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心如秋月
關燈
小
中
大
1
早起去花市,買了一盆佛手,一盆青橘。
賞菊,吃螃蟹,喝黃酒,看紅葉。
應季的事物都顯妥當。
人生又何來種種大事,不過是與一些微小事物以本心共存。
有美,有漏,有苦,有樂。
會老死,無矯飾。
故應無心清賞。
南方的桂花香氣猶在心端。
母親說糖桂花還是有賣的,可以寄過來給我。
撒在熱的糯米圓子裡尤為适宜。
清晨跑步,看見柿子樹上挂滿果實,山楂已變紅。
籬笆邊矮叢雛菊有白色和黃色兩種。
想起童年時中山公園經常舉行的菊展。
蟹爪的花瓣絲絲縷縷,清奇奪人,不忍亵玩,摘下它也是愛慕的心。
習慣在上海一家熟悉的布鞋店裡,訂制繡花鞋。
絲絨或絲緞制作,鞋頭有刺繡,多為牡丹、孔雀、鴛鴦等傳統圖案。
髒了不容易清洗,穿髒了隻能丢棄。
走在路上,常有女子特意靠近,誇贊這鞋子穿着好看。
但她們覺得好看,自己卻不穿。
現在很少有女孩子佩戴鮮花。
月季、栀子、茉莉、薔薇、石竹、芍藥……新鮮而時興的花朵适合簪于發際,映襯如水的青絲和面容。
但是,我們對自然的美的事物反而有了一種羞恥之心。
覺得它們落伍,不時髦,論之為老土。
真實而恒久的審美應是一種情懷。
所謂的膚泛而變幻的時尚,才是一場捉弄。
下午在咖啡店裡和G見面。
送我一串在印度買的白色小木珠,濕婆的眼淚。
聊天兩個半小時。
黃昏開車到胡同,一起吃簡單的鹵肉飯。
小劇場的話劇。
2 他問我,寫作對你的壓力是什麼。
是不是覺得有時不想做,又不得不做。
我說,它并非不得不做,而是想到就做,這是職業的幸運。
寫作唯一壓力,隻在于它讓你對自己有要求。
它不停止,使你的内在總是被一團火焰脅迫和驅動。
有些人一首成名曲可唱上半生,歌迷聽着一首便覺滿足。
有些人一種題材一個概念便複制出一組油畫。
寫作除去流水線的商業故事小說,書寫本身需要作者不斷攀爬山峰。
他總是需要提供出新的旅程。
火焰能量渴求儲存和湧動,最終躍入深切的空虛感。
創作者與作品的關系,至高一種,是把自己當成犧牲擺放在祭壇上。
3 下午有冗長的會議。
疲倦,但并不虛度。
吃掉一整盒的巧克力。
熱水,香煙。
這些在目前讓人過得好。
黃昏六點的北京,一輛出租車都打不到,等候的人卻簇擁。
獨自走進旁邊的小餐廳,幸虧幹淨而空閑。
豆腐,米飯,一杯熱水,抽兩根煙,傾聽鄰座一對中年夫妻聊天。
他們打扮随意,點了一桌菜,互相斟酒對飲。
話不多。
(漸漸我感覺他們應是一對情人。
中國的平常夫妻很少呈現出這般微妙的情緻和默默共對的餘韻。
)再出門,夜色已黑,車流呼嘯。
等車的人散去。
順利打到一輛車。
晚上收到郵件。
“山坡上有一處微微凹陷,長滿了白色微含粉色的花。
花很小,但連綿起來,真是很美。
很想你親眼看一看。
我看很多東西都是美的。
哪怕普普通通的東西。
别人看見,未必覺得有我說的那麼好。
樸素是美,殘缺是美,平常是美……現在幕布尚未拉起,隻有隐約器樂聲。
事情會怎麼走向,要看你如何思考與選擇,以及許多外界事物共同的合力。
别忘了還有你背後的那股力量。
” 明亮而合乎常規的感情,讓人得到安全感,逐漸從感性過渡成一種合理性。
也因此漸漸失去警惕及活力。
如同終成正果的婚姻,相伴多年的伴侶,順理成章的戀情。
飽足的人昏昏欲睡,追逐和捕捉的人則内心敏銳眼神犀利。
慶長,小說中的女子逐漸成形。
自小有某種皮膚及情感饑餓症。
用專門章節組建她的構成,一小塊一小塊基石,直到荒野中一座城堡的形成。
