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家康問道
關燈
小
中
大
林道春似終對家康的回答滿意了。
他提醒家康,莫要忘了自己乃是操天下權柄之人。
天下終歸在家康之手,他自己不過一介引路之人。
若家康不能嚴以正行,他隻是空談。
“深得吾心。
”家康笑着頻頻點頭,“操天下權柄者,必須有坐于漏船、卧于火屋之心,德川家康斷不會辜負先生。
畢竟我也活了六十多年,明白一己之道可立于天下,天下之道也盡在這一己之身中啊。
” 人和天地本為一體,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則無論愚鈍者還是貧賤者,都會以天下為己任。
此乃家康的信條,也是他的頓悟。
聽及此,林道春眼中現出感動之色。
“承蒙指教。
大禦所真如一株大樹。
大樹不會隻朝一邊生長,那樣的樹不會豐茂,隻有讓枝葉伸向四面八方,方能長成參天巨木。
就讓林道春在這大樹之下,盡心盡力開拓‘誠’之大道!” 自那以後,家康在身邊侍從的眼中,總有仰之彌高之感。
林道春雖然具有無比的熱情,然而在功成名就的家康眼中,終還有些未脫稚氣。
慶長十年九月初三,家康将往返安南的朱印狀授予角倉與市時,正色道:“記住,禮要正。
不管他國人是輕視你還是尊敬你,都要以禮為本。
” 家康重“禮”誠已受了林道春的影響。
在此之前,家康很是羨慕豐臣秀吉的坦誠待人,坦坦蕩蕩,與誰都能敞開胸襟。
秀吉公能做到,家康卻不行,正因如此,他才會心存羨慕。
不過他也思量,這容易讓人變得輕薄,脫離常軌。
故,家康和家臣們晚間的閑談,也在一貫的說教之外,增加了一些厚重之感。
說教似變成了莊嚴的經文,這讓衆人感到了些許壓力。
本多正純經常說笑道:“大禦所好似變成了活祖師。
”年輕一些的竹腰正信等人,近來亦多被家康傳召。
他們說,家康公好像周身都沐浴在威嚴的光芒之中。
不隻竹腰正信,負責頒發朱印狀或與海外進行文書往來的豐光寺承兌等人也覺得,每當聽到家康說“就這般”的時候,舌頭就會打結,想說的話便也說不出來了。
衆人皆以為,“大禦所的想法終究有理”。
家康以為,“禮”于治國,絕對不可或缺,乃是淩越個人品格之上的法度。
故,他制定了新軍令十三條,同時頒布殿中法度八條,命令天下大名嚴格遵守。
規範世人行止的同時,也讓大家備感受了約束。
這導緻昔日與家康同列的舊大名之間,亦開始流傳一些風言風語,“大禦所威儀愈來愈盛”“是啊。
大禦所已天下無敵,便是号令我等,亦理所當然”,諸如此類。
另一方面,家康加緊擴大海外交易。
批準角倉與市和安南做生意後,又準呂宋可每年派四艘商船來日本,但須保證日本近海安全。
這些舉措無疑讓索德羅等洋教徒感到不安,但也說明家康打算将信奉和交易分離。
最近,索德羅未經過伊達政宗引薦,直接拜見了将軍秀忠。
淺草的施藥院已經蓋好,政宗之女和忠輝的婚禮也近在眼前。
家康一方面端正國内禮儀風氣,一方面愈發熱衷于海外交易,天下太平之象愈盛。
高棉國君派人送來文書和貢物,安南也送來國書…… 家康的善政帶給百姓國泰民安之感。
大坂亦開始修繕築建大小寺院,以秀賴的名義在醍醐建造了三寶院的仁王門之後,立刻為相國寺法堂造了一座鐘樓;鐘樓還沒完工,又開始修醍醐三寶院的西大門;接着,杵築社也開始動工……一衆舉措簡直像着了魔。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此時醍醐寺發生了火災,如意輪堂、五大堂和禦影堂均被焚毀,必須重建。
對此,世間也流傳着各種各樣的說法。
有人說,大坂無能人,把太閣大人好不容易攢下來的金銀都花在築建寺廟上了。
還有人認為,修繕寺宇乃是澱夫人想讓天下所有的寺宇同時詛咒德川的敗亡。
其間,家康鼓勵林道春大量刻印經書,同時從安南、呂宋着手,意欲恢複與大明國的交易。
但,偌多人的眼光還依然停留于亂世,一有風吹草動,遂立時認定為江戶和大坂的對立。
