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當清兵步步進逼,離九蓮坪不過四裡左右時,忽然停止不攻了,派人前來勸降。
他們拿着四川總督李國英等人的谕降文告,另外還帶來高夫人一個侄兒高守義寫的勸降信。
高守義原是高闖王部下的一名小校,不大為人所知。
但因他是高夫人的娘家近門侄兒,所以彼此很熟。
高迎樣死時,一部分部隊被打散,這個侄兒不知到哪裡去了,後來才知道他投降了明朝的官兵,可是也不大出名,沒有受到明朝的重用。
不想後來投降了清朝,久之竟升成總兵官,如今是辰常道的總兵官。
因為他是高夫人的侄兒,所以奉了上邊的命令,也親自寫了一封勸降信。
李來亨早已決心殉國,所以接到這些信後,馬上撕得粉碎,投到地上。
他不願見那些使者,下令斬首,以絕敵人招降之心。
可是命令剛剛出口,便被旁邊一個親信總兵阻止。
那人在他耳旁小聲嘀咕幾句,他當時心中一震,随即吩咐親将說: “你們叫使者暫且回去,就說李國公爺要同衆将商議,明天再來讨取回音。
” 清朝使者走後,李來亨便召集衆将會商。
當時在九蓮坪的總兵還有十幾個,有的總兵手下已經沒有兵,隻是保留着職銜,但他們都是多年同他在一起,立過戰功。
還有幾個是李過、高一功的舊部,對他說來算是前輩了。
至于副将、參将,那就很多了;還有些文職人員,地位很高的,如今也都住在九蓮坪寨中。
開會之前,下邊就在紛紛議論,心不再像往日那麼齊了。
特别是因為近來得到消息,說是王光興兄弟投降了,譚家兄弟互相殘殺,也投降了。
甚至李自成的舊部,凡不在茅廬山的幾乎都投降了。
譬如黨守素、塌天保,就投降了。
這些人的投降對九蓮坪的将領們有很深的影響。
不少人本來就同黨守素、塌天保等蛛絲牽連,不是這樣的關系就是那樣的關系。
所以會議開始後,起初許多人默默地不做聲,互相觀望,後來就有人不再沉默,也不再害怕李來亨了。
一個總兵說道: “如今永曆皇帝已經死了五年,我們為誰守土呢?名不正言不順。
全中國都被滿清占了,我們這一點點地方,如何能對抗滿清?今日再守下去,大家死到一起且不說,沒有正當的名義了。
明朝連一個最後姓朱的宗室都沒有了,我們為誰守土呢?” 這話說出以後,許多人紛紛點頭,都說是如今死也沒有意思了,不如就投降吧。
李來亨非常憤怒,将案子一拍,突然站了起來,一手按着劍柄,說道: “決不能投降胡人。
誰要投降胡人,他自己投降,我李國公是鐵打的漢子,惟有以死殉國。
你們誰願投降,請你們自便。
” 主張投降的人,見他殺氣騰騰,不好再說話,但眼中都露出不服氣的神色。
那個先前勸他不要殺使者的親信總兵又趕緊站起來說: “投降不投降,這不是件小事。
我看最好請各位都想一想,私下議論議論,然後再開會。
現在先散了吧。
” 有人說:“用不着散,如今就商量下去。
怕死的去投降,老子決不投降。
” 馬上又有人不服氣地回答:“投降的不一定怕死,大丈夫要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
今日為誰守土?誰能說得出?” 李來亨把案子一拍,說:“為中國人守土,為我們良民守土,為我們大順朝死去的先皇帝和文臣武将們守土,也為永曆皇帝守土。
永曆皇帝雖然殉國了,可是我們大明的正氣不能消滅。
” “這不是識時務的說法。
如果胡人不該坐中國的江山,它就不會占領全國。
