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者們
關燈
小
中
大
我一共已經去了7次。
每次去 都心急火燎,去了都有點懊喪,回來後很快又想念,颠來倒去,着了魔一般。
” “從去年開始,我與此地幾個同鄉華僑商議,籌款為家鄉辦一所小學。
到今年 已籌到20萬,上個月我又回去了,與地方上談辦小學的事。
可惜那些人不大喜歡多 談校舍設計和教師聘用,喜歡談錢。
” “現在我的氣又消了。
錢不夠就再多籌一點吧,隻要小學能辦起來。
” 老醫生就這樣緩緩地給我說着。
他抱歉地解釋道,很少有地方可以說這樣的話。
說給兒孫們聽吧,兒孫們譏笑他自作多情、自作自受、單相思;說給這兒的同鄉華 僑聽吧,又怕籌不到款,他隻能在籌款對象面前拼命說家鄉可愛。
他把許多話留在 嘴裡,留得難受了,就吐給了我,一個素昧平生卻似乎尚解人意的中國人。
除了感 動得有點慌亂的目光,我不知道該怎麼來安慰他,哪怕是幾句比較得體的話。
老醫生面前的桌子很小,隻有小學生的課桌那麼大,這是自然的,藥店本身就 不大,勻不出那麼多地方給随堂醫生。
桌上放着幾本早就翻舊了的中醫書籍。
他與 我講話時不斷請我原諒,說占了我的時間。
最後在要不要付醫藥費的問題上又與我 争執起來。
我懇求他按照正常計價收取醫藥費,他終于算出來了,一共8元。
報了這 個低廉的數字,他還連聲說着“真不好意思!真不好意思!” 我在他跟前足足坐了2個小時,沒見另外有人來找他看病,可見他的生意清淡。
“回去都以為我是華僑富商,哪兒啊。
你看我這,打腫臉充胖子罷了。
”他的語氣 帶着腼腆和羞愧,羞愧自己沒有成為百萬富翁。
其三 本地的報紙陸續刊登了我講學的一些報道,他看到了,托一位古董店的老闆來 找我。
帶來的話是:很早以前,胡愈之先生曾托他在香港印了一批私用稿紙,每頁 都印有“我的稿子”四字,這種稿紙在他家存了很多,想送幾刀給我,順便見個面。
這是好愉快的由頭啊,我當然一口答應。
他70多歲,姓沈,半個世紀前的法國 博士。
在新加坡,許多已經載入史冊的國内國際大事他都親身參與,與一代政治家 有密切的過從關系。
在中國,他有過兩個好友,一個吳晗,一個華羅庚,都已去世, 因此他不再北行。
他在此地資曆深,聲望高,在我見他那天,古董店老闆告訴我, 陪着我想趁機見他一面的人已不止一個。
其中一個是當地戲劇界的前輩,廣受人們 尊敬,年歲也近花甲,但一見他卻恭敬地彎腰道:“沈老,40年前,我已讀您的文 章;30年前,我來報考過您主持的報社,沒有被您錄取……” 沈老從古董店那張清代的紅木凳上站起身來,遞給我那幾刀大号直行稿紙,紙 頁上已有不少黃棕色*的迹斑。
稿紙下面,是一本美國雜志Newsweek,他翻到一頁, 那裡介紹着一個著名的法國哲學家E.M.Cioran,有照片。
沈老說,這是他的同學、 朋友,今年該是78歲了。
我一眼看去,哲學家的照相邊上印着一段語錄,粗劃黑體, 十分醒目: Without the possibility of suicide,I would have killed myse lf long ago. 沈老說,這本雜志是最新一期,昨天剛剛送到,不是因為有這篇介紹才特意保 存的。
“一輩子走的地方太多,活的時間又長,随手翻開報刊雜志都能發現熟人。
我的熟人大多都是遊蕩飄零的人,離開了祖國,熬不過異國他鄉的寂寞,在咖啡館 蹲蹲,在河邊逛逛,到街心花園發發呆,互相見了,眼睛一對就知道是自己的同類, 那份神情,怎麼也逃不過。
