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你忠嬸娘多年同我生死不離,我留在這裡,她怎能不留呢?你下去吧。
我同你忠嬸娘也要休息休息了。
” 下午,去清營送書子的小校已經回來,說在那裡等候好久,胡人将領向上禀報後,經過層層轉禀,才有了回信,說是決定明日上午巳時以前派人來勸降,已經知道其中一個是高守義,另一個是誰還不清楚。
聽到這消息後,高夫人重新把一些重要将領叫到一起,将明日滿洲派使者來的事告訴大家後,說道: “究竟哪些人已經決定投降,不妨都說明白,有的還沒有拿定主意的,也要在今天夜間拿定主意。
我想我要給來人提出三個條款。
第一,投降的人,不管地位高低,不許殺戮;第二,随身帶的财物,不許沒收搶走;第三,帶出去的一家老小,一律保護。
倘若胡兵不能照此三條來辦,我們就要同他們血戰到底,甯為玉碎,不為瓦全,任何人都不要再說出降的話。
” 大家佩服高夫人想得周到。
高夫人又轉向李來亨說:“你今年三十多歲了。
有些話我現在不能不說清楚。
你也知道,老将領們也都知道,你不是我們李家的骨血啊!你五歲的時候,你親生父親起義,不久就死了,留下你母親守寡。
後來我們把你收養下來,我們從來不說你是螟嶺之子,雖然人們都知道,但我不許在軍中随便說這件事。
自從先皇帝死後,我們轉戰湖南、廣西,來到這裡。
知道你親生母親在家鄉受苦,才設法把她接到這裡來。
她是我的娘家侄女,如今也差不多六十歲的人了。
我不忍見她同我們一起死在茅廬山上。
她不是随着高闖王和李闖王起義的人,不是闖字旗下的人,也沒有受過明朝的封賞,平時也不過問軍國大事;她不應該死在這裡。
我為什麼要叫高守義來呢,是想着他畢竟是我們高家的人,是高闖王的侄孫,是我娘家的侄兒。
我想把你母親托付給他,看他能不能保全你母親的性命,将她一直養到老死。
如果他說不能,也就罷了。
” 聽到這裡,李來亨跪下去,痛哭不止,随後說道:“既然我親生母親可以出去逃生,能不能讓我的養身母親也一起出去呢?盡管她跟着我爸爸起義,但是她沒有管過事情,身體常常多病,如果我親生母親出去平安不死,她留在這裡白白地死去,孫子心中如何能忍?” 高夫人揩了揩眼淚說:“你親生母親不是闖字旗下的人,也沒有受過明朝的封賞,她可以出去,心安理得地終她的餘年,我剛才已經說過了。
你養身母親的情況就不同了。
她是先皇帝的親侄兒媳婦。
先皇帝死後,你爸爸原來準備繼承皇位,雖然沒有登極,可是一切準備都已就緒,隻要你爸爸一登極,她就是皇後了。
所以盡管沒有登極,别人還是管她稱‘娘娘’。
你爸爸又受了明朝侯爵的封,她是明朝的一品夫人。
你想想,她如何肯出去投降胡人呢?再說,你爸爸在先皇帝死後就過繼給我,你媽媽就是我的兒媳婦了,盡管我們年紀相仿,可畢竟是婆媳之親,哪有好媳婦看着婆婆為國捐軀,她自己逃生的道理呢?還有,盡管她是你的養母,可是你五歲就來到她的身邊,她自己因為身體多病,不曾生兒養女,把你看得比親兒子還要親,如今她怎麼能在危難時候離開你,獨獨活下去呢?這事情你體要再想。
” 許多将領又跪下去說:“太後可以出去。
倘若胡人不能保太後平安,我們甯願戰死也不會投降。
誰要投降,我們立刻殺了誰。
” 高夫人擺擺手,說:“聽我的話。
目前這危急時刻,我決不能走;走了,胡人也絕不會讓我活下去。
