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進人湖北。
張獻忠對手下人說: “潘磷那夥龜孫子狗眼看人低,見咱老子不小心打個趔趄,他們就忙着伸出腿來使絆子,想叫咱老子一下子摔在地上背過氣去。
可咱老子偏偏沒倒下,偏偏又站穩當了。
眼下有劉進忠為咱扼守朝天關,就不怕川北和漢中這一大片土地它不姓張!等咱們再順水這麼一下,”他舉起手臂猛地向半空劈去,“嘿嘿,湖廣也就成咱老子的乖乖兒了。
” 張獻忠說得高興,手下人也都跟着随聲附和,似乎有劉進忠有朝天關便什麼都不愁沒有似的。
殊不知此時的劉進忠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與大西朝正做着絕然不同的兩個夢。
朝天關成了一樁“奇貨”,被劉進忠提在手裡,随時準備連同他自己一起賣出去。
他先是想投靠明将曾英,曾經派出親信同曾英暗中聯系,但不知由于什麼原因未能如願。
于是一個轉彎,返身投進了清人的懷抱,于十一月下旬大開關門,把豪格迎進了朝天關。
劉進忠自恃開關迎降有功,沒等召見,就迫不及待地到百丈關驿所谒見豪格。
本以為會得到獎賞,不料豪格對開關一事隻字不提,卻劈頭就問張獻忠現在哪裡,劉進忠隻好據實回答。
又問離此地多遠,回答急馳五晝夜即可到達。
于是豪格就命劉進忠帶路,導引清軍晝夜兼程向南飛奔,于十一月二十七日黎明時分趕到了鳳凰山下。
此時的鳳凰山,正在黎明前的回籠覺中沉沉地睡着。
遠遠的幾豆燈火,幾聲犬吠,有意無意地點綴着山野的甯靜。
劉進忠帶着大隊清軍,迅速地逼近了張獻忠的營地。
想到即将與張獻忠兵戎相見生死相搏,他忽然感到心慌氣短,兩條腿忍不住抖顫起來,想停也停不住。
天色漸漸亮了,晨曦爬進了營帳。
張獻忠一覺醒來,想起來昨日視察軍中,諄諄告誡部下同心同德赤心報國一事,情緒不覺又激動起來。
于是奮然躍起,來到大帳外。
隻見滿山遍野一片大霧彌漫,白茫茫雲騰騰如人間仙界一般。
張獻忠不覺來了興趣,立刻喚來十幾名親随,跟随他向離營地最近的一個小山頭奔去。
大霧終于消散盡淨,陽光灑滿峰巅。
張獻忠橫刀馬上,仁立山頭,極目遠眺。
山風把他的鬥篷高高掀起來,一把大胡子在霞光中飄飄拂拂。
他揚起手中的鞭子,遙指前方,朗朗的笑聲在山巒間乍然響徹,驚起一群飛鳥。
忽然,一支利箭射來,不偏不倚正中他的咽喉,笑聲未絕,他已翻身落馬,訇然倒在了地上。
“老萬歲①,你怎麼了?” ①老萬歲--張獻忠稱西王後,屬下習慣呼他為“老萬歲”。
十幾個親随張皇失措,一齊圍在他身邊驚叫着。
還沒等他們醒過神來,衆多的清兵已蜂擁而上,将張獻忠綁縛而去。
大西軍毫無準備,四散奔走。
清兵奮力追殺,滿山遍野都是他們嗚哩哇啦的呐喊聲。
張獻忠被擡到了清軍大營中。
因為傷勢過重,這時他已經不能說話,卻依然二目圓睜,眈眈怒視。
那兩道如刀如劍的目光,把一個個清軍逼視得不敢近前。
劉進忠奉清軍将領命前來勸降,剛一到跟前,便吓得撲通一聲跪了下去,叩頭如搗蒜: “老萬歲饒命!老萬歲饒命!射你的是雅布蘭①,不是小人,小人隻是把你指認出來了……” ①雅布蘭--在格部将。
