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 解開人類生存之謎
關燈
小
中
大
的,其實是作者賈德的觀點。
以下稍加引申說明。
首先,關于宇宙的起源,要問它是上帝所造,還是自己恒存?西方近代以來的哲學家,比較偏好“自然神論”,亦即:上帝創造宇宙之後,放手不管,讓它自己去發展。
這種看法與當代科學界所宣稱的大爆炸理論是可以相容的。
它一方面不必否定上帝存在,同時又維護了宇宙的自主性。
于是,人類可以認為自己是上帝造的,隻是方法變成長期的演化。
演化的目的是一般人的意識。
人有意識,就好像宇宙終于張開了眼。
人觀看萬物的眼,正是宇宙觀看自己的眼。
這裡賈德借用的是黑格爾哲學:上帝是無限精神,人是有限精神,由于精神的本質必須活動(因為完全死寂的是物質),所以無限精神是創造了有限精神,好讓後者可以回歸自己。
回歸的方法是充分發揮意識的作用,使精神可以經由藝術、宗教與哲學,走向絕對精神的領域。
賈德沒有詳細介紹上述内容,但是在字裡行間提醒大家:新的千禧年到了,人類尚在成蛹階段,如何才能蛻變為美麗的蝴蝶呢?除了展現心靈的潛能,提升精神的境界,此外别無出路。
另一位哲學家的身影也依稀可見,那就是法國的德日進。
德日進把達爾文的演化論、柏格森的創化論,以及他的天主教信仰結合起來,說明了生物進化的軌迹與人類未來的正途。
關鍵在于人類跨越過了“反省的門檻”,展現了可貴的自我意識,可以思考、判斷、設計與抉擇,然後有能力帶領宇宙的演化走上正确的方向。
這方向就是:由自我意識推擴為“我們”意識,轉化為“愛”的行動。
他說:“在我看來,地球的整個前途,正如宗教,系于喚醒我們對未來的信念。
” 賈德提醒我們:科學的年代已經接近“閉幕”階段。
人類透過科學研究所能知道的,大概都已經知道了,所能做到的,也做得差不多了。
難道下一步真的是要強力介入宇宙的演化行程,弄得天翻地覆,以緻“黑暗之日”再度降臨嗎?我們面臨了生命轉彎的地方,那麼何不放松心情,減緩腳步,對古老的宗教啟迪與哲學智慧,重新燃起請益的熱忱。
說不定這才是解開人類生命存在之謎的契機! 相較于賈德的成名作《蘇菲的世界》來說,這本《瑪雅》适合所有具備成熟思考能力的人閱讀。
其中的哲學分量固然不輕,但是作為主導線索的卻是今日流行的生物學知識。
哲學與生物學的聚焦之處,正是“人生有何意義?”這樣的大問題。
《瑪雅》中有一句箴言回蕩在字裡行間:“創造一個人得花上幾十億年。
而魂飛魄散卻隻在轉瞬之間。
”因此,人應該珍惜此生。
珍惜的極緻,就會像本文的開場白所說的了。
談到箴言,就是安娜與荷西口誦的那些語句。
箴言共五十二則,原本寫在五十二張撲克牌上,在瑪雅家族中流傳。
相關的這一段故事是全書最懸疑的部分,而這些箴言究竟說了些什麼?說出作者對宇宙起源、生物演化、人類意識浮現等重大問題的看法。
每一則箴言都值得省思再三,合而觀之,則是浩瀚澎湃的史詩。
讀來使人心胸開闊,覺得人類與全部生物、整個宇宙都極為親密,接近莊子所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意境了。
《瑪雅》若是一本單純的小說,也許會引起一陣閱讀風潮,若是一本哲學著作,也許會受到學者的讨論。
現在它兼具兩種特質,相信将會帶動整個社會的求知欲,促使大家關心一些屬于根源的問題。
這些問題往往沒有明确的、單一的或标準的答案,但是隻要想到它們,就會幫助自己的心靈變得比較沉澱、比較穩重、比較内斂,因而也可能以更清醒的意識品味自己的生命。
