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祭
關燈
小
中
大
也為他的
人。
在當時,字和人的關系難分難舍。
曹操把他的字懸挂在營帳中,運籌帷幄之餘 悉心觀賞。
在這裡,甚至連政治軍事大業也與書法藝術相依相傍。
我們今天失去的不是書法藝術,而是烘托書法藝術的社會氣氛和人文趨向。
我 聽過當代幾位大科學家的演講,他們寫在黑闆上的中文字實在很不像樣,但絲毫沒 有改變人們對他們的尊敬。
如果他們在微積分算式邊上寫出了幾行優雅流麗的粉筆 行書,反而會使人們驚訝,甚至感到不協調。
當代許多著名人物用毛筆寫下的各種 題詞,恕我不敬,從書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濟,但不會因此而受到人們的鄙棄。
這種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因為這裡存在着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信号系統和 生命信号系統。
古代文人苦練書法,也就是在修煉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現代西方女子終身 不懈地進行着健美訓練,不計時間和辛勞。
由此,一系列現代人難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産生。
傳說有人磨墨寫字,日複一 日,把貯在屋檐下的幾缸水都磨幹了;有人寫畢洗硯,把一個池塘的水都洗黑了; 有人邊走路邊在衣衫上用手指劃字,把衣衫都劃破了……最令人驚異的是,隋唐時 的書法家智永,寫壞的筆頭竟積了滿滿五大麓子,這種簏子每隻可容一百多斤的重 量,筆頭很輕,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總該有一二百斤吧。
唐代書法家懷素練字, 用壞的筆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個坑來掩埋,起名曰“筆冢”。
沒有那麼 多的紙供他寫字,他就摘芭蕉葉代紙,據說,近旁的上萬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 的。
這種記載,即便打下幾成折扣,仍然是十分驚人的。
如果僅僅為了練字謀生, 完全犯不着如此。
“古墨輕磨滿幾香,硯池新浴燦生光”。
這樣的詩句,展現的是對一種生命狀 态的喜悅。
“非人磨墨墨磨人”,是啊,磨來磨去,磨出了一個個很道地的中國傳 統文人。
在這麼一種整體氣氛下,人們也就習慣于從書法來透視各種文化人格。
顔真卿 書法的厚重莊嚴,曆來讓人聯想到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同樣品格。
李後主理所當然地 不喜歡顔字,說“真卿得右軍之筋而失之粗魯”,“有指法而無佳處,正如叉手并 腳田舍漢。
”初次讀到這位風流皇帝對顔真卿的這一評價時我忍不住笑出了聲,從 他的視角看去,說顔字像“叉手并腳田舍漢”是非常貼切的。
這是一個人格化的比 喻,比喻兩端連着兩種對峙的人格系統,往返觀看煞是有趣。
蘇東坡和董其昌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人。
在董其昌看來,濃冽、放達、執著 的蘇東坡連用墨都太濃麗了,竟譏之為“墨豬”。
他自己則喜歡找一些難貯墨色*的 紙張,滑筆寫去,淡遠而又浮飄。
趙孟頫的字總算是漂亮的了,但是耿直俠義的傅青主卻由衷地鄙薄。
他實在看 不慣趙孟頫以趙宋王朝親裔的身份投降元朝的行為,結果從書法中也找出了奴顔媚 骨。
他說:“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逸惡其書。
”他并不是故意地以人格取消 書法,隻要看他自己的書法,就會知道他厭惡趙書是十分真誠的。
他的字,通體古 拙,外逸内剛。
有些書法家的人格更趨近自然,因此他們的筆墨也開啟出另一番局面。
宋代書 法家政黃牛喜歡揣摩兒童寫的字,他曾對秦觀說:“書,心畫也,作意則不妙耳。
故喜求兒童字,觀其純氣。
”漢代書法家蔡邕則一心想把大自然的物象納入筆端, 他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像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 托,運用合度,方可謂書。
”這些書法家在講寫字,更在吐露自己的人生觀念、哲 學觀念、宗教觀念。
如果僅僅就書法技巧論,揣摩兒童筆畫,描畫自然物象,不是 太離譜了麼?隻有把書法與生命合而為一的人,才會把生命對自然的渴求轉化成筆 底風光。
在我看來,書法與主客觀生命狀态的關系,要算韓愈說得最生動。
他在《送高 閉上人序》中說及張旭書法時謂:“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 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
觀于物,見山 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 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 身而名後世。
”記得宗白華先生就曾借用這段話來論述過中國書法美學中的生命意 識。
宗白華先生是在研究高深的美學,而遠在唐朝的韓愈卻在寫着一篇廣傳遠播的 時文。
韓愈的說法今天聽來頗為警策,而在古代,卻是萬千文人的一種共識。
相比 之下,我們今天對筆墨世界裡的天然律令,确已漸漸生疏。
