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夢
關燈
小
中
大
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總有
很大的向心力。
社會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繹,秀麗山水間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 身前的孤傲和身後的空名。
天大的才華和郁憤,最後都化作供後人遊玩的景點。
景 點,景點,總是景點。
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隻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
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隻剩下幾座既可憑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曆史的震顫,隻有凜然安坐着的萬古湖山。
修繕,修繕,再修繕。
群塔入雲,藤葛如髯,湖水上漂浮着千年藻苔。
西湖勝迹中最能讓中國文人揚眉吐氣的,是白堤和蘇堤。
兩位大詩人、大文豪, 不是為了風雅,甚至不是為了文化上的目的,純粹為了解除當地人民的疾苦,興修 水利,浚湖築堤,終于在西湖中留下了兩條長長的生命堤壩。
清人查容詠蘇堤詩雲:“蘇公當日曾築此,不為遊觀為民耳。
”恰恰是最懂遊 觀的藝術家不願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遊觀物,于是,這樣的堤岸便成了西湖 間特别顯得自然的景物。
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論,遊西湖最暢心意的,乃是在微 雨的日子,獨個兒漫步于蘇堤。
也沒有什麼名句逼我吟誦,也沒有後人的感慨來強 加于我,也沒有一尊莊嚴的塑像壓抑我的松快,它始終隻是一條自然功能上的長堤, 樹木也生得平适,鳥鳴也聽得自如。
這一切都不是東坡學士特意安排的,隻是他到 這裡做了太守,辦了一件盡職的好事。
就這樣,才讓我看到一個在美的領域真正卓 越到了從容的蘇東坡。
但是,就白居易、蘇東坡的整體情懷而言,這兩道物化了的長堤還是太狹小的 存在。
他們有他們比較完整的天下意識、宇宙感悟,他們有他們比較硬朗的主體精 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峰巅和精英。
他們本該在更大的 意義上統領一代民族精神,但卻僅僅因辭章而入選為一架僵硬機體中的零件,被随 處裝上拆下,東奔西颠,極偶然地調配到了這個湖邊,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會實績的極緻。
盡管美麗,也就是這 麼兩條長堤而已。
也許正是對這類結果的大徹大悟,西湖邊又悠悠然站出來一個林和靖。
他似乎 把什麼都看透了。
隐居孤山20年,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遠避官場與市嚣。
他的詩 寫得着實高明,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來詠梅,幾乎成為幹 古絕唱。
中國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憑着梅花、白鶴與詩句,把隐士真正做 道地、做漂亮了。
在後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蘇東坡固然值得羨慕,卻是難以追随 的;能夠偏偏到杭州西湖來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種極偶然、極奇罕的機遇。
然而, 要追随林和靖卻不難,不管有沒有他的才分。
梅妻鶴子有點煩難,其實也很寬松, 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
哪兒找不到幾叢花樹、幾隻飛禽呢?在現實社會 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個林和靖是最容易不過的。
這種自衛和自|慰,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機智,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黠。
不能把 志向實現于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
他們消除了志向,漸漸又把這 種消除當作了志向。
安貧樂道的達觀修養,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結構中一個寬大的地 窖,盡管有濃重的黴味,卻是安全而甯靜。
于是,十年寒窗,博覽文史,走到了民 族文化的高坡前,與社會交手不了幾個回合,便把一切沉埋進一座座孤山。
結果,群體性*的文化人格日趨黯淡。
春去秋來,梅凋鶴老,文化成了一種無目 的的浪費,封閉式的道德完善導向了總體上的不道德。
文明的突進,也因此被取消, 剩下一堆梅瓣、鶴羽,像書簽一般,夾在民族精神的史冊上。
與這種黯淡相對照,野潑潑的,另一種人格結構也調皮地擠在西湖岸邊湊熱鬧。
首屈一指者,當然是名妓蘇小小。
不管願意不願意,這位妓女的資格,要比上述幾位名人都老。
在後人詠西湖的 詩作中,總是有意無意地把蘇東坡、嶽飛放在這位姑娘後面:“蘇小門前花滿枝, 蘇公堤上女當垆”;“蘇家弱柳猶含媚,嶽墓喬松亦抱忠”……就是年代較早一點 的白居易,也把自己寫成是蘇小小的欽仰者:“若解多情尋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 “蘇家小女舊知名,楊柳風前别有情”。
如此看來,詩人袁子才镌一小章曰:“錢塘蘇小是鄉親”,雖為魯迅所不悅, 卻也頗可理解的了。
曆代吟詠和憑吊蘇小小的,當然不乏輕薄文人,但内心厚實的飽學之士也多的 是。
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度,一位妓女竟如此尊貴地長久安享景仰,原因是頗為深刻 的。
蘇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個夢。
她很重感情,寫下一首《同心歌》曰“妾乘油 壁車,郎跨青骢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樸樸素素地道盡了青年戀人