這是天意,說不定它是受命于天,該它管轄中國。
” 支持李來亨的人罵起來:“你胡說!我們決不做軟骨頭的人,甯死死得鐵骨铮铮。
” 于是雙方都動起火來,怒目相視。
有人忍不住用手去抓劍柄,看起來馬上就會發生火并。
李來亨立刻使眼色,他的親将把一部分親兵叫到院中。
那些主張投降的人,一看這種情況,也拔出劍來,有人便也出去喚親兵。
正鬧得不可收拾時,忽然有人跑進來禀報: “太後下山來了,立即就到。
” 一聽這話,大家都安靜下來。
已經握劍在手的人,把劍插回鞘内。
去呼喊親兵的人也都安靜下來,沒有人再想火并的事了。
大家默默地等候高夫人來到。
李來亨也後悔自己剛才的處理有些魯莽,于是向大家說道: “随我迎接太後大駕。
” 他大踏步向外走去,所有将領也都跟着他向外走去,迎接高夫人。
高夫人已經料到九蓮坪衆将會議可能要出事情。
她明白如今因為糧食斷絕,大敵壓境,人人都看到不能取勝,也不能突圍出去,軍心已漸漸有些不穩。
真遇敵人誘降,必有一些人願意投降。
而敵人似乎也看準了這個時機,所以按兵不動,派人招降,如其不降,便要進兵。
茅廬山是戰是降,就決定在這幾天以内了。
所以她不顧年老,趕快乘着兜子下山。
還沒有來到九蓮坪,就遇見從九蓮坪往山上去的人向她禀報,說是果然有一批将領願意投降,如今雙方争執不決。
進人九蓮坪寨内以後,又接到禀報,說是情況緊急,國公爺大怒,準備用武力壓服那些要投降的人,可是那些人也不服氣。
她聽後大驚失色,就催擡兜子的親兵,趕快奔赴會議的地方,同時命人傳報李來亨和衆将領,說她來了。
她明白隻要大家聽說她來到,一場厮殺的大禍就會暫時停歇。
果然,當她來到原來慈慶宮宮門外不遠的地方時,李來亨已率領一大群将領和文臣出來迎接,肅然站成兩行,向她躬身插手。
她的心放下了:來得恰是時候啊! 進人慈慶宮正殿,也就是大家議事的地方後,她面向南坐在中間,将領們跪下去向她請安。
她說:“如今不是講禮節的時候,你們起來吧,各就原位坐下,我們談大事要緊。
”等到衆文武就座以後,高夫人沒有向李來亨問話,卻轉向一位年紀較大、地位較高的文官問道: “王監軍,剛才會商情況如何?” 王監軍把經過情形簡單地說一遍後,高夫人冷靜地點點頭,說道: “有人覺得應該死戰到底,有人覺得應該投降,誰是誰非,我現在且不去說。
我今日下山來,隻是為了替你們大家拿定主意,不是為了責備誰,更不主張處分誰。
請你們各位都放心,平心靜氣地把降不降的事談個清楚。
我已經老了,與往年不一樣,可是我為大家操心的一片心什麼時候都沒有變。
自從先皇帝死後,我們有兩次大關頭。
第一次生死關頭是要不要取消大順國号,奉南明為主,共同跟胡人作戰。
如今是第二次關頭,就是說要不要投降,保全我們兩三萬人的性命。
我說出主意來,你們願意聽從也好,不聽從也好。
” 大家都恭敬地站起來,躬身說道:“請太後吩咐。
” 高夫人說:“坐下吧。
”回頭望望侍立一邊的慧英,又說:“你也坐下吧。
你既是忠王妃,也是我們先朝剩下的獨獨的一員女将。
坐下吧。
”慧英也坐了下去。
高夫人接着說道:“如今我看多數人都不願意投降胡人,這是很有骨頭的人,很有血氣的人,我對他們的心情最了解。
剛才他們咬牙切齒,幾乎動起武來,這是很自然的,我明白。
我想各位願意投降的将領也一定明白,不要記着這一時的翻臉,要想到我們多少年來在一起共患難共苦樂,多少人在我們周圍死去了。
想着這一點,你們願意投降的各位将領就不會恨他們了。
