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來獻策與劉宗敏率領數萬人馬先進了武昌,過了三四天才迎接大順皇帝進城。
李自成在四月初進人武昌的時候,武昌幾乎是一座空城。
城内外除駐紮着大順将士外,幾乎再沒有什麼别的人。
前年春天左良玉的人馬第一次洗劫武昌東下,武昌的元氣已被破壞殆盡。
沒有死于兵燙的百姓大批逃往鄉下或鄂南山中。
後來有一小部分人回到城裡,還有一部分則或依靠部隊做些小買賣為生,或在亂世年頭同部隊拉上關系,混點差事。
武昌城裡剛剛恢複了一絲活力,左良玉的人馬就再一次全軍東移,于十天前席卷而去。
那些與左營有關系的人都跟着走了;同左營聯系不多的人又紛紛往鄉下逃了。
人們一則害怕李自成的人馬騷擾,一則怕清兵來到,武昌一帶會成為戰場,所以凡是有力量逃跑的人都盡可能跑得遠一點,因此上不但武昌城差不多成了空城,就連隔江的漢陽鎮也不例外,稍微殷實一些的商鋪都已被搶光,人也逃得不知去向了。
李自成進人武昌之後,将沒有燒毀的總督署作為駐跸所在,照例稱為“行宮”。
此時文武大臣中常留在他身邊商量機密事的隻剩下劉宗敏和宋獻策了。
文臣中喻上就跟袁宗第在一起,現尚在荊門一帶;顧君恩則奉劉宗敏之命協助劉芳亮在黃岡一帶部署軍事,以牽制滿洲兵使之不能直攻漢陽和鄂東。
但有消息說,此人已于數日前不知去向。
武将裡原來日見秀也參預密議,隻因為退出長安時他沒有遵照李自成的谕旨将帶不走的糧食燒毀,結果幾乎全被清兵所得,以緻受到李自成的嚴厲責備,從此他的心中很不自安,而李自成也很少使他再參預密議了。
到武昌的第二天,李自成帶着劉宗敏和宋獻策,騎馬登上蛇山,觀察形勢。
從大前天起,也就是李自成進人武昌的前兩天,宋獻策先來到,就在城東洪山一帶部署了重兵。
今日天氣晴朗,李自成立馬蛇山高處,看見洪山一帶已經有許多旗幟,隐約地有軍帳和馬群。
從洪山到武昌,幾座小山上也駐紮了人馬,正在修築營壘。
宋獻策明白李自成心中十分憂慮,便故意面帶笑容,用馬鞭指點着,-一告訴李自成這些小山和湖泊的名字與地勢,然後說道: “陛下請看,倘若滿洲人從别處渡過長江,從陸上進攻武昌,那麼這些大小山頭便都是武昌城的天然屏障。
隻要鼓舞士氣,加上指揮得當,憑借這些山上山下的堅固營壘,大東門和小東門就完全可以固守。
陛下請看,從洪山往東,山勢連綿不斷,形勢甚佳。
正如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所寫的:‘西望夏日,東望武昌,山川相纓,郁乎蒼蒼。
’請陛下寬心,此地必可堅守。
當然,上流的金口,下流的鄂城、華容、葛店等處,都需要派兵設防。
這些吃緊的地方,臣昨日已經同汝侯商議好,分派了将土前去守駐。
” 李自成說:“袁宗第從荊州撤退下來的人馬,先頭部隊今日可來,明日大部隊到齊以後,也可以布置在大小東門外邊,與搖旗一起協防。
” 劉宗敏說:“不必了。
這一帶已經部署了郝搖旗和田玉峰的人馬,按人數說不算少了。
漢陽很重要,那裡的兵力尚嫌不夠。
我同軍師的意見是命袁營駐軍漢陽,那裡現有的一萬人馬也歸他指揮。
請皇上斟酌,好事先派人去迎接袁營,将皇上的決定傳谕漢舉,就在漢陽靠岸。
” 李自成點點頭:“就這麼辦吧--走,我們到蛇山那頭看看去。
” 他們來到蛇山西頭,下了馬,站在瀕臨大江的黃鶴矶上。
這裡,龜山和蛇山東西對峙,鎖住大江,逼得江水向東北奔流如箭。
陣陣微風西來,江濤拍打着突出江心的黃鶴礬,澎湃作聲,銀色浪花四處飛濺。