人的個性都有其源頭,由此決定生命的走向。
當我們随波逐流被推動很久,試圖回溯這處源頭,其實正代表了内在的一種自知和醒來。
她遭遇一場陷入泥沼的戀情。
滿身污泥,肮髒不堪。
在泥地打滾輾轉,如此剛強,最終費力爬上岸來。
這不斷淪落和掙脫的過程,用盡力氣。
隐藏于内的欲望和創傷做出魔鬼般試探。
超越常規的陰暗感情,是一次搏鬥,一次試煉。
愛的珍貴在于,我們遇見一個可以去愛的人,而非單向的被愛。
被愛缺乏與自我角鬥的機會。
愛的人,帶來妄想的破碎和内在的清醒,最終使我們看破心中執着。
他讓我們突破迷障,看清自我。
完成後即離去。
有些人,即便彼此再迷戀愛慕,也注定無法一起生活。
他們另有使命。
相伴終老通常是其他的人,無關痛癢,日長夜長。
這是廣大的平衡,無視人内心的小情小愛,情愛的重量對它來說太過渺小。
4 人事俱非。
此境不在,此情已逝。
一切皆破裂損壞。
這是無常的威力。
人生若沒有痛苦、黑暗、損傷、秘密,其實是乏味的事情。
5 夢見海潮席卷岩石,不過離人一步之遙。
夢見他騎車帶我穿越無人而荒蕪的空巷。
6 陌生讀者寄來包裹,圍巾,兩盒澳門點心,一瓶橄榄油,一張影碟。
這些物品散發出私人氣息。
抽時間獨自看完影碟。
W.E.。
音樂和其中一位女主角艾比的表演強烈,其他不過爾爾。
強烈的部分終究還是太強烈。
注重情愛本身的平等,可窺見内心之不羁、壓抑及用力的自我突破。
人之暢快,應在于能夠如此清晰地表達痛苦。
女性導演依然偏愛俊美健壯而身份略低的男子。
而他敞開襯衣手指夾香煙彈鋼琴的樣子,也确是灑落迷人。
這個世間若說什麼都是虛妄,脆弱無常的肉身和心靈,在能夠溫柔地擁抱、愛撫、慰藉、聯接的一瞬間,即是擊破空虛。
以空擊破空。
AbelKorzeniowski的電影配曲。
波蘭人。
RevolvingDoor,單曲循環整個夜晚。
大提琴和鋼琴。
漸進和積累,控制和流動。
打開落地窗,站在陽台上抽煙。
樂曲在空曠的客廳回旋,幽幽震蕩到耳邊。
7 看完一本書,即使覺得好,日後也常常想不起其中句子,也不會使用或擺弄。
也許閱讀它,如同喝下的一杯清水,不過是維持日常生存。
自助,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是一種任務。
生命的明暗對半要坦然承擔,盡量消解疑惑。
人嘗試了很多道路,試圖解決生命問題,走走不通,又另尋出路。
來回兜轉,發自一種強大的能量。
閱讀一個人的書,如同看到他的疑問,他曾嘗試過的種種軌道。
對創作者來說,個體的困惑,探索,自相矛盾,進退兩難,卻不順服地探究。
這是一種堅強。
基于時代在消費和體驗上普遍的浮躁惰性的心态,不管是小說也好,電影也好,人都隻能在其中各取所需。
作品本身無可能呈現均衡完美,總是存在局限和纰漏。
但其中重要的是,在隔膜和缺陷之中,人是否發出屬于自己的真誠敏銳的聲音。
并終究有些他人,能穿透這些形式,聽到這聲音。
8 年輕時頹廢流于形式,浮淺而無由,實質不過是一種妄想。
妄想會被時間解決。
成年後它是有過經驗和實踐的疑問,深陷冰冷的泥漿。
除了用力尋求掙脫沒有回轉餘地。
成年人的恐慌。
我們經曆和思考了很多,卻依然如同年輕時沒有找到答案和出路。
或者說,仍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最終答案和出路。
夜晚看到月亮熠熠生輝。
很想與一人飛速驅車開到夜色中的深山,在樹木蔥茏的某處山腰停下,站在崖邊,一起凝望山崗映襯中的明月。
