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天一閣
關燈
小
中
大
罰不與祭3次;私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1年;擅将藏書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罰不與祭3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懲外,永行擯逐,不得與祭。
在此,必須講到那個我每次想起都很難過的事件了。
嘉慶年間,甯波知府丘鐵卿的内侄女錢繡芸是一個酷愛詩書的姑娘,一心想要登天一閣讀點書,竟要知府作媒嫁給了範家。
現代社會學家也許會責問錢姑娘你究竟是嫁給書還是嫁給人,但在我看來,她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時代既不看重錢也不看重勢,隻想借着婚配來多看一點書,總還是非常令人感動的。
但她萬萬沒有想到,當自己成了範家媳婦之後還是不能登樓,一種說法是族規禁止婦女登樓,另一種說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範家後裔在當時已屬于旁支。
反正錢繡芸沒有看到天一閣的任何一本書,郁郁而終。
今天,當我擡起頭來仰望天一閣這棟樓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錢繡芸那憂郁的目光。
我幾乎覺得這裡可出一個文學作品了,不是寫一般的婚姻悲劇,而是寫在那很少有人文主義氣息的中國封建社會裡,一個姑娘的生命如何強韌而又脆弱地與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
從範氏家族的立場來看,不準登樓,不準看書,委實也出于無奈。
隻要開放一條小縫,終會裂成大隙。
但是,永遠地不準登樓,不準看書,這座藏書樓存在于世的意義又何在呢?這個問題,每每使範氏家族陷入困惑。
範氏家族規定,不管家族繁衍到何等程度,開閣門必得各房一緻同意。
閣門的鑰匙和書櫥的鑰匙由各房分别掌管,組成一環也不可缺少的連環,如果有一房不到是無法接觸到任何藏書的。
既然每房都能有效地行使否決權,久而久之,每房也都産生了終極性*的思考:被我們層層疊疊堵住了門的天一閣究竟是幹什麼用的? 就在這時,傳來消息,大學者黃宗羲先生要想登樓看書!這對範家各房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震撼。
黃宗羲是“吾鄉”餘姚人,對範氏家族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照理是嚴禁登樓的,但無論如何他是靠自己的人品、氣節、學問而受到全國思想學術界深深欽佩的巨人,範氏各房也早有所聞。
盡管當時的信息傳播手段非常落後,但由于黃宗羲的行為舉止實在是奇崛響亮,一次次在朝野之間造成非凡的轟動效應。
他的父親本是明末東林黨重要人物,被魏忠賢宦官集團所殺,後來宦官集團受審,19歲的黃宗羲在廷一質時竟義憤填膺地錐刺和痛毆漏網餘黨,後又追殺兇手,警告阮大铖,一時大快人心。
清兵南下時他與兩個弟弟在家鄉組織數百人的子弟兵“世忠營”英勇抗清,抗清失敗後便潛心學術,邊著述邊講學,把民族道義、人格道德溶化在學問中啟世迪人,成為中國古代學術天域中第一流的思想家和曆史學家。
他在治學過程中已經到紹興鈕氏“世學樓”和祁氏“淡生堂”去讀過書,現在終于想來叩天一閣之門了。
他深知範氏家族的森嚴規矩,但他還是來了,時間是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
出乎意外,範氏家族的各房竟一緻同意黃宗羲先生登樓,而且允許他細細地閱讀樓上的全部藏書。
這件事,我一直看成是範氏家族文化品格的一個驗證。
他們是藏書家,本身在思想學術界和社會政治領域都沒有太高的地位,但他們畢竟為一個人而不是為其他人,交出了他們珍藏嚴守着的全部鑰匙。
這裡有選擇,有裁斷,有一個龐大的藏書世家的人格閃耀。
黃宗羲先生長衣布鞋,悄然登樓了。
銅鎖在一具具打開,1673年成為天一閣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
黃宗羲在天一閣翻閱了全部藏書,把其中流通來廣者編為書目,并另撰《天一 閣藏書記》留世。
由此,這座藏書樓便與一位大學者的人格連結起來了。
從此以後,天一閣有了一條可以向真正的大學者開放的新規矩,但這條規矩的 執行還是十分苛嚴,在此後近200年的時間内,獲準登樓的大學者也僅有10餘名,他 們的名字,都是上得了中國文化史的。
這樣一來,天一閣終于顯現了本身的存在意義,盡管顯現的機會是那樣小。
封 建家族的血緣繼承關系和社會學術界的整體需求産生了尖銳的矛盾,藏書世家面臨 着無可調和的兩難境地:要麼深藏密裹使之留存,要麼發揮社會價值而任之耗散。
看來像天一閣那樣經過最嚴格的選擇作極有限的開放是一個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但 是,如此嚴格地在全國學術界進行選擇,已遠遠超出了一個家族的職能範疇了。
直到乾隆決定編纂《四庫全書》,這個矛盾的解決才出現了一些新的走向。
乾 隆谕旨各省采訪遺書,要各藏書家,特别是江南的藏書家積極獻書。
