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關燈
小
中
大
能——阻力闆、前緣縫翼、升降舵、轉向舵。
凱西和裡奇曼站在駕駛艙外。
她說:“文莊,你有什麼發現?” “什麼也沒有。
”文莊答道。
“我們什麼也沒找到,”肯尼·伯恩說,“這隻大鳥跟新的一樣。
飛機什麼問題也沒有。
” 裡奇曼說:“照此看來,恐怕最終也許還是湍流造成的吧。
” “滾你媽的湍流去吧,”伯恩說,“誰說的?是那小子嗎?” “是我。
”裡奇曼說。
“把這小子給我趕出去,凱西。
”伯恩說着扭頭瞥了他一眼。
“湍流,”凱西對裡奇曼說,“是駕駛台上出問題時随意亂編的理由。
湍流的确會出現。
在很久以前,飛機有時遇到湍流而颠簸得很厲害。
但如今,湍流嚴重到造成傷亡的情況還是極其罕見的。
” “為什麼?” “因為有雷達,夥計,”伯恩搶白道,“商業飛機現在全部裝備了氣象雷達。
飛行員完全能夠看到前方的氣候變化并且避開它。
而且還有飛機之間的通訊設備。
如果一架和你處于同一高度的飛機在你前方二百英裡處遇到惡劣天氣,你馬上就會知道,這樣你就可以改變航線。
所以,遭遇嚴重湍流的日子早就一去不複返了。
” 裡奇曼對伯恩說話的腔調覺得不快。
“我不曉得,”他說,“我乘飛機遇過湍流,很颠——” “你見過有人死在飛機上嗎?” “那,不……” “見過有人從坐椅裡被甩出來嗎?” “沒有……” “見過受重傷的嗎?” “沒有,”裡奇曼說,“我沒見過。
” “那就對喽。
”伯恩說。
“不過肯定還是有可能——” “可能?”伯恩說,“你以為就像在法庭上,什麼都有可能?” “不,但是——” “你是個律師,對吧?” “是的,我是律師,但是——” “那好,有件事你現在就得弄明白。
我們不是在這兒搞什麼法律,法律是一大堆臭狗屎。
而這是一架飛機。
它是一台機器。
要麼它出了什麼問題,要麼就什麼問題也沒有。
根本不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問題。
所以你幹嗎不閉上你的臭嘴,讓我們幹活兒?” 裡奇曼臉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但嘴上還挺硬,不肯放棄。
“好的,”他說,“如果不是湍流,就得有證據——” “對極了,”伯恩說,“看看‘系好安全帶’的提示燈吧。
飛行員遇到氣流颠簸時,他做的頭一件事就是打開‘系好安全帶’的提示燈,并且做出口頭廣播通知。
所有的人都扣好安全帶,就不會有人受傷。
而這家夥根本就沒通知過乘客。
” “也許是提示燈壞了。
” “往上看。
”隻聽叮的一聲,他們頭頂上方“系好安全帶”的提示燈就亮了起來。
“也許廣播沒有——” 伯恩提高了嗓門。
“沒有響,沒有響。
你最好還是相信它工作正常吧。
”廣播啪的一聲關上了。
飛行标準地區辦事處胖乎乎的巡視官丹·格林來到飛機上,因為剛從金屬梯爬上來而氣喘籲籲。
“嗨,夥計們,我給你們搞到了許可證,可以把飛機拖到伯班克去啦。
我猜你們準是想把它弄回廠子裡去。
” “是的,我們是想。
”凱西說。
“嗨,丹,”肯尼·伯恩叫起來,“你應該留住機組人員。
” “天啊,”格林說道,“我的人飛機停下不到一分鐘就趕到了站橋門口,機組居然已經開溜了。
”他轉身問凱西:“死人都弄出去了?” “還沒呐,丹,有個人卡得死死的。
” “我們已經擡走了兩具屍體,嚴重的傷員都送到西區的幾家醫院了。
這是他們的名單。
”他把一張紙交給凱西,“隻有幾個人還在機場臨時診所裡?” 凱西問:“還有幾個沒走?” “六七個吧。
包括兩名女乘務員。
” 凱西問:“我能和他們談談嗎?” “看不出有什麼不可以的。
”格林說。
凱西說:“文莊,還要多久?” “我想至少一小時吧。
” “那好,”她說,“那我開車去了。
” “把那個乳臭未幹的讨債鬼律師也帶走。
