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祭
關燈
小
中
大
中國傳統文人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精神素質和心理習慣,這個問題,現在已有不
少海内外學者在悉心研究。
這種研究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但也時時遇到麻煩。
年代那麼長,文人那麼多,說任何一點共通都會湧出大量的例外,而例外一多,所 謂共通雲雲也就很不保險了。
如果能對例外作一一的解釋,當然不錯,但這樣一來, 一篇文章就成了自己出難題又自己補漏洞的尴尬格局。
補來補去,痛快淋漓的主題 都被消磨掉了,好不為難煞人。
我思忖日久,頭腦漸漸由精細歸于樸拙,覺得中國傳統文人有一個不存在例外 的共同點;他們都操作着一副筆墨,寫着一種在世界上很獨特的毛筆字。
不管他們 是官屠宰輔還是長為布衣,是俠骨赤膽還是蠅營狗苟,是豪壯奇崛還是脂膩粉漬, 這副筆墨總是有的。
筆是竹竿毛筆,墨由煙膠煉成。
濃濃地磨好一硯,用筆一舔,便簌簌地寫出滿 紙黑生生的象形文字來。
這是中國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也是中國文化的共同技術 手段。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幹脆偷偷懶,先把玩一下這管筆、這錠墨再說呢? 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态載體的。
五四新文化運動就遇到過一場載體的轉換, 即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這場轉換還有一種更本源性*的物質基礎,即以“鋼筆文化” 代替“毛筆文化”。
五四鬥士們自己也使用毛筆,但他們是用毛筆在呼喚着鋼筆文 化。
毛筆與鋼筆之所以可以稱之為文化,是因為它們各自都牽連着一個完整的世界。
作為一個完整的世界的毛筆文化,現在已經無可挽回地消逝了。
誠然,我并不否定當代書法的成就。
有一位朋友對我說,當代書法家沒有一個 能比得上古代書法家。
我不同意這種看法。
古代書法家的隊伍很大,層次很多,就 我見聞所及,當代一些書法高手完全有資格與古代的許多書法家一比高低。
但是, 一個無法比拟的先決條件是,古代書法是以一種極其廣闊的社會必需性*為背景的, 因而産生得特别自然、随順、誠懇;而當代書法終究是一條刻意維修的幽徑,美則 美矣,卻未免失去了整體上的社會性*誠懇。
在這一點上有點像寫古詩。
五四以降,能把古詩寫得足以與古人比肩的大有人 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張揚,唐詩宋詞的時代已絕對不可能複現。
詩人自己可以寫得 非常得心應手(如柳亞子、郁達夫他們),但社會接納這些詩作卻并不那麼熱情和 從容了。
久而久之,敏感的詩人也會因寂寞而陷入某種不自然。
他們的藝術人格, 或許就會因社會的這種選擇而悄悄地重新調整。
這裡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 問題。
我非常喜歡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幾個傳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條。
隻是為 了一件瑣事,提筆信手塗了幾句,完全不是為了讓人珍藏和懇挂。
今天看來,用這 樣美妙絕倫的字寫便條實在太奢侈了,而在他們卻是再啟然不過的事情。
接受這張 便條的人或許眼睛一亮,卻也并不驚駭萬狀。
于是,一種包括書寫者、接受者和周 圍無數相類似的文人們在内的整體文化人格氣韻,就在這短短的便條中洩露無遺。
在這裡,藝術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筆并不意味着一種特殊的 職業和手藝,而是點化了整體生活的美的精靈。
我相信,後代習摹二王而惟妙惟肖 的人不少,但誰也不能把寫這些便條的随意性*學到家。
在富麗的大觀園中築一個稻香村未免失之矯揉,農舍野趣隻在最平易的鄉村裡。
時裝表演可以引出陣陣驚歎,但最使人舒心暢意的,莫過于街市間無數服飾的整體 鮮亮。
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燦爛的天真必然隻在孩童們之間。
在毛 筆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們的衣衫步履、談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際往來,都與書 法構成和諧,他們的生命行為,整個兒散發着墨香。
相傳漢代書法家師宜官喜歡喝酒,卻又常常窘于酒資,他的辦法是邊喝邊在酒 店牆壁上寫字,一時觀者雲集,紛紛投錢。
你看,他輕輕發出了一個生命的信号, 就立即有那麼多的感應者。
這與今天在書法展覽會上讓人贊歎,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整個社會對書法的感應是那樣敏銳和熱烈,對善書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
這使我 想起現代的月光晚會,哪個角落突然響起了吉他,整個晚會都安靜下來,領受那旋 律的力量。
書法在古代的影響是超越社會蕃籬的。
師宜官在酒店牆上寫字,寫完還得親自 把字鏟去,把牆壁弄得傷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們也知書法,他們也 在驚歎。