在當時,字和人的關系難分難舍。
曹操把他的字懸挂在營帳中,運籌帷幄之餘 悉心觀賞。
在這裡,甚至連政治軍事大業也與書法藝術相依相傍。
我們今天失去的不是書法藝術,而是烘托書法藝術的社會氣氛和人文趨向。
我 聽過當代幾位大科學家的演講,他們寫在黑闆上的中文字實在很不像樣,但絲毫沒 有改變人們對他們的尊敬。
如果他們在微積分算式邊上寫出了幾行優雅流麗的粉筆 行書,反而會使人們驚訝,甚至感到不協調。
當代許多著名人物用毛筆寫下的各種 題詞,恕我不敬,從書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濟,但不會因此而受到人們的鄙棄。
這種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因為這裡存在着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信号系統和 生命信号系統。
古代文人苦練書法,也就是在修煉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現代西方女子終身 不懈地進行着健美訓練,不計時間和辛勞。
由此,一系列現代人難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産生。
傳說有人磨墨寫字,日複一 日,把貯在屋檐下的幾缸水都磨幹了;有人寫畢洗硯,把一個池塘的水都洗黑了; 有人邊走路邊在衣衫上用手指劃字,把衣衫都劃破了……最令人驚異的是,隋唐時 的書法家智永,寫壞的筆頭竟積了滿滿五大麓子,這種簏子每隻可容一百多斤的重 量,筆頭很輕,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總該有一二百斤吧。
唐代書法家懷素練字, 用壞的筆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個坑來掩埋,起名曰“筆冢”。
沒有那麼 多的紙供他寫字,他就摘芭蕉葉代紙,據說,近旁的上萬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 的。
這種記載,即便打下幾成折扣,仍然是十分驚人的。
如果僅僅為了練字謀生, 完全犯不着如此。
“古墨輕磨滿幾香,硯池新浴燦生光”。
這樣的詩句,展現的是對一種生命狀 态的喜悅。
“非人磨墨墨磨人”,是啊,磨來磨去,磨出了一個個很道地的中國傳 統文人。
在這麼一種整體氣氛下,人們也就習慣于從書法來透視各種文化人格。
顔真卿 書法的厚重莊嚴,曆來讓人聯想到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同樣品格。
李後主理所當然地 不喜歡顔字,說“真卿得右軍之筋而失之粗魯”,“有指法而無佳處,正如叉手并 腳田舍漢。
”初次讀到這位風流皇帝對顔真卿的這一評價時我忍不住笑出了聲,從 他的視角看去,說顔字像“叉手并腳田舍漢”是非常貼切的。
這是一個人格化的比 喻,比喻兩端連着兩種對峙的人格系統,往返觀看煞是有趣。
蘇東坡和董其昌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人。
在董其昌看來,濃冽、放達、執著 的蘇東坡連用墨都太濃麗了,竟譏之為“墨豬”。
他自己則喜歡找一些難貯墨色*的 紙張,滑筆寫去,淡遠而又浮飄。
趙孟頫的字總算是漂亮的了,但是耿直俠義的傅青主卻由衷地鄙薄。
他實在看 不慣趙孟頫以趙宋王朝親裔的身份投降元朝的行為,結果從書法中也找出了奴顔媚 骨。
他說:“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逸惡其書。
”他并不是故意地以人格取消 書法,隻要看他自己的書法,就會知道他厭惡趙書是十分真誠的。
他的字,通體古 拙,外逸内剛。
有些書法家的人格更趨近自然,因此他們的筆墨也開啟出另一番局面。
宋代書 法家政黃牛喜歡揣摩兒童寫的字,他曾對秦觀說:“書,心畫也,作意則不妙耳。
故喜求兒童字,觀其純氣。
”漢代書法家蔡邕則一心想把大自然的物象納入筆端, 他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像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 托,運用合度,方可謂書。
”這些書法家在講寫字,更在吐露自己的人生觀念、哲 學觀念、宗教觀念。
如果僅僅就書法技巧論,揣摩兒童筆畫,描畫自然物象,不是 太離譜了麼?隻有把書法與生命合而為一的人,才會把生命對自然的渴求轉化成筆 底風光。
在我看來,書法與主客觀生命狀态的關系,要算韓愈說得最生動。
他在《送高 閉上人序》中說及張旭書法時謂:“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 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
觀于物,見山 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 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 身而名後世。
”記得宗白華先生就曾借用這段話來論述過中國書法美學中的生命意 識。
宗白華先生是在研究高深的美學,而遠在唐朝的韓愈卻在寫着一篇廣傳遠播的 時文。
韓愈的說法今天聽來頗為警策,而在古代,卻是萬千文人的一種共識。
相比 之下,我們今天對筆墨世界裡的天然律令,确已漸漸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