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關燈
小
中
大
二
7
我盡力回憶發生撞車的那天夜裡,那麼晚,我在方尖碑廣場可能做的事情。
我應該确切說明,在那段時期,每當我離開左岸的那些街區,我就感到十分高興,仿佛我隻需穿過塞納河便可以從我的麻木狀态中清醒過來。
蓦地,一觸即發。
最終,我将遇到些什麼事情。
我大概過于看重地形學。
我常常暗自思忖,在這幾年的時間裡,為什麼我同父親見面的地點從香榭麗舍大街漸漸挪到奧爾良門。
我甚至記得,我在綠道街那家旅館的房間裡鋪開一張地圖。
我用紅色圓珠筆打上一些叉号,作為标記。
一切都已在一個以星形廣場為重心,随着向西延伸的通道直到布洛涅森林的地帶開始。
然後是香榭麗舍大街。
我們不知不覺經過瑪德萊娜廣場和巴黎林蔭大道,悄然向歌劇院區走去。
然後,走得更遠些,靠近皇宮小區。
在好幾個月的時間内,我來到“魯克世界”那兒和我父親碰頭。
我想,他總算在這漂泊不定中找到了一個落腳點。
我們漸漸走近我力圖在地圖上劃定的界線。
我們從“魯克”走到“科羅娜咖啡館”,這家咖啡館位于聖日耳曼一奧賽爾廣場和盧浮宮堤街相交的街角。
是的,我覺得,那條界線,它就在那兒。
他總是約我晚上九點鐘在“科羅娜咖啡館”見面。
咖啡館都快要打烊了。
在咖啡館的盡頭,我們是惟一的兩名顧客。
沿河街道上再也沒什麼來往車輛,我們聽見聖日耳曼一奧賽爾廣場的大時鐘在每一刻鐘報時的鐘聲。
就是在那兒,我第一次注意到他磨損的衣服,海軍藍的大衣上缺少了紐扣。
不過,皮鞋擦得锃亮,無可挑剔。
我并不想說他像一名失業的音樂家。
不,倒更像是關押後放出來的一個“冒險家”。
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人已失去青春的豐采和機敏。
我們從聖日耳曼一奧賽爾廣場疲憊地走到了奧爾良門。
再往後,十一月裡的一個霧蒙蒙——一種橙黃色的霧——的早晨,我最後一次看見他的身影消失在蒙魯日和夏蒂雍的方向。
他徑直向這兩個地方走去,這兩個地方各自擁有一座要塞,從前那裡都在拂曉時執行槍決。
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常常會逆向沿着這條路走。
将近晚上九點,我經“藝術”橋穿過塞納河,離開了左岸,來到“科羅娜咖啡館”。
但是,這次,我獨自一人坐在盡頭的一張桌子旁,我不需要尋找字眼跟那個身穿海軍藍大衣的可疑家夥說話了。
我開始感到如釋重負。
在河對面,我已經抛下了一片我曾身陷其中的沼澤地帶。
我在陸地已經站穩腳跟。
這裡,燈光更加耀眼。
我聽見霓虹燈發出嵫嵫的聲響。
過一會兒,我會順着一座座拱廊,在露天漫步,一直走到協和廣場。
夜色清朗,萬籁俱寂。
美好的前程展現在我的面前。
我獨自一人在“科羅娜”,我聆聽着聖日耳曼一奧賽爾的自鳴鐘報時的鐘聲。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上星期我參加的博維埃爾和他弟子的幾次聚會。
是的,這些聚會總是在當費爾一羅什魯廣場周圍的咖啡館裡舉行。
除了一個晚上,那次在更遠些的阿雷齊亞路,“終點站”咖啡館那兒,我和父親有時就在那兒見面。
那天晚上,我想象他與博維埃爾的會面。
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博維埃爾,有點故作莊重,愛擺權威架子,持有學位證書,受到他那“博士”和思想領路人這一身份地位的庇護。
