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天一閣
關燈
小
中
大
不知怎麼回事,天一閣對于我,一直有一種奇怪的阻隔。
照理,我是讀書人, 它是藏書樓,我是甯波人,它在甯波城,早該頻頻往訪的了,然而卻一直不得其門 而入。
1976年春到甯波養病,住在我早年的老師盛鐘健先生家,盛先生一直有心設 法把我弄到天一間裡去看一段時間書,但按當時的情景,手續頗煩人,我也沒有讀 書的心緒,隻得作罷。
後來情況好了,甯波市文化藝術界的朋友們總要定期邀我去 講點課,但我每次都是來去匆匆,始終沒有去過天一閣。
是啊,現在大批到甯波作幾日遊的普通上海市民回來後都在大談天一閣,而我 這個經常鑽研天一閣藏本重印書籍、對天一閣的變遷曆史相當熟悉的人卻從未進過 閣,實在說不過去。
直到1990年8月我再一次到甯波講課,終于在講完的那一天支支 吾吾地向主人提出了這個要求。
主人是文化局副局長裴明海先生,天一閣正屬他管 轄,在對我的這個可怕缺漏大吃一驚之餘立即決定,明天由他親自陪同,進天一閣。
但是。
就在這天晚上,台風襲來,暴雨如注,整個城市都在柔弱地顫抖。
第二 天上午如約來到天一閣時,隻見大門内的前後天井、整個院子全是一片汪洋。
打落 的樹葉在水面上翻卷,重重磚牆間透出濕冷冷的-陰-氣。
看門的老人沒想到文化局長會在這樣的天氣陪着客人前來,慌忙從清潔工人那 裡借來半高統雨鞋要我們穿上,還遞來兩把雨傘。
但是,院子裡積水太深,才下腳, 鞋統已經進水,唯一的辦法是幹脆脫掉鞋子,挽起褲管趟水進去。
本來渾身早已被 風雨攪得冷飕飕的了,赤腳進水立即通體一陣寒噤。
就這樣,我和裴明海先生相扶 相持,高一腳低一腳地向藏書樓走去。
天一閣,我要靠近前去怎麼這樣難呢?明明 已經到了跟前,還把風雨大水作為最後一道屏障來阻攔。
我知道,曆史上的學者要 進天一閣看書是難乎其難的事,或許,我今天進天一閣也要在天帝的主持下舉行一 個獰厲的儀式? 天一閣之所以叫天一閣,是創辦人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義,想借水防 火,來免去曆來藏書者最大的憂患火災。
今天初次相見,上天分明将“天一生水” 的奧義活生生地演繹給了我看,同時又逼迫我以最虔誠的形貌投入這個儀式,剝除 斯文,剝除參觀式的優閑,甚至不讓穿着鞋子踏入聖殿,卑躬屈膝、哆哆嗦嗦地來 到跟前。
今天這裡再也沒有其他參觀者,這一切豈不是一種超乎尋常的安排? 不錯,它隻是一個藏書樓,但它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槍的文 化奇迹。
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的人種之一,讓人驚歎地創造了獨特而美麗 的象形文字,創造了簡帛,然後又順理成章地創造了紙和印刷術。
這一切,本該迅 速地催發出一個書籍的海洋,把壯闊的華夏文明播揚翻騰。
但是,野蠻的戰火幾乎 不間斷地在焚燒着脆薄的紙頁,無邊的愚昧更是在時時吞食着易碎的智慧。
一個為 寫書、印書創造好了一切條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擁有和保存很多書,書籍在 這塊土地上始終是一種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天地長期處于 散亂狀态和自發狀态,它常常不知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自己究竟是誰,要幹 什麼。
隻要是智者,就會為這個民族産生一種對書的企盼。
他們懂得,隻有書籍,才 能讓這麼悠遠的曆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麼龐大的人種産生凝聚,才能讓這麼廣闊 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
很有一些文人學士終年辛勞地以抄書、藏書為業,但清苦 的讀書人到底能藏多少書,而這些書又何以保證曆幾代而不流散呢?“君子之澤, 五世而斬”,功名資财、良田巍樓尚且如此,更逞論區區幾箱書?宮廷當然有不少 書,但在清代之前,大多構不成整體文化意義上的藏書規格,又每每毀于改朝換代 之際,是不能夠去指望的。
鑒于這種種情況,曆史隻能把藏書的事業托付給一些非 常特殊的人物了。
這種人必得長期為官,有足夠的資财可以搜集書籍;這種人為官 又最好各地遷移,使他們有可能搜集到散落四處的版本;這種人必須有極高的文化 素養,對各種書籍的價值有迅捷的敏感;這種人必須有清晰的管理頭腦,從建藏書 樓到設計書櫥都有精明的考慮,從借閱規則到防火措施都有周密的安排;這種人還 必須有超越時間的深入謀劃,對如何使自己的後代把藏書保存下去有預先的構想。
當這些苛刻的條件全都集于一身時,他才有可能成為古代中國的一名藏書家。