從明朝崇祯年間開始,大家都說我多麼懂得打仗,多麼有辦法。
如今他清朝皇帝又怎肯對我放心呢?他怕我活在人世,大順的舊部還會暗中找我,他們的日子就會不得安甯,所以他們是不會放過我的。
我自己也不會偷生人世,對不起先皇帝,對不起大順朝的陣亡将士,也對不起明朝的隆武和永曆兩位皇上。
你們不要糊塗了,下去安排去吧。
什麼人願意走,該帶什麼東西,如何把眷屬帶出去,這都得安排一下。
出去吧,讓我清靜一陣。
” 過了一陣,李來亨帶着一群年老的将領,又來懇求高夫人答應出去。
他們說,一定要同胡人講好,不準暗害高夫人,要不然就一個也不投降,同胡人血戰到底。
高夫人又一次拒絕他們,并且責備他們不該作此胡想。
他們出來後,一個李來亨最親信的大将偷偷地向他問道:“國公爺,難道就沒有辦法救我們太後了嗎?” 李來亨湊近他耳朵說:“一年前我就知道會有今日,已經做了安排,但今天還不是說的時候。
這事我從來不許洩露出去,連太後左右的人全都不知道。
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我會用那個辦法救太後出去,叫她安享餘年。
” 這位心腹大将悄悄問道:“國公爺用的是什麼計策?” 李來亨看他一眼:“此事絕密,你不要問吧。
” 這天午夜時候,李來亨聽說高夫人還沒有睡,怕她年紀大,過于疲倦,就來到高夫人住所勸她安歇。
當他進去時,高夫人同慧英正相對坐在燈下,神色怆然,默默無語。
看見他進來,也沒有理會,他也不敢張口說話。
他隻是在燈下發現高夫人突然衰老了,衰老得出人意料,臉上充滿着極度的疲憊和痛苦之色。
在他的記憶中,像這樣的情形曾經出現過三次。
第一次是十八九年前,高夫人同他爸爸李過、舅爺高一功率領人馬到了松滋一帶,忽然得到禀報,說先皇帝在九宮山下被害。
全軍大哭。
那時候他看見高夫人突然問老了,雖然不過四十歲年紀,可是就像五十歲的樣子,那麼憂傷,幾乎不能支持。
第二次是從廣西來興山的路上,遇着孫可望的伏兵,混戰起來,打了幾天,高一功陣亡了,原來帶着他爸爸李過的棺材,也失落了。
突圍出來後,高夫人看到身邊許多将領都沒有了,老弟兄剩下很少幾個,還大多帶着傷,流着血,她又哭了。
如今是第三次,李來亨又看見她突然老了,變化非常厲害。
白天當她來到九蓮坪時還沒有這麼老,而現在忽然老了,頭發好像也白得多了。
他心中像刀剜一般刺痛,小聲說道: “太後,夜已經深了,你同忠嬸娘休息去吧,明日還有許多事情等着太後主持呢。
” 高夫人說:“你來了很好,我正有話要對你說。
” 李來亨說:“請奶奶吩咐。
” 高夫人說:“今日幸而我及時下山,來到九蓮坪,避免了一場大禍。
你自己當家做主,已有七八年了,可是在緊急時候還是不能考慮周到。
今日衆将會議,商讨大計,有人打算出降,你就忍耐不住,想動武。
你沒有想到,這恰好合乎胡人的心願,他們正巴不得我們自家窩裡先殺起來。
何況,如今大兵壓境,内無糧草,軍心不可能還像以往一樣。
倒不如願走的就讓他們走吧,留下的能夠一心一意同胡人打仗,如果硬把願降的留下,等到胡人攻寨時,他們豎起白旗,整個寨子就沒法守了。
這不是動武的時候。
好合好散,不看今日,多看昨日,以往二十來年,這些人都在闖字大旗下邊,出生人死,立過功勞,縱然沒有立過功,也吃了不少苦。
今日就讓他們走吧。