而我的父親,則更喜歡冒險,他惟一的學校就是街頭的教育。
兩個人都是騙子,各有自己的方式。
上一次,博維埃爾散發幾份謄印講義,我從那個鷹臉男孩那兒得知,這些講義是他在一些我不知道的什麼樣的大學或高等研究學院裡講授的課程。
他們都去聽過課,然而,我,說真的,我并不想和其他人一起排排坐,坐在學校的長椅上。
對我來說,寄宿學校和兵營生活就足夠了。
那天晚上,鷹臉在散發講義,當時,博維埃爾正舒服地坐在仿皮漆布的坐席上,我打手勢,委婉表示我不需要講義。
鷹臉便向我投來含有責備意味的目光。
我不願意使他不愉快。
于是,我就收下講義。
後來,我在我房間裡嘗試着閱讀這份講義,可是,看了第一頁後,我就無法繼續讀下去。
我仿佛覺得還聽見博維埃爾講課的聲音。
這個聲音既不是男性的,也不是女性的,在這個聲音裡,有某種滑溜溜的東西,某種冷冰冰、滑溜溜的東西,對我沒有絲毫的影響,但是,它會慢慢地、不知不覺地滲透到别人的心中,造成某種類似麻痹的狀态,從而置于這個人的控制之下。
昨天下午,我想起了他臉部的輪廓,如同照相那樣精确:顴頰,深凹人眼眶的一對明亮的小眼睛。
活像一個骷髅。
厚厚的嘴唇奇怪地往外翻。
而嗓音是那麼冷,那麼滑??我記得,在這一時期,還有其他一些像他那樣的骷髅頭,某些精神導師,某些思想領路人和一些哲學派别,那些像我這樣年紀的人在這些學派裡尋找一種政治學說,一種嚴格的信條,一位使人全心全意效忠于他的最高統領。
我再也不清楚,為什麼我能夠逃脫這些危險。
我同别人一樣脆弱。
沒有什麼使我真正區别于聚集在博維埃爾周圍的這些神經兮兮的聽衆。
我也一樣,我需要事物的确實性。
究竟是因為什麼樣的奇迹,我才沒有中圈套呢?我把這歸功于我的怠惰和缺乏遠見。
或許也因為某種平庸,使我拘泥于具體的細節。
我應該确切說明,在那段時期,每當我離開左岸的那些街區,我就感到十分高興,仿佛我隻需穿過塞納河便可以從我的麻木狀态中清醒過來。
蓦地,一觸即發。
最終,我将遇到些什麼事情。
我大概過于看重地形學。
我常常暗自思忖,在這幾年的時間裡,為什麼我同父親見面的地點從香榭麗舍大街漸漸挪到奧爾良門。
我甚至記得,我在綠道街那家旅館的房間裡鋪開一張地圖。
我用紅色圓珠筆打上一些叉号,作為标記。
一切都已在一個以星形廣場為重心,随着向西延伸的通道直到布洛涅森林的地帶開始。
然後是香榭麗舍大街。
我們不知不覺經過瑪德萊娜廣場和巴黎林蔭大道,悄然向歌劇院區走去。
然後,走得更遠些,靠近皇宮小區。
在好幾個月的時間内,我來到“魯克世界”那兒和我父親碰頭。
我想,他總算在這漂泊不定中找到了一個落腳點。
我們漸漸走近我力圖在地圖上劃定的界線。
我們從“魯克”走到“科羅娜咖啡館”,這家咖啡館位于聖日耳曼一奧賽爾廣場和盧浮宮堤街相交的街角。
是的,我覺得,那條界線,它就在那兒。
他總是約我晚上九點鐘在“科羅娜咖啡館”見面。
咖啡館都快要打烊了。
在咖啡館的盡頭,我們是惟一的兩名顧客。
沿河街道上再也沒什麼來往車輛,我們聽見聖日耳曼一奧賽爾廣場的大時鐘在每一刻鐘報時的鐘聲。
就是在那兒,我第一次注意到他磨損的衣服,海軍藍的大衣上缺少了紐扣。
不過,皮鞋擦得锃亮,無可挑剔。
我并不想說他像一名失業的音樂家。
不,倒更像是關押後放出來的一個“冒險家”。
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人已失去青春的豐采和機敏。
我們從聖日耳曼一奧賽爾廣場疲憊地走到了奧爾良門。