李自成過去隻是素聞武昌的地理形勢如何好,如何重要,今日親上黃鶴矶,放眼一望,不能不為之驚歎: “太好了!果然是山川險固,控扼南北!” 然而,他又立刻在心中想到:要堅守此地,恐非易事啊!軍糧已所剩無幾,人馬也無法補充。
況且潼關那麼險要尚不能守,何況此地?他想着這些不利情況,臉上不免流露出憂郁神色。
宋獻策自然也有同樣的憂郁,但是他總想促使李自成重新鼓起當年那種奮發有為、百折不撓的精神,率領衆将士在此地破釜沉舟一戰,挫敗敵人銳氣,争取喘息機會。
他深深知道,倘若再敗,退出武昌,就可能潰不成軍,大順朝就徹底完了。
所以他盡量擺出一副從容的姿态,用同往日一樣老謀深算的語氣說道: “陛下請看,這就是大别山,俗稱龜山,又稱魯山……” “魯山?” “相傳三國時候魯肅曾在此駐軍,山半腰至今留有魯肅墓,還有一座魯肅廟,所以大别山又稱魯山。
” “原來如此。
” “這山并不大,倒是名氣不小。
山也不險峻,可是因為瀕臨大江,與蛇山東西相峙,故在軍事上十分重要。
要封鎖長江,使下遊水師不能通過江面,必須以重兵固守大别山。
大别山不僅如長江鎖鑰,也是控扼南北的咽喉……” 接着,宋獻策又進一步說明大别山扼守南北的形勢:大别山下隻有一條路,近處則小山和湖泊星羅棋布。
守住了大别山,就截斷了南北來往之路。
大别山下自古就是戰場,有些曆史名将就敗于大别山下…… 說到這裡,宋獻策突然停住,因為“敗于大别山下”一語觸動了他的心思,他猛然意識到此時此地對大順皇帝說這些似乎有些不合時宜。
他有些心虛地看看李自成,見李自成并沒有什麼特殊的反映,他才稍稍放下心來。
就在這時,李自成突然指着江心的一個樹木茂密的沙洲問道: “那是什麼地方?” “那是有名的鹦鹉洲。
唐代詩人崔頗有兩句詩雲:‘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說的就是皇上所指的地方。
倘若将一部分水師駐紮在鹦鹉洲上,就可以與大别山。
蛇山的守軍遙相呼應。
” 李自成又指着漢陽城說道:“此城可是不算小,又夾在大别山和長江、漢水之間,地理形勢很重要。
” 宋獻策忙說:“那是漢陽鎮,轄屬于漢陽縣,漢陽縣又轄屬于漢陽府。
漢陽府隻轄兩縣,一是漢陽,一是漢川。
隻轄兩縣的府在全國十八行省中除此之外,别無二處。
武昌府與漢陽府僅隔一條長江,本來武昌府就可以管轄漢陽一帶,而偏偏在漢陽又設一府,又偏偏下轄隻有兩縣,其原因當是十分清楚的:隻要漢陽府能夠守住大别山一帶,就可以同武昌府夾江對峙,不需要有更多的屬縣。
” 李自成點點頭,對劉宗敏說道: “把袁宗第放在漢陽,讓他駐守大别山,很好。
” 随即他又向上遊遙遙可見的兩座山頭指着說:“那地方守長江也很重要,要不要駐軍?” 宋獻策說:“那兩座山,一座叫作大君山,一座叫作小君山,在以往的戰争中都曾駐軍。
我們今日人馬雖然不多,也該派去兩位将領率軍駐守才好。
倘若敵人沿水路順長江下來,從那裡也可以向江面打炮,或從那裡派兵船截殺。
” 李自成又點點頭,沒說話,眼睛向别處望去。
劉宗敏已經好一陣子沒有說話了,因為他對固守長江已毫無信心。
這時他在心中說道: “唉!固守,固守,不守不行,守又憑何而守?兵在哪裡?将在哪裡?雖說有十來萬人,可事到如今,哪一個還能頂多大用?” 就在這時,劉芳亮從漢川派人前來禀報:德安府已于五日前失守,潰散的人馬有一部分逃到了黃岡、漢川一帶,他已經收容了。
可是顧君恩一直沒有找到,派人四處打聽,杏無音信,估計是真的逃走了。
劉宗敏忍不住頓腳大罵:“這班人,真是無恥之極!我們順風順水的時候,他們都跑出來舔屁股溜溝子,自己說自己是什麼‘從龍之臣’。
一看局勢不好,做官沒指望了,又一個個腳底抹油--開溜,都是什麼東西!” 從黃鶴矶回到行營,李自成得到劉體純禀報:有細作從