” 許多人聽了點頭,有人感動得噙着眼淚,有人低下頭去。
高夫人繼續說下去: “如今有人願意出去投降,我也絕不責備。
情況不一樣了,永曆皇帝死了,全中國再也沒有一個姓朱的稱王稱帝了,到處都已被胡人占領,隻剩我們這彈丸之地,山高林密,人煙稀少,還在甯死不屈,為中國保存這一片幹淨土地。
所以我不責備那些想投降的人。
因為即使不投降,留在這裡對我們茅廬山的存亡也沒有大的幫助。
我不能忘記二十多年來你們也流過血,出過力,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内無糧草,外無救兵,又沒有一個明朝的皇上,要保誰呢?所以縱然我自己不投降,我對願意投降的也不深加責備。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好合好散,隻要你們投降之後,不要再領着敵人殺回來,就算你們對得起我,對得起先皇帝,對得起我們大順軍中上千上萬死去的将領和文臣。
” 說到這裡,她自己忍不住哽咽起來,熱淚籁籁地滾落臉頰。
不管是心中願意投降的,還是反對投降的,也都滾出了眼淚。
她當即吩咐李來亨派人出寨,通知清兵主帥,要他們明日一早派人前來,并說要派兩個人來,其中一個是她的侄兒高守義,随帶的清兵不能超過二十人。
李來亨趕快吩咐中軍,命人出寨。
高夫人又向衆人說道: “不管我們有幾個将領願意出降,在出降之前,你們還是明朝的将領。
如何出降,由我來安排,你們不用操心。
現在你們各人要認真防守九蓮坪大寨,千萬小心,不要讓胡人趁這時候突然劫營,使我們吃了大虧。
我并不怕死,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我想許多将領、許多弟兄都有同心。
如果大家怕死,不會支持到今日。
可是我們不能在最後的關頭疏忽大意。
隻要我們小心,縱然戰死,也會使敵人比我們死傷更多。
如果我們疏忽大意,被胡人劫了營,那就太不劃算了。
所以你們沒有出降之前,一切令行禁止都要聽從國公爺的将令,不得有誤。
現在你們早點休息去吧。
有的願意同我私下談談,可以随時前來找我。
” 衆将領留戀不走。
縱然是願意投降的将領也留戀着不肯離開她。
許多人感動得嗚咽起來,有些人不住地擦鼻涕,抹眼淚。
高夫人又說道: “我很明白你們的心情。
縱然是主張出去投降的人,對我這個老婆婆也是多年共患難、有恩情的,你們出去投降也是迫不得已啊。
各人都請回去吧。
” 大家肅然退出。
高夫人又望着李來亨說: “你吩咐中軍,明日準備酒菜,後日中午大擺筵席,我今明兩天就坐鎮九蓮坪,幫你主持大計。
” 李來亨勸她:“請太後回去吧。
萬一清兵來攻,我們又要同胡人作戰,又要保太後的駕,反而分心。
” 有些沒有退走的将領也勸高夫人回到山上去。
高夫人說:“據我意料,三天之内,胡人絕不來攻,他要等待大家投降,他知道貿然來攻會血流成河,屍骨如山。
” 一個将領說道:“打仗的事情很難說,胡人連番勝利,奪取了許多山寨。
如今他們知道我們内無糧草,外無救兵,軍心也開始散了。
萬一來攻,太後何必在此地受驚呢?” 高夫人微微一笑,說:“你追随我多年,把我看成了什麼樣人?倘若今天明天胡兵來攻,我要親自上寨,為你們擂鼓督戰,決不後退一步!不要再說多餘的話了。
” 李來亨問道:“忠嬸娘也留在這裡嗎?” 慧英說:“我當然留下。