聽着萬籁俱寂,偶爾昆蟲啼鳴,于北方蕭瑟寒意中,彼此分享一支煙。
再驅車離開回到人世。
事實上,大部分美好的時刻,我們無人分享,無人對照。
隻是決定穿上球鞋,獨自去花園裡散步。
所謂的表達,從明中剝離出暗,從暗中照見到明。
從美中體恤到惡,從惡中萃取出美。
從無衍生出“有”,再從有回省到“無”。
(表達的最終目标也許是渾然一體,失去對立界限。
) 有時我想,一個開悟的人是否最終将消解一切表達。
不立文字,不做著述。
内在的感悟一定無法表達。
但若不表達,如何給予。
他所可以被這個世間吸收的,隻能是他人可以理解的部分。
但若對方無法承當,則隻是自己的循環。
但獨立的循環也許已是一種單純牢固的真相。
當人做出表達,不應對此産生懷疑。
這是堅定。
9 空氣裡秋天的氣味。
清冷,凜冽。
大理,稻城,拉薩……那些在秋天抵達的地點,隐藏在内心的包裹裡。
重新輪回的秋天,想去破落古都,目證對照它舊時繁華。
這也是需要在小說裡處理的一處重要素材。
計劃過但還未實踐的一條路線,是花一個月時間浏覽山西,看完它殘存的老建築。
穿過陝西四川進入雲南。
從麗江到西雙版納。
最後抵達曼谷海邊。
搭乘當地交通工具,搜尋偏遠古老的村鎮、石窟、山嶺、湖泊、少數民族聚集地。
在路上補充衣物和食物。
投宿當地人家、寺廟、旅館。
踏出地圖上一條完美縱線。
每個人心中應不時更新一條計劃行走的路線。
如同心裡種下一顆種子,以時間和心念灌溉,逐漸形成果實。
開端不過是略做準備買好一張啟程票。
某些旅程是注定的任務,它會在嚴格的時間和心境下發生。
坐長途火車,深夜住進偏僻旅館,在燈光昏暗的小餐廳吃飯,山道上徒步,搖晃炙熱的車廂中眺望異鄉平原和山巒。
每一段旅途。
出發,跋涉,抵達,回歸。
最終所向并非為了抵達某處,是洞曉和獲取一個新的自己。
這是遠行的意義。
在花園裡栽種的迷疊香,薰衣草,茉莉,九裡香,米蘭,金銀花,佛手,桂花。
全都是有芳香的花草。
沒有香氣的花草不具備質感。
這個季節,令人入迷的是風中拂面的桂花襲人芳香,涼夜挑燈閱讀後的倦極入睡,以及心中隐隐約約的幾分思緒。
秋天臨至,一切恰如其分。
10 瑜伽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做到你此刻的極限。
極限其實可以不停拓展,前提是當下要做出嘗試。
瑜伽的暗示,人需要穩定,盡力,專注,堅韌,對自己激發的每一刻力量做出感應和轉化。
并于内在得到自我平衡的源泉。
11 無論男女,我較喜歡那種心緒安靜而說話準确的人。
通常人語言拖沓,邏輯不清,是因為交流的背景中隐藏太多的借口、謊言、禁锢、虛榮。
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以及要什麼的人,可以簡潔而坦白地應對外界。
他們是鞘中之劍,并不故意露出鋒芒,卻能在瞬間斷除自己與他人的瓜葛藤盤。
讀經,散步。
發出和收到寥寥幾條短信。
京都,一座停止前行的古都。
準備把《春宴》最後一章的重要場景安排在此。
一次暗夜中的告别。
小餐廳裡的酒醉,雨水,夜行,陳舊店鋪,夜色中的寺廟。
兩個各藏曆史卻無法傾吐完盡的陌生人。
萍水相逢,不告而别。
古都的命運隻能以停滞的方式存在。
那一年,我和G一起在京都,她對我說,這個城市如同死了一般。
夜色中的窄巷燈籠明滅,建築低矮陳舊。
而我在所有的古都中覺得身心适得其所。
尺八是一種古老的樂器。
唐朝興盛,宋朝式微。
