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人杳雙忘
關燈
小
中
大
1
清晨,穿過花園,帶着書和筆記本去咖啡店。
仰起頭感覺太陽的光點在眼皮上的跳躍。
嗅聞一杯熱咖啡撲出濃烈芳香讓生活呈現出的有序。
步行。
保持耳目和心專注。
言行簡單。
用紙筆手寫日記。
M最近迷戀上氣功、穴位、中醫等課題,熱衷與我讨論保健和養生。
我對這個話題并不關心,但沒有當面與他争辯。
肉身是一具皮囊,我不願把時間過多用在精心維持和取悅。
運動、化妝、美容、娛樂、按摩、購物……諸如此類,它們在一個大目标下仍是瑣碎而不足道。
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而時間總是不足夠。
對我來說,飲食潔淨,工作及時,過一種質樸而豐富的生活,即是所願。
睡前醒來,在床上安靜讀完幾十頁書。
一邊聽音樂,一邊烹煮食物。
暴雨午後煮水喝茶。
在電腦前坐下來,寫字和工作,保持八個小時。
結束後上一個半小時的瑜伽課。
清掃,整理。
旅行,看戲。
逛書店,在超市買新鮮食物。
與朋友在咖啡店相聚小叙。
與少量人維系親密而真誠的關系。
用書寫與更多的人發生内在聯接。
這便已足夠。
世界貌似總在發生更重要的事,經濟,政治,戰争,變革,大時代……究其最終,與我們發生真實關系的,卻不過是一些細微而個體的事:童年,父母家庭,伴侶和孩子,愛,性,付出,索取,歡愉,挫敗,一封書信,一段回憶……關心人性幽微的小說,展示的即是個人存在感。
這對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事。
2 問題沒有想通,需要繼續想。
直到想清楚,形成結實骨架可以支撐餘生。
即便是深入骨骼的替換,也隻是在一種寂靜中發生。
寂靜地遷移、泅渡、填充、堅固。
寫作是一種長期的需索代價的自我解決。
理清楚内心的脈絡,一事一物,各自歸納安頓于它的位置。
傾訴最終會以沉默、祈禱、忏悔、救贖的方式,渡船過岸。
冬天,在家裡放置佛手和梅花。
前者有古意和拙樸,後者則疏朗和清雅,悅人心目,都可回味。
花謝之後,幹枝還可繼續插在黑色陶罐裡,擺放于牆角。
人與花可心心相印。
有人帶來遠方山裡寺廟摘下的新鮮橘子。
經曆火車一路迢迢,依舊皮色青翠,滋味清甜。
這樣的小禮物,能夠讓人心裡好幾日又暖又靜。
3 “在面對大地的勞動生活中,總是會有正直的健康的東西。
信仰使人認真,這在物品的制作上會得到反映。
好作品的背後總是有道德和宗教的存在。
清貧之德這樣深奧的學問,可以通過這些物品很好地去領會。
” 柳宗悅的《日本手工藝》開機印了六千冊,想來讀者是小衆,也許局限在研究設計或民藝的人士之中。
一本寫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書,書中觀點貌似倒退而又先進,即便出現在如今的藝術雜志,也一樣清醒獨到。
美是健康。
健康是尋常,無事,一種淳樸和正當的狀态。
世上沒有比平常更高深的境界。
佛心即平常心,别無他物。
按照傳統方式制造出的器物是穩重的。
日常生活蘊涵着文化的根源,器物是最直接的載體。
傳統的力量給予一個國家的文化以固有的性質。
對器物的觀點,最終反映的是我們在生活中自處及相處的個性。
他說記錄它們是“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日本,必須通過具體的物品來關注日本的狀态,這樣,我們的正信才會蘇醒”。
把正信的檢閱和恢複工作當作寫作一本書的根基所在,這發心着實值得尊敬。
4 張愛玲給胡寫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