” 高夫人說:
他們拿着四川總督李國英等人的谕降文告,另外還帶來高夫人一個侄兒高守義寫的勸降信。
高守義原是高闖王部下的一名小校,不大為人所知。
但因他是高夫人的娘家近門侄兒,所以彼此很熟。
高迎樣死時,一部分部隊被打散,這個侄兒不知到哪裡去了,後來才知道他投降了明朝的官兵,可是也不大出名,沒有受到明朝的重用。
不想後來投降了清朝,久之竟升成總兵官,如今是辰常道的總兵官。
因為他是高夫人的侄兒,所以奉了上邊的命令,也親自寫了一封勸降信。
李來亨早已決心殉國,所以接到這些信後,馬上撕得粉碎,投到地上。
他不願見那些使者,下令斬首,以絕敵人招降之心。
可是命令剛剛出口,便被旁邊一個親信總兵阻止。
那人在他耳旁小聲嘀咕幾句,他當時心中一震,随即吩咐親将說: “你們叫使者暫且回去,就說李國公爺要同衆将商議,明天再來讨取回音。
” 清朝使者走後,李來亨便召集衆将會商。
當時在九蓮坪的總兵還有十幾個,有的總兵手下已經沒有兵,隻是保留着職銜,但他們都是多年同他在一起,立過戰功。
還有幾個是李過、高一功的舊部,對他說來算是前輩了。
至于副将、參将,那就很多了;還有些文職人員,地位很高的,如今也都住在九蓮坪寨中。
開會之前,下邊就在紛紛議論,心不再像往日那麼齊了。
特别是因為近來得到消息,說是王光興兄弟投降了,譚家兄弟互相殘殺,也投降了。
甚至李自成的舊部,凡不在茅廬山的幾乎都投降了。
譬如黨守素、塌天保,就投降了。
這些人的投降對九蓮坪的将領們有很深的影響。
不少人本來就同黨守素、塌天保等蛛絲牽連,不是這樣的關系就是那樣的關系。
所以會議開始後,起初許多人默默地不做聲,互相觀望,後來就有人不再沉默,也不再害怕李來亨了。
一個總兵說道: “如今永曆皇帝已經死了五年,我們為誰守土呢?名不正言不順。
全中國都被滿清占了,我們這一點點地方,如何能對抗滿清?今日再守下去,大家死到一起且不說,沒有正當的名義了。
明朝連一個最後姓朱的宗室都沒有了,我們為誰守土呢?” 這話說出以後,許多人紛紛點頭,都說是如今死也沒有意思了,不如就投降吧。
李來亨非常憤怒,将案子一拍,突然站了起來,一手按着劍柄,說道: “決不能投降胡人。
誰要投降胡人,他自己投降,我李國公是鐵打的漢子,惟有以死殉國。
你們誰願投降,請你們自便。
” 主張投降的人,見他殺氣騰騰,不好再說話,但眼中都露出不服氣的神色。
那個先前勸他不要殺使者的親信總兵又趕緊站起來說: “投降不投降,這不是件小事。
我看最好請各位都想一想,私下議論議論,然後再開會。
現在先散了吧。
” 有人說:“用不着散,如今就商量下去。
怕死的去投降,老子決不投降。
” 馬上又有人不服氣地回答:“投降的不一定怕死,大丈夫要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
今日為誰守土?誰能說得出?” 李來亨把案子一拍,說:“為中國人守土,為我們良民守土,為我們大順朝死去的先皇帝和文臣武将們守土,也為永曆皇帝守土。
永曆皇帝雖然殉國了,可是我們大明的正氣不能消滅。
” “這不是識時務的說法。
如果胡人不該坐中國的江山,它就不會占領全國。
這是天意,說不定它是受命于天,該它管轄中國。
” 支持李來亨的人罵起來:“你胡說!我們決不做軟骨頭的人,甯死死得鐵骨铮铮。
” 于是雙方都動起火來,怒目相視。