大多由和尚吹奏。
後來日本過來的和尚學了去,流傳至今。
樣式比箫簡單,音調顯蕭瑟,一些古老曲譜回轉極為沖淡低斂。
這樣的樂器,适合在月色皎潔的杏花樹下吹奏。
或蹲踞在院落高台屋頂上,對着山河天地抒發内心幽情。
但它仍顯得男性化和宗教化。
音色并不做悅耳之用,用以調心為佳。
在小說中寫入尺八,寫入一座湮滅的古都。
我意識到正在書寫的是一本屬性極為封閉的小說,如同獨自出發的暗夜的冒險。
自在電腦屏幕上打出第一行字開始,它如同一處從深處掘起的源泉,汩汩噴出記憶、思慮、幻想、觀省,兀自形成一個封閉的循環系統。
脫稿出版之後,它脫離我的身心。
對讀者來說,他們所接受到的也隻能是一個封閉的循環系統。
這意味着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全然的成品,而不可能用個人判斷去改變它、定論它。
這個成品,或者全力接受下它,或者覺得無用無聊而丢棄它。
這跟戀愛的關系是一緻的。
在一段關系中我們無法影響和改變任何人。
正确的關系隻能來自一個對等的對方。
12 飯桌邊聽人閑聊周作人,說且不論外界如何動蕩,有些人即便想故意自傷,最終也無損于一生的作品。
昨日觀賞周在三十年代的手稿原迹,往昔書墨間溫潤沖淡之氣回轉。
果然已是逝去的時代。
“煮豆微撒以鹽而給人吃之,豈必要索厚償,來生以百豆報我,但隻願有此微末情分,相見時好生看待,不至伥伥來去耳。
”此話如此溫潤而後退,可涵蓋各種立場。
讓人心生欣賞。
13 寫作疲累時,在網上看一些真實的故事和報道,聊以放松。
浏覽這些事件的始終,人的内心所展示的形形色色的動機,試圖尋找一種事物的普遍規律。
(這似乎應是寫作者收集和整理素材的工具之一。
)但若以微距觀察惡,種種起源,不過依然是内心的無明和貧乏。
沒有優美、慷慨、清潔、尊嚴。
沒有平衡,沒有超越。
愛之中需要存在憐憫。
它本是海中的船,搖晃颠簸,朝不保夕。
有了憐憫,才可以成為海中倒映的雲影,與大海各不相關,又融為一體。
有了憐憫,愛将處于整體性的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之中。
人與人之間,才不會輕易而盲目地分離。
在關系中互起争執或試圖傷害自己,吃藥,自殘,種種方式,未必都是因對方而起,而是以此為鏡子,清楚看見不夠愛自己。
無法自愛,不能給予出愛,無法得到愛。
這種被強迫映照出來的匮乏和缺失,是傷害的最大動力。
感情虛無,世事無常,誰又能是拯救。
除了相信自己,愛自己,充盈自己,完整自己,沒有任何其他途徑可以實現人對感情模式的糾正。
情感的艱難,不在于不愛或無愛。
而是愛着一個人,但已洞悉自己與對方的全部疾病,必須以後退和離開來根治。
那些美好的充沛的能量,被迫強行自控。
(人如何在愛着的時候,強迫自己收回愛,不再愛。
這是最深刻的煎熬。
)因此,在還能夠全身心給予的時候,當這給予還能夠流動的時候,盡量地給,完全地給。
這也是讓生命順其自然活潑舒展并最終無所怨诟的最好方式。
14 沒有比真情實意更美好的東西。
也沒有比無需索之心的付出更為愉悅的行為。
單純的分享和給予。
把美遞送給他,而不是托付給他。
我們對他人的慈悲,最終無非是給予每一個在身邊出現過的人。
給予他們些許的快樂,些許的真實和安甯。
有所幫助,而不給予損傷。
無論他是誰。
無論他出現多久。
15 白瓷杯子清簡,有一道裂縫,年代久遠。
器物幽幽散發出一股氣來,使人安甯。