以下稍加引申說明。
首先,關于宇宙的起源,要問它是上帝所造,還是自己恒存?西方近代以來的哲學家,比較偏好“自然神論”,亦即:上帝創造宇宙之後,放手不管,讓它自己去發展。
這種看法與當代科學界所宣稱的大爆炸理論是可以相容的。
它一方面不必否定上帝存在,同時又維護了宇宙的自主性。
于是,人類可以認為自己是上帝造的,隻是方法變成長期的演化。
演化的目的是一般人的意識。
人有意識,就好像宇宙終于張開了眼。
人觀看萬物的眼,正是宇宙觀看自己的眼。
這裡賈德借用的是黑格爾哲學:上帝是無限精神,人是有限精神,由于精神的本質必須活動(因為完全死寂的是物質),所以無限精神是創造了有限精神,好讓後者可以回歸自己。
回歸的方法是充分發揮意識的作用,使精神可以經由藝術、宗教與哲學,走向絕對精神的領域。
賈德沒有詳細介紹上述内容,但是在字裡行間提醒大家:新的千禧年到了,人類尚在成蛹階段,如何才能蛻變為美麗的蝴蝶呢?除了展現心靈的潛能,提升精神的境界,此外别無出路。
另一位哲學家的身影也依稀可見,那就是法國的德日進。
德日進把達爾文的演化論、柏格森的創化論,以及他的天主教信仰結合起來,說明了生物進化的軌迹與人類未來的正途。
關鍵在于人類跨越過了“反省的門檻”,展現了可貴的自我意識,可以思考、判斷、設計與抉擇,然後有能力帶領宇宙的演化走上正确的方向。
這方向就是:由自我意識推擴為“我們”意識,轉化為“愛”的行動。
他說:“在我看來,地球的整個前途,正如宗教,系于喚醒我們對未來的信念。
” 賈德提醒我們:科學的年代已經接近“閉幕”階段。
人類透過科學研究所能知道的,大概都已經知道了,所能做到的,也做得差不多了。
難道下一步真的是要強力介入宇宙的演化行程,弄得天翻地覆,以緻“黑暗之日”再度降臨嗎?我們面臨了生命轉彎的地方,那麼何不放松心情,減緩腳步,對古老的宗教啟迪與哲學智慧,重新燃起請益的熱忱。
說不定這才是解開人類生命存在之謎的契機! 相較于賈德的成名作《蘇菲的世界》來說,這本《瑪雅》适合所有具備成熟思考能力的人閱讀。
其中的哲學分量固然不輕,但是作為主導線索的卻是今日流行的生物學知識。
哲學與生物學的聚焦之處,正是“人生有何意義?”這樣的大問題。
《瑪雅》中有一句箴言回蕩在字裡行間:“創造一個人得花上幾十億年。
而魂飛魄散卻隻在轉瞬之間。
”因此,人應該珍惜此生。
珍惜的極緻,就會像本文的開場白所說的了。
談到箴言,就是安娜與荷西口誦的那些語句。
箴言共五十二則,原本寫在五十二張撲克牌上,在瑪雅家族中流傳。
相關的這一段故事是全書最懸疑的部分,而這些箴言究竟說了些什麼?說出作者對宇宙起源、生物演化、人類意識浮現等重大問題的看法。
每一則箴言都值得省思再三,合而觀之,則是浩瀚澎湃的史詩。
讀來使人心胸開闊,覺得人類與全部生物、整個宇宙都極為親密,接近莊子所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意境了。
《瑪雅》若是一本單純的小說,也許會引起一陣閱讀風潮,若是一本哲學著作,也許會受到學者的讨論。
現在它兼具兩種特質,相信将會帶動整個社會的求知欲,促使大家關心一些屬于根源的問題。
這些問題往往沒有明确的、單一的或标準的答案,但是隻要想到它們,就會幫助自己的心靈變得比較沉澱、比較穩重、比較内斂,因而也可能以更清醒的意識品味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