還有那些婦女老弱,留下白白地死在九蓮坪寨中,對我們也沒有好處,何必呢?讓他們都走吧。
你今日心也太窄了,幾乎出了大亂子。
” 李來亨說:“奶奶說得很是。
孫子今日一時忍耐不住,幾乎互相殘殺。
” 高夫人說:“你知道就是了。
你走吧,我同你忠嬸娘也要趕快休息,明天還有許多事情要處理。
” 上午巳時不到,清方的勸降使者果然來了。
一個是高夫人的本家侄兒高守義,現任辰常道總兵,這次也是前來圍攻茅廬山的一個重要将領;另一個是李國英手下的文官,候補道銜,姓陳。
他們隻帶了二十名親随。
當他們進人九蓮坪寨中時,從寨門到寨内站了很多兵将,十分威武。
李來亨坐在他的國公座上,沒有出來迎接,由他的中軍總兵帶着使者進去見他。
這使兩名使者心中略為感到屈辱,覺得自己是堂堂大清朝的官員,而李來亨已經走到窮途末路,居然還這樣傲慢。
可是他們也不好說什麼。
施和之後,李來亨讓他們坐下,說道: “今日我李某困在九蓮坪一帶,隻能同胡人決一死戰。
我自己決不投降,你們二位不必開口。
我部下有願意出降的,我不阻止。
至于有多少人願意出降,什麼時候出寨到你們胡兵營中,以後應該怎麼辦,我手下人會同你們詳談,訂出妥當辦法。
我的事忙,恕不相陪了。
” 他拱拱手,站起來走了出去。
随即有一位武将将兩位使者帶到别處,同李來亨指定的将軍談判。
原來他們以為整個九蓮坪的人馬都會出降,沒有想到願意投降的人并不很多,都是一些不怎麼能夠打仗的,或手下已經沒有什麼兵的将領。
不過這也很好,既然有一部分人願意出降,就可以減少九蓮坪守寨的力量,也可以奏報朝廷。
對于李來亨這邊所提出的條件,使者都答應了,即:不許殺戮投降的人;不許劫掠他們随身帶走的财物;不許欺侮婦女。
他們認為這都很容易辦到。
隻是他們還不能最後做主,還需要回去禀報上邊,才能算是定局。
現在他們初步商定,出降的人于明日下午申時正出去,前邊有一人手執小白旗。
清軍方面派人在路上照料。
商定之後,他們又一起來見李來亨。
李來亨問道:“都談妥了嗎?” 手下将領說:“啟禀國公爺,一切都談妥了。
” 高守義接着說:“所提各款,都容易辦到。
隻是我們不能最後做主,需要回去禀明主帥,黃昏以前再派人來傳話。
還有令堂大人,原是我的堂姐,她老人家出去之後,我一定盡心照料,活着養老,死後送終,請你放心。
” 李來亨到這時候才掩飾不住他的感情,拱手說:“拜托了,拜托了,她是我的親生母親。
她沒有在闖字旗下呆過,隻是近幾年我才從家鄉把她接來此地。
她從來不問軍國大事,隻會做一個慈母,如今年歲已高,身體也不好,倘若你念在至親分上,代我養老送終,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忘了你的好心。
”說罷又作了一揖,再說了一遍,“拜托,拜托!” 高守義又說道:“請你放心。
還有貞義夫人,我的姑母,如今也在這裡,可否容許我拜見拜見?” 李來亨說:“她住在山上,不在九蓮坪寨中,恐怕不能相見了。
” 高守義說:“倘若她肯出去,我可以擔保,決不使她受害,不知你意下如何?” 李來亨說:“她萬萬不肯出降,這話你就不必提了。
” 高守義說:“她老人家倘若願意出去,可以不算是出降,隻算是我請求清兵主帥迎接她到我的營中,由我養老送終,這樣難道不行麼?” 李來亨說:“當日在高闖王旗下時,你大概也聽說過我們太後的立身行事。