仿佛擁有無限延伸和深入的時空感。
樸素的青陶小碗
賞菊,吃螃蟹,喝黃酒,看紅葉。
應季的事物都顯妥當。
人生又何來種種大事,不過是與一些微小事物以本心共存。
有美,有漏,有苦,有樂。
會老死,無矯飾。
故應無心清賞。
南方的桂花香氣猶在心端。
母親說糖桂花還是有賣的,可以寄過來給我。
撒在熱的糯米圓子裡尤為适宜。
清晨跑步,看見柿子樹上挂滿果實,山楂已變紅。
籬笆邊矮叢雛菊有白色和黃色兩種。
想起童年時中山公園經常舉行的菊展。
蟹爪的花瓣絲絲縷縷,清奇奪人,不忍亵玩,摘下它也是愛慕的心。
習慣在上海一家熟悉的布鞋店裡,訂制繡花鞋。
絲絨或絲緞制作,鞋頭有刺繡,多為牡丹、孔雀、鴛鴦等傳統圖案。
髒了不容易清洗,穿髒了隻能丢棄。
走在路上,常有女子特意靠近,誇贊這鞋子穿着好看。
但她們覺得好看,自己卻不穿。
現在很少有女孩子佩戴鮮花。
月季、栀子、茉莉、薔薇、石竹、芍藥……新鮮而時興的花朵适合簪于發際,映襯如水的青絲和面容。
但是,我們對自然的美的事物反而有了一種羞恥之心。
覺得它們落伍,不時髦,論之為老土。
真實而恒久的審美應是一種情懷。
所謂的膚泛而變幻的時尚,才是一場捉弄。
下午在咖啡店裡和G見面。
送我一串在印度買的白色小木珠,濕婆的眼淚。
聊天兩個半小時。
黃昏開車到胡同,一起吃簡單的鹵肉飯。
小劇場的話劇。
2 他問我,寫作對你的壓力是什麼。
是不是覺得有時不想做,又不得不做。
我說,它并非不得不做,而是想到就做,這是職業的幸運。
寫作唯一壓力,隻在于它讓你對自己有要求。
它不停止,使你的内在總是被一團火焰脅迫和驅動。
有些人一首成名曲可唱上半生,歌迷聽着一首便覺滿足。
有些人一種題材一個概念便複制出一組油畫。
寫作除去流水線的商業故事小說,書寫本身需要作者不斷攀爬山峰。
他總是需要提供出新的旅程。
火焰能量渴求儲存和湧動,最終躍入深切的空虛感。
創作者與作品的關系,至高一種,是把自己當成犧牲擺放在祭壇上。
3 下午有冗長的會議。
疲倦,但并不虛度。
吃掉一整盒的巧克力。
熱水,香煙。
這些在目前讓人過得好。
黃昏六點的北京,一輛出租車都打不到,等候的人卻簇擁。
獨自走進旁邊的小餐廳,幸虧幹淨而空閑。
豆腐,米飯,一杯熱水,抽兩根煙,傾聽鄰座一對中年夫妻聊天。
他們打扮随意,點了一桌菜,互相斟酒對飲。
話不多。
(漸漸我感覺他們應是一對情人。
中國的平常夫妻很少呈現出這般微妙的情緻和默默共對的餘韻。
)再出門,夜色已黑,車流呼嘯。
等車的人散去。
順利打到一輛車。
晚上收到郵件。
“山坡上有一處微微凹陷,長滿了白色微含粉色的花。
花很小,但連綿起來,真是很美。
很想你親眼看一看。
我看很多東西都是美的。
哪怕普普通通的東西。
别人看見,未必覺得有我說的那麼好。
樸素是美,殘缺是美,平常是美……現在幕布尚未拉起,隻有隐約器樂聲。
事情會怎麼走向,要看你如何思考與選擇,以及許多外界事物共同的合力。
别忘了還有你背後的那股力量。
” 明亮而合乎常規的感情,讓人得到安全感,逐漸從感性過渡成一種合理性。
也因此漸漸失去警惕及活力。
如同終成正果的婚姻,相伴多年的伴侶,順理成章的戀情。
飽足的人昏昏欲睡,追逐和捕捉的人則内心敏銳眼神犀利。
慶長,小說中的女子逐漸成形。
自小有某種皮膚及情感饑餓症。
用專門章節組建她的構成,一小塊一小塊基石,直到荒野中一座城堡的形成。
人的個性都有其源頭,由此決定生命的走向。
當我們随波逐流被推動很久,試圖回溯這處源頭,其實正代表了内在的一種自知和醒來。