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
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這封分手信,據說寫在一個暴風雨夜裡。
一個女子的自重。
她把一個已摔碎的萬分喜愛過的容器碎片,默默挖開泥土埋了。
再留戀也不足惜。
就此訣别。
我對胡蘭成并無異議。
他的文字有一種境界,此處天地沒有冷漠,沒有分辨,沒有警惕,殘缺與豐盈融為一體,不分你我。
也沒有抱怨和責怪。
隻覺得春光恰好,人與事完好無損。
花好月圓是一種境界。
他遊離人世範疇,而張愛玲紮根于世間。
這段深刻而糾纏的關系,始終是她不原諒。
不原諒的關系,通常意味着曾帶來難以撤銷的滿足。
世間還有誰會比他更懂得她的美。
他說,讀者于你,不過是人來人往看燈會,廣大到漠然的相知。
隻有我想為你聞雞起舞。
說出過此般言語的人,當下一刻已然足夠。
有沒有最終在一起,有沒有共度餘生,是否愛至生厭,是否離世前互諒……也都是無關的事了。
5 遠處山影,公寓樓的屋頂,雲團,暴雨。
獨自去廣場地下超市買午後的蛋糕。
看書,睡覺。
疲倦。
睡眠是一種安慰。
保持沉默以及佯裝不知,這是退。
退縮,一再退縮。
讓那個單純、清晰、清潔的内核慢慢褪顯出來。
每次告别,她都是說一聲再見,頭也不回地轉身離開。
她說,也許你覺得這很無情,但我認為這是一種克制。
我說,我現在更願意站在原地目送他人,因覺得這樣會讓對方感覺安全并且長久。
6 最後一道工序。
搜尋和删除打印稿裡每一個覺得略有多餘的字和詞。
這種潔癖沒有來由,但我知道這是在讓自己滿意。
删除多餘,随時清空,去除累贅,保持簡潔明晰。
這種方式隻是在訓練我識别,什麼對我來說是真正的重要。
在無邊際的窗框裡,在那面湖邊,在飛鳥消失的淡雲邊上,我看着你微笑的側影,看着你的美,脆弱,愉悅,和無力。
我知道,屬于你與我的一生,已然完盡。
所有的執着,貪戀,不甘,在于我們本來就不完美。
守候數量有限的柴薪,觀望火焰。
你知道餘燼冷清。
你知道黑夜漫長。
你知道孤影搖動。
你知道時間在流動變遷。
幻覺注定不能固定成形。
不去擦拭它,它也在褪色。
不去裁剪它,它也在破損。
他說,這所有的篇章都很美,但湊在一起卻無法鮮明凸顯。
稠密的美大概令人覺得窒息,以及這種高強度的主觀的情緒和意識,帶給人閱讀上的難度……我自然意識到這種種問題。
自己寫下的文字,每一行都能明白它的來源。
但人的一生,需要某個任由一意孤行的階段。
創作未嘗不是一種作繭自縛,遵循執念的力量。
與心中的這頭獸嬉戲與搏擊。
不管正确與否,這是内在的激情。
讓它噴發是一種自由。
7 有些人在庸碌人世從不懼怕面對兩件事:及時行樂。
死亡。
這種人有賭徒天性,有一種淪落和跳脫的美。
他們有些出現在記憶中,有些成為書中一再出現的人物。
我對這種人物總是有某種興趣。
在另一個層面,他們所面對的是“被無明和執念所打敗的羞恥心”。
8 一切在漸漸好轉。
這是直覺。
9 去年寫《表演》,今年寫《長亭》。
愛裡面若有單純、熱望、期待,意味它會同時聯接失望、邪惡、冷酷。
這即是處境。
短篇小說自有其簡潔複雜的天地,與長篇小說不同。
“他說,我非常疲憊。
有時候,我在你這裡一覺醒來以為已經有了一生這麼長。
我說,你現在已經醒了。
但一生卻還遠未曾過去。
”校訂舊稿,如此回頭重讀十年前寫的東西。
需要修改的标點字詞,不勝其多。
為諸多表達的單薄和缺陷而不滿,也為某種年輕而真誠的情感而觸動。
早期舊作是寫作者的負擔。
若生命力頑強,流動于世,它意味着你不被允許撤銷成長的憑據。
一個寫作者對自己的第一本書,總有矛盾心理。
不想回頭看望它,也無心把它拿出示人。
别人偶爾提起心裡有羞愧之意。
一段百味雜陳的過往,如同并不值得贊頌的初戀。
過程很膚淺,很多細節都已忘卻,不是理所應當的那種深刻。
但它是個印記。
