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襄陽回來,說聽王光恩部下傳說,李過、高一功率領一支大軍前來湖廣,已經從安康進入四川,顯然是打算從夔州一帶出川。
另有小股人馬從四川和湖廣兩省交界處向南,好像是向巴東、秭歸方向去。
李自成在襄陽時已經聽到荒信,說李過、高一功等率領一支人馬到了漢中。
如今聽到這消息,就覺得比較可信,看來,李過、高一功的人馬已與皇後會合了。
他心中頓時大感欣慰,忍不住對宋獻策說道: “果然有了消息!有了這消息,朕更要固守武昌,在這裡與皇後的大軍會師。
” 話雖這樣說,但李自成的心情依然十分複雜。
一方面,他确實感到振奮,仿佛有了很大的希望;一方面,他又十分焦急,不知道這支大軍何時才能到來。
他命劉體純趕緊再向襄陽、夷陵和秭歸派出幾路細作,讓他們火速再去打探高、李大軍的消息。
真是望眼欲穿呀!于是他又讓宋獻策蔔卦。
連蔔了幾次,結果總是說确有大軍前來,但不能馬上趕到,最快也要等一個丁日方能到達。
什麼了日呢?看來四月間的了日是來不了了;五月裡倒是有三個了日。
宋獻策掐着指頭推算:上旬五月初六是丁未日,如果不能來,就得等待五月十六了西日;如果還不能來,就隻好等五月二十六丁亥日,可是,那真是太遲了。
按照李自成的願望,皇後的大軍至遲該在了未日五月初六來到。
即使這樣,離現在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
清兵來勢兇猛,大順軍能不能在武昌堅守一個月呢?這麼一想,李自成的決心就又動搖了。
可是不守武昌,更往何處去是好?想來想去,覺得隻有按照軍師說的辦,趕緊想辦法鼓舞士氣,征集糧草,安撫武昌一帶民心…… 袁宗第帶領人馬來到了。
李自成命他将人馬駐紮在漢陽大别山一帶,随即向他詢問情況。
袁宗第禀報說,他的人馬剛剛撤離荊門、荊州一帶,清兵的先頭部隊不足一萬人就到了。
看樣子他們是要先占領荊州、夷陵一帶,然後再順流東下。
李自成又問起喻上猷,袁宗第才說喻上猷已經逃跑了。
問是怎麼逃跑的,袁宗第說道: “喻上猷說他是石首縣人,在荊州一帶鄉親故舊好友甚多,自請回鄉号召士民,共保大順,抵禦胡人。
借這個理由離開了我,一走就再沒有音信。
” “他的眷屬不是随在軍中麼?” “事後才發現,他早先已派人把眷屬送回石首縣鄉下去了。
” 李自成沉下臉來,不再說話。
宋獻策使眼色讓袁宗第告退。
當大帳中隻剩下李自成和來獻策的時候,李自成忍不住長歎一聲,拉住宋獻策的手說道: “獻策,除你之外,重要的文臣都逃走了。
想着兩年前,明朝的文臣們紛紛來投降朕,像蒼蠅一樣嘤嘤嗡嗡。
那個局面,何等熱鬧啊!可是自從退出北京,局勢變了,這班文臣就散去大半,有許多一轉身就投降了胡人,當了清朝官。
退出長安,局勢又是一變,這時候就連自稱為最早的‘從龍之臣’也忙着逃跑。
跑吧,跑吧,如今都跑光了。
這些人,唉,他們也能算是人嗎?獻策呀,文臣們逃光了,武将們也離心離德,都各為自己打算,一遇見敵人就逃命,就潰散。
唉,不過兩年,兩年,獻策,就這短短的兩年呀……” 宋獻策也不由得動了感情,顫着聲音安慰李自成說: “陛下不必為此事生氣傷神,他們既不同心,走掉也好。
隻要我們能在此地固守一個月,待皇後大軍一到,大局就有轉機,重整江山不難。
眼下最要緊的,是請陛下多想想如何鼓舞士氣,如何固守武昌。
隻要在這裡站穩腳跟,何患大臣不來?武将們自然也會同心同德,力保大順。
陛下半生戎馬,身經百戰,是英雄創業之主,何至于心境頹喪若此。
” 李自成點頭說:“卿言甚是,朕不應自己先心境頹喪,而應拿出往年在商洛山中的勁頭來。