她遭遇一場陷入泥沼的戀情。
滿身污泥,肮髒不堪。
在泥地打滾輾轉,如此剛強,最終費力爬上岸來。
這不斷淪落和掙脫的過程,用盡力氣。
隐藏于内的欲望和創傷做出魔鬼般試探。
超越常規的陰暗感情,是一次搏鬥,一次試煉。
愛的珍貴在于,我們遇見一個可以去愛的人,而非單向的被愛。
被愛缺乏與自我角鬥的機會。
愛的人,帶來妄想的破碎和内在的清醒,最終使我們看破心中執着。
他讓我們突破迷障,看清自我。
完成後即離去。
有些人,即便彼此再迷戀愛慕,也注定無法一起生活。
他們另有使命。
相伴終老通常是其他的人,無關痛癢,日長夜長。
這是廣大的平衡,無視人内心的小情小愛,情愛的重量對它來說太過渺小。
4 人事俱非。
此境不在,此情已逝。
一切皆破裂損壞。
這是無常的威力。
人生若沒有痛苦、黑暗、損傷、秘密,其實是乏味的事情。
5 夢見海潮席卷岩石,不過離人一步之遙。
夢見他騎車帶我穿越無人而荒蕪的空巷。
6 陌生讀者寄來包裹,圍巾,兩盒澳門點心,一瓶橄榄油,一張影碟。
這些物品散發出私人氣息。
抽時間獨自看完影碟。
W.E.。
音樂和其中一位女主角艾比的表演強烈,其他不過爾爾。
強烈的部分終究還是太強烈。
注重情愛本身的平等,可窺見内心之不羁、壓抑及用力的自我突破。
人之暢快,應在于能夠如此清晰地表達痛苦。
女性導演依然偏愛俊美健壯而身份略低的男子。
而他敞開襯衣手指夾香煙彈鋼琴的樣子,也确是灑落迷人。
這個世間若說什麼都是虛妄,脆弱無常的肉身和心靈,在能夠溫柔地擁抱、愛撫、慰藉、聯接的一瞬間,即是擊破空虛。
以空擊破空。
AbelKorzeniowski的電影配曲。
波蘭人。
RevolvingDoor,單曲循環整個夜晚。
大提琴和鋼琴。
漸進和積累,控制和流動。
打開落地窗,站在陽台上抽煙。
樂曲在空曠的客廳回旋,幽幽震蕩到耳邊。
7 看完一本書,即使覺得好,日後也常常想不起其中句子,也不會使用或擺弄。
也許閱讀它,如同喝下的一杯清水,不過是維持日常生存。
自助,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是一種任務。
生命的明暗對半要坦然承擔,盡量消解疑惑。
人嘗試了很多道路,試圖解決生命問題,走走不通,又另尋出路。
來回兜轉,發自一種強大的能量。
閱讀一個人的書,如同看到他的疑問,他曾嘗試過的種種軌道。
對創作者來說,個體的困惑,探索,自相矛盾,進退兩難,卻不順服地探究。
這是一種堅強。
基于時代在消費和體驗上普遍的浮躁惰性的心态,不管是小說也好,電影也好,人都隻能在其中各取所需。
作品本身無可能呈現均衡完美,總是存在局限和纰漏。
但其中重要的是,在隔膜和缺陷之中,人是否發出屬于自己的真誠敏銳的聲音。
并終究有些他人,能穿透這些形式,聽到這聲音。
8 年輕時頹廢流于形式,浮淺而無由,實質不過是一種妄想。
妄想會被時間解決。
成年後它是有過經驗和實踐的疑問,深陷冰冷的泥漿。
除了用力尋求掙脫沒有回轉餘地。
成年人的恐慌。
我們經曆和思考了很多,卻依然如同年輕時沒有找到答案和出路。
或者說,仍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最終答案和出路。
夜晚看到月亮熠熠生輝。
很想與一人飛速驅車開到夜色中的深山,在樹木蔥茏的某處山腰停下,站在崖邊,一起凝望山崗映襯中的明月。
聽着萬籁俱寂,偶爾昆蟲啼鳴,于北方蕭瑟寒意中,彼此分享一支煙。
再驅車離開回到人世。
