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夢
關燈
小
中
大
西湖的文章實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曆代高手,再做下去連自己也覺得
愚蠢。
但是,雖經多次違避,最後筆頭一抖,還是寫下了這個俗不可耐的題目。
也 許是這汪湖水沉浸着某種歸結性*的意義,我避不開它。
初識西湖,在一把劣質的折扇上。
那是一位到過杭州的長輩帶到鄉間來的。
折 扇上印着一幅酉湖遊覽圖,與現今常見的遊覽圖不同,那上面清楚地畫着各種景緻, 就像一個立體模型。
圖中一一标明各種景緻的幽雅名稱,淩駕畫幅的總标題是“人 間天堂”。
鄉間兒童很少有圖畫可看,于是日日通視,竟爛熟于心。
年長之後真到 了西湖,如遊故地,熟門熟路地踏訪着一個陳舊的夢境。
明代正德年間一位日本使臣遊西湖後寫過這樣一首詩: 昔年曾見此湖圖, 不信人間有此湖。
今日打從湖上過, 畫工還欠費工夫。
可見對許多遊客來說,西湖即便是初遊,也有舊夢重溫的味道。
這簡直成了中 國文化中的一個常用意象,摩挲中國文化一久,心頭都會有這個湖。
奇怪的是,這個湖遊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來。
過于玄豔的造化,會産 生了一種疏離,無法與它進行家常性*的交往。
正如家常飲食不宜于排場,可讓兒童 偎依的奶媽不宜于盛妝,西湖排場太大,妝飾太精,難以叫人長久安駐。
大凡風景 絕佳處都不宜安家,人與美的關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西湖給人以疏離感,還有别的原因。
它成名過早,遺迹過密,名位過重,山水 亭舍與曆史的牽連過多,結果,成了一個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
遊覽可以, 貼近去卻未免吃力。
為了擺脫這種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遊泳,獨個兒 遊了長長一程,算是與它有了觸膚之親。
湖水并不涼快,湖底也不深,卻軟絨絨地 不能蹬腳,提醒人們這裡有千年的淤積。
上岸後一想,我是從宋代的一處勝迹下水, 遊到一位清人的遺宅終止的,于是,剛剛撫弄過的水波就立即被曆史所抽象,幾乎 有點不真實了。
它貯積了太多的朝代,于是變得沒有朝代。
它彙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 去了方位。
它走向抽象,走向虛幻,像一個收羅備至的博覽會,盛大到了缥缈。
西湖的盛大,歸攏來說,在于它是極複雜的中國文化人格的集合體。
一切宗教都要到這裡來參加展覽。
再避世的,也不能忘情于這裡的熱鬧;再苦 寂的,也要分享這裡的一角秀色*。
佛教勝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 家了的道家,也占據了一座葛嶺,這是湖畔最先迎接黎明的地方,一早就呼喚着繁 密的腳印。
作為儒将楷模的嶽飛,也跨身于湖濱安息,世代張揚着治國平天下的教 義。
甯靜淡泊的國學大師也會與荒誕奇瑰的神話傳說相鄰而居,各自變成一種可供 觀瞻的景緻。
這就是真正中國化了的宗教。
深奧的理義可以幻化成一種熱鬧的遊覽方式,與 感官玩樂溶成一體。
這是真正的達觀和“無執”,同時也是真正的浮滑和随意。
極 大的認真伴和着極大的不認真,最後都皈依于消耗性*的感官天地。
中國的原始宗教 始終沒有像西方那樣上升為完整嚴密的人為宗教,而後來的人為宗教也急速地散落 于自然界,與自然宗教遙相呼應。
背着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無多 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注着桃紅柳綠、莼菜醋魚。
是山水走向了宗教?抓或 是宗教走向了山水?反正,一切都歸之于非常實際、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
西方宗教在教義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引出了宗教改革者和反對者們在理性*上 的完整性*和普及性*;而中國宗教,不管從順向還是逆向都激發不了這樣的思維習慣。
綠綠的西湖水,把來到岸邊的各種思想都款款地搖碎,溶成一氣,把各色*信徒都陶 冶成了遊客。
它波光一閃,嫣然一笑,科學理性*精神很難在它身邊保持堅挺。
也許, 我們這個民族,太多的是從西湖出發的遊客,太少的是魯迅筆下的那種過客。
過客 衣衫破碎,腳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趕路,也在尋找一個生命的湖泊吧?但他如果真 走到了西湖邊上,定會被萬幹悠閑的遊客看成是乞丐。
也許正是為此,魯迅勸阻郁 達夫把家搬到杭州: 錢王登假仍如在, 伍相随波不可尋, 平楚日和憎健翮, 小山香滿蔽高岑。
墳壇冷落将軍嶽, 梅鶴凄涼處士林, 何似舉家遊曠遠, 風波浩蕩足行吟。
他對西湖的口頭評語乃是:“至于西湖風景,雖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 的地方,如果流連忘返,湖光山色*,也會消磨人的志氣的。
如像袁子才一路的人, 身上穿一件羅紗大褂,和蘇小小認認鄉親,過着飄飄然的生活,也就無聊了。