很多第一次都不是完美或榮耀,但卻是出發和實踐的象征。
已校訂到《清醒紀》。
早期作品對詞的過度和重複使用,是未經訓練的任性和粗率。
到後來,每個詞清潔到不進不退,不再多餘。
這種文字的潔癖自覺是逐漸被确立起來的。
後來基本已不存在可以被再删的詞。
閱讀時,看到簡潔的文體,都覺得是同好。
10 《夢溪筆談》裡面一則小故事。
颍昌陽翟縣的杜五郎,傳說不出家宅籬門已三十年。
有人去拜訪,杜生對來客笑談并非如此,因為十五年前,他曾在門外的桑樹底下乘涼。
不出門,不過覺得對時世無用,也無求于人,所以不再出門。
以前靠給人擇吉日和賣藥謀生,後來有了田地,兒子能耕種,能靠田地吃飽飯之後,就不再去和幹同業的鄉裡人争利。
因為貧困的人隻能以行醫算卦養活自己。
問他平日裡做些什麼,說,空坐,問看不看書,說,二十年前有人送給他一本書,書裡多次提到《淨名經》,他并不知道那經文,隻覺得對書裡的議論十分喜愛。
到了現在,那些議論也都忘了。
書也不知道放了哪裡。
說着這些話的杜五郎,在隆冬穿着布袍草鞋。
屋裡隻有一張床。
唯獨“氣韻閑曠,言詞精簡”。
這故事讀起來充滿禅意。
杜五郎是得道的人。
把書房所有書籍分類整理。
所有舊的收藏多年的書,都是愛的。
重複看的固定一小批,十年如一日。
至今為止,買中華書局的書最多。
希望他們以後有年度剩書處理計劃,滞銷的書低價出售。
睡前閱讀時光,如同一段小小的禱告。
和E見面。
他穿海魂衫、黑色毛衣和運動褲,人未變形,有一種男性氣勢。
聰明,有想法。
發表了一些觀點。
比如,現在這個年齡讓自己盡興和滿意是最重要的。
人與人之間需要以底線來互相撞擊,測量範圍。
現在不需要敵對和鬥争的力量,需要的是平衡,完善……諸如此類。
他是一個在思考的人。
他也在逐漸成為一個現實的人(而這恰好襯托出一種旺盛而脆弱的理想主義)。
期間他說手抖無法給我點煙,家族裡有老年癡呆的遺傳病。
因此,“人與人之間不及時地好是不行的。
”離開餐廳時,我看到他衣服穿得很少,外面寒風正烈。
讓他等在裡面,自己出去幫他攔了車。
11 寫作是一個體力活。
身體需要跟進心和腦袋的運轉,承載情感和理性的對峙。
練習跑步和瑜伽十分必要。
在山上跟師父學習禅坐之後,早晚半小時漸漸在身體裡形成一個沉着的系統。
把一小盒白檀香枝拆出來點了一根。
封盒的白紙上寫有慈照寺,覺得眼熟,是以前在小說提綱裡起過的寺廟名。
至今小說中所起過的地名、人名,偶爾會在現實中有對照,有時完全相同。
奇異的遙遙呼應。
仿佛很久之前我曾見過這些人、這些物、這些地方。
深夜清洗下午用過的茶具,想起“笙歌正濃時,便自拂衣長往,羨達人撒手懸崖”。
一時忘記是在哪裡讀到這樣美好的句子。
12 持續最後的改稿,這周将交出圍困已久的長篇文字。
休息時讀《圓覺經》,心裡萬籁俱寂。
13 與人相見,一起喝茶或喝杯咖啡,勝于在喧鬧嘈雜的餐廳裡吃飯。
外食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不能保證新鮮和安全。
來家裡吃飯是親切的事情。
粗茶淡飯是其次,見面飲酒傾談才是關鍵。
如果有好酒,好茶,好話題,足以彌補一切。
吃什麼是其次的。
怎麼吃卻是重要的。
幾次在寺廟裡吃飯,印象頗深。
有人來加湯加菜,這被供養的飯食不能挑揀而應心有感恩。
身姿端正,全心全意,把碗裡的食物吃完。
保持安靜,不說話。
沒有評價,也不過剩。
在如此心境裡面,它是甘甜飽足的。
兒童應在寺廟裡生活一小段時間,這樣他們會學會如何吃飯,如何面對食物。
在一個成年女子的生活裡,廚房的位置漸漸顯得重要。
少女時代,沒有一個女孩會想在廚房裡停留。
最好吃飯也是匆促,放下飯碗即刻奔赴天涯海角。
母親自我從小到大,未曾要求我做飯和洗碗。
因為不經訓練,對廚房裡的工作缺乏常識和技巧。
成年後,很少煮食給男人吃。
通常男人會做飯食給我吃。
