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家康問道

關燈
德川家康尚未意識到,由于衆人對他的心思不明,周圍正形成一股不安之氣。

    倘若在往常,某種不安會緻亂,他當有所察覺。

    然而他還未經曆過太平天下滋生出來的不安。

     德川秀忠進京時,豐臣秀賴拒絕拜訪,讓家康震怒;但他依然以為,假以時日,耐心教化,便可解開澱夫人心結。

    對于此前大坂的行為,他并非毫無察覺。

    幕府剛一宣布擴建江戶城,大坂就迅速改建,築起千疊殿。

    之前秀吉公雖亦号稱“千疊”實際也就八百疊左右。

    但仔細想想,此舉不過是孩子氣的争強好勝,可一笑置之。

    秀賴小時候曾說過,既然号稱“千疊”沒有千疊便是說謊雲雲。

     忠輝代秀忠去大坂,返回伏見城後,家康曾經問過他對秀賴的評價。

     忠輝側頭想了想,道:“看上去稍顯瘦弱。

    ”旋又趕緊更正:“個子比孩兒高,估計能長成六尺的魁梧之軀。

    秀吉公也那般高嗎?” “那倒不是,你也高過我了。

    恐是太平時人會更健壯些。

    ”家康笑着回答,然而他感到,忠輝對秀賴有些輕視。

    他随後含蓄地對忠輝解釋了他們二人官位的差别。

    忠輝為左近衛少将,和右大臣根本無法相比,無論何時,都不能對官位高于自己的人失禮…… 聽說秀賴即将在醍醐三寶院仁王門舉行法會。

    三寶院乃是已故太閣為賞花而建,極盡奢華。

    家康誇獎秀賴:“不忘乃父,其誠可嘉!” 然而這是否也是一種攀比?家康這個念頭并非無中生有。

    一個月前,高台寺落成之時,整個京城都在議論高台院的賢德。

    當然,這些事對如今的家康來說,都隻不過是吹過心頭的微風…… 現在,家康最感興趣的是兩件事,一是和藤原惺窩薦給他的年輕儒者林道春談天,另一是擴大交易。

     林道春的确值得舉薦,他的言談充滿令人愉悅的機鋒,總能準确抓住家康提問的核心。

    承認人乃萬物之靈,才能為教化提供根基。

    要開辟新的天地,就要先有尊重賢良的虔誠之心——二十多歲的林道春,似在手把手地輔導六十四歲的德川家康。

     “這些我同意。

    我從年輕時,就認為人人皆有佛性。

    ”家康表示贊同。

     林道春卻又說出了一句讓人意想不到的話。

    他毫不畏懼地問家康,是否打算将那些迷失方向、提着血刃在亂世中遊蕩之人,改造成聖人。

     家康苦笑。

    他知林道春想說什麼,但也非常清楚,并非所有人都能成聖人。

    無論善惡好壞,人都得思索、存活,這是老天的眷顧,以讓個人才智足以沖破混沌。

    固執地堅持己見,乃是對天意的違抗,由此,學問分出了不同派别。

    家康剛一說出這些,林道春就和他嚴肅地争辯起來,與其說是争辯,口氣更像是在教訓稚子。

     “大禦所下決心做些什麼吧。

    人啊……”說到這裡,林道春苦笑一下,“即使您想讓天下人都成為聖人,卻隻些須幾人能夠。

    雖然如此,仍可從這幾人開始,有所作為。

    在教化方面應多投入些,沒有熱情的教導如同腐魚,隻會帶來毒害,無法滋養身子。

    ” 家康覺得,這種充滿活力的熱情彌足珍貴。

    林道春說得确實有理。

    能引領時代之人,做事之前必會經過仔細選擇,以免出錯;然而一旦下定決心,即會全身心投入。

     “好吧,那就這樣辦,把日本人都變成聖人!”聽家康這樣一說,林道春第一次備感輕松。

    “為了将東海之地變為聖人之國,林道春願意将一生都奉獻給大禦所。

    懇請大禦所能給世人做個表率。

    ”這是太平時代的過活方式,對于那些隻知靠刀槍讨生活的人,須先讓他們知,還有其他的生存之道。

     但林道春對家康的“交易第一”并不看重,“在下以為,大禦所恐應好生反思,已故太閣為政,最欠缺什麼?” 聽他這麼一問,家康頓時被勾起了興趣,不由反問:“先生認為,他缺少些什麼?願聞其詳。

    ” 年輕的道春昂然道:“禮。

    ” “禮?” “太閣和大禦所同樣具有熱情,希冀天下統一、太平。

    然而‘和’與‘禮’共存,才能打造堅固的根基。

    在下以為,太閣并未認識到這些。

    ” “哦?” “聖德太子教誨後人以和為貴,但把此言分開理解,實為大謬。

    太子的教誨裡面已經明示,維持‘和’必不可缺少‘禮’。

    ” “嗯。

    要把在戰亂中長大的粗魯之人變成聖人,必先教會他們知禮。

    但是先生,我想還有一事比這更重要,古人說‘倉廪實而知禮節’。

    ” “在下以為,二者缺一不可。

    無奉禮之心,衣食豐也不知滿足,因人欲無限之故。

    小人常戚戚,太閣栽培起來的大名與将領,在太閣故去後并未攜起手來。

    ” 家康點頭不已,“先生是說,您對我的富國之策存有異議?” “是。

    頗有異議。

    通過促進交易來興國富民,本身雖是極好的善政,然……” “僅僅如此還不夠?” “不夠。

    豐衣足食後卻亂了天下的例子,古往今來不勝枚舉。

    衣食不足亦不失禮儀,教化若不能及此,百姓富足之後,反而可能欲心膨脹,最終引起天下震動。

    故在下以為,大禦所應布告天下,端正禮道,使禮節與富國并行,方為長遠之策。

    ” 家康完全清楚道春想說什麼,秀吉公确是因此而敗。

    秀吉公的“禮賢下士”天下聞名,和誰都不分上下地稱兄道弟,雖然帶來了一股新風氣,人卻未必真心臣服。

    他培養了部下的霸氣,也導緻了部下放縱冶遊和目無法度的惡習。

    太閣故去未久,部将便分崩離析。

    這正是由于他不重林道春所言的“禮”。

    家康已明白此理,遂道:“謹記先生教誨。

    富國乃有禮之富,‘無禮之富不能成富’。

    ” “财富未能使人安樂,反而緻人放縱,擾亂世道,此必是大禦所不望看到的。

    ”年輕的林道春反複對家康強調“禮”之重要。

    他道,“禮”乃是秩序的基石,若要建設真正的太平盛世,首先便要築牢道德之基,讓武士能明确善惡,嚴格遵守禮儀。

     “事情有時會出乎大禦所之意料。

    若大禦所以為善,天下皆以為惡,還望大禦所屈己從善。

    ” “話雖如此,有時善惡實難分辨哪。

    ” “教化中若出現這等混亂,就無法維持秩序。

    故要明确是非,不論對誰,都應公正。

    ” “是啊,對天下人不分彼此,一視同仁,即所謂‘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