天一閣進呈珍 貴古籍600餘種,其中有96種被收錄在《四庫全書》中,有370餘種列入存目。
乾隆 非常感謝天一閣的貢獻,多次褒揚獎賜,并授意新建的南北主要藏書樓都仿照天一 閣格局營建。
在此,必須講到那個我每次想起都很難過的事件了。
嘉慶年間,甯波知府丘鐵卿的内侄女錢繡芸是一個酷愛詩書的姑娘,一心想要登天一閣讀點書,竟要知府作媒嫁給了範家。
現代社會學家也許會責問錢姑娘你究竟是嫁給書還是嫁給人,但在我看來,她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時代既不看重錢也不看重勢,隻想借着婚配來多看一點書,總還是非常令人感動的。
但她萬萬沒有想到,當自己成了範家媳婦之後還是不能登樓,一種說法是族規禁止婦女登樓,另一種說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範家後裔在當時已屬于旁支。
反正錢繡芸沒有看到天一閣的任何一本書,郁郁而終。
今天,當我擡起頭來仰望天一閣這棟樓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錢繡芸那憂郁的目光。
我幾乎覺得這裡可出一個文學作品了,不是寫一般的婚姻悲劇,而是寫在那很少有人文主義氣息的中國封建社會裡,一個姑娘的生命如何強韌而又脆弱地與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
從範氏家族的立場來看,不準登樓,不準看書,委實也出于無奈。
隻要開放一條小縫,終會裂成大隙。
但是,永遠地不準登樓,不準看書,這座藏書樓存在于世的意義又何在呢?這個問題,每每使範氏家族陷入困惑。
範氏家族規定,不管家族繁衍到何等程度,開閣門必得各房一緻同意。
閣門的鑰匙和書櫥的鑰匙由各房分别掌管,組成一環也不可缺少的連環,如果有一房不到是無法接觸到任何藏書的。
既然每房都能有效地行使否決權,久而久之,每房也都産生了終極性*的思考:被我們層層疊疊堵住了門的天一閣究竟是幹什麼用的? 就在這時,傳來消息,大學者黃宗羲先生要想登樓看書!這對範家各房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震撼。
黃宗羲是“吾鄉”餘姚人,對範氏家族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照理是嚴禁登樓的,但無論如何他是靠自己的人品、氣節、學問而受到全國思想學術界深深欽佩的巨人,範氏各房也早有所聞。
盡管當時的信息傳播手段非常落後,但由于黃宗羲的行為舉止實在是奇崛響亮,一次次在朝野之間造成非凡的轟動效應。
他的父親本是明末東林黨重要人物,被魏忠賢宦官集團所殺,後來宦官集團受審,19歲的黃宗羲在廷一質時竟義憤填膺地錐刺和痛毆漏網餘黨,後又追殺兇手,警告阮大铖,一時大快人心。
清兵南下時他與兩個弟弟在家鄉組織數百人的子弟兵“世忠營”英勇抗清,抗清失敗後便潛心學術,邊著述邊講學,把民族道義、人格道德溶化在學問中啟世迪人,成為中國古代學術天域中第一流的思想家和曆史學家。
他在治學過程中已經到紹興鈕氏“世學樓”和祁氏“淡生堂”去讀過書,現在終于想來叩天一閣之門了。
他深知範氏家族的森嚴規矩,但他還是來了,時間是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
出乎意外,範氏家族的各房竟一緻同意黃宗羲先生登樓,而且允許他細細地閱讀樓上的全部藏書。
這件事,我一直看成是範氏家族文化品格的一個驗證。
他們是藏書家,本身在思想學術界和社會政治領域都沒有太高的地位,但他們畢竟為一個人而不是為其他人,交出了他們珍藏嚴守着的全部鑰匙。
這裡有選擇,有裁斷,有一個龐大的藏書世家的人格閃耀。
黃宗羲先生長衣布鞋,悄然登樓了。
銅鎖在一具具打開,1673年成為天一閣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
黃宗羲在天一閣翻閱了全部藏書,把其中流通來廣者編為書目,并另撰《天一 閣藏書記》留世。
由此,這座藏書樓便與一位大學者的人格連結起來了。
從此以後,天一閣有了一條可以向真正的大學者開放的新規矩,但這條規矩的 執行還是十分苛嚴,在此後近200年的時間内,獲準登樓的大學者也僅有10餘名,他 們的名字,都是上得了中國文化史的。
這樣一來,天一閣終于顯現了本身的存在意義,盡管顯現的機會是那樣小。
封 建家族的血緣繼承關系和社會學術界的整體需求産生了尖銳的矛盾,藏書世家面臨 着無可調和的兩難境地:要麼深藏密裹使之留存,要麼發揮社會價值而任之耗散。
看來像天一閣那樣經過最嚴格的選擇作極有限的開放是一個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但 是,如此嚴格地在全國學術界進行選擇,已遠遠超出了一個家族的職能範疇了。
直到乾隆決定編纂《四庫全書》,這個矛盾的解決才出現了一些新的走向。
乾 隆谕旨各省采訪遺書,要各藏書家,特别是江南的藏書家積極獻書。
天一閣進呈珍 貴古籍600餘種,其中有96種被收錄在《四庫全書》中,有370餘種列入存目。
乾隆 非常感謝天一閣的貢獻,多次褒揚獎賜,并授意新建的南北主要藏書樓都仿照天一 閣格局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