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天一閣
關燈
小
中
大
天一閣因此而大出其名,盡管上獻的書籍大多數沒有發還,但在國家級的“百
科全書”中,在欽定的藏書樓中,都有了它的生命。
我曾看到好些著作文章中稱乾 隆下今天一閣為《四庫全書》獻書是天一閣的一大浩劫,頗覺言之有過。
藏書的意 義最終還是要讓它廣泛流播,“藏”本身不應成為終極目的。
連堂堂皇家編書都不 得不大幅度地動用天一閣的珍藏,家族性*的收藏變成了一種行政性*的播楊,這證明 天一閣獲得了大成功,範欽獲得了大成功。
天一閣終于走到了中國近代。
什麼事情一到中國近代總會變得怪異起來,這座 古老的藏書樓開始了自己新的曆險。
先是太平軍進攻甯波時當地小偷趁亂拆牆偷書,然後當廢紙論斤賣給造紙作坊。
曾有一人出高價從作坊買去一批,卻又遭大火焚毀。
這就成了天一閣此後命運的先兆,它現在遇到的問題已不是讓不讓某位學者上 樓的問題了,竟然是竊賊和偷兒成了它最大的對手。
1914年,一個叫薛繼渭的偷兒奇迹般地潛入書樓,白天無聲無息,晚上動手偷 書,每日隻以所帶棗子充饑,東牆外的河上,有小船接運所偷書籍。
這一次幾乎把 天一閣的一半珍貴書籍給偷走了,它們漸漸出現在上海的書鋪裡。
薛繼渭的這次偷竊與太平天國時的那些小偷不同,不僅數量巨大、操作系統, 而且最終與上海的書鋪挂上了鈎,顯然是受到書商的指使。
近代都市的書商用這種 辦法來侵吞一個古老的藏書樓,我總覺得其中蘊含着某種象征意義。
把保護藏書樓 的種種措施都想到了家的範欽确實沒有在防盜的問題上多動腦筋,因為這對在當時 這樣一個家族的院落來說構不成一種重大威脅。
但是,這正像範欽想象不到會有一 個近代降臨,想象不到近代市場上那些商人在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會采取什麼手段。
一架架的書櫥空了,錢繡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終身而未能上的樓闆,黃宗羲先生小心 翼翼地踩踏過的樓闆,現在隻留下偷兒吐出的一大堆棗核在上面。
當時主持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先生聽說天一閣遭此浩劫,并得知有些書商正準 備把天一閣藏本賣給外國人,便立即撥巨資搶救,保存于東方圖書館的“涵芬樓” 裡。
涵芬樓因有天一閣藏書的潤澤而享譽文化界,當代不少文化大家都在那裡汲取 過營養。
但是,如所周知,它最終竟又全部焚毀于日本侵略軍的炸彈之下。
這當然更不是數百年前的範欽先生所能預料的了。
他“天一生水”的防火秘咒 也終于失效。
然而毫無疑問,範欽和他後代的文化良知在現代并沒有完全失去光亮。
除了張 元濟先生外,還有大量的熱心人想努力保護好天一閣這座“危樓”,使它不要全然 成為廢墟。
這在現代無疑已成為一個社會性*的工程,靠着一家一族的力量已無濟于 事。
幸好,本世紀30年代、50年代、60年代直至80年代,天一閣一次次被大規模地 修繕和充實着,現在已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人們遊覽甯波時大多要去訪谒 的一個處所。
天一閣的藏書還有待于整理,但在文化信息密集、文化溝通便捷的現 代,它的主要意義已不是以書籍的實際内容給社會以知識,而是作為一種古典文化 事業的象征存在着,讓人聯想到中國文化保存和流傳的艱辛曆程,聯想到一個古老 民族對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聖。
我們這些人,在生命本質上無疑屬于現代文化的創造者,但從遺傳因子上考察 又無可逃遁地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了遺,因此或多或少也是天一閣傳代系統的繁衍者, 盡管在範氏家族看來隻屬于“他姓”。
登天一閣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我不斷 地問自己: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 很少有其他參觀處所能使我像在這裡一樣心情既沉重又甯靜。
閣中一位年老的 版本學家顫巍巍地捧出兩個書函,讓我翻閱明刻本,我翻了一部登科錄,一部上海 志,深深感到,如果沒有這樣的孤本,中國曆史的許多重要側面将沓無可尋。
由此 想到,保存這些曆史的天一閣本身的曆史,是否也有待于進一步發掘呢?裴明海先 生遞給我一本徐季子、鄭學博、袁元龍先生寫的《甯波史話》的小冊子,内中有一 篇介紹了天一閣的變遷,寫得紮實而清晰,使我知道了不少我原先不知道的史實。
但在我看來,天一閣的曆史是足以寫一部宏偉的長篇史詩的。
我們的文學藝術家什 麼時候能把他們的目光投向這種蒼老的屋宇和庭園呢?什麼時候能把範氏家族和其 他許多家族數百年來的靈魂史袒示給現代世界呢?
