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家康問道

關燈
然而,不能一直為私心而活,我苦惱的是該如何去掉私心。

    ” “是。

    ” “口裡說為了天下,為了家臣,其實隻是為了一己之欲。

    每當這樣一想,我就覺無顔面對諸神佛。

    但過了那個階段,我又悟到了另外一個理:世間和個人乃是一體!明白了此理,就能立于天地之間,将天地之道濃縮于此一身之中。

    也就是說,私心經過錘煉之後,能成為天地間的法度。

    ” 光悅全神貫注,聽到這裡,略微松了口氣,開始咀嚼起家康話中的意思來。

    “大人,可否再講一遍?何為明白了此理,就能立于天地之間……” 家康嚴肅地盯着光悅,重複道:“明白了此理,就能立于天地之間,将天地之道濃縮于此一身之中。

    ” “人和天地乃是一體?” “是。

    人能夠降生,并非僅因為父母所願所期,而是在父母的努力之上,加諸天地之願。

    故人子亦是天地之子啊!” “大人若這般想,私心便是天地之心,公心亦是天地之心,二者就合二為一了。

    ” “我幼時聽駿府臨濟寺的雪齋禅師說過些類似的話,比如一粒沙中包含日月之道……但成年以後,就忘記了許多,誤以為去掉一切私心,就能成為聖人……” 這正是光悅現今的修為。

    推及己身,光悅臉不由得微微泛紅。

    經常為身外之事動怒,其實便是傷害自身。

    家康的修煉似已超乎常人了。

     “光悅啊,私心經過磨煉,就能成為天地之心。

    明白了此理,我一直都過得很是愉悅。

    要嚴格調教兒女,請有才能的家臣輔佐指點,方能使他們成有用之材。

    不僅是自己的兒女,他人之子亦是如此,不分什麼你我,都為上天之子。

    ” 光悅心悅誠服,豁然開朗。

    “小人明白。

    大人您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天下蒼生,才不斷築建堅固的城池。

    ”言畢,他哈哈大笑,雖無禮,卻也自然坦蕩。

     “光悅,你覺得奇怪?” “不……是。

    想到大人如此關注世間……哈哈……” “好生無禮,居然笑我!” “大人,忠輝公子和五郎太丸公子都将入住大城。

    這樣,大人作為父親,既能為兒女計,亦能為天下計。

    私心即公心,公心即私心。

    蕩蕩之心,可昭日月!” 家康臉有些紅了,笑道:“看來,你是要不斷錘煉我了……” 光悅胸口一緊,謹慎地收了笑。

    想想亦确實如此,隻有自己才能和自己鬥到最後。

    “大人,您的話讓小人眼界大開。

    不管是自己的兒女,還是别人的孩子,都一樣,都要不斷磨煉,使其得以成材。

    小人深深領悟到了這些。

    ” “光悅啊,”家康的目光變得嚴厲,“隻想到這些,還遠遠不夠啊!” “哦?” “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無甚區别,能夠看到這些的,乃是老天之眼。

    ” “是。

    ” “認為人皆有天眼,可就過于自大了。

    上天把孩子托付給人間的父母,非給父親,亦非給母親,而是父母,此中蘊涵着無限的意味。

    明白嗎?父母會怎樣對待孩子,上天深知這些,才把孩子托付給他們。

    故,人對自己的孩子常常比對别人的孩子更加疼愛。

    ” “晤。

    ”光悅突然揉了揉耳朵,心中猶疑。

     “光悅,你的表情好生奇怪。

    我的意思,是不要因為是自己的孩子,就有所顧慮,孩子都是上天托付,應毫無隔閡對待。

    隻是,愛之不能過分。

    上天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這樣說,你能有所領悟吧?人生來都是一樣,對愚癡病弱者,皆不可侮辱輕視。

    ” “是。

    ” “大樹的枝葉向四面八方伸展,不會隻朝某個方向;或者可以說,隻有生得不偏不倚、枝葉繁茂的樹才能成為大木。

    再簡單些說,兼愛衆生,不分彼此,這才是上天定下的誠實之道。

    ”家康說着,恢複了笑容,“我的毛病又犯了,光顧着說自己的事,還未顧得上聽你說。

    能夠讓人說出自己的想法,知其好,知其惡,方是真智者所為。

    除此之外,實無甚智者。

    來,有無趣事講給我聽聽?” “是。

    ”光悅長籲一口氣,擡起頭看着家康,道,“所謂智者,便是能聽取人之善言并加以應用之人,小人說得可對?” “對。

    故歸根結底,衆人及你,均是家康的智慧源頭啊!” “豈敢。

    聽大人這樣說,小人備感榮幸。

    其實,小人真有幾句話想對大人說。

    ”光悅腦海中浮現出阿幸,道。

     “哦?那你就說吧。

    ”家康略感意外,将扶幾略略前移,身子向前靠了靠。

     “其實,這是一位叫阿幸的女子所言。

    ”光悅道。

     “阿幸?” “是。

    那女子甚是機敏,不似尋常女子。

    她乃大久保長安大人愛妾。

    ” “大久保長安去佐渡,還帶了家眷?” “正是。

    ” “好啊,并非多大惡事,少了女人易生殺伐啊。

    ” “阿幸給小人講了一些事,引起了小人的警覺。

    ” “她從佐渡過來說的?” “不是,是她去京城時。

    ” “說了些什麼?” “說是大久保大人被洋教的人盯上了。

    ” “洋教的人?” “正是。

    那些人似對三浦按針得以追随大人左右,甚覺不滿。

    ” “那可有些時候了。

    從三浦按針的船漂到豐後海邊時開始,神父們就說什麼尼德蘭人、英吉利人都是海盜,堅決要求我砍了他的頭。

    ” “實際上,其怒火還未完全熄滅呢。

    ” “沒那般容易熄滅。

    按針說過,尼德蘭、英吉利、班國和葡國經常打仗。

    是因為教義不同?” “正是。

    教義不同,積怨甚深。

    ” “唔。

    ” “日本的洋教屬于南蠻所信之教。

    故他們甚是擔心按針會仗着大人寵信而禁了洋教,就像先前太閣大人禁教一樣。

    ” “不無可能。

    ” “故阿幸才說,大久保大人似被盯上了。

    ” “她這樣說?” “是。

    他們急于通過大久保來接近大禦所,謀求舊教安泰。

    阿幸是這般說的。

    ”光悅發現家康臉上并無一絲不安,遂加重語氣,“總之,那些洋教徒萬一再弄出像一向宗之亂那等……可怕的亂事來,把大久保大人卷了進去就不妙了。

    阿幸都明白告訴了小人。

    ” 家康笑着點了點頭,“光悅啊三我說過,大樹的樹枝不會都朝同一個方向生長。

    對我來說,并無什麼南蠻紅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