不管他是哪個國家來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識?一起上酒吧,一起歎氣說瘋話,最後又彼此留地址,一來二去,成了好友。
很快大家又向别的地方遊蕩去了,很難繼續聯系,隻剩下記憶。
但這種記憶怎麼也 淡忘不了,就像白居易怎麼也忘不了那位琵琶女。
你看我和這個Cioran,幾十年前 的朋友,照片上老得不成樣子了,我一眼就認了出來。
” 顯然這是确實的。
Newsweek編輯部說Cioran原是羅馬尼亞人,1937年他26歲時 才到巴黎,一個典型的漂泊者。
現在,七老八十的他,已經成了世界上讀者最多的 哲學家之一,一接受采訪開口還是談他的故鄉羅馬尼亞,他說由于曆史遭遇,羅馬 尼亞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懷疑主義者。
可以設想,在巴黎的酒店裡,年輕的Cioran和 年輕的沈博士相遇時話是不會少的,更何況那時中國和羅馬尼亞同時陷于東西方法 西斯鐵蹄之下。
我們一夥,由古董店老闆作東,在一家很不錯的西菜館吃了午餐。
餐罷,談興 猶濃,沈博士提議,到一家“最純正的倫敦風味”的咖啡座繼續暢談。
新加坡幾乎擁有世界各地所有種類的飲食小吃,現在各店家之間所競争的就是 風味的純正地道與否了。
要精細地辨别某地風味,隻有長居該地的人才有資格。
沈 博士在這方面無疑享有廣泛和充分的發言權。
他領着我們,一會兒過街,一會兒上 樓,一會兒乘電梯,七轉八彎,朝他判定的倫敦風味走去。
一路上他左指右點,說 這家日本餐館氣氛對路,那家意大利點心徒有其名。
這麼大年紀了,步履依然輕健, 上下樓梯時我想扶他一把,他像躲避什麼似地讓開了,于是他真的躲開了衰老,在 全世界的口味間一路逍遙。
終于到了一個地方,全是歐美人坐着,隻
每次去 都心急火燎,去了都有點懊喪,回來後很快又想念,颠來倒去,着了魔一般。
” “從去年開始,我與此地幾個同鄉華僑商議,籌款為家鄉辦一所小學。
到今年 已籌到20萬,上個月我又回去了,與地方上談辦小學的事。
可惜那些人不大喜歡多 談校舍設計和教師聘用,喜歡談錢。
” “現在我的氣又消了。
錢不夠就再多籌一點吧,隻要小學能辦起來。
” 老醫生就這樣緩緩地給我說着。
他抱歉地解釋道,很少有地方可以說這樣的話。
說給兒孫們聽吧,兒孫們譏笑他自作多情、自作自受、單相思;說給這兒的同鄉華 僑聽吧,又怕籌不到款,他隻能在籌款對象面前拼命說家鄉可愛。
他把許多話留在 嘴裡,留得難受了,就吐給了我,一個素昧平生卻似乎尚解人意的中國人。
除了感 動得有點慌亂的目光,我不知道該怎麼來安慰他,哪怕是幾句比較得體的話。
老醫生面前的桌子很小,隻有小學生的課桌那麼大,這是自然的,藥店本身就 不大,勻不出那麼多地方給随堂醫生。
桌上放着幾本早就翻舊了的中醫書籍。
他與 我講話時不斷請我原諒,說占了我的時間。
最後在要不要付醫藥費的問題上又與我 争執起來。
我懇求他按照正常計價收取醫藥費,他終于算出來了,一共8元。
報了這 個低廉的數字,他還連聲說着“真不好意思!真不好意思!” 我在他跟前足足坐了2個小時,沒見另外有人來找他看病,可見他的生意清淡。
“回去都以為我是華僑富商,哪兒啊。
你看我這,打腫臉充胖子罷了。
”他的語氣 帶着腼腆和羞愧,羞愧自己沒有成為百萬富翁。
其三 本地的報紙陸續刊登了我講學的一些報道,他看到了,托一位古董店的老闆來 找我。
帶來的話是:很早以前,胡愈之先生曾托他在香港印了一批私用稿紙,每頁 都印有“我的稿子”四字,這種稿紙在他家存了很多,想送幾刀給我,順便見個面。