我曾看到好些著作文章中稱乾 隆下今天一閣為《四庫全書》獻書是天一閣的一大浩劫,頗覺言之有過。
藏書的意 義最終還是要讓它廣泛流播,“藏”本身不應成為終極目的。
連堂堂皇家編書都不 得不大幅度地動用天一閣的珍藏,家族性*的收藏變成了一種行政性*的播楊,這證明 天一閣獲得了大成功,範欽獲得了大成功。
天一閣終于走到了中國近代。
什麼事情一到中國近代總會變得怪異起來,這座 古老的藏書樓開始了自己新的曆險。
先是太平軍進攻甯波時當地小偷趁亂拆牆偷書,然後當廢紙論斤賣給造紙作坊。
曾有一人出高價從作坊買去一批,卻又遭大火焚毀。
這就成了天一閣此後命運的先兆,它現在遇到的問題已不是讓不讓某位學者上 樓的問題了,竟然是竊賊和偷兒成了它最大的對手。
1914年,一個叫薛繼渭的偷兒奇迹般地潛入書樓,白天無聲無息,晚上動手偷 書,每日隻以所帶棗子充饑,東牆外的河上,有小船接運所偷書籍。
這一次幾乎把 天一閣的一半珍貴書籍給偷走了,它們漸漸出現在上海的書鋪裡。
薛繼渭的這次偷竊與太平天國時的那些小偷不同,不僅數量巨大、操作系統, 而且最終與上海的書鋪挂上了鈎,顯然是受到書商的指使。
近代都市的書商用這種 辦法來侵吞一個古老的藏書樓,我總覺得其中蘊含着某種象征意義。
把保護藏書樓 的種種措施都想到了家的範欽确實沒有在防盜的問題上多動腦筋,因為這對在當時 這樣一個家族的院落來說構不成一種重大威脅。
但是,這正像範欽想象不到會有一 個近代降臨,想象不到近代市場上那些商人在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會采取什麼手段。
一架架的書櫥空了,錢繡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終身而未能上的樓闆,黃宗羲先生小心 翼翼地踩踏過的樓闆,現在隻留下偷兒吐出的一大堆棗核在上面。
當時主持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先生聽說天一閣遭此浩劫,并得知有些書商正準 備把天一閣藏本賣給外國人,便立即撥巨資搶救,保存于東方圖書館的“涵芬樓” 裡。
涵芬樓因有天一閣藏書的潤澤而享譽文化界,當代不少文化大家都在那裡汲取 過營養。
但是,如所周知,它最終竟又全部焚毀于日本侵略軍的炸彈之下。
這當然更不是數百年前的範欽先生所能預料的了。
他“天一生水”的防火秘咒 也終于失效。
然而毫無疑問,範欽和他後代的文化良知在現代并沒有完全失去光亮。
除了張 元濟先生外,還有大量的熱心人想努力保護好天一閣這座“危樓”,使它不要全然 成為廢墟。
這在現代無疑已成為一個社會性*的工程,靠着一家一族的力量已無濟于 事。
幸好,本世紀30年代、50年代、60年代直至80年代,天一閣一次次被大規模地 修繕和充實着,現在已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人們遊覽甯波時大多要去訪谒 的一個處所。
天一閣的藏書還有待于整理,但在文化信息密集、文化溝通便捷的現 代,它的主要意義已不是以書籍的實際内容給社會以知識,而是作為一種古典文化 事業的象征存在着,讓人聯想到中國文化保存和流傳的艱辛曆程,聯想到一個古老 民族對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聖。
我們這些人,在生命本質上無疑屬于現代文化的創造者,但從遺傳因子上考察 又無可逃遁地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了遺,因此或多或少也是天一閣傳代系統的繁衍者, 盡管在範氏家族看來隻屬于“他姓”。
登天一閣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我不斷 地問自己: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 很少有其他參觀處所能使我像在這裡一樣心情既沉重又甯靜。
閣中一位年老的 版本學家顫巍巍地捧出兩個書函,讓我翻閱明刻本,我翻了一部登科錄,一部上海 志,深深感到,如果沒有這樣的孤本,中國曆史的許多重要側面将沓無可尋。
由此 想到,保存這些曆史的天一閣本身的曆史,是否也有待于進一步發掘呢?裴明海先 生遞給我一本徐季子、鄭學博、袁元龍先生寫的《甯波史話》的小冊子,内中有一 篇介紹了天一閣的變遷,寫得紮實而清晰,使我知道了不少我原先不知道的史實。
但在我看來,天一閣的曆史是足以寫一部宏偉的長篇史詩的。
我們的文學藝術家什 麼時候能把他們的目光投向這種蒼老的屋宇和庭園呢?什麼時候能把範氏家族和其 他許多家族數百年來的靈魂史袒示給現代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