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家康問道

關燈
換了一副嚴肅的表情——笑出來可是大大不敬。

    隻聽家康道:“你就退下歇息去吧。

    我要和先悅說說話。

    ” 道春恭敬地退下,光悅方被叫到家康面前。

     “光悅,坐近些!刀飾做得怎樣了?” “望大禦所能再寬限兩三日。

    ” “好吧。

    希望你能把刀飾做好,莫要給幕府抹黑。

    我在這世上的日子也不多了,但是你做的刀飾會作為幕府的寶貝,在安南國王室永遠流傳。

    倘若流傳的淨是些粗糙玩意兒,往後的日本人就可憐了!” “謹記大禦所教誨。

    ” “另,我最近要去駿府,着手修繕駿府城,作為我日後隐居之處。

    雖說是隐居,但也會有些客人。

    你替我想想,準備一些可以送人的刀,或是印着德川家徽的新鮮玩意兒。

    ” “駿府?”光悅眉頭忽然籠上一絲陰影。

     “怎的了?”家康立刻注意到了光悅神情的變化,微笑道,“你想說,隐居倒是無妨,隐退還嫌太早?” 光悅畢恭畢敬施了一禮,“大人明察。

    恕小人直言,确如大人所言,現在提隐退,有些言之過早。

    ” “我……”家康解釋道,“打算向衆大名征賦役修繕駿府城。

    ” 光悅一下子放下心來。

    他明白了,即使隐居,家康也未打算就過閉門謝客、不問政事的日子。

     “我打算每五百石征一人,是不是太重?” “五百石一人,那就是五萬石百人,五十萬石千人……不,絲毫不重!為了築建大人的居城,再多一倍,天下也樂意出力。

    ” “那麼,我再問你,我想對大坂也這麼個征法,你以為如何?”家康若無其事說完,等着光悅的回答,他一直把光悅的批評當作百姓的心聲。

     光悅的眼睛睜大了,“那,那……” “不應向大坂征賦役?” “不。

    大禦所可别這般決定。

    那必給世間種下不安的種子!” “那麼你是贊成征收賦役?” “大人,豐臣與德川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将軍大人和大坂的關系若與私事混為一談,并不合适。

    若因疼愛秀賴而免其賦役,這樣公私不分,隻會讓世人迷惘。

    光悅深感不安。

    ” 家康擡眼看看光悅,沉默良久。

     “大人,讓大坂城主明确知道當怎麼做,才是對他真正的關愛。

    大坂之主既是身份高貴的公卿,也是将軍治下的大名。

    大人應同樣對待天下大名,否則天下秩序就難以鞏同。

    小人以為,對大坂征賦役實在理所當然。

    ” 家康籲了一口氣,道:“不許徇一絲私情,我的晚年也太乏味了吧。

    ” “賦役乃是獻給神佛所派之人,故真正的賦役公平無别。

    ” “好!既然你這般說,我也決定這般做!還有一事,我搬到駿府之後,打算把專駐大坂的猿樂藝人們遷到駿府去,你認為如何?” 這一次,光悅慎重地想了想。

    猿樂藝人改駐駿府,他可從沒想過…… 當初秀吉公為了犒勞天下大名,讓猿樂藝人專駐大坂城。

    本來并未規定藝人必須待在天下人身邊,隻是一種偶然,但世人似把它理解成了一種法度。

    故家康才想把猿樂藝人遷至駿府,以在有人拜訪時,請其共賞。

    本阿彌光悅是這般想的,卻不能這般簡單作答。

    他一直以冷靜自居,故在公私分明地讓秀賴和其他大名一樣課役之事上,他想得很是清楚。

    然而,和法度無任何關系的猿樂藝人,自另當别論,這歸根到底,就是個人喜好問題。

    特意從秀賴身邊遷走猿樂藝人,有甚好處? “大人,此事不如三五年後再說吧。

    ”光悅深思熟慮之後,道,“先對大坂課役,再把猿樂藝人遷走,如此一來,大坂城主可能會對大禦所産生怨恨和誤解。

    ” 家康聞此,突然開懷大笑,“哈哈,我放心了。

    就按你說的,但是,光悅……” “大人。

    ” “我發現,即使聰明如你,也如此容易掉入我的圈套。

    ” “圈套?” “是啊。

    我方才是故意問你,想聽聽,你以為家康還能活幾年?” “呃……” “我若單刀直入地問你,量你也不會說出一二年的話來,故我幹脆用猿樂的事情試試你。

    你是覺得,三五年後我還能安然活着?” “這個……”此時,連光悅也不由得啞口無言——家康居然有孩子般的心思! “光悅啊,我若還能活上三四年,就絕不會去看什麼猿樂。

    我要把海内各重要城池都打造得堅固無比,能夠面向天下。

    ” “如此說來,大人還要修繕其他城池?” “是。

    不過這種修繕可非大名那樣裝裝門面,那隻會導緻亂事。

    修繕乃是為了日本,是為了提防那些觊觎天下者和他國勾結。

    有此準備,子孫後代都可安心從事交易了。

    你說呢?” 光悅無言。

     “另外,有萬世的太平天下,才能有萬世的德川幕府。

    ” 光悅聽到家康說出這等奇怪的話,不由得屏息凝神,身子稍稍向前挪動了一下,道:“誠如大人所言。

    ” “其實,不管是小家的昌盛,還是國家的繁榮,終歸都是一理。

    我非硬把這二者捏到一起說,而是深有感慨。

    本來,我以為秀忠不會有兒子了,沒想到生出了竹千代,接着是國松……此乃天意啊!我年事已高,卻又連得五郎太丸等幾子,那時就有點大勢已定之感。

    對于我的血脈,不可能隻給兩三萬石俸祿就棄之不顧,但若被世人說‘那老家夥隻顧自己的子孫’,也多有不妥。

    倘若連德川家康也隻關愛自己的兒孫,忘記了天下蒼生,那可就違背了林道春先生所言的聖人之道……” “但是,那……” “其實,這種煩惱不分年齡。

    但我最近才意識到,我犯了大錯。

    不論是我的兒孫,還是别人的兒女,能夠降生到這世上,都是超越了人之才智的神旨,是神的恩賜啊。

    ” 光悅微笑着點點頭。

    若想生孩子就能生出來,晚年的秀吉公也不會那般着急了,可能就不會出兵朝鮮,更不必說後來的亂事了。

    像家康這般人物居然最近才明白這些,直讓人感慨萬千。

     “那麼,大人,您現在怎生想的?” “光悅啊,人的成長,有三個重要階段,你知否?” “三個……隻有三個?” “不,細說起來可能無數,但是首先,人乃是為了自己而奔波。

    ” “是。

    隻是大部分人都碌碌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