師直官的學生梁鴿在書法上超越了老師,結果成了當時的政治權勢者争奪 的人物。
他曾投于劉表門下,曹操破荊州後還特意尋訪他,既為他的字,
這種研究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但也時時遇到麻煩。
年代那麼長,文人那麼多,說任何一點共通都會湧出大量的例外,而例外一多,所 謂共通雲雲也就很不保險了。
如果能對例外作一一的解釋,當然不錯,但這樣一來, 一篇文章就成了自己出難題又自己補漏洞的尴尬格局。
補來補去,痛快淋漓的主題 都被消磨掉了,好不為難煞人。
我思忖日久,頭腦漸漸由精細歸于樸拙,覺得中國傳統文人有一個不存在例外 的共同點;他們都操作着一副筆墨,寫着一種在世界上很獨特的毛筆字。
不管他們 是官屠宰輔還是長為布衣,是俠骨赤膽還是蠅營狗苟,是豪壯奇崛還是脂膩粉漬, 這副筆墨總是有的。
筆是竹竿毛筆,墨由煙膠煉成。
濃濃地磨好一硯,用筆一舔,便簌簌地寫出滿 紙黑生生的象形文字來。
這是中國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也是中國文化的共同技術 手段。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幹脆偷偷懶,先把玩一下這管筆、這錠墨再說呢? 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态載體的。
五四新文化運動就遇到過一場載體的轉換, 即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這場轉換還有一種更本源性*的物質基礎,即以“鋼筆文化” 代替“毛筆文化”。
五四鬥士們自己也使用毛筆,但他們是用毛筆在呼喚着鋼筆文 化。
毛筆與鋼筆之所以可以稱之為文化,是因為它們各自都牽連着一個完整的世界。
作為一個完整的世界的毛筆文化,現在已經無可挽回地消逝了。
誠然,我并不否定當代書法的成就。
有一位朋友對我說,當代書法家沒有一個 能比得上古代書法家。
我不同意這種看法。
古代書法家的隊伍很大,層次很多,就 我見聞所及,當代一些書法高手完全有資格與古代的許多書法家一比高低。
但是, 一個無法比拟的先決條件是,古代書法是以一種極其廣闊的社會必需性*為背景的, 因而産生得特别自然、随順、誠懇;而當代書法終究是一條刻意維修的幽徑,美則 美矣,卻未免失去了整體上的社會性*誠懇。
在這一點上有點像寫古詩。
五四以降,能把古詩寫得足以與古人比肩的大有人 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張揚,唐詩宋詞的時代已絕對不可能複現。
詩人自己可以寫得 非常得心應手(如柳亞子、郁達夫他們),但社會接納這些詩作卻并不那麼熱情和 從容了。
久而久之,敏感的詩人也會因寂寞而陷入某種不自然。
他們的藝術人格, 或許就會因社會的這種選擇而悄悄地重新調整。
這裡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 問題。
我非常喜歡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幾個傳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條。
隻是為 了一件瑣事,提筆信手塗了幾句,完全不是為了讓人珍藏和懇挂。
今天看來,用這 樣美妙絕倫的字寫便條實在太奢侈了,而在他們卻是再啟然不過的事情。
接受這張 便條的人或許眼睛一亮,卻也并不驚駭萬狀。
于是,一種包括書寫者、接受者和周 圍無數相類似的文人們在内的整體文化人格氣韻,就在這短短的便條中洩露無遺。
在這裡,藝術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筆并不意味着一種特殊的 職業和手藝,而是點化了整體生活的美的精靈。
我相信,後代習摹二王而惟妙惟肖 的人不少,但誰也不能把寫這些便條的随意性*學到家。
在富麗的大觀園中築一個稻香村未免失之矯揉,農舍野趣隻在最平易的鄉村裡。
時裝表演可以引出陣陣驚歎,但最使人舒心暢意的,莫過于街市間無數服飾的整體 鮮亮。
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燦爛的天真必然隻在孩童們之間。
在毛 筆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們的衣衫步履、談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際往來,都與書 法構成和諧,他們的生命行為,整個兒散發着墨香。
相傳漢代書法家師宜官喜歡喝酒,卻又常常窘于酒資,他的辦法是邊喝邊在酒 店牆壁上寫字,一時觀者雲集,紛紛投錢。
你看,他輕輕發出了一個生命的信号, 就立即有那麼多的感應者。
這與今天在書法展覽會上讓人贊歎,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整個社會對書法的感應是那樣敏銳和熱烈,對善書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
這使我 想起現代的月光晚會,哪個角落突然響起了吉他,整個晚會都安靜下來,領受那旋 律的力量。
書法在古代的影響是超越社會蕃籬的。
師宜官在酒店牆上寫字,寫完還得親自 把字鏟去,把牆壁弄得傷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們也知書法,他們也 在驚歎。
師直官的學生梁鴿在書法上超越了老師,結果成了當時的政治權勢者争奪 的人物。
他曾投于劉表門下,曹操破荊州後還特意尋訪他,既為他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