一次阿姨來訪,無意說起,小時候在鄉下玩耍,
仰起頭感覺太陽的光點在眼皮上的跳躍。
嗅聞一杯熱咖啡撲出濃烈芳香讓生活呈現出的有序。
步行。
保持耳目和心專注。
言行簡單。
用紙筆手寫日記。
M最近迷戀上氣功、穴位、中醫等課題,熱衷與我讨論保健和養生。
我對這個話題并不關心,但沒有當面與他争辯。
肉身是一具皮囊,我不願把時間過多用在精心維持和取悅。
運動、化妝、美容、娛樂、按摩、購物……諸如此類,它們在一個大目标下仍是瑣碎而不足道。
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而時間總是不足夠。
對我來說,飲食潔淨,工作及時,過一種質樸而豐富的生活,即是所願。
睡前醒來,在床上安靜讀完幾十頁書。
一邊聽音樂,一邊烹煮食物。
暴雨午後煮水喝茶。
在電腦前坐下來,寫字和工作,保持八個小時。
結束後上一個半小時的瑜伽課。
清掃,整理。
旅行,看戲。
逛書店,在超市買新鮮食物。
與朋友在咖啡店相聚小叙。
與少量人維系親密而真誠的關系。
用書寫與更多的人發生内在聯接。
這便已足夠。
世界貌似總在發生更重要的事,經濟,政治,戰争,變革,大時代……究其最終,與我們發生真實關系的,卻不過是一些細微而個體的事:童年,父母家庭,伴侶和孩子,愛,性,付出,索取,歡愉,挫敗,一封書信,一段回憶……關心人性幽微的小說,展示的即是個人存在感。
這對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事。
2 問題沒有想通,需要繼續想。
直到想清楚,形成結實骨架可以支撐餘生。
即便是深入骨骼的替換,也隻是在一種寂靜中發生。
寂靜地遷移、泅渡、填充、堅固。
寫作是一種長期的需索代價的自我解決。
理清楚内心的脈絡,一事一物,各自歸納安頓于它的位置。
傾訴最終會以沉默、祈禱、忏悔、救贖的方式,渡船過岸。
冬天,在家裡放置佛手和梅花。
前者有古意和拙樸,後者則疏朗和清雅,悅人心目,都可回味。
花謝之後,幹枝還可繼續插在黑色陶罐裡,擺放于牆角。
人與花可心心相印。
有人帶來遠方山裡寺廟摘下的新鮮橘子。
經曆火車一路迢迢,依舊皮色青翠,滋味清甜。
這樣的小禮物,能夠讓人心裡好幾日又暖又靜。
3 “在面對大地的勞動生活中,總是會有正直的健康的東西。
信仰使人認真,這在物品的制作上會得到反映。
好作品的背後總是有道德和宗教的存在。
清貧之德這樣深奧的學問,可以通過這些物品很好地去領會。
” 柳宗悅的《日本手工藝》開機印了六千冊,想來讀者是小衆,也許局限在研究設計或民藝的人士之中。
一本寫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書,書中觀點貌似倒退而又先進,即便出現在如今的藝術雜志,也一樣清醒獨到。
美是健康。
健康是尋常,無事,一種淳樸和正當的狀态。
世上沒有比平常更高深的境界。
佛心即平常心,别無他物。
按照傳統方式制造出的器物是穩重的。
日常生活蘊涵着文化的根源,器物是最直接的載體。
傳統的力量給予一個國家的文化以固有的性質。
對器物的觀點,最終反映的是我們在生活中自處及相處的個性。
他說記錄它們是“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日本,必須通過具體的物品來關注日本的狀态,這樣,我們的正信才會蘇醒”。
把正信的檢閱和恢複工作當作寫作一本書的根基所在,這發心着實值得尊敬。
4 張愛玲給胡寫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
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
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這封分手信,據說寫在一個暴風雨夜裡。