” (川島:《憶魯迅先生一九二八年杭州之遊》) 然而,多數中國文人的人格結構中;對一個充滿
但是,雖經多次違避,最後筆頭一抖,還是寫下了這個俗不可耐的題目。
也 許是這汪湖水沉浸着某種歸結性*的意義,我避不開它。
初識西湖,在一把劣質的折扇上。
那是一位到過杭州的長輩帶到鄉間來的。
折 扇上印着一幅酉湖遊覽圖,與現今常見的遊覽圖不同,那上面清楚地畫着各種景緻, 就像一個立體模型。
圖中一一标明各種景緻的幽雅名稱,淩駕畫幅的總标題是“人 間天堂”。
鄉間兒童很少有圖畫可看,于是日日通視,竟爛熟于心。
年長之後真到 了西湖,如遊故地,熟門熟路地踏訪着一個陳舊的夢境。
明代正德年間一位日本使臣遊西湖後寫過這樣一首詩: 昔年曾見此湖圖, 不信人間有此湖。
今日打從湖上過, 畫工還欠費工夫。
可見對許多遊客來說,西湖即便是初遊,也有舊夢重溫的味道。
這簡直成了中 國文化中的一個常用意象,摩挲中國文化一久,心頭都會有這個湖。
奇怪的是,這個湖遊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來。
過于玄豔的造化,會産 生了一種疏離,無法與它進行家常性*的交往。
正如家常飲食不宜于排場,可讓兒童 偎依的奶媽不宜于盛妝,西湖排場太大,妝飾太精,難以叫人長久安駐。
大凡風景 絕佳處都不宜安家,人與美的關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西湖給人以疏離感,還有别的原因。
它成名過早,遺迹過密,名位過重,山水 亭舍與曆史的牽連過多,結果,成了一個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
遊覽可以, 貼近去卻未免吃力。
為了擺脫這種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遊泳,獨個兒 遊了長長一程,算是與它有了觸膚之親。
湖水并不涼快,湖底也不深,卻軟絨絨地 不能蹬腳,提醒人們這裡有千年的淤積。
上岸後一想,我是從宋代的一處勝迹下水, 遊到一位清人的遺宅終止的,于是,剛剛撫弄過的水波就立即被曆史所抽象,幾乎 有點不真實了。
它貯積了太多的朝代,于是變得沒有朝代。
它彙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 去了方位。
它走向抽象,走向虛幻,像一個收羅備至的博覽會,盛大到了缥缈。
西湖的盛大,歸攏來說,在于它是極複雜的中國文化人格的集合體。
一切宗教都要到這裡來參加展覽。
再避世的,也不能忘情于這裡的熱鬧;再苦 寂的,也要分享這裡的一角秀色*。
佛教勝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 家了的道家,也占據了一座葛嶺,這是湖畔最先迎接黎明的地方,一早就呼喚着繁 密的腳印。
作為儒将楷模的嶽飛,也跨身于湖濱安息,世代張揚着治國平天下的教 義。
甯靜淡泊的國學大師也會與荒誕奇瑰的神話傳說相鄰而居,各自變成一種可供 觀瞻的景緻。
這就是真正中國化了的宗教。
深奧的理義可以幻化成一種熱鬧的遊覽方式,與 感官玩樂溶成一體。
這是真正的達觀和“無執”,同時也是真正的浮滑和随意。
極 大的認真伴和着極大的不認真,最後都皈依于消耗性*的感官天地。
中國的原始宗教 始終沒有像西方那樣上升為完整嚴密的人為宗教,而後來的人為宗教也急速地散落 于自然界,與自然宗教遙相呼應。
背着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無多 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注着桃紅柳綠、莼菜醋魚。
是山水走向了宗教?抓或 是宗教走向了山水?反正,一切都歸之于非常實際、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
西方宗教在教義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引出了宗教改革者和反對者們在理性*上 的完整性*和普及性*;而中國宗教,不管從順向還是逆向都激發不了這樣的思維習慣。
綠綠的西湖水,把來到岸邊的各種思想都款款地搖碎,溶成一氣,把各色*信徒都陶 冶成了遊客。
它波光一閃,嫣然一笑,科學理性*精神很難在它身邊保持堅挺。
也許, 我們這個民族,太多的是從西湖出發的遊客,太少的是魯迅筆下的那種過客。
過客 衣衫破碎,腳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趕路,也在尋找一個生命的湖泊吧?但他如果真 走到了西湖邊上,定會被萬幹悠閑的遊客看成是乞丐。
也許正是為此,魯迅勸阻郁 達夫把家搬到杭州: 錢王登假仍如在, 伍相随波不可尋, 平楚日和憎健翮, 小山香滿蔽高岑。
墳壇冷落将軍嶽, 梅鶴凄涼處士林, 何似舉家遊曠遠, 風波浩蕩足行吟。
他對西湖的口頭評語乃是:“至于西湖風景,雖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 的地方,如果流連忘返,湖光山色*,也會消磨人的志氣的。
如像袁子才一路的人, 身上穿一件羅紗大褂,和蘇小小認認鄉親,過着飄飄然的生活,也就無聊了。
” (川島:《憶魯迅先生一九二八年杭州之遊》) 然而,多數中國文人的人格結構中;對一個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