有人忍不住用手去抓劍柄,看起來馬上就會發生火并。
李來亨立刻使眼色,他的親将把一部分親兵叫到院中。
那些主張投降的人,一看這種情況,也拔出劍來,有人便也出去喚親兵。
正鬧得不可收拾時,忽然有人跑進來禀報: “太後下山來了,立即就到。
” 一聽這話,大家都安靜下來。
已經握劍在手的人,把劍插回鞘内。
去呼喊親兵的人也都安靜下來,沒有人再想火并的事了。
大家默默地等候高夫人來到。
李來亨也後悔自己剛才的處理有些魯莽,于是向大家說道: “随我迎接太後大駕。
” 他大踏步向外走去,所有将領也都跟着他向外走去,迎接高夫人。
高夫人已經料到九蓮坪衆将會議可能要出事情。
她明白如今因為糧食斷絕,大敵壓境,人人都看到不能取勝,也不能突圍出去,軍心已漸漸有些不穩。
真遇敵人誘降,必有一些人願意投降。
而敵人似乎也看準了這個時機,所以按兵不動,派人招降,如其不降,便要進兵。
茅廬山是戰是降,就決定在這幾天以内了。
所以她不顧年老,趕快乘着兜子下山。
還沒有來到九蓮坪,就遇見從九蓮坪往山上去的人向她禀報,說是果然有一批将領願意投降,如今雙方争執不決。
進人九蓮坪寨内以後,又接到禀報,說是情況緊急,國公爺大怒,準備用武力壓服那些要投降的人,可是那些人也不服氣。
她聽後大驚失色,就催擡兜子的親兵,趕快奔赴會議的地方,同時命人傳報李來亨和衆将領,說她來了。
她明白隻要大家聽說她來到,一場厮殺的大禍就會暫時停歇。
果然,當她來到原來慈慶宮宮門外不遠的地方時,李來亨已率領一大群将領和文臣出來迎接,肅然站成兩行,向她躬身插手。
她的心放下了:來得恰是時候啊! 進人慈慶宮正殿,也就是大家議事的地方後,她面向南坐在中間,将領們跪下去向她請安。
她說:“如今不是講禮節的時候,你們起來吧,各就原位坐下,我們談大事要緊。
”等到衆文武就座以後,高夫人沒有向李來亨問話,卻轉向一位年紀較大、地位較高的文官問道: “王監軍,剛才會商情況如何?” 王監軍把經過情形簡單地說一遍後,高夫人冷靜地點點頭,說道: “有人覺得應該死戰到底,有人覺得應該投降,誰是誰非,我現在且不去說。
我今日下山來,隻是為了替你們大家拿定主意,不是為了責備誰,更不主張處分誰。
請你們各位都放心,平心靜氣地把降不降的事談個清楚。
我已經老了,與往年不一樣,可是我為大家操心的一片心什麼時候都沒有變。
自從先皇帝死後,我們有兩次大關頭。
第一次生死關頭是要不要取消大順國号,奉南明為主,共同跟胡人作戰。
如今是第二次關頭,就是說要不要投降,保全我們兩三萬人的性命。
我說出主意來,你們願意聽從也好,不聽從也好。
” 大家都恭敬地站起來,躬身說道:“請太後吩咐。
” 高夫人說:“坐下吧。
”回頭望望侍立一邊的慧英,又說:“你也坐下吧。
你既是忠王妃,也是我們先朝剩下的獨獨的一員女将。
坐下吧。
”慧英也坐了下去。
高夫人接着說道:“如今我看多數人都不願意投降胡人,這是很有骨頭的人,很有血氣的人,我對他們的心情最了解。
剛才他們咬牙切齒,幾乎動起武來,這是很自然的,我明白。
我想各位願意投降的将領也一定明白,不要記着這一時的翻臉,要想到我們多少年來在一起共患難共苦樂,多少人在我們周圍死去了。
想着這一點,你們願意投降的各位将領就不會恨他們了。
” 許多人聽了點頭,有人感動得噙着眼淚,有人低下頭去。
高夫人繼續說下去: “如今有人願意出去投降,我也絕不責備。