事實上,大部分美好的時刻,我們無人分享,無人對照。
隻是決定穿上球鞋,獨自去花園裡散步。
所謂的表達,從明中剝離出暗,從暗中照見到明。
從美中體恤到惡,從惡中萃取出美。
從無衍生出“有”,再從有回省到“無”。
(表達的最終目标也許是渾然一體,失去對立界限。
) 有時我想,一個開悟的人是否最終将消解一切表達。
不立文字,不做著述。
内在的感悟一定無法表達。
但若不表達,如何給予。
他所可以被這個世間吸收的,隻能是他人可以理解的部分。
但若對方無法承當,則隻是自己的循環。
但獨立的循環也許已是一種單純牢固的真相。
當人做出表達,不應對此産生懷疑。
這是堅定。
9 空氣裡秋天的氣味。
清冷,凜冽。
大理,稻城,拉薩……那些在秋天抵達的地點,隐藏在内心的包裹裡。
重新輪回的秋天,想去破落古都,目證對照它舊時繁華。
這也是需要在小說裡處理的一處重要素材。
計劃過但還未實踐的一條路線,是花一個月時間浏覽山西,看完它殘存的老建築。
穿過陝西四川進入雲南。
從麗江到西雙版納。
最後抵達曼谷海邊。
搭乘當地交通工具,搜尋偏遠古老的村鎮、石窟、山嶺、湖泊、少數民族聚集地。
在路上補充衣物和食物。
投宿當地人家、寺廟、旅館。
踏出地圖上一條完美縱線。
每個人心中應不時更新一條計劃行走的路線。
如同心裡種下一顆種子,以時間和心念灌溉,逐漸形成果實。
開端不過是略做準備買好一張啟程票。
某些旅程是注定的任務,它會在嚴格的時間和心境下發生。
坐長途火車,深夜住進偏僻旅館,在燈光昏暗的小餐廳吃飯,山道上徒步,搖晃炙熱的車廂中眺望異鄉平原和山巒。
每一段旅途。
出發,跋涉,抵達,回歸。
最終所向并非為了抵達某處,是洞曉和獲取一個新的自己。
這是遠行的意義。
在花園裡栽種的迷疊香,薰衣草,茉莉,九裡香,米蘭,金銀花,佛手,桂花。
全都是有芳香的花草。
沒有香氣的花草不具備質感。
這個季節,令人入迷的是風中拂面的桂花襲人芳香,涼夜挑燈閱讀後的倦極入睡,以及心中隐隐約約的幾分思緒。
秋天臨至,一切恰如其分。
10 瑜伽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做到你此刻的極限。
極限其實可以不停拓展,前提是當下要做出嘗試。
瑜伽的暗示,人需要穩定,盡力,專注,堅韌,對自己激發的每一刻力量做出感應和轉化。
并于内在得到自我平衡的源泉。
11 無論男女,我較喜歡那種心緒安靜而說話準确的人。
通常人語言拖沓,邏輯不清,是因為交流的背景中隐藏太多的借口、謊言、禁锢、虛榮。
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以及要什麼的人,可以簡潔而坦白地應對外界。
他們是鞘中之劍,并不故意露出鋒芒,卻能在瞬間斷除自己與他人的瓜葛藤盤。
讀經,散步。
發出和收到寥寥幾條短信。
京都,一座停止前行的古都。
準備把《春宴》最後一章的重要場景安排在此。
一次暗夜中的告别。
小餐廳裡的酒醉,雨水,夜行,陳舊店鋪,夜色中的寺廟。
兩個各藏曆史卻無法傾吐完盡的陌生人。
萍水相逢,不告而别。
古都的命運隻能以停滞的方式存在。
那一年,我和G一起在京都,她對我說,這個城市如同死了一般。
夜色中的窄巷燈籠明滅,建築低矮陳舊。
而我在所有的古都中覺得身心适得其所。
尺八是一種古老的樂器。
唐朝興盛,宋朝式微。
大多由和尚吹奏。
後來日本過來的和尚學了去,流傳至今。
樣式比箫簡單,音調顯蕭瑟,一些古老曲譜回轉極為沖淡低斂。