一抹嘲諷的微笑挂上了張獻忠的嘴角,他收回目光,一雙大眼慢慢地合上了。
随劉進忠降清的大西軍士圍在張獻忠的身邊,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 張獻忠已死的消息傳到京城以後,清政府立刻頒诏大赦天下,以示普天同慶。
不久,在梓潼縣北的七曲山風洞樓上立起了一座廟,廟裡供奉的神像描金臉着綠袍,模樣神态都酷肖“八大王”轉世。
廟裡香火不絕達百年之久,直到乾隆五年十月,才被清朝官府派人搗毀。
清朝康熙三年春天,離李自成之死已經十九個年頭過去了。
這是陽曆四月的天氣,高峻的茅廬山①,處處是蒼翠的松樹,懸崖上開着繁茂的杜鵑花。
在茅廬山的最高處,有一片比較平坦的山坡,微微有點傾斜。
這山坡有三裡長,一裡半寬。
原來就有一座山寨,不知是哪個朝代前來逃避官府的流民修築的,後來荒廢了,寨牆倒塌了,房屋變成了廢墟。
隻是近幾年來李來亨的人馬來到興山一帶,才派兵了上來重新修複了寨牆,蓋了一些房屋。
山上有泉水,可以供幾千人飲用。
隻是這裡在軍事上是個絕地,倘若被敵人截斷了唯-一條下山的路,就得困死山上。
這一點李來亨十分清楚,他的祖母、如今仍被稱為太後的高夫人心裡也十分清楚。
目前局勢一天比一天壞,李來亨不打算離開茅廬山,高夫人也不打算離開茅廬山。
當年大順的舊人,如今剩下的很少了,這些人今天都集中在茅廬山周圍,要盡他們的力量同清兵戰鬥到底。
①茅廬山--在湖北興山境内,離興山城大約70裡路。
這一帶的地理形勢十分險要,望不盡的千山萬壑,高峰插天。
往西去接連着巴蜀,往北去接連着鄖襄地區。
巫山山脈聳峙在西邊,荊山山脈橫貫在東邊。
往南去便是秭歸和香溪,瀕臨大江。
這大江在這一段又叫作西陵峽。
從茅廬山到西陵峽,道路險峻,林木茂密,易守難攻。
從茅廬山往西北,群山重疊,接着神農架的原始森林,再往西北就是大巴山。
卻說這茅廬山頂,如今有了不少平房,也搭起了許多軍帳。
其中有兩座相距幾十丈遠的宅院。
北邊的一座比較高大,有圍牆圍繞,裡邊有一座三層高的鼓樓。
南邊的一座稍微小一點。
對這兩座宅院,将士們都有稱呼。
北邊的一座,因為高夫人在裡邊居住,人們按習慣稱之為慈慶宮,或者就叫作太後宮。
南邊的一座住着李來亨一家人,因為李來亨被南明永曆皇帝封為臨國公,所以這座宅院就被稱為國公府。
由于從山上到山下隻有一條崎岖的小路,過于險峻,上下運東西很不方便,所以有好幾年高夫人和李來亨都住在山下邊叫作九蓮坪的地方。
那裡比較寬闊,土地肥沃,将士們在那裡耕種畜牧。
那裡也是保衛茅廬山寨的最後一道門戶。
李來亨為夔東十三家之首,從那裡與各地方聯系比較方便,派人馬出擊敵人也比較方便。
隻是到了去年冬天,戰事愈來愈不利,高夫人和李來亨的母親黃夫人以及他的妻子為着防備清兵随時進攻,才退住茅廬山寨。
凡是能夠戰鬥的将士們則都留在九蓮坪和周圍一些地方,把守險要。
在離慈慶宮前邊不遠處有一座簡陋的石牌坊,上刻“貞義”二字。
一則南明永曆皇帝曾敕封高夫人為“貞義夫人”,另則将士們也認為這兩個字最能寫出高夫人為人的風骨。
她有堅貞不屈的性格,也有忠義的性格,合到一起就是貞義