一個女子的自重。
她把一個已摔碎的萬分喜愛過的容器碎片,默默挖開泥土埋了。
再留戀也不足惜。
就此訣别。
我對胡蘭成并無異議。
他的文字有一種境界,此處天地沒有冷漠,沒有分辨,沒有警惕,殘缺與豐盈融為一體,不分你我。
也沒有抱怨和責怪。
隻覺得春光恰好,人與事完好無損。
花好月圓是一種境界。
他遊離人世範疇,而張愛玲紮根于世間。
這段深刻而糾纏的關系,始終是她不原諒。
不原諒的關系,通常意味着曾帶來難以撤銷的滿足。
世間還有誰會比他更懂得她的美。
他說,讀者于你,不過是人來人往看燈會,廣大到漠然的相知。
隻有我想為你聞雞起舞。
說出過此般言語的人,當下一刻已然足夠。
有沒有最終在一起,有沒有共度餘生,是否愛至生厭,是否離世前互諒……也都是無關的事了。
5 遠處山影,公寓樓的屋頂,雲團,暴雨。
獨自去廣場地下超市買午後的蛋糕。
看書,睡覺。
疲倦。
睡眠是一種安慰。
保持沉默以及佯裝不知,這是退。
退縮,一再退縮。
讓那個單純、清晰、清潔的内核慢慢褪顯出來。
每次告别,她都是說一聲再見,頭也不回地轉身離開。
她說,也許你覺得這很無情,但我認為這是一種克制。
我說,我現在更願意站在原地目送他人,因覺得這樣會讓對方感覺安全并且長久。
6 最後一道工序。
搜尋和删除打印稿裡每一個覺得略有多餘的字和詞。
這種潔癖沒有來由,但我知道這是在讓自己滿意。
删除多餘,随時清空,去除累贅,保持簡潔明晰。
這種方式隻是在訓練我識别,什麼對我來說是真正的重要。
在無邊際的窗框裡,在那面湖邊,在飛鳥消失的淡雲邊上,我看着你微笑的側影,看着你的美,脆弱,愉悅,和無力。
我知道,屬于你與我的一生,已然完盡。
所有的執着,貪戀,不甘,在于我們本來就不完美。
守候數量有限的柴薪,觀望火焰。
你知道餘燼冷清。
你知道黑夜漫長。
你知道孤影搖動。
你知道時間在流動變遷。
幻覺注定不能固定成形。
不去擦拭它,它也在褪色。
不去裁剪它,它也在破損。
他說,這所有的篇章都很美,但湊在一起卻無法鮮明凸顯。
稠密的美大概令人覺得窒息,以及這種高強度的主觀的情緒和意識,帶給人閱讀上的難度……我自然意識到這種種問題。
自己寫下的文字,每一行都能明白它的來源。
但人的一生,需要某個任由一意孤行的階段。
創作未嘗不是一種作繭自縛,遵循執念的力量。
與心中的這頭獸嬉戲與搏擊。
不管正确與否,這是内在的激情。
讓它噴發是一種自由。
7 有些人在庸碌人世從不懼怕面對兩件事:及時行樂。
死亡。
這種人有賭徒天性,有一種淪落和跳脫的美。
他們有些出現在記憶中,有些成為書中一再出現的人物。
我對這種人物總是有某種興趣。
在另一個層面,他們所面對的是“被無明和執念所打敗的羞恥心”。
8 一切在漸漸好轉。
這是直覺。
9 去年寫《表演》,今年寫《長亭》。
愛裡面若有單純、熱望、期待,意味它會同時聯接失望、邪惡、冷酷。
這即是處境。
短篇小說自有其簡潔複雜的天地,與長篇小說不同。
“他說,我非常疲憊。
有時候,我在你這裡一覺醒來以為已經有了一生這麼長。
我說,你現在已經醒了。
但一生卻還遠未曾過去。
”校訂舊稿,如此回頭重讀十年前寫的東西。
需要修改的标點字詞,不勝其多。
為諸多表達的單薄和缺陷而不滿,也為某種年輕而真誠的情感而觸動。
早期舊作是寫作者的負擔。
若生命力頑強,流動于世,它意味着你不被允許撤銷成長的憑據。
一個寫作者對自己的第一本書,總有矛盾心理。
不想回頭看望它,也無心把它拿出示人。
别人偶爾提起心裡有羞愧之意。
一段百味雜陳的過往,如同并不值得贊頌的初戀。
過程很膚淺,很多細節都已忘卻,不是理所應當的那種深刻。
但它是個印記。
很多第一次都不是完美或榮耀,但卻是出發和實踐的象征。
已校訂到《清醒紀》。
早期作品對詞的過度和重複使用,是未經訓練的任性和粗率。