”伯恩說道。
洛杉矶國際機場上午10時42分 面包車開出之後,裡奇曼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天啊,”他說,“他們總是這麼友好嗎?” 凱西聳聳肩膀。
“他們是工程師嘛。
”她說道。
她心裡想:他指望什麼呢?他在通用汽車公司和工程師們也許打過交道。
“從感情上看,他們都隻是13歲的男孩子,還停留在稚氣未脫的時代,剛剛開始和女孩子交往,他們都還在玩玩具呢?他們的社交技巧差得遠了,衣着也極不講究——但他們絕頂聰明,受過良好訓練,待人接物似乎傲慢無禮,圈外人是絕對休想和他們玩到一塊兒的。
” “尤其是律師……” “任何人都休想。
他們就像是國際象棋高手,決不願浪費時間和業餘選手去玩的,他們現在又正處在這麼大的壓力之下。
” “你不是工程師?” “我嗎?不是。
再說,我是個女人。
況且我又是質保部的,三個原因加在一塊兒使我更算不上什麼了。
現在馬德又讓我去充當事故分析小組和新聞界之間的聯絡官,這更是火上澆油。
工程師們都對新聞界恨得要死。
” “新聞界會對這事感興趣嗎?” “也許不會吧,”她說,“這是一家外國航空公司,死的又是外國人,事故也不是在美國本土發生的。
再者,他們手上沒有現場的錄像資料,他們不會把這當成一回事的。
” “可是事情似乎非常嚴重……” “是不是嚴重并不是标準,”她說,“去年一年共計發生過25起涉及實質性機體損壞的事故,其中23起發生在美國以外。
你還記得哪一起呢?” 裡奇曼皺了皺眉。
“發生在阿布紮比的墜機事件不是造成了56人的死亡嗎?”凱西說,“印度尼西亞的飛機失事不是死了200人嗎?波哥大事件不是死了153人嗎?你還記得這其中的哪一樁呢?” “不,”裡奇曼說,“但亞特蘭大事件呢?” “這不錯,”她說,“一架DC—9型飛機在亞特蘭大出過事。
死了多少人?一個沒有。
傷了多少人?還是一個沒有。
那為什麼你記得住這次事故呢?因為夜裡
凱西和裡奇曼站在駕駛艙外。
她說:“文莊,你有什麼發現?” “什麼也沒有。
”文莊答道。
“我們什麼也沒找到,”肯尼·伯恩說,“這隻大鳥跟新的一樣。
飛機什麼問題也沒有。
” 裡奇曼說:“照此看來,恐怕最終也許還是湍流造成的吧。
” “滾你媽的湍流去吧,”伯恩說,“誰說的?是那小子嗎?” “是我。
”裡奇曼說。
“把這小子給我趕出去,凱西。
”伯恩說着扭頭瞥了他一眼。
“湍流,”凱西對裡奇曼說,“是駕駛台上出問題時随意亂編的理由。
湍流的确會出現。
在很久以前,飛機有時遇到湍流而颠簸得很厲害。
但如今,湍流嚴重到造成傷亡的情況還是極其罕見的。
” “為什麼?” “因為有雷達,夥計,”伯恩搶白道,“商業飛機現在全部裝備了氣象雷達。
飛行員完全能夠看到前方的氣候變化并且避開它。
而且還有飛機之間的通訊設備。
如果一架和你處于同一高度的飛機在你前方二百英裡處遇到惡劣天氣,你馬上就會知道,這樣你就可以改變航線。
所以,遭遇嚴重湍流的日子早就一去不複返了。
” 裡奇曼對伯恩說話的腔調覺得不快。
“我不曉得,”他說,“我乘飛機遇過湍流,很颠——” “你見過有人死在飛機上嗎?” “那,不……” “見過有人從坐椅裡被甩出來嗎?” “沒有……” “見過受重傷的嗎?” “沒有,”裡奇曼說,“我沒見過。
” “那就對喽。
”伯恩說。
“不過肯定還是有可能——” “可能?”伯恩說,“你以為就像在法庭上,什麼都有可能?” “不,但是——” “你是個律師,對吧?” “是的,我是律師,但是——” “那好,有件事你現在就得弄明白。
我們不是在這兒搞什麼法律,法律是一大堆臭狗屎。
而這是一架飛機。
它是一台機器。
要麼它出了什麼問題,要麼就什麼問題也沒有。
根本不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問題。