但在洋人傳教士眼中,此時的日本國則另有一番風貌。
後人于《日本西教史》載:“将軍(家康)表現得有如一位誠實坦蕩的主君。
他根據太閣遺命,視秀賴如己出,命令大坂兩位奉行片桐且元和小出秀政保護秀賴,明令禁止大坂的藥鋪出售毒藥雲雲。
”在洋人眼中,家康乃是秀賴的依傍,而日本亦盡入家康之手,朝着太平盛世的方向發展…… 實際上,林道春時時催促家康實踐聖人之道,家康自己也為了普及推廣而不辭辛勞,印了諸多書文。
故如此說來,大坂的行為也可看作秀賴母子對家康的鼎力協助。
一日,本阿彌光悅被召到伏見城。
本來,家康還敦促光悅将準備送給安南國君的配刀刀飾也一并帶來,然而刀飾此時還未做好,故光悅此次到伏見城,還得對此作些解釋。
竹腰正信帶着光悅到裡中時,家康正于小書院聽林道春講解《論語》,表情前所未有地莊嚴。
光悅在外間靜候,直至林道春的講解停下。
他心中暗想,家康的表情固然嚴肅得有些可怕,卻也有一種奇妙的莊嚴——年近七旬、手握重柄者,卻能端端正正坐着,聽二十多歲的年輕儒者講課。
若是先前的太閣大人,又會怎樣?恐怕林道春斷無膽子來傳道授業。
即使他無所畏懼,秀吉公也會因為面子一口回絕。
從這一點來說,家康完全将自己當作了一個愚鈍之人,不過,也許他是個難測深淺的天人,一臉“朝聞道,夕死可矣”般的嚴肅,一個字一個字認真地聽,全身心都已入了儒道。
林道春亦聰明至極,授課甫一完畢,立即退後拜倒,從老師恢複為家臣,開始閑聊:“現在世間有些奇怪的傳言。
” “先生指的是……” “說藤原惺窩先生将在下薦給大禦所,乃是因為先生自己拒絕了大禦所。
” “哦,拒絕我,所為何故?” “大禦所心裡總想要滅了大坂的秀賴,先生看清了這些,巧妙地脫了身,方将在下薦給了大禦所……諸如此類。
” “唔,老套!” “在下也這般認為。
這些傳言背後,卻總像有些無事生非的亂世陰影。
” “好了,先生放心,我非市井之人,豈會輕信傳言?” 光悅差點撲哧一聲笑出來,急又
他提醒家康,莫要忘了自己乃是操天下權柄之人。
天下終歸在家康之手,他自己不過一介引路之人。
若家康不能嚴以正行,他隻是空談。
“深得吾心。
”家康笑着頻頻點頭,“操天下權柄者,必須有坐于漏船、卧于火屋之心,德川家康斷不會辜負先生。
畢竟我也活了六十多年,明白一己之道可立于天下,天下之道也盡在這一己之身中啊。
” 人和天地本為一體,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則無論愚鈍者還是貧賤者,都會以天下為己任。
此乃家康的信條,也是他的頓悟。
聽及此,林道春眼中現出感動之色。
“承蒙指教。
大禦所真如一株大樹。
大樹不會隻朝一邊生長,那樣的樹不會豐茂,隻有讓枝葉伸向四面八方,方能長成參天巨木。
就讓林道春在這大樹之下,盡心盡力開拓‘誠’之大道!” 自那以後,家康在身邊侍從的眼中,總有仰之彌高之感。
林道春雖然具有無比的熱情,然而在功成名就的家康眼中,終還有些未脫稚氣。
慶長十年九月初三,家康将往返安南的朱印狀授予角倉與市時,正色道:“記住,禮要正。
不管他國人是輕視你還是尊敬你,都要以禮為本。
” 家康重“禮”誠已受了林道春的影響。
在此之前,家康很是羨慕豐臣秀吉的坦誠待人,坦坦蕩蕩,與誰都能敞開胸襟。
秀吉公能做到,家康卻不行,正因如此,他才會心存羨慕。
不過他也思量,這容易讓人變得輕薄,脫離常軌。
故,家康和家臣們晚間的閑談,也在一貫的說教之外,增加了一些厚重之感。
說教似變成了莊嚴的經文,這讓衆人感到了些許壓力。
本多正純經常說笑道:“大禦所好似變成了活祖師。
”年輕一些的竹腰正信等人,近來亦多被家康傳召。
他們說,家康公好像周身都沐浴在威嚴的光芒之中。
不隻竹腰正信,負責頒發朱印狀或與海外進行文書往來的豐光寺承兌等人也覺得,每當聽到家康說“就這般”的時候,舌頭就會打結,想說的話便也說不出來了。