李自成在四月初進人武昌的時候,武昌幾乎是一座空城。
城内外除駐紮着大順将士外,幾乎再沒有什麼别的人。
前年春天左良玉的人馬第一次洗劫武昌東下,武昌的元氣已被破壞殆盡。
沒有死于兵燙的百姓大批逃往鄉下或鄂南山中。
後來有一小部分人回到城裡,還有一部分則或依靠部隊做些小買賣為生,或在亂世年頭同部隊拉上關系,混點差事。
武昌城裡剛剛恢複了一絲活力,左良玉的人馬就再一次全軍東移,于十天前席卷而去。
那些與左營有關系的人都跟着走了;同左營聯系不多的人又紛紛往鄉下逃了。
人們一則害怕李自成的人馬騷擾,一則怕清兵來到,武昌一帶會成為戰場,所以凡是有力量逃跑的人都盡可能跑得遠一點,因此上不但武昌城差不多成了空城,就連隔江的漢陽鎮也不例外,稍微殷實一些的商鋪都已被搶光,人也逃得不知去向了。
李自成進人武昌之後,将沒有燒毀的總督署作為駐跸所在,照例稱為“行宮”。
此時文武大臣中常留在他身邊商量機密事的隻剩下劉宗敏和宋獻策了。
文臣中喻上就跟袁宗第在一起,現尚在荊門一帶;顧君恩則奉劉宗敏之命協助劉芳亮在黃岡一帶部署軍事,以牽制滿洲兵使之不能直攻漢陽和鄂東。
但有消息說,此人已于數日前不知去向。
武将裡原來日見秀也參預密議,隻因為退出長安時他沒有遵照李自成的谕旨将帶不走的糧食燒毀,結果幾乎全被清兵所得,以緻受到李自成的嚴厲責備,從此他的心中很不自安,而李自成也很少使他再參預密議了。
到武昌的第二天,李自成帶着劉宗敏和宋獻策,騎馬登上蛇山,觀察形勢。
從大前天起,也就是李自成進人武昌的前兩天,宋獻策先來到,就在城東洪山一帶部署了重兵。
今日天氣晴朗,李自成立馬蛇山高處,看見洪山一帶已經有許多旗幟,隐約地有軍帳和馬群。
從洪山到武昌,幾座小山上也駐紮了人馬,正在修築營壘。
宋獻策明白李自成心中十分憂慮,便故意面帶笑容,用馬鞭指點着,-一告訴李自成這些小山和湖泊的名字與地勢,然後說道: “陛下請看,倘若滿洲人從别處渡過長江,從陸上進攻武昌,那麼這些大小山頭便都是武昌城的天然屏障。
隻要鼓舞士氣,加上指揮得當,憑借這些山上山下的堅固營壘,大東門和小東門就完全可以固守。
陛下請看,從洪山往東,山勢連綿不斷,形勢甚佳。
正如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所寫的:‘西望夏日,東望武昌,山川相纓,郁乎蒼蒼。
’請陛下寬心,此地必可堅守。
當然,上流的金口,下流的鄂城、華容、葛店等處,都需要派兵設防。
這些吃緊的地方,臣昨日已經同汝侯商議好,分派了将土前去守駐。
” 李自成說:“袁宗第從荊州撤退下來的人馬,先頭部隊今日可來,明日大部隊到齊以後,也可以布置在大小東門外邊,與搖旗一起協防。
” 劉宗敏說:“不必了。
這一帶已經部署了郝搖旗和田玉峰的人馬,按人數說不算少了。
漢陽很重要,那裡的兵力尚嫌不夠。
我同軍師的意見是命袁營駐軍漢陽,那裡現有的一萬人馬也歸他指揮。
請皇上斟酌,好事先派人去迎接袁營,将皇上的決定傳谕漢舉,就在漢陽靠岸。
” 李自成點點頭:“就這麼辦吧--走,我們到蛇山那頭看看去。
” 他們來到蛇山西頭,下了馬,站在瀕臨大江的黃鶴矶上。
這裡,龜山和蛇山東西對峙,鎖住大江,逼得江水向東北奔流如箭。
陣陣微風西來,江濤拍打着突出江心的黃鶴礬,澎湃作聲,銀色浪花四處飛濺。
李自成過去隻是素聞武昌的地理形勢如何好,如何重要,今日親上黃鶴矶,放眼一望,不能不為之驚歎: “太好了!果然是山川險固,控扼南北!” 然而,他又立刻在心中想到:要堅守此地,恐非易事啊!軍糧已所剩無幾,人馬也無法補充。
