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憂
關燈
小
中
大
着炎暑、寒風趕到書店,買回一
本就引起全宿舍的羨慕。
他死時,家裡的一個書架已經相當充盈,但他長年守寡的 母親并不識字,他也沒有兄弟姐妹。
當時,全班沒有一個同學有足夠的錢能把這些 書買下來,即使有,也不想讓那位可憐的母親傷心。
我估計這位母親會永遠地守護 着這些書,直至自己生命的終了。
照年歲計算,這位母親已離開人世,那麼這一架 書到哪裡去了呢,這些并不珍貴卻讓一個青年學子耗盡了心血的書?假設這架書還 在,我敢斷言,當年同宿舍的同學大多還能記起,哪一本書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買 來的,當時引起過何等樣的欣喜。
這是一截截生命的組接,當買書者的自然生命消 逝之後,這些書就成了一種死灰般的存在,或者成了一群可憐的流浪漢。
如果說這一架書不足為道,那末,許多博學的老學者逝世的時候,如何處置豐 富的藏書确實成了一個苦澀的難題。
學問不會遺傳,老學者或因受盡了本專業的風 波險阻,或伯父子同在一個行當諸多不便,大多沒有讓自己的子女承襲己業。
有的 子女在專業上與父親比較靠近,但在鑽研深度上往往不能望其父親之項背。
總而言 之,老學者的豐富藏書,對子女未必有用。
學者死後,他原來所在大學的圖書館很 想把藏書全數購入,但這是圖書館預算外的開支,經費當然不足,派往談判者既要 以行家的姿态向家屬說明這些藏書價值不大,又要以同仁的身份勸家屬不要讓藏書 随便流散,以保存永久性*的紀念。
家屬對這些言詞大多抱有警惕,背地裡悄悄地請 了舊書店的收購員前來估價。
舊書店收購了他們所需要的書,學校圖書館也就因惱 怒而不再登門接洽,餘下的書籍最後當作廢紙論斤賣掉,學者的遺槁也折騰得不知 去向…… 有的學者因此而下了決心,事先立下遺囑,死後把藏書全部獻給圖書館。
但是 這些學者并非海内大儒,圖書館不會開設專室集中存放。
個人藏書散入大庫,嘩啦 一下就什麼蹤迹也找不到了。
學者無私的情懷十分讓人感動,但無可否認,這是學 者的第二次死亡。
有位教授對着書房反複思量,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最後忽發奇想,決定以自 己的餘年尋找一個能夠完整繼承藏書的女婿。
這種尋找十分艱苦,同專業的研究生 是有的,但人品合意、女兒滿意的又是鳳毛麟角。
教授尋找的,其實是自己第二生 命的延續,經曆了一系列的悲劇和滑稽,他終于領悟,能談得上延續的至多是自己 寫的書;至于藏書,管不得那麼多了。
寫藏書寫出如許悲涼,這是我始料所未及的。
但我覺得,這種悲涼中蘊涵着某 種文化品嘗。
中國文化有着強硬的前後承襲關系,但由于個體精神的稀薄,個性*化的文化承 傳常常随着生命的終止而終止。
一個學者,為了構建自我,需要吐納多少前人的知 識,需要耗費多少精力和時間。
苦苦彙聚,死死鑽研,篩選爬剔,孜孜矻矻。
這個 過程,與買書、讀書、藏書的艱辛經曆密切對應。
書房的形成,其實是一種雙向占 有:讓你占領世間已有的精神成果,又讓這些精神成果占領你。
當你漸漸在書房裡 感到舒心惬意了。
也就意味着你在前人和他人面前開始取得了個體自由。
越是成熟, 書房的精神結構越帶有個性*,越對社會曆史文化具有選擇性*。
再宏大的百科全書、 圖書集成也代替不了一個成熟學者的書房,原因就在這裡。
但是,越是如此,這個 書房也就越是與學者的生命帶有不可離異性*。
書房的完滿構建總在學者的晚年,因 此,書房的生命十分短暫。
新的一代起來了,他們必須從頭來起,先是一本本地購讀,一點點地彙聚,然 後再一步步地自我構建。
單單繼承一個書房,就像貼近一個異己的生命,怎麼也溶 不成一體。
曆史上有多少人能最終構建起自己的書房呢?社會上多的是随手翻翻的 借書者。
而少數好不容易走向相對完整的靈魂,随着須發皓然的軀體,快速地在書 房中殒滅。
曆史文化的大浪費,莫過于此了。
嗜書如命的中國文人啊,你們的光榮和悲哀,該怎樣裁割呢?