衆人皆以為,“大禦所的想法終究有理”。
家康以為,“禮”于治國,絕對不可或缺,乃是淩越個人品格之上的法度。
故,他制定了新軍令十三條,同時頒布殿中法度八條,命令天下大名嚴格遵守。
規範世人行止的同時,也讓大家備感受了約束。
這導緻昔日與家康同列的舊大名之間,亦開始流傳一些風言風語,“大禦所威儀愈來愈盛”“是啊。
大禦所已天下無敵,便是号令我等,亦理所當然”,諸如此類。
另一方面,家康加緊擴大海外交易。
批準角倉與市和安南做生意後,又準呂宋可每年派四艘商船來日本,但須保證日本近海安全。
這些舉措無疑讓索德羅等洋教徒感到不安,但也說明家康打算将信奉和交易分離。
最近,索德羅未經過伊達政宗引薦,直接拜見了将軍秀忠。
淺草的施藥院已經蓋好,政宗之女和忠輝的婚禮也近在眼前。
家康一方面端正國内禮儀風氣,一方面愈發熱衷于海外交易,天下太平之象愈盛。
高棉國君派人送來文書和貢物,安南也送來國書…… 家康的善政帶給百姓國泰民安之感。
大坂亦開始修繕築建大小寺院,以秀賴的名義在醍醐建造了三寶院的仁王門之後,立刻為相國寺法堂造了一座鐘樓;鐘樓還沒完工,又開始修醍醐三寶院的西大門;接着,杵築社也開始動工……一衆舉措簡直像着了魔。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此時醍醐寺發生了火災,如意輪堂、五大堂和禦影堂均被焚毀,必須重建。
對此,世間也流傳着各種各樣的說法。
有人說,大坂無能人,把太閣大人好不容易攢下來的金銀都花在築建寺廟上了。
還有人認為,修繕寺宇乃是澱夫人想讓天下所有的寺宇同時詛咒德川的敗亡。
其間,家康鼓勵林道春大量刻印經書,同時從安南、呂宋着手,意欲恢複與大明國的交易。
但,偌多人的眼光還依然停留于亂世,一有風吹草動,遂立時認定為江戶和大坂的對立。
但在洋人傳教士眼中,此時的日本國則另有一番風貌。
後人于《日本西教史》載:“将軍(家康)表現得有如一位誠實坦蕩的主君。
他根據太閣遺命,視秀賴如己出,命令大坂兩位奉行片桐且元和小出秀政保護秀賴,明令禁止大坂的藥鋪出售毒藥雲雲。
”在洋人眼中,家康乃是秀賴的依傍,而日本亦盡入家康之手,朝着太平盛世的方向發展…… 實際上,林道春時時催促家康實踐聖人之道,家康自己也為了普及推廣而不辭辛勞,印了諸多書文。
故如此說來,大坂的行為也可看作秀賴母子對家康的鼎力協助。
一日,本阿彌光悅被召到伏見城。
本來,家康還敦促光悅将準備送給安南國君的配刀刀飾也一并帶來,然而刀飾此時還未做好,故光悅此次到伏見城,還得對此作些解釋。
竹腰正信帶着光悅到裡中時,家康正于小書院聽林道春講解《論語》,表情前所未有地莊嚴。
光悅在外間靜候,直至林道春的講解停下。
他心中暗想,家康的表情固然嚴肅得有些可怕,卻也有一種奇妙的莊嚴——年近七旬、手握重柄者,卻能端端正正坐着,聽二十多歲的年輕儒者講課。
若是先前的太閣大人,又會怎樣?恐怕林道春斷無膽子來傳道授業。
即使他無所畏懼,秀吉公也會因為面子一口回絕。
從這一點來說,家康完全将自己當作了一個愚鈍之人,不過,也許他是個難測深淺的天人,一臉“朝聞道,夕死可矣”般的嚴肅,一個字一個字認真地聽,全身心都已入了儒道。
林道春亦聰明至極,授課甫一完畢,立即退後拜倒,從老師恢複為家臣,開始閑聊:“現在世間有些奇怪的傳言。
” “先生指的是……” “說藤原惺窩先生将在下薦給大禦所,乃是因為先生自己拒絕了大禦所。
” “哦,拒絕我,所為何故?” “大禦所心裡總想要滅了大坂的秀賴,先生看清了這些,巧妙地脫了身,方将在下薦給了大禦所……諸如此類。
” “唔,老套!” “在下也這般認為。
這些傳言背後,卻總像有些無事生非的亂世陰影。
” “好了,先生放心,我非市井之人,豈會輕信傳言?” 光悅差點撲哧一聲笑出來,急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