再往後,十一月裡的一個霧蒙蒙——一種橙黃色的霧——的早晨,我最後一次看見他的身影消失在蒙魯日和夏蒂雍的方向。
他徑直向這兩個地方走去,這兩個地方各自擁有一座要塞,從前那裡都在拂曉時執行槍決。
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常常會逆向沿着這條路走。
将近晚上九點,我經“藝術”橋穿過塞納河,離開了左岸,來到“科羅娜咖啡館”。
但是,這次,我獨自一人坐在盡頭的一張桌子旁,我不需要尋找字眼跟那個身穿海軍藍大衣的可疑家夥說話了。
我開始感到如釋重負。
在河對面,我已經抛下了一片我曾身陷其中的沼澤地帶。
我在陸地已經站穩腳跟。
這裡,燈光更加耀眼。
我聽見霓虹燈發出嵫嵫的聲響。
過一會兒,我會順着一座座拱廊,在露天漫步,一直走到協和廣場。
夜色清朗,萬籁俱寂。
美好的前程展現在我的面前。
我獨自一人在“科羅娜”,我聆聽着聖日耳曼一奧賽爾的自鳴鐘報時的鐘聲。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上星期我參加的博維埃爾和他弟子的幾次聚會。
是的,這些聚會總是在當費爾一羅什魯廣場周圍的咖啡館裡舉行。
除了一個晚上,那次在更遠些的阿雷齊亞路,“終點站”咖啡館那兒,我和父親有時就在那兒見面。
那天晚上,我想象他與博維埃爾的會面。
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博維埃爾,有點故作莊重,愛擺權威架子,持有學位證書,受到他那“博士”和思想領路人這一身份地位的庇護。
而我的父親,則更喜歡冒險,他惟一的學校就是街頭的教育。
兩個人都是騙子,各有自己的方式。
上一次,博維埃爾散發幾份謄印講義,我從那個鷹臉男孩那兒得知,這些講義是他在一些我不知道的什麼樣的大學或高等研究學院裡講授的課程。
他們都去聽過課,然而,我,說真的,我并不想和其他人一起排排坐,坐在學校的長椅上。
對我來說,寄宿學校和兵營生活就足夠了。
那天晚上,鷹臉在散發講義,當時,博維埃爾正舒服地坐在仿皮漆布的坐席上,我打手勢,委婉表示我不需要講義。
鷹臉便向我投來含有責備意味的目光。
我不願意使他不愉快。
于是,我就收下講義。
後來,我在我房間裡嘗試着閱讀這份講義,可是,看了第一頁後,我就無法繼續讀下去。
我仿佛覺得還聽見博維埃爾講課的聲音。
這個聲音既不是男性的,也不是女性的,在這個聲音裡,有某種滑溜溜的東西,某種冷冰冰、滑溜溜的東西,對我沒有絲毫的影響,但是,它會慢慢地、不知不覺地滲透到别人的心中,造成某種類似麻痹的狀态,從而置于這個人的控制之下。
昨天下午,我想起了他臉部的輪廓,如同照相那樣精确:顴頰,深凹人眼眶的一對明亮的小眼睛。
活像一個骷髅。
厚厚的嘴唇奇怪地往外翻。
而嗓音是那麼冷,那麼滑??我記得,在這一時期,還有其他一些像他那樣的骷髅頭,某些精神導師,某些思想領路人和一些哲學派别,那些像我這樣年紀的人在這些學派裡尋找一種政治學說,一種嚴格的信條,一位使人全心全意效忠于他的最高統領。
我再也不清楚,為什麼我能夠逃脫這些危險。
我同别人一樣脆弱。
沒有什麼使我真正區别于聚集在博維埃爾周圍的這些神經兮兮的聽衆。
我也一樣,我需要事物的确實性。
究竟是因為什麼樣的奇迹,我才沒有中圈套呢?我把這歸功于我的怠惰和缺乏遠見。
或許也因為某種平庸,使我拘泥于具體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