他死時,家裡的一個書架已經相當充盈,但他長年守寡的 母親并不識字,他也沒有兄弟姐妹。
當時,全班沒有一個同學有足夠的錢能把這些 書買下來,即使有,也不想讓那位可憐的母親傷心。
我估計這位母親會永遠地守護 着這些書,直至自己生命的終了。
照年歲計算,這位母親已離開人世,那麼這一架 書到哪裡去了呢,這些并不珍貴卻讓一個青年學子耗盡了心血的書?假設這架書還 在,我敢斷言,當年同宿舍的同學大多還能記起,哪一本書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買 來的,當時引起過何等樣的欣喜。
這是一截截生命的組接,當買書者的自然生命消 逝之後,這些書就成了一種死灰般的存在,或者成了一群可憐的流浪漢。
如果說這一架書不足為道,那末,許多博學的老學者逝世的時候,如何處置豐 富的藏書确實成了一個苦澀的難題。
學問不會遺傳,老學者或因受盡了本專業的風 波險阻,或伯父子同在一個行當諸多不便,大多沒有讓自己的子女承襲己業。
有的 子女在專業上與父親比較靠近,但在鑽研深度上往往不能望其父親之項背。
總而言 之,老學者的豐富藏書,對子女未必有用。
學者死後,他原來所在大學的圖書館很 想把藏書全數購入,但這是圖書館預算外的開支,經費當然不足,派往談判者既要 以行家的姿态向家屬說明這些藏書價值不大,又要以同仁的身份勸家屬不要讓藏書 随便流散,以保存永久性*的紀念。
家屬對這些言詞大多抱有警惕,背地裡悄悄地請 了舊書店的收購員前來估價。
舊書店收購了他們所需要的書,學校圖書館也就因惱 怒而不再登門接洽,餘下的書籍最後當作廢紙論斤賣掉,學者的遺槁也折騰得不知 去向…… 有的學者因此而下了決心,事先立下遺囑,死後把藏書全部獻給圖書館。
但是 這些學者并非海内大儒,圖書館不會開設專室集中存放。
個人藏書散入大庫,嘩啦 一下就什麼蹤迹也找不到了。
學者無私的情懷十分讓人感動,但無可否認,這是學 者的第二次死亡。
有位教授對着書房反複思量,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最後忽發奇想,決定以自 己的餘年尋找一個能夠完整繼承藏書的女婿。
這種尋找十分艱苦,同專業的研究生 是有的,但人品合意、女兒滿意的又是鳳毛麟角。
教授尋找的,其實是自己第二生 命的延續,經曆了一系列的悲劇和滑稽,他終于領悟,能談得上延續的至多是自己 寫的書;至于藏書,管不得那麼多了。
寫藏書寫出如許悲涼,這是我始料所未及的。
但我覺得,這種悲涼中蘊涵着某 種文化品嘗。
中國文化有着強硬的前後承襲關系,但由于個體精神的稀薄,個性*化的文化承 傳常常随着生命的終止而終止。
一個學者,為了構建自我,需要吐納多少前人的知 識,需要耗費多少精力和時間。
苦苦彙聚,死死鑽研,篩選爬剔,孜孜矻矻。
這個 過程,與買書、讀書、藏書的艱辛經曆密切對應。
書房的形成,其實是一種雙向占 有:讓你占領世間已有的精神成果,又讓這些精神成果占領你。
當你漸漸在書房裡 感到舒心惬意了。
也就意味着你在前人和他人面前開始取得了個體自由。
越是成熟, 書房的精神結構越帶有個性*,越對社會曆史文化具有選擇性*。
再宏大的百科全書、 圖書集成也代替不了一個成熟學者的書房,原因就在這裡。
但是,越是如此,這個 書房也就越是與學者的生命帶有不可離異性*。
書房的完滿構建總在學者的晚年,因 此,書房的生命十分短暫。
新的一代起來了,他們必須從頭來起,先是一本本地購讀,一點點地彙聚,然 後再一步步地自我構建。
單單繼承一個書房,就像貼近一個異己的生命,怎麼也溶 不成一體。
曆史上有多少人能最終構建起自己的書房呢?社會上多的是随手翻翻的 借書者。
而少數好不容易走向相對完整的靈魂,随着須發皓然的軀體,快速地在書 房中殒滅。
曆史文化的大浪費,莫過于此了。
嗜書如命的中國文人啊,你們的光榮和悲哀,該怎樣裁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