這樣的藏書家委實
照理,我是讀書人, 它是藏書樓,我是甯波人,它在甯波城,早該頻頻往訪的了,然而卻一直不得其門 而入。
1976年春到甯波養病,住在我早年的老師盛鐘健先生家,盛先生一直有心設 法把我弄到天一間裡去看一段時間書,但按當時的情景,手續頗煩人,我也沒有讀 書的心緒,隻得作罷。
後來情況好了,甯波市文化藝術界的朋友們總要定期邀我去 講點課,但我每次都是來去匆匆,始終沒有去過天一閣。
是啊,現在大批到甯波作幾日遊的普通上海市民回來後都在大談天一閣,而我 這個經常鑽研天一閣藏本重印書籍、對天一閣的變遷曆史相當熟悉的人卻從未進過 閣,實在說不過去。
直到1990年8月我再一次到甯波講課,終于在講完的那一天支支 吾吾地向主人提出了這個要求。
主人是文化局副局長裴明海先生,天一閣正屬他管 轄,在對我的這個可怕缺漏大吃一驚之餘立即決定,明天由他親自陪同,進天一閣。
但是。
就在這天晚上,台風襲來,暴雨如注,整個城市都在柔弱地顫抖。
第二 天上午如約來到天一閣時,隻見大門内的前後天井、整個院子全是一片汪洋。
打落 的樹葉在水面上翻卷,重重磚牆間透出濕冷冷的-陰-氣。
看門的老人沒想到文化局長會在這樣的天氣陪着客人前來,慌忙從清潔工人那 裡借來半高統雨鞋要我們穿上,還遞來兩把雨傘。
但是,院子裡積水太深,才下腳, 鞋統已經進水,唯一的辦法是幹脆脫掉鞋子,挽起褲管趟水進去。
本來渾身早已被 風雨攪得冷飕飕的了,赤腳進水立即通體一陣寒噤。
就這樣,我和裴明海先生相扶 相持,高一腳低一腳地向藏書樓走去。
天一閣,我要靠近前去怎麼這樣難呢?明明 已經到了跟前,還把風雨大水作為最後一道屏障來阻攔。
我知道,曆史上的學者要 進天一閣看書是難乎其難的事,或許,我今天進天一閣也要在天帝的主持下舉行一 個獰厲的儀式? 天一閣之所以叫天一閣,是創辦人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義,想借水防 火,來免去曆來藏書者最大的憂患火災。
今天初次相見,上天分明将“天一生水” 的奧義活生生地演繹給了我看,同時又逼迫我以最虔誠的形貌投入這個儀式,剝除 斯文,剝除參觀式的優閑,甚至不讓穿着鞋子踏入聖殿,卑躬屈膝、哆哆嗦嗦地來 到跟前。
今天這裡再也沒有其他參觀者,這一切豈不是一種超乎尋常的安排? 不錯,它隻是一個藏書樓,但它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槍的文 化奇迹。
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的人種之一,讓人驚歎地創造了獨特而美麗 的象形文字,創造了簡帛,然後又順理成章地創造了紙和印刷術。
這一切,本該迅 速地催發出一個書籍的海洋,把壯闊的華夏文明播揚翻騰。
但是,野蠻的戰火幾乎 不間斷地在焚燒着脆薄的紙頁,無邊的愚昧更是在時時吞食着易碎的智慧。
一個為 寫書、印書創造好了一切條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擁有和保存很多書,書籍在 這塊土地上始終是一種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天地長期處于 散亂狀态和自發狀态,它常常不知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自己究竟是誰,要幹 什麼。
隻要是智者,就會為這個民族産生一種對書的企盼。
他們懂得,隻有書籍,才 能讓這麼悠遠的曆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麼龐大的人種産生凝聚,才能讓這麼廣闊 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
很有一些文人學士終年辛勞地以抄書、藏書為業,但清苦 的讀書人到底能藏多少書,而這些書又何以保證曆幾代而不流散呢?“君子之澤, 五世而斬”,功名資财、良田巍樓尚且如此,更逞論區區幾箱書?宮廷當然有不少 書,但在清代之前,大多構不成整體文化意義上的藏書規格,又每每毀于改朝換代 之際,是不能夠去指望的。
鑒于這種種情況,曆史隻能把藏書的事業托付給一些非 常特殊的人物了。
這種人必得長期為官,有足夠的資财可以搜集書籍;這種人為官 又最好各地遷移,使他們有可能搜集到散落四處的版本;這種人必須有極高的文化 素養,對各種書籍的價值有迅捷的敏感;這種人必須有清晰的管理頭腦,從建藏書 樓到設計書櫥都有精明的考慮,從借閱規則到防火措施都有周密的安排;這種人還 必須有超越時間的深入謀劃,對如何使自己的後代把藏書保存下去有預先的構想。
當這些苛刻的條件全都集于一身時,他才有可能成為古代中國的一名藏書家。
這樣的藏書家委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