張獻忠對手下人說: “潘磷那夥龜孫子狗眼看人低,見咱老子不小心打個趔趄,他們就忙着伸出腿來使絆子,想叫咱老子一下子摔在地上背過氣去。
可咱老子偏偏沒倒下,偏偏又站穩當了。
眼下有劉進忠為咱扼守朝天關,就不怕川北和漢中這一大片土地它不姓張!等咱們再順水這麼一下,”他舉起手臂猛地向半空劈去,“嘿嘿,湖廣也就成咱老子的乖乖兒了。
” 張獻忠說得高興,手下人也都跟着随聲附和,似乎有劉進忠有朝天關便什麼都不愁沒有似的。
殊不知此時的劉進忠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與大西朝正做着絕然不同的兩個夢。
朝天關成了一樁“奇貨”,被劉進忠提在手裡,随時準備連同他自己一起賣出去。
他先是想投靠明将曾英,曾經派出親信同曾英暗中聯系,但不知由于什麼原因未能如願。
于是一個轉彎,返身投進了清人的懷抱,于十一月下旬大開關門,把豪格迎進了朝天關。
劉進忠自恃開關迎降有功,沒等召見,就迫不及待地到百丈關驿所谒見豪格。
本以為會得到獎賞,不料豪格對開關一事隻字不提,卻劈頭就問張獻忠現在哪裡,劉進忠隻好據實回答。
又問離此地多遠,回答急馳五晝夜即可到達。
于是豪格就命劉進忠帶路,導引清軍晝夜兼程向南飛奔,于十一月二十七日黎明時分趕到了鳳凰山下。
此時的鳳凰山,正在黎明前的回籠覺中沉沉地睡着。
遠遠的幾豆燈火,幾聲犬吠,有意無意地點綴着山野的甯靜。
劉進忠帶着大隊清軍,迅速地逼近了張獻忠的營地。
想到即将與張獻忠兵戎相見生死相搏,他忽然感到心慌氣短,兩條腿忍不住抖顫起來,想停也停不住。
天色漸漸亮了,晨曦爬進了營帳。
張獻忠一覺醒來,想起來昨日視察軍中,諄諄告誡部下同心同德赤心報國一事,情緒不覺又激動起來。
于是奮然躍起,來到大帳外。
隻見滿山遍野一片大霧彌漫,白茫茫雲騰騰如人間仙界一般。
張獻忠不覺來了興趣,立刻喚來十幾名親随,跟随他向離營地最近的一個小山頭奔去。
大霧終于消散盡淨,陽光灑滿峰巅。
張獻忠橫刀馬上,仁立山頭,極目遠眺。
山風把他的鬥篷高高掀起來,一把大胡子在霞光中飄飄拂拂。
他揚起手中的鞭子,遙指前方,朗朗的笑聲在山巒間乍然響徹,驚起一群飛鳥。
忽然,一支利箭射來,不偏不倚正中他的咽喉,笑聲未絕,他已翻身落馬,訇然倒在了地上。
“老萬歲①,你怎麼了?” ①老萬歲--張獻忠稱西王後,屬下習慣呼他為“老萬歲”。
十幾個親随張皇失措,一齊圍在他身邊驚叫着。
還沒等他們醒過神來,衆多的清兵已蜂擁而上,将張獻忠綁縛而去。
大西軍毫無準備,四散奔走。
清兵奮力追殺,滿山遍野都是他們嗚哩哇啦的呐喊聲。
張獻忠被擡到了清軍大營中。
因為傷勢過重,這時他已經不能說話,卻依然二目圓睜,眈眈怒視。
那兩道如刀如劍的目光,把一個個清軍逼視得不敢近前。
劉進忠奉清軍将領命前來勸降,剛一到跟前,便吓得撲通一聲跪了下去,叩頭如搗蒜: “老萬歲饒命!老萬歲饒命!射你的是雅布蘭①,不是小人,小人隻是把你指認出來了……” ①雅布蘭--在格部将。
一抹嘲諷的微笑挂上了張獻忠的嘴角,他收回目光,一雙大眼慢慢地合上了。