如今她絕不會落一個貪生怕死的名,讓自己在胡
我同你忠嬸娘也要休息休息了。
” 下午,去清營送書子的小校已經回來,說在那裡等候好久,胡人将領向上禀報後,經過層層轉禀,才有了回信,說是決定明日上午巳時以前派人來勸降,已經知道其中一個是高守義,另一個是誰還不清楚。
聽到這消息後,高夫人重新把一些重要将領叫到一起,将明日滿洲派使者來的事告訴大家後,說道: “究竟哪些人已經決定投降,不妨都說明白,有的還沒有拿定主意的,也要在今天夜間拿定主意。
我想我要給來人提出三個條款。
第一,投降的人,不管地位高低,不許殺戮;第二,随身帶的财物,不許沒收搶走;第三,帶出去的一家老小,一律保護。
倘若胡兵不能照此三條來辦,我們就要同他們血戰到底,甯為玉碎,不為瓦全,任何人都不要再說出降的話。
” 大家佩服高夫人想得周到。
高夫人又轉向李來亨說:“你今年三十多歲了。
有些話我現在不能不說清楚。
你也知道,老将領們也都知道,你不是我們李家的骨血啊!你五歲的時候,你親生父親起義,不久就死了,留下你母親守寡。
後來我們把你收養下來,我們從來不說你是螟嶺之子,雖然人們都知道,但我不許在軍中随便說這件事。
自從先皇帝死後,我們轉戰湖南、廣西,來到這裡。
知道你親生母親在家鄉受苦,才設法把她接到這裡來。
她是我的娘家侄女,如今也差不多六十歲的人了。
我不忍見她同我們一起死在茅廬山上。
她不是随着高闖王和李闖王起義的人,不是闖字旗下的人,也沒有受過明朝的封賞,平時也不過問軍國大事;她不應該死在這裡。
我為什麼要叫高守義來呢,是想着他畢竟是我們高家的人,是高闖王的侄孫,是我娘家的侄兒。
我想把你母親托付給他,看他能不能保全你母親的性命,将她一直養到老死。
如果他說不能,也就罷了。
” 聽到這裡,李來亨跪下去,痛哭不止,随後說道:“既然我親生母親可以出去逃生,能不能讓我的養身母親也一起出去呢?盡管她跟着我爸爸起義,但是她沒有管過事情,身體常常多病,如果我親生母親出去平安不死,她留在這裡白白地死去,孫子心中如何能忍?” 高夫人揩了揩眼淚說:“你親生母親不是闖字旗下的人,也沒有受過明朝的封賞,她可以出去,心安理得地終她的餘年,我剛才已經說過了。
你養身母親的情況就不同了。
她是先皇帝的親侄兒媳婦。
先皇帝死後,你爸爸原來準備繼承皇位,雖然沒有登極,可是一切準備都已就緒,隻要你爸爸一登極,她就是皇後了。
所以盡管沒有登極,别人還是管她稱‘娘娘’。
你爸爸又受了明朝侯爵的封,她是明朝的一品夫人。
你想想,她如何肯出去投降胡人呢?再說,你爸爸在先皇帝死後就過繼給我,你媽媽就是我的兒媳婦了,盡管我們年紀相仿,可畢竟是婆媳之親,哪有好媳婦看着婆婆為國捐軀,她自己逃生的道理呢?還有,盡管她是你的養母,可是你五歲就來到她的身邊,她自己因為身體多病,不曾生兒養女,把你看得比親兒子還要親,如今她怎麼能在危難時候離開你,獨獨活下去呢?這事情你體要再想。
” 許多将領又跪下去說:“太後可以出去。
倘若胡人不能保太後平安,我們甯願戰死也不會投降。
誰要投降,我們立刻殺了誰。
” 高夫人擺擺手,說:“聽我的話。
目前這危急時刻,我決不能走;走了,胡人也絕不會讓我活下去。
從明朝崇祯年間開始,大家都說我多麼懂得打仗,多麼有辦法。
如今他清朝皇帝又怎肯對我放心呢?他怕我活在人世,大順的舊部還會暗中找我,他們的日子就會不得安甯,所以他們是不會放過我的。
