這是我自己的意願。
我隻穿得慣這雙鞋,甚至現在還是如此,這雙高跟鞋是我有生以來頭一雙皮鞋,它很漂亮,超過以前我穿過的所有為了跑步、玩耍而穿的平底白布鞋。
可是那一天,并不是因這雙皮鞋使小姑娘打扮得奇裝異服。
出奇的是那一天姑娘頭上戴着一頂平邊男帽,一頂玫瑰紅色的軟氈帽,上面圍着一條很寬的黑色飾帶。
正是這頂帽子使得姑娘變成一個不倫不類的形象。
這頂帽子到底是怎麼落到我手裡的,我現在已經忘掉了。
我也記不清是誰給我的。
我想可能是媽媽依我的要求給我買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帽子是處理品中的處理品。
為什麼會買這麼一頂帽子呢?在那個時候,在這塊殖民地中,沒有一個女人,沒有一個姑娘會戴這種男式氈帽。
這連當地的婦女也不戴。
事情可能是這樣發生的:為了開玩笑,我試戴了一下這頂帽子,就這樣,我在帽商的鏡子裡照了照,我發現:在這頂男式帽子下面,我那不讨人喜歡的單薄身段,那種孩童的缺陷,立即變成了另一副模樣。
她再也不是自然界中粗暴和倒黴的角色,恰恰相反,這種選擇使她變成了另外一個不同的人,這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突然間,有人喜歡她了。
突然間,我也發現我已經成了另一個人,一個在外面令人刮目相看的人。
她将為大家所有,在衆目睽睽之下溶化在城市裡的人流之中,溶化在公路上,溶化在欲望之中。
戴着這頂帽子,我再也不和它分離,我有了這頂令我屬于它的帽子,我再也不離開它。
對于我那雙皮鞋來說,情況也該有所相似,但僅次于帽子,可這雙鞋和這頂帽子卻是矛盾和不協調的,正象這頂帽子和我那瘦弱的軀體不相稱一樣。
因此對我來說,這雙鞋也是最合适不過的了。
我同樣也不會抛棄它,在外面,不論是什麼天氣,不論是什麼場合,我總是随時随地穿着這雙鞋,戴着這頂帽,就是進城也是這番打扮。
我找出一張我兒子二十歲時的照片。
是他和他的朋友艾麗卡和伊麗莎白-萊納爾在加利福尼亞拍的。
他瘦得很,看上去就象一個烏幹達的白種人。
我發現他帶着一絲傲慢的微笑,有點不在乎的樣子。
他想裝出一副瘦弱書生的怪模樣自鳴得意。
可以說,這張照片和當年渡船上那位沒有留影的姑娘的形象極為相似。
給我買下這頂帶着寬邊黑飾帶子的平邊帽的女人就是她,就是某張相片裡的這個女人,她就是我的母親。
我從這張相片裡要比從其他較近期的相片裡更容易把她認出來。
這張照片是在河内“小湖”邊上一幢房子的院子裡拍的。
母親和她的孩子們都在一起,我當時隻有四歲。
媽媽就坐在我們中間。
可以看得出來,媽媽是多麼難受,她毫無笑容,似乎在
這條渡船往返于永隆和沙瀝兩地之間。
在交趾支那南方的一片泥和稻田的遼闊平原——“鳥鄉”平原我下了車,我向着船舷走過去,觀看着眼前的河流。
媽媽曾經對我說,我一輩子再也看不到象湄公河和它的支流這樣美麗、壯觀而又洶湧澎湃的河流。
這些河流注入大海,這些水鄉的土地也将消失在大海的胸懷之中。
在這一望無際的平坦土地上,這些江河水流湍急,仿佛大地是傾斜的,河水直瀉而下。
每當汽車爬上輪渡的時候,我總是要從汽車上走下來,哪怕是在夜間過河也得一樣下車,因為我總是害怕,害怕那渡船的拉繩折斷而把我們漂泊到海洋裡。
在那急流旋渦之中,我看到了我性命的末日。
流水是如此無情,它可以帶走一切,無論是石頭、還是教堂、甚至連整座城市也都難以幸免。
在大河的流水深處,正掀起一陣風暴,陣陣狂風相互撕打。
我穿着一件真絲的連衣裙,它已經破舊不堪,幾乎是透明的。