情況不一樣了,永曆皇帝死了,全中國再也沒有一個姓朱的稱王稱帝了,到處都已被胡人占領,隻剩我們這彈丸之地,山高林密,人煙稀少,還在甯死不屈,為中國保存這一片幹淨土地。
所以我不責備那些想投降的人。
因為即使不投降,留在這裡對我們茅廬山的存亡也沒有大的幫助。
我不能忘記二十多年來你們也流過血,出過力,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内無糧草,外無救兵,又沒有一個明朝的皇上,要保誰呢?所以縱然我自己不投降,我對願意投降的也不深加責備。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好合好散,隻要你們投降之後,不要再領着敵人殺回來,就算你們對得起我,對得起先皇帝,對得起我們大順軍中上千上萬死去的将領和文臣。
” 說到這裡,她自己忍不住哽咽起來,熱淚籁籁地滾落臉頰。
不管是心中願意投降的,還是反對投降的,也都滾出了眼淚。
她當即吩咐李來亨派人出寨,通知清兵主帥,要他們明日一早派人前來,并說要派兩個人來,其中一個是她的侄兒高守義,随帶的清兵不能超過二十人。
李來亨趕快吩咐中軍,命人出寨。
高夫人又向衆人說道: “不管我們有幾個将領願意出降,在出降之前,你們還是明朝的将領。
如何出降,由我來安排,你們不用操心。
現在你們各人要認真防守九蓮坪大寨,千萬小心,不要讓胡人趁這時候突然劫營,使我們吃了大虧。
我并不怕死,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我想許多将領、許多弟兄都有同心。
如果大家怕死,不會支持到今日。
可是我們不能在最後的關頭疏忽大意。
隻要我們小心,縱然戰死,也會使敵人比我們死傷更多。
如果我們疏忽大意,被胡人劫了營,那就太不劃算了。
所以你們沒有出降之前,一切令行禁止都要聽從國公爺的将令,不得有誤。
現在你們早點休息去吧。
有的願意同我私下談談,可以随時前來找我。
” 衆将領留戀不走。
縱然是願意投降的将領也留戀着不肯離開她。
許多人感動得嗚咽起來,有些人不住地擦鼻涕,抹眼淚。
高夫人又說道: “我很明白你們的心情。
縱然是主張出去投降的人,對我這個老婆婆也是多年共患難、有恩情的,你們出去投降也是迫不得已啊。
各人都請回去吧。
” 大家肅然退出。
高夫人又望着李來亨說: “你吩咐中軍,明日準備酒菜,後日中午大擺筵席,我今明兩天就坐鎮九蓮坪,幫你主持大計。
” 李來亨勸她:“請太後回去吧。
萬一清兵來攻,我們又要同胡人作戰,又要保太後的駕,反而分心。
” 有些沒有退走的将領也勸高夫人回到山上去。
高夫人說:“據我意料,三天之内,胡人絕不來攻,他要等待大家投降,他知道貿然來攻會血流成河,屍骨如山。
” 一個将領說道:“打仗的事情很難說,胡人連番勝利,奪取了許多山寨。
如今他們知道我們内無糧草,外無救兵,軍心也開始散了。
萬一來攻,太後何必在此地受驚呢?” 高夫人微微一笑,說:“你追随我多年,把我看成了什麼樣人?倘若今天明天胡兵來攻,我要親自上寨,為你們擂鼓督戰,決不後退一步!不要再說多餘的話了。
” 李來亨問道:“忠嬸娘也留在這裡嗎?” 慧英說:“我當然留下。
” 高夫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