所以你幹嗎不閉上你的臭嘴,讓我們幹活兒?” 裡奇曼臉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但嘴上還挺硬,不肯放棄。
“好的,”他說,“如果不是湍流,就得有證據——” “對極了,”伯恩說,“看看‘系好安全帶’的提示燈吧。
飛行員遇到氣流颠簸時,他做的頭一件事就是打開‘系好安全帶’的提示燈,并且做出口頭廣播通知。
所有的人都扣好安全帶,就不會有人受傷。
而這家夥根本就沒通知過乘客。
” “也許是提示燈壞了。
” “往上看。
”隻聽叮的一聲,他們頭頂上方“系好安全帶”的提示燈就亮了起來。
“也許廣播沒有——” 伯恩提高了嗓門。
“沒有響,沒有響。
你最好還是相信它工作正常吧。
”廣播啪的一聲關上了。
飛行标準地區辦事處胖乎乎的巡視官丹·格林來到飛機上,因為剛從金屬梯爬上來而氣喘籲籲。
“嗨,夥計們,我給你們搞到了許可證,可以把飛機拖到伯班克去啦。
我猜你們準是想把它弄回廠子裡去。
” “是的,我們是想。
”凱西說。
“嗨,丹,”肯尼·伯恩叫起來,“你應該留住機組人員。
” “天啊,”格林說道,“我的人飛機停下不到一分鐘就趕到了站橋門口,機組居然已經開溜了。
”他轉身問凱西:“死人都弄出去了?” “還沒呐,丹,有個人卡得死死的。
” “我們已經擡走了兩具屍體,嚴重的傷員都送到西區的幾家醫院了。
這是他們的名單。
”他把一張紙交給凱西,“隻有幾個人還在機場臨時診所裡?” 凱西問:“還有幾個沒走?” “六七個吧。
包括兩名女乘務員。
” 凱西問:“我能和他們談談嗎?” “看不出有什麼不可以的。
”格林說。
凱西說:“文莊,還要多久?” “我想至少一小時吧。
” “那好,”她說,“那我開車去了。
” “把那個乳臭未幹的讨債鬼律師也帶走。
”伯恩說道。
洛杉矶國際機場上午10時42分 面包車開出之後,裡奇曼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天啊,”他說,“他們總是這麼友好嗎?” 凱西聳聳肩膀。
“他們是工程師嘛。
”她說道。
她心裡想:他指望什麼呢?他在通用汽車公司和工程師們也許打過交道。
“從感情上看,他們都隻是13歲的男孩子,還停留在稚氣未脫的時代,剛剛開始和女孩子交往,他們都還在玩玩具呢?他們的社交技巧差得遠了,衣着也極不講究——但他們絕頂聰明,受過良好訓練,待人接物似乎傲慢無禮,圈外人是絕對休想和他們玩到一塊兒的。
” “尤其是律師……” “任何人都休想。
他們就像是國際象棋高手,決不願浪費時間和業餘選手去玩的,他們現在又正處在這麼大的壓力之下。
” “你不是工程師?” “我嗎?不是。
再說,我是個女人。
況且我又是質保部的,三個原因加在一塊兒使我更算不上什麼了。
現在馬德又讓我去充當事故分析小組和新聞界之間的聯絡官,這更是火上澆油。
工程師們都對新聞界恨得要死。
” “新聞界會對這事感興趣嗎?” “也許不會吧,”她說,“這是一家外國航空公司,死的又是外國人,事故也不是在美國本土發生的。
再者,他們手上沒有現場的錄像資料,他們不會把這當成一回事的。
” “可是事情似乎非常嚴重……” “是不是嚴重并不是标準,”她說,“去年一年共計發生過25起涉及實質性機體損壞的事故,其中23起發生在美國以外。
你還記得哪一起呢?” 裡奇曼皺了皺眉。
“發生在阿布紮比的墜機事件不是造成了56人的死亡嗎?”凱西說,“印度尼西亞的飛機失事不是死了200人嗎?波哥大事件不是死了153人嗎?你還記得這其中的哪一樁呢?” “不,”裡奇曼說,“但亞特蘭大事件呢?” “這不錯,”她說,“一架DC—9型飛機在亞特蘭大出過事。
死了多少人?一個沒有。
傷了多少人?還是一個沒有。
那為什麼你記得住這次事故呢?因為夜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