這是好愉快的由頭啊,我當然一口答應。
他70多歲,姓沈,半個世紀前的法國 博士。
在新加坡,許多已經載入史冊的國内國際大事他都親身參與,與一代政治家 有密切的過從關系。
在中國,他有過兩個好友,一個吳晗,一個華羅庚,都已去世, 因此他不再北行。
他在此地資曆深,聲望高,在我見他那天,古董店老闆告訴我, 陪着我想趁機見他一面的人已不止一個。
其中一個是當地戲劇界的前輩,廣受人們 尊敬,年歲也近花甲,但一見他卻恭敬地彎腰道:“沈老,40年前,我已讀您的文 章;30年前,我來報考過您主持的報社,沒有被您錄取……” 沈老從古董店那張清代的紅木凳上站起身來,遞給我那幾刀大号直行稿紙,紙 頁上已有不少黃棕色*的迹斑。
稿紙下面,是一本美國雜志Newsweek,他翻到一頁, 那裡介紹着一個著名的法國哲學家E.M.Cioran,有照片。
沈老說,這是他的同學、 朋友,今年該是78歲了。
我一眼看去,哲學家的照相邊上印着一段語錄,粗劃黑體, 十分醒目: Without the possibility of suicide,I would have killed myse lf long ago. 沈老說,這本雜志是最新一期,昨天剛剛送到,不是因為有這篇介紹才特意保 存的。
“一輩子走的地方太多,活的時間又長,随手翻開報刊雜志都能發現熟人。
我的熟人大多都是遊蕩飄零的人,離開了祖國,熬不過異國他鄉的寂寞,在咖啡館 蹲蹲,在河邊逛逛,到街心花園發發呆,互相見了,眼睛一對就知道是自己的同類, 那份神情,怎麼也逃不過。
不管他是哪個國家來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識?一起上酒吧,一起歎氣說瘋話,最後又彼此留地址,一來二去,成了好友。
很快大家又向别的地方遊蕩去了,很難繼續聯系,隻剩下記憶。
但這種記憶怎麼也 淡忘不了,就像白居易怎麼也忘不了那位琵琶女。
你看我和這個Cioran,幾十年前 的朋友,照片上老得不成樣子了,我一眼就認了出來。
” 顯然這是确實的。
Newsweek編輯部說Cioran原是羅馬尼亞人,1937年他26歲時 才到巴黎,一個典型的漂泊者。
現在,七老八十的他,已經成了世界上讀者最多的 哲學家之一,一接受采訪開口還是談他的故鄉羅馬尼亞,他說由于曆史遭遇,羅馬 尼亞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懷疑主義者。
可以設想,在巴黎的酒店裡,年輕的Cioran和 年輕的沈博士相遇時話是不會少的,更何況那時中國和羅馬尼亞同時陷于東西方法 西斯鐵蹄之下。
我們一夥,由古董店老闆作東,在一家很不錯的西菜館吃了午餐。
餐罷,談興 猶濃,沈博士提議,到一家“最純正的倫敦風味”的咖啡座繼續暢談。
新加坡幾乎擁有世界各地所有種類的飲食小吃,現在各店家之間所競争的就是 風味的純正地道與否了。
要精細地辨别某地風味,隻有長居該地的人才有資格。
沈 博士在這方面無疑享有廣泛和充分的發言權。
他領着我們,一會兒過街,一會兒上 樓,一會兒乘電梯,七轉八彎,朝他判定的倫敦風味走去。
一路上他左指右點,說 這家日本餐館氣氛對路,那家意大利點心徒有其名。
這麼大年紀了,步履依然輕健, 上下樓梯時我想扶他一把,他像躲避什麼似地讓開了,于是他真的躲開了衰老,在 全世界的口味間一路逍遙。
終于到了一個地方,全是歐美人坐着,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