這樣的樂器,适合在月色皎潔的杏花樹下吹奏。
或蹲踞在院落高台屋頂上,對着山河天地抒發内心幽情。
但它仍顯得男性化和宗教化。
音色并不做悅耳之用,用以調心為佳。
在小說中寫入尺八,寫入一座湮滅的古都。
我意識到正在書寫的是一本屬性極為封閉的小說,如同獨自出發的暗夜的冒險。
自在電腦屏幕上打出第一行字開始,它如同一處從深處掘起的源泉,汩汩噴出記憶、思慮、幻想、觀省,兀自形成一個封閉的循環系統。
脫稿出版之後,它脫離我的身心。
對讀者來說,他們所接受到的也隻能是一個封閉的循環系統。
這意味着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全然的成品,而不可能用個人判斷去改變它、定論它。
這個成品,或者全力接受下它,或者覺得無用無聊而丢棄它。
這跟戀愛的關系是一緻的。
在一段關系中我們無法影響和改變任何人。
正确的關系隻能來自一個對等的對方。
12 飯桌邊聽人閑聊周作人,說且不論外界如何動蕩,有些人即便想故意自傷,最終也無損于一生的作品。
昨日觀賞周在三十年代的手稿原迹,往昔書墨間溫潤沖淡之氣回轉。
果然已是逝去的時代。
“煮豆微撒以鹽而給人吃之,豈必要索厚償,來生以百豆報我,但隻願有此微末情分,相見時好生看待,不至伥伥來去耳。
”此話如此溫潤而後退,可涵蓋各種立場。
讓人心生欣賞。
13 寫作疲累時,在網上看一些真實的故事和報道,聊以放松。
浏覽這些事件的始終,人的内心所展示的形形色色的動機,試圖尋找一種事物的普遍規律。
(這似乎應是寫作者收集和整理素材的工具之一。
)但若以微距觀察惡,種種起源,不過依然是内心的無明和貧乏。
沒有優美、慷慨、清潔、尊嚴。
沒有平衡,沒有超越。
愛之中需要存在憐憫。
它本是海中的船,搖晃颠簸,朝不保夕。
有了憐憫,才可以成為海中倒映的雲影,與大海各不相關,又融為一體。
有了憐憫,愛将處于整體性的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之中。
人與人之間,才不會輕易而盲目地分離。
在關系中互起争執或試圖傷害自己,吃藥,自殘,種種方式,未必都是因對方而起,而是以此為鏡子,清楚看見不夠愛自己。
無法自愛,不能給予出愛,無法得到愛。
這種被強迫映照出來的匮乏和缺失,是傷害的最大動力。
感情虛無,世事無常,誰又能是拯救。
除了相信自己,愛自己,充盈自己,完整自己,沒有任何其他途徑可以實現人對感情模式的糾正。
情感的艱難,不在于不愛或無愛。
而是愛着一個人,但已洞悉自己與對方的全部疾病,必須以後退和離開來根治。
那些美好的充沛的能量,被迫強行自控。
(人如何在愛着的時候,強迫自己收回愛,不再愛。
這是最深刻的煎熬。
)因此,在還能夠全身心給予的時候,當這給予還能夠流動的時候,盡量地給,完全地給。
這也是讓生命順其自然活潑舒展并最終無所怨诟的最好方式。
14 沒有比真情實意更美好的東西。
也沒有比無需索之心的付出更為愉悅的行為。
單純的分享和給予。
把美遞送給他,而不是托付給他。
我們對他人的慈悲,最終無非是給予每一個在身邊出現過的人。
給予他們些許的快樂,些許的真實和安甯。
有所幫助,而不給予損傷。
無論他是誰。
無論他出現多久。
15 白瓷杯子清簡,有一道裂縫,年代久遠。
器物幽幽散發出一股氣來,使人安甯。
仿佛擁有無限延伸和深入的時空感。
樸素的青陶小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