社會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繹,秀麗山水間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 身前的孤傲和身後的空名。
天大的才華和郁憤,最後都化作供後人遊玩的景點。
景 點,景點,總是景點。
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隻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
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隻剩下幾座既可憑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曆史的震顫,隻有凜然安坐着的萬古湖山。
修繕,修繕,再修繕。
群塔入雲,藤葛如髯,湖水上漂浮着千年藻苔。
西湖勝迹中最能讓中國文人揚眉吐氣的,是白堤和蘇堤。
兩位大詩人、大文豪, 不是為了風雅,甚至不是為了文化上的目的,純粹為了解除當地人民的疾苦,興修 水利,浚湖築堤,終于在西湖中留下了兩條長長的生命堤壩。
清人查容詠蘇堤詩雲:“蘇公當日曾築此,不為遊觀為民耳。
”恰恰是最懂遊 觀的藝術家不願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遊觀物,于是,這樣的堤岸便成了西湖 間特别顯得自然的景物。
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論,遊西湖最暢心意的,乃是在微 雨的日子,獨個兒漫步于蘇堤。
也沒有什麼名句逼我吟誦,也沒有後人的感慨來強 加于我,也沒有一尊莊嚴的塑像壓抑我的松快,它始終隻是一條自然功能上的長堤, 樹木也生得平适,鳥鳴也聽得自如。
這一切都不是東坡學士特意安排的,隻是他到 這裡做了太守,辦了一件盡職的好事。
就這樣,才讓我看到一個在美的領域真正卓 越到了從容的蘇東坡。
但是,就白居易、蘇東坡的整體情懷而言,這兩道物化了的長堤還是太狹小的 存在。
他們有他們比較完整的天下意識、宇宙感悟,他們有他們比較硬朗的主體精 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峰巅和精英。
他們本該在更大的 意義上統領一代民族精神,但卻僅僅因辭章而入選為一架僵硬機體中的零件,被随 處裝上拆下,東奔西颠,極偶然地調配到了這個湖邊,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會實績的極緻。
盡管美麗,也就是這 麼兩條長堤而已。
也許正是對這類結果的大徹大悟,西湖邊又悠悠然站出來一個林和靖。
他似乎 把什麼都看透了。
隐居孤山20年,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遠避官場與市嚣。
他的詩 寫得着實高明,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來詠梅,幾乎成為幹 古絕唱。
中國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憑着梅花、白鶴與詩句,把隐士真正做 道地、做漂亮了。
在後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蘇東坡固然值得羨慕,卻是難以追随 的;能夠偏偏到杭州西湖來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種極偶然、極奇罕的機遇。
然而, 要追随林和靖卻不難,不管有沒有他的才分。
梅妻鶴子有點煩難,其實也很寬松, 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
哪兒找不到幾叢花樹、幾隻飛禽呢?在現實社會 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個林和靖是最容易不過的。
這種自衛和自|慰,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機智,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黠。
不能把 志向實現于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
他們消除了志向,漸漸又把這 種消除當作了志向。
安貧樂道的達觀修養,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結構中一個寬大的地 窖,盡管有濃重的黴味,卻是安全而甯靜。
于是,十年寒窗,博覽文史,走到了民 族文化的高坡前,與社會交手不了幾個回合,便把一切沉埋進一座座孤山。
結果,群體性*的文化人格日趨黯淡。
春去秋來,梅凋鶴老,文化成了一種無目 的的浪費,封閉式的道德完善導向了總體上的不道德。
文明的突進,也因此被取消, 剩下一堆梅瓣、鶴羽,像書簽一般,夾在民族精神的史冊上。
與這種黯淡相對照,野潑潑的,另一種人格結構也調皮地擠在西湖岸邊湊熱鬧。
首屈一指者,當然是名妓蘇小小。
不管願意不願意,這位妓女的資格,要比上述幾位名人都老。
在後人詠西湖的 詩作中,總是有意無意地把蘇東坡、嶽飛放在這位姑娘後面:“蘇小門前花滿枝, 蘇公堤上女當垆”;“蘇家弱柳猶含媚,嶽墓喬松亦抱忠”……就是年代較早一點 的白居易,也把自己寫成是蘇小小的欽仰者:“若解多情尋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 “蘇家小女舊知名,楊柳風前别有情”。
如此看來,詩人袁子才镌一小章曰:“錢塘蘇小是鄉親”,雖為魯迅所不悅, 卻也頗可理解的了。
曆代吟詠和憑吊蘇小小的,當然不乏輕薄文人,但内心厚實的飽學之士也多的 是。
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度,一位妓女竟如此尊貴地長久安享景仰,原因是頗為深刻 的。
蘇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個夢。
她很重感情,寫下一首《同心歌》曰“妾乘油 壁車,郎跨青骢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樸樸素素地道盡了青年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