從前這件連衣裙是媽媽的,有一天她不想再穿它了,因為嫌它過于透亮,所以把它給了我。
這是一件無袖的、袒胸露肩的連衣裙。
那真絲是茶色的,在當時是一種十分流行的顔色。
這是我所記得的唯一一條連衣裙。
我覺得它很合身。
我在腰部系了一條皮帶,也許那是我哥哥的一條皮帶。
我已經記不得當年穿過什麼鞋,我隻記得那幾條穿過的裙子。
我常常光着腳丫穿着一雙布拖鞋,我指的是在我到西貢上中學之前的情況。
自從我上了中學以後,當然我是一直穿鞋的。
那一天,我該穿上這雙少有的金絲高跟鞋。
那天因為我找不到别的鞋可穿,所以就把它穿上了。
這是媽媽給我買的處理品中的處理品。
我穿着這雙金絲鞋上中學去。
我上中學穿着這雙綴有用廢金絲編成的小圖案的鞋上中學去。
這是我自己的意願。
我隻穿得慣這雙鞋,甚至現在還是如此,這雙高跟鞋是我有生以來頭一雙皮鞋,它很漂亮,超過以前我穿過的所有為了跑步、玩耍而穿的平底白布鞋。
可是那一天,并不是因這雙皮鞋使小姑娘打扮得奇裝異服。
出奇的是那一天姑娘頭上戴着一頂平邊男帽,一頂玫瑰紅色的軟氈帽,上面圍着一條很寬的黑色飾帶。
正是這頂帽子使得姑娘變成一個不倫不類的形象。
這頂帽子到底是怎麼落到我手裡的,我現在已經忘掉了。
我也記不清是誰給我的。
我想可能是媽媽依我的要求給我買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帽子是處理品中的處理品。
為什麼會買這麼一頂帽子呢?在那個時候,在這塊殖民地中,沒有一個女人,沒有一個姑娘會戴這種男式氈帽。
這連當地的婦女也不戴。
事情可能是這樣發生的:為了開玩笑,我試戴了一下這頂帽子,就這樣,我在帽商的鏡子裡照了照,我發現:在這頂男式帽子下面,我那不讨人喜歡的單薄身段,那種孩童的缺陷,立即變成了另一副模樣。
她再也不是自然界中粗暴和倒黴的角色,恰恰相反,這種選擇使她變成了另外一個不同的人,這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突然間,有人喜歡她了。
突然間,我也發現我已經成了另一個人,一個在外面令人刮目相看的人。
她将為大家所有,在衆目睽睽之下溶化在城市裡的人流之中,溶化在公路上,溶化在欲望之中。
戴着這頂帽子,我再也不和它分離,我有了這頂令我屬于它的帽子,我再也不離開它。
對于我那雙皮鞋來說,情況也該有所相似,但僅次于帽子,可這雙鞋和這頂帽子卻是矛盾和不協調的,正象這頂帽子和我那瘦弱的軀體不相稱一樣。
因此對我來說,這雙鞋也是最合适不過的了。
我同樣也不會抛棄它,在外面,不論是什麼天氣,不論是什麼場合,我總是随時随地穿着這雙鞋,戴着這頂帽,就是進城也是這番打扮。
我找出一張我兒子二十歲時的照片。
是他和他的朋友艾麗卡和伊麗莎白-萊納爾在加利福尼亞拍的。
他瘦得很,看上去就象一個烏幹達的白種人。
我發現他帶着一絲傲慢的微笑,有點不在乎的樣子。
他想裝出一副瘦弱書生的怪模樣自鳴得意。
可以說,這張照片和當年渡船上那位沒有留影的姑娘的形象極為相似。
給我買下這頂帶着寬邊黑飾帶子的平邊帽的女人就是她,就是某張相片裡的這個女人,她就是我的母親。
我從這張相片裡要比從其他較近期的相片裡更容易把她認出來。
這張照片是在河内“小湖”邊上一幢房子的院子裡拍的。
母親和她的孩子們都在一起,我當時隻有四歲。
媽媽就坐在我們中間。
可以看得出來,媽媽是多麼難受,她毫無笑容,似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