我自己也不會偷生人世,對不起先皇帝,對不起大順朝的陣亡将士,也對不起明朝的隆武和永曆兩位皇上。
你們不要糊塗了,下去安排去吧。
什麼人願意走,該帶什麼東西,如何把眷屬帶出去,這都得安排一下。
出去吧,讓我清靜一陣。
” 過了一陣,李來亨帶着一群年老的将領,又來懇求高夫人答應出去。
他們說,一定要同胡人講好,不準暗害高夫人,要不然就一個也不投降,同胡人血戰到底。
高夫人又一次拒絕他們,并且責備他們不該作此胡想。
他們出來後,一個李來亨最親信的大将偷偷地向他問道:“國公爺,難道就沒有辦法救我們太後了嗎?” 李來亨湊近他耳朵說:“一年前我就知道會有今日,已經做了安排,但今天還不是說的時候。
這事我從來不許洩露出去,連太後左右的人全都不知道。
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我會用那個辦法救太後出去,叫她安享餘年。
” 這位心腹大将悄悄問道:“國公爺用的是什麼計策?” 李來亨看他一眼:“此事絕密,你不要問吧。
” 這天午夜時候,李來亨聽說高夫人還沒有睡,怕她年紀大,過于疲倦,就來到高夫人住所勸她安歇。
當他進去時,高夫人同慧英正相對坐在燈下,神色怆然,默默無語。
看見他進來,也沒有理會,他也不敢張口說話。
他隻是在燈下發現高夫人突然衰老了,衰老得出人意料,臉上充滿着極度的疲憊和痛苦之色。
在他的記憶中,像這樣的情形曾經出現過三次。
第一次是十八九年前,高夫人同他爸爸李過、舅爺高一功率領人馬到了松滋一帶,忽然得到禀報,說先皇帝在九宮山下被害。
全軍大哭。
那時候他看見高夫人突然問老了,雖然不過四十歲年紀,可是就像五十歲的樣子,那麼憂傷,幾乎不能支持。
第二次是從廣西來興山的路上,遇着孫可望的伏兵,混戰起來,打了幾天,高一功陣亡了,原來帶着他爸爸李過的棺材,也失落了。
突圍出來後,高夫人看到身邊許多将領都沒有了,老弟兄剩下很少幾個,還大多帶着傷,流着血,她又哭了。
如今是第三次,李來亨又看見她突然老了,變化非常厲害。
白天當她來到九蓮坪時還沒有這麼老,而現在忽然老了,頭發好像也白得多了。
他心中像刀剜一般刺痛,小聲說道: “太後,夜已經深了,你同忠嬸娘休息去吧,明日還有許多事情等着太後主持呢。
” 高夫人說:“你來了很好,我正有話要對你說。
” 李來亨說:“請奶奶吩咐。
” 高夫人說:“今日幸而我及時下山,來到九蓮坪,避免了一場大禍。
你自己當家做主,已有七八年了,可是在緊急時候還是不能考慮周到。
今日衆将會議,商讨大計,有人打算出降,你就忍耐不住,想動武。
你沒有想到,這恰好合乎胡人的心願,他們正巴不得我們自家窩裡先殺起來。
何況,如今大兵壓境,内無糧草,軍心不可能還像以往一樣。
倒不如願走的就讓他們走吧,留下的能夠一心一意同胡人打仗,如果硬把願降的留下,等到胡人攻寨時,他們豎起白旗,整個寨子就沒法守了。
這不是動武的時候。
好合好散,不看今日,多看昨日,以往二十來年,這些人都在闖字大旗下邊,出生人死,立過功勞,縱然沒有立過功,也吃了不少苦。
今日就讓他們走吧。
還有那些婦女老弱,留下白白地死在九蓮坪寨中,對我們也沒有好處,何必呢?讓他們都走吧。
你今日心也太窄了,幾乎出了大亂子。
” 李來亨說:“奶奶說得很是。