随劉進忠降清的大西軍士圍在張獻忠的身邊,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 張獻忠已死的消息傳到京城以後,清政府立刻頒诏大赦天下,以示普天同慶。
不久,在梓潼縣北的七曲山風洞樓上立起了一座廟,廟裡供奉的神像描金臉着綠袍,模樣神态都酷肖“八大王”轉世。
廟裡香火不絕達百年之久,直到乾隆五年十月,才被清朝官府派人搗毀。
清朝康熙三年春天,離李自成之死已經十九個年頭過去了。
這是陽曆四月的天氣,高峻的茅廬山①,處處是蒼翠的松樹,懸崖上開着繁茂的杜鵑花。
在茅廬山的最高處,有一片比較平坦的山坡,微微有點傾斜。
這山坡有三裡長,一裡半寬。
原來就有一座山寨,不知是哪個朝代前來逃避官府的流民修築的,後來荒廢了,寨牆倒塌了,房屋變成了廢墟。
隻是近幾年來李來亨的人馬來到興山一帶,才派兵了上來重新修複了寨牆,蓋了一些房屋。
山上有泉水,可以供幾千人飲用。
隻是這裡在軍事上是個絕地,倘若被敵人截斷了唯-一條下山的路,就得困死山上。
這一點李來亨十分清楚,他的祖母、如今仍被稱為太後的高夫人心裡也十分清楚。
目前局勢一天比一天壞,李來亨不打算離開茅廬山,高夫人也不打算離開茅廬山。
當年大順的舊人,如今剩下的很少了,這些人今天都集中在茅廬山周圍,要盡他們的力量同清兵戰鬥到底。
①茅廬山--在湖北興山境内,離興山城大約70裡路。
這一帶的地理形勢十分險要,望不盡的千山萬壑,高峰插天。
往西去接連着巴蜀,往北去接連着鄖襄地區。
巫山山脈聳峙在西邊,荊山山脈橫貫在東邊。
往南去便是秭歸和香溪,瀕臨大江。
這大江在這一段又叫作西陵峽。
從茅廬山到西陵峽,道路險峻,林木茂密,易守難攻。
從茅廬山往西北,群山重疊,接着神農架的原始森林,再往西北就是大巴山。
卻說這茅廬山頂,如今有了不少平房,也搭起了許多軍帳。
其中有兩座相距幾十丈遠的宅院。
北邊的一座比較高大,有圍牆圍繞,裡邊有一座三層高的鼓樓。
南邊的一座稍微小一點。
對這兩座宅院,将士們都有稱呼。
北邊的一座,因為高夫人在裡邊居住,人們按習慣稱之為慈慶宮,或者就叫作太後宮。
南邊的一座住着李來亨一家人,因為李來亨被南明永曆皇帝封為臨國公,所以這座宅院就被稱為國公府。
由于從山上到山下隻有一條崎岖的小路,過于險峻,上下運東西很不方便,所以有好幾年高夫人和李來亨都住在山下邊叫作九蓮坪的地方。
那裡比較寬闊,土地肥沃,将士們在那裡耕種畜牧。
那裡也是保衛茅廬山寨的最後一道門戶。
李來亨為夔東十三家之首,從那裡與各地方聯系比較方便,派人馬出擊敵人也比較方便。
隻是到了去年冬天,戰事愈來愈不利,高夫人和李來亨的母親黃夫人以及他的妻子為着防備清兵随時進攻,才退住茅廬山寨。
凡是能夠戰鬥的将士們則都留在九蓮坪和周圍一些地方,把守險要。
在離慈慶宮前邊不遠處有一座簡陋的石牌坊,上刻“貞義”二字。
一則南明永曆皇帝曾敕封高夫人為“貞義夫人”,另則将士們也認為這兩個字最能寫出高夫人為人的風骨。
她有堅貞不屈的性格,也有忠義的性格,合到一起就是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