況且潼關那麼險要尚不能守,何況此地?他想着這些不利情況,臉上不免流露出憂郁神色。
宋獻策自然也有同樣的憂郁,但是他總想促使李自成重新鼓起當年那種奮發有為、百折不撓的精神,率領衆将士在此地破釜沉舟一戰,挫敗敵人銳氣,争取喘息機會。
他深深知道,倘若再敗,退出武昌,就可能潰不成軍,大順朝就徹底完了。
所以他盡量擺出一副從容的姿态,用同往日一樣老謀深算的語氣說道: “陛下請看,這就是大别山,俗稱龜山,又稱魯山……” “魯山?” “相傳三國時候魯肅曾在此駐軍,山半腰至今留有魯肅墓,還有一座魯肅廟,所以大别山又稱魯山。
” “原來如此。
” “這山并不大,倒是名氣不小。
山也不險峻,可是因為瀕臨大江,與蛇山東西相峙,故在軍事上十分重要。
要封鎖長江,使下遊水師不能通過江面,必須以重兵固守大别山。
大别山不僅如長江鎖鑰,也是控扼南北的咽喉……” 接着,宋獻策又進一步說明大别山扼守南北的形勢:大别山下隻有一條路,近處則小山和湖泊星羅棋布。
守住了大别山,就截斷了南北來往之路。
大别山下自古就是戰場,有些曆史名将就敗于大别山下…… 說到這裡,宋獻策突然停住,因為“敗于大别山下”一語觸動了他的心思,他猛然意識到此時此地對大順皇帝說這些似乎有些不合時宜。
他有些心虛地看看李自成,見李自成并沒有什麼特殊的反映,他才稍稍放下心來。
就在這時,李自成突然指着江心的一個樹木茂密的沙洲問道: “那是什麼地方?” “那是有名的鹦鹉洲。
唐代詩人崔頗有兩句詩雲:‘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說的就是皇上所指的地方。
倘若将一部分水師駐紮在鹦鹉洲上,就可以與大别山。
蛇山的守軍遙相呼應。
” 李自成又指着漢陽城說道:“此城可是不算小,又夾在大别山和長江、漢水之間,地理形勢很重要。
” 宋獻策忙說:“那是漢陽鎮,轄屬于漢陽縣,漢陽縣又轄屬于漢陽府。
漢陽府隻轄兩縣,一是漢陽,一是漢川。
隻轄兩縣的府在全國十八行省中除此之外,别無二處。
武昌府與漢陽府僅隔一條長江,本來武昌府就可以管轄漢陽一帶,而偏偏在漢陽又設一府,又偏偏下轄隻有兩縣,其原因當是十分清楚的:隻要漢陽府能夠守住大别山一帶,就可以同武昌府夾江對峙,不需要有更多的屬縣。
” 李自成點點頭,對劉宗敏說道: “把袁宗第放在漢陽,讓他駐守大别山,很好。
” 随即他又向上遊遙遙可見的兩座山頭指着說:“那地方守長江也很重要,要不要駐軍?” 宋獻策說:“那兩座山,一座叫作大君山,一座叫作小君山,在以往的戰争中都曾駐軍。
我們今日人馬雖然不多,也該派去兩位将領率軍駐守才好。
倘若敵人沿水路順長江下來,從那裡也可以向江面打炮,或從那裡派兵船截殺。
” 李自成又點點頭,沒說話,眼睛向别處望去。
劉宗敏已經好一陣子沒有說話了,因為他對固守長江已毫無信心。
這時他在心中說道: “唉!固守,固守,不守不行,守又憑何而守?兵在哪裡?将在哪裡?雖說有十來萬人,可事到如今,哪一個還能頂多大用?” 就在這時,劉芳亮從漢川派人前來禀報:德安府已于五日前失守,潰散的人馬有一部分逃到了黃岡、漢川一帶,他已經收容了。
可是顧君恩一直沒有找到,派人四處打聽,杏無音信,估計是真的逃走了。
劉宗敏忍不住頓腳大罵:“這班人,真是無恥之極!我們順風順水的時候,他們都跑出來舔屁股溜溝子,自己說自己是什麼‘從龍之臣’。
一看局勢不好,做官沒指望了,又一個個腳底抹油--開溜,都是什麼東西!” 從黃鶴矶回到行營,李自成得到劉體純禀報:有細作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