” 停了片刻,他又小聲問道:“獻策,如今靠賞賜也不行了,可有什麼辦法能夠鼓舞将士之氣呢?” 宋獻策說:“近一二日來,臣也在為此事操心。
倘若此時能天降祥瑞……” “國運至此,不會再有什麼祥瑞了!” “不!祥瑞何嘗沒有?隻是陛下每日應付戰事不暇,不曾留意罷了。
昨日陛下曾言,今日要駕幸漢陽,慰勞将士,現在江邊船隻已經準備停當,對岸将士也已經在江邊列隊恭迎了。
” 李自成因為連日心神不甯,這一件昨天說過的事情竟被他完全忘了,這可是以前從沒有過的情況。
經軍師一提,他才恍然想起,說道: “唉,讓對岸将士久等了。
汝候怎麼還沒有來到?” “昨日在禦前商定,今日陛下駕幸漢陽勞軍,汝侯代陛下赴洪山勞軍,他已經去了。
” 李自成又一恍然:奇怪,怎麼連昨夜親口吩咐劉宗敏代為洪山勞軍的話都忘記了?自己今年不過三十九歲,并不算老,忘性竟然這麼大!以前自己的記性非常好,千軍萬馬之中,隻要同哪一位新兵見過一次面,問過姓名的,事隔多年,再見時不用思索,都能立刻叫出名字來。
如今這是怎麼了?想到這裡,一種很不吉利的預感猛然冒上心頭,使他不禁心頭一顫:難道我真要完了嗎?他覺得背上汗津津的,不敢再繼續胡思亂想,威嚴地輕聲說; “起駕!” 十來隻大船停靠在漢陽門外的碼頭上,已經等候聖駕許久了。
隻見最前邊的一隻船上,一百名親兵将士列隊肅立。
第二隻船上是一班樂人,手裡拿着各式各樣的樂器。
第三隻船特别大,船上旗旗獵獵,船頭靠後一點兒樹一柄黃傘,黃傘後面是一隊簡單的儀仗。
一群盔甲整齊的武将和親兵,簇擁着李自成上了這條大船。
緊跟在大船後面的是四隻大小裝飾都一樣的船,船上乘坐的都是扈從親兵,也是旗幟鮮明,刀槍耀眼。
再後面又是四隻大船,分别載着二十多匹戰馬和一群管理戰馬的官員與馬夫。
馬群中有一匹佩着帶銀飾的黃辔頭、黃絲缰、鎏金馬蹬、朱漆描龍馬鞍的戰馬,人們離很遠就能看出來那是大順皇上的禦馬烏龍駒。
李自成為觀看江上風景,沒有坐在船艙中,而是坐在船頭上。
黃傘在他的身後,他的前面是一個青煙缭繞的大銅香爐。
軍師宋獻策和徹前侍衛總兵官太平伯吳汝義都立在他身邊侍候,不敢就座。
忽然,頭一條船上點放了三聲炮響,震耳欲聾的聲音跟着火光一閃,“隆隆”地掠過江面,撞擊在龜山上,又從龜山頭發出回響。
炮聲一停,第二隻船上就開始演奏。
在吹吹打打的樂聲裡,船隊離開了漢陽門碼頭。
春江新漲,水流湍急,加上西南風微微吹送,這一個船隊就像話一樣斜向東北射去。
李自成坐在船頭,一面看着江上風景,一面在心中胡思亂想,一面不時同宋獻策交談,還回過頭向吳汝義詢問了鹹甯等地老百姓抗拒征糧的情況。
江山形勝,使他感慨良多。
但最使他挂心的是清兵不日就要追來,這裡地形雖好,卻無力固守。
由此又想到皇後的大軍不知現在何處,更不知何時能夠趕來。
倘若武昌不能固wWw.tianyashuku.com守,他該往何處去? 這一個大船隊到漢陽府城南門外的碼頭靠岸。
袁宗第早已經率領一大群将領和新上任的漢陽府尹以及一些文職官吏在岸上恭迎。
漢陽府衙門為今日皇上臨時駐跸之處,已于昨日夜晚打掃得幹幹淨淨。
從碼頭到府行,街道很窄,鋪着青石闆,石闆也不平,但也都打掃過了,上面還撒了黃沙。
臨街兩邊所有的鋪闆門和住宅大門都緊緊關閉着,家家門前都放一方桌,桌面上供奉着黃紙或黃緞的牌位,上寫“大順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牌位前點着香爐,香爐裡香煙缭繞。
街上沒有一個百姓,李自成對此并不奇怪,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警跸”。
但是他不知道,即使不警跸,街上也不會有什麼人,因為當地的百姓差不多都逃光了,那些香案其實多是士兵們代為布置的。