孫子今日一時忍耐不住,幾乎互相殘殺。
” 高夫人說:“你知道就是了。
你走吧,我同你忠嬸娘也要趕快休息,明天還有許多事情要處理。
” 上午巳時不到,清方的勸降使者果然來了。
一個是高夫人的本家侄兒高守義,現任辰常道總兵,這次也是前來圍攻茅廬山的一個重要将領;另一個是李國英手下的文官,候補道銜,姓陳。
他們隻帶了二十名親随。
當他們進人九蓮坪寨中時,從寨門到寨内站了很多兵将,十分威武。
李來亨坐在他的國公座上,沒有出來迎接,由他的中軍總兵帶着使者進去見他。
這使兩名使者心中略為感到屈辱,覺得自己是堂堂大清朝的官員,而李來亨已經走到窮途末路,居然還這樣傲慢。
可是他們也不好說什麼。
施和之後,李來亨讓他們坐下,說道: “今日我李某困在九蓮坪一帶,隻能同胡人決一死戰。
我自己決不投降,你們二位不必開口。
我部下有願意出降的,我不阻止。
至于有多少人願意出降,什麼時候出寨到你們胡兵營中,以後應該怎麼辦,我手下人會同你們詳談,訂出妥當辦法。
我的事忙,恕不相陪了。
” 他拱拱手,站起來走了出去。
随即有一位武将将兩位使者帶到别處,同李來亨指定的将軍談判。
原來他們以為整個九蓮坪的人馬都會出降,沒有想到願意投降的人并不很多,都是一些不怎麼能夠打仗的,或手下已經沒有什麼兵的将領。
不過這也很好,既然有一部分人願意出降,就可以減少九蓮坪守寨的力量,也可以奏報朝廷。
對于李來亨這邊所提出的條件,使者都答應了,即:不許殺戮投降的人;不許劫掠他們随身帶走的财物;不許欺侮婦女。
他們認為這都很容易辦到。
隻是他們還不能最後做主,還需要回去禀報上邊,才能算是定局。
現在他們初步商定,出降的人于明日下午申時正出去,前邊有一人手執小白旗。
清軍方面派人在路上照料。
商定之後,他們又一起來見李來亨。
李來亨問道:“都談妥了嗎?” 手下将領說:“啟禀國公爺,一切都談妥了。
” 高守義接着說:“所提各款,都容易辦到。
隻是我們不能最後做主,需要回去禀明主帥,黃昏以前再派人來傳話。
還有令堂大人,原是我的堂姐,她老人家出去之後,我一定盡心照料,活着養老,死後送終,請你放心。
” 李來亨到這時候才掩飾不住他的感情,拱手說:“拜托了,拜托了,她是我的親生母親。
她沒有在闖字旗下呆過,隻是近幾年我才從家鄉把她接來此地。
她從來不問軍國大事,隻會做一個慈母,如今年歲已高,身體也不好,倘若你念在至親分上,代我養老送終,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忘了你的好心。
”說罷又作了一揖,再說了一遍,“拜托,拜托!” 高守義又說道:“請你放心。
還有貞義夫人,我的姑母,如今也在這裡,可否容許我拜見拜見?” 李來亨說:“她住在山上,不在九蓮坪寨中,恐怕不能相見了。
” 高守義說:“倘若她肯出去,我可以擔保,決不使她受害,不知你意下如何?” 李來亨說:“她萬萬不肯出降,這話你就不必提了。
” 高守義說:“她老人家倘若願意出去,可以不算是出降,隻算是我請求清兵主帥迎接她到我的營中,由我養老送終,這樣難道不行麼?” 李來亨說:“當日在高闖王旗下時,你大概也聽說過我們太後的立身行事。
如今她絕不會落一個貪生怕死的名,讓自己在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