到後來,每個詞清潔到不進不退,不再多餘。
這種文字的潔癖自覺是逐漸被确立起來的。
後來基本已不存在可以被再删的詞。
閱讀時,看到簡潔的文體,都覺得是同好。
10 《夢溪筆談》裡面一則小故事。
颍昌陽翟縣的杜五郎,傳說不出家宅籬門已三十年。
有人去拜訪,杜生對來客笑談并非如此,因為十五年前,他曾在門外的桑樹底下乘涼。
不出門,不過覺得對時世無用,也無求于人,所以不再出門。
以前靠給人擇吉日和賣藥謀生,後來有了田地,兒子能耕種,能靠田地吃飽飯之後,就不再去和幹同業的鄉裡人争利。
因為貧困的人隻能以行醫算卦養活自己。
問他平日裡做些什麼,說,空坐,問看不看書,說,二十年前有人送給他一本書,書裡多次提到《淨名經》,他并不知道那經文,隻覺得對書裡的議論十分喜愛。
到了現在,那些議論也都忘了。
書也不知道放了哪裡。
說着這些話的杜五郎,在隆冬穿着布袍草鞋。
屋裡隻有一張床。
唯獨“氣韻閑曠,言詞精簡”。
這故事讀起來充滿禅意。
杜五郎是得道的人。
把書房所有書籍分類整理。
所有舊的收藏多年的書,都是愛的。
重複看的固定一小批,十年如一日。
至今為止,買中華書局的書最多。
希望他們以後有年度剩書處理計劃,滞銷的書低價出售。
睡前閱讀時光,如同一段小小的禱告。
和E見面。
他穿海魂衫、黑色毛衣和運動褲,人未變形,有一種男性氣勢。
聰明,有想法。
發表了一些觀點。
比如,現在這個年齡讓自己盡興和滿意是最重要的。
人與人之間需要以底線來互相撞擊,測量範圍。
現在不需要敵對和鬥争的力量,需要的是平衡,完善……諸如此類。
他是一個在思考的人。
他也在逐漸成為一個現實的人(而這恰好襯托出一種旺盛而脆弱的理想主義)。
期間他說手抖無法給我點煙,家族裡有老年癡呆的遺傳病。
因此,“人與人之間不及時地好是不行的。
”離開餐廳時,我看到他衣服穿得很少,外面寒風正烈。
讓他等在裡面,自己出去幫他攔了車。
11 寫作是一個體力活。
身體需要跟進心和腦袋的運轉,承載情感和理性的對峙。
練習跑步和瑜伽十分必要。
在山上跟師父學習禅坐之後,早晚半小時漸漸在身體裡形成一個沉着的系統。
把一小盒白檀香枝拆出來點了一根。
封盒的白紙上寫有慈照寺,覺得眼熟,是以前在小說提綱裡起過的寺廟名。
至今小說中所起過的地名、人名,偶爾會在現實中有對照,有時完全相同。
奇異的遙遙呼應。
仿佛很久之前我曾見過這些人、這些物、這些地方。
深夜清洗下午用過的茶具,想起“笙歌正濃時,便自拂衣長往,羨達人撒手懸崖”。
一時忘記是在哪裡讀到這樣美好的句子。
12 持續最後的改稿,這周将交出圍困已久的長篇文字。
休息時讀《圓覺經》,心裡萬籁俱寂。
13 與人相見,一起喝茶或喝杯咖啡,勝于在喧鬧嘈雜的餐廳裡吃飯。
外食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不能保證新鮮和安全。
來家裡吃飯是親切的事情。
粗茶淡飯是其次,見面飲酒傾談才是關鍵。
如果有好酒,好茶,好話題,足以彌補一切。
吃什麼是其次的。
怎麼吃卻是重要的。
幾次在寺廟裡吃飯,印象頗深。
有人來加湯加菜,這被供養的飯食不能挑揀而應心有感恩。
身姿端正,全心全意,把碗裡的食物吃完。
保持安靜,不說話。
沒有評價,也不過剩。
在如此心境裡面,它是甘甜飽足的。
兒童應在寺廟裡生活一小段時間,這樣他們會學會如何吃飯,如何面對食物。
在一個成年女子的生活裡,廚房的位置漸漸顯得重要。
少女時代,沒有一個女孩會想在廚房裡停留。
最好吃飯也是匆促,放下飯碗即刻奔赴天涯海角。
母親自我從小到大,未曾要求我做飯和洗碗。
因為不經訓練,對廚房裡的工作缺乏常識和技巧。
成年後,很少煮食給男人吃。
通常男人會做飯食給我吃。
一次阿姨來訪,無意說起,小時候在鄉下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