李自成騎着禦馬,在将士們的簇擁中進了漢陽府衙門。
在
另有小股人馬從四川和湖廣兩省交界處向南,好像是向巴東、秭歸方向去。
李自成在襄陽時已經聽到荒信,說李過、高一功等率領一支人馬到了漢中。
如今聽到這消息,就覺得比較可信,看來,李過、高一功的人馬已與皇後會合了。
他心中頓時大感欣慰,忍不住對宋獻策說道: “果然有了消息!有了這消息,朕更要固守武昌,在這裡與皇後的大軍會師。
” 話雖這樣說,但李自成的心情依然十分複雜。
一方面,他确實感到振奮,仿佛有了很大的希望;一方面,他又十分焦急,不知道這支大軍何時才能到來。
他命劉體純趕緊再向襄陽、夷陵和秭歸派出幾路細作,讓他們火速再去打探高、李大軍的消息。
真是望眼欲穿呀!于是他又讓宋獻策蔔卦。
連蔔了幾次,結果總是說确有大軍前來,但不能馬上趕到,最快也要等一個丁日方能到達。
什麼了日呢?看來四月間的了日是來不了了;五月裡倒是有三個了日。
宋獻策掐着指頭推算:上旬五月初六是丁未日,如果不能來,就得等待五月十六了西日;如果還不能來,就隻好等五月二十六丁亥日,可是,那真是太遲了。
按照李自成的願望,皇後的大軍至遲該在了未日五月初六來到。
即使這樣,離現在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
清兵來勢兇猛,大順軍能不能在武昌堅守一個月呢?這麼一想,李自成的決心就又動搖了。
可是不守武昌,更往何處去是好?想來想去,覺得隻有按照軍師說的辦,趕緊想辦法鼓舞士氣,征集糧草,安撫武昌一帶民心…… 袁宗第帶領人馬來到了。
李自成命他将人馬駐紮在漢陽大别山一帶,随即向他詢問情況。
袁宗第禀報說,他的人馬剛剛撤離荊門、荊州一帶,清兵的先頭部隊不足一萬人就到了。
看樣子他們是要先占領荊州、夷陵一帶,然後再順流東下。
李自成又問起喻上猷,袁宗第才說喻上猷已經逃跑了。
問是怎麼逃跑的,袁宗第說道: “喻上猷說他是石首縣人,在荊州一帶鄉親故舊好友甚多,自請回鄉号召士民,共保大順,抵禦胡人。
借這個理由離開了我,一走就再沒有音信。
” “他的眷屬不是随在軍中麼?” “事後才發現,他早先已派人把眷屬送回石首縣鄉下去了。
” 李自成沉下臉來,不再說話。
宋獻策使眼色讓袁宗第告退。
當大帳中隻剩下李自成和來獻策的時候,李自成忍不住長歎一聲,拉住宋獻策的手說道: “獻策,除你之外,重要的文臣都逃走了。
想着兩年前,明朝的文臣們紛紛來投降朕,像蒼蠅一樣嘤嘤嗡嗡。
那個局面,何等熱鬧啊!可是自從退出北京,局勢變了,這班文臣就散去大半,有許多一轉身就投降了胡人,當了清朝官。
退出長安,局勢又是一變,這時候就連自稱為最早的‘從龍之臣’也忙着逃跑。
跑吧,跑吧,如今都跑光了。
這些人,唉,他們也能算是人嗎?獻策呀,文臣們逃光了,武将們也離心離德,都各為自己打算,一遇見敵人就逃命,就潰散。
唉,不過兩年,兩年,獻策,就這短短的兩年呀……” 宋獻策也不由得動了感情,顫着聲音安慰李自成說: “陛下不必為此事生氣傷神,他們既不同心,走掉也好。
隻要我們能在此地固守一個月,待皇後大軍一到,大局就有轉機,重整江山不難。
眼下最要緊的,是請陛下多想想如何鼓舞士氣,如何固守武昌。
隻要在這裡站穩腳跟,何患大臣不來?武将們自然也會同心同德,力保大順。
陛下半生戎馬,身經百戰,是英雄創業之主,何至于心境頹喪若此。
” 李自成點頭說:“卿言甚是,朕不應自己先心境頹喪,而應拿出往年在商洛山中的勁頭來。
” 停了片刻,他又小聲問道:“獻策,如今靠賞賜也不行了,可有什麼辦法能夠鼓舞将士之氣呢?” 宋獻策說:“近一二日來,臣也在為此事操心。
倘若此時能天降祥瑞……” “國運至此,不會再有什麼祥瑞了!” “不!祥瑞何嘗沒有?隻是陛下每日應付戰事不暇,不曾留意罷了。
昨日陛下曾言,今日要駕幸漢陽,慰勞将士,現在江邊船隻已經準備停當,對岸将士也已經在江邊列隊恭迎了。
” 李自成因為連日心神不甯,這一件昨天說過的事情竟被他完全忘了,這可是以前從沒有過的情況。
經軍師一提,他才恍然想起,說道: “唉,讓對岸将士久等了。
汝候怎麼還沒有來到?” “昨日在禦前商定,今日陛下駕幸漢陽勞軍,汝侯代陛下赴洪山勞軍,他已經去了。
” 李自成又一恍然:奇怪,怎麼連昨夜親口吩咐劉宗敏代為洪山勞軍的話都忘記了?自己今年不過三十九歲,并不算老,忘性竟然這麼大!以前自己的記性非常好,千軍萬馬之中,隻要同哪一位新兵見過一次面,問過姓名的,事隔多年,再見時不用思索,都能立刻叫出名字來。
如今這是怎麼了?想到這裡,一種很不吉利的預感猛然冒上心頭,使他不禁心頭一顫:難道我真要完了嗎?他覺得背上汗津津的,不敢再繼續胡思亂想,威嚴地輕聲說; “起駕!” 十來隻大船停靠在漢陽門外的碼頭上,已經等候聖駕許久了。
隻見最前邊的一隻船上,一百名親兵将士列隊肅立。
第二隻船上是一班樂人,手裡拿着各式各樣的樂器。
第三隻船特别大,船上旗旗獵獵,船頭靠後一點兒樹一柄黃傘,黃傘後面是一隊簡單的儀仗。
一群盔甲整齊的武将和親兵,簇擁着李自成上了這條大船。
緊跟在大船後面的是四隻大小裝飾都一樣的船,船上乘坐的都是扈從親兵,也是旗幟鮮明,刀槍耀眼。
再後面又是四隻大船,分别載着二十多匹戰馬和一群管理戰馬的官員與馬夫。
馬群中有一匹佩着帶銀飾的黃辔頭、黃絲缰、鎏金馬蹬、朱漆描龍馬鞍的戰馬,人們離很遠就能看出來那是大順皇上的禦馬烏龍駒。
李自成為觀看江上風景,沒有坐在船艙中,而是坐在船頭上。
黃傘在他的身後,他的前面是一個青煙缭繞的大銅香爐。
軍師宋獻策和徹前侍衛總兵官太平伯吳汝義都立在他身邊侍候,不敢就座。
忽然,頭一條船上點放了三聲炮響,震耳欲聾的聲音跟着火光一閃,“隆隆”地掠過江面,撞擊在龜山上,又從龜山頭發出回響。
炮聲一停,第二隻船上就開始演奏。
在吹吹打打的樂聲裡,船隊離開了漢陽門碼頭。
春江新漲,水流湍急,加上西南風微微吹送,這一個船隊就像話一樣斜向東北射去。
李自成坐在船頭,一面看着江上風景,一面在心中胡思亂想,一面不時同宋獻策交談,還回過頭向吳汝義詢問了鹹甯等地老百姓抗拒征糧的情況。
江山形勝,使他感慨良多。
但最使他挂心的是清兵不日就要追來,這裡地形雖好,卻無力固守。
由此又想到皇後的大軍不知現在何處,更不知何時能夠趕來。
倘若武昌不能固wWw.tianyashuku.com守,他該往何處去? 這一個大船隊到漢陽府城南門外的碼頭靠岸。
袁宗第早已經率領一大群将領和新上任的漢陽府尹以及一些文職官吏在岸上恭迎。
漢陽府衙門為今日皇上臨時駐跸之處,已于昨日夜晚打掃得幹幹淨淨。
從碼頭到府行,街道很窄,鋪着青石闆,石闆也不平,但也都打掃過了,上面還撒了黃沙。
臨街兩邊所有的鋪闆門和住宅大門都緊緊關閉着,家家門前都放一方桌,桌面上供奉着黃紙或黃緞的牌位,上寫“大順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牌位前點着香爐,香爐裡香煙缭繞。
街上沒有一個百姓,李自成對此并不奇怪,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警跸”。
但是他不知道,即使不警跸,街上也不會有什麼人,因為當地的百姓差不多都逃光了,那些香案其實多是士兵們代為布置的。
李自成騎着禦馬,在将士們的簇擁中進了漢陽府衙門。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