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下差人賞賜紋銀千兩,臣妾不敢不受,心中十分不安。
今日臣妾接到賞賜的時候,已經望阙謝恩,現在來到皇後面前,容臣妾再一次叩謝皇恩。
”說畢,她立刻重新來到皇後面前跪下,連連叩頭,伏地嗚咽。
皇後流下眼淚,說道:“你起來坐下吧,我還有要緊話對你囑咐。
” 女詩人站起來又拜了三拜,然後側身歸座,低頭流淚不止。
皇後揩去眼淚,說道:“前年十月間我同皇上來到長安不久,禮聘夫人為内廷教師,轉眼一年多了。
我們君臣相處,如同家人。
不幸國家有難,今日不得不同夫人分手,但願一兩年後國運轉好,重回長安,我們重新相見。
” 鄧夫人站起來硬咽着說:“前年蒙皇上和皇後兩陛下特降思禮,命臣妾為供奉内廷,不惟使臣妾得保一身名節,且使臣妾每日出人宮禁,恭侍皇後與公主讀書,得享無上寵榮。
倘先夫文翔鳳九泉有知,亦必含笑感激。
不料吳三桂勾引胡人人關,緻有今日之禍。
然而自古國君蒙塵,重振中興大業,史不絕書。
胡人一時猖狂,正所謂‘蠻夷猾夏’,斷無長久竊踞中國之理。
請皇後陛下放心,今日暫别,後會有期。
” 皇後聽了鄧夫人的話,歎口氣說:“我也想胡人不會久占中原。
夫人所說的話,都是前朝古代的正理,哪有胡人能夠長久當令的?倘若賴天地之靈,将胡人趕出中原,不僅是我們大順國之福,也是中國萬民之福。
” 停一停,皇後接着說下去:“咱從滿鞑子兵從孟津過了黃河以後,百姓哄傳,茂陵多次夜間鬼呼,有時發出很大的聲音,震醒了附近村民。
又傳說接連數夜間霍去病墓前的石馬身上都流了汗,那一匹踐踏匈奴的石馬流汗最多。
夫人,這些謠言,你也都曾聽說,還為此作了一首五言排律,傳誦長安。
無奈目前咱大順國軍大劫臨頭,縱然有漢武帝在地下發怒,霍去病在冥冥中親自助戰,暫時也不能打敗胡人。
” 鄧太妙說道:“請娘娘寬心。
以臣妾看來,不要多久,必然‘昊天積霜露,正氣有肅殺。
禍轉亡胡歲,勢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綱未直絕。
’請娘娘不必憂愁。
” 皇後說:“數日之内,胡人就會來到長安,必然奸擄燒殺,使長安遭到一場浩劫。
夫人在長安素有才女之名,所以必須趕快逃出長安。
不知夫人有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 “臣妾有一胞弟名鄧少剡,在周至縣鄉下有一處莊田,不臨官路,頗為僻靜。
臣妾日前自奉娘娘面谕之後,當即差家人前去,告訴鄧少剡知道,作好準備。
既然情況緊急,臣妾明日一早就離開長安。
” 皇後說:“如今不能随便出城,我命人告訴澤侯,派五十名騎兵護送夫人到五十裡以外。
” 鄧太妙說:“不需要騎兵護送,那樣反而招搖。
隻請澤侯派兩名騎兵,拿一令箭,送臣妾出城數裡就行。
目前長安城外,治安尚佳,隻用臣妾家裡一幹奴仆轎夫跟随就可以了。
沿途都有先夫的親戚故舊,到處會受到照顧,請娘娘陛下不必挂心。
” 高桂英向宮女吩咐,速請公主和忠娘娘來送别師傅。
随即蘭芝和慧英進來。
鄧夫人要向她們行禮,皇後阻止,命她坐下,又命公主和忠王妃向她行一拜禮辭别,再一拜以謝師傅。
鄧太妙恭敬還禮,然後一手拉住蘭芝,一手拉住慧英,相對垂淚。
她想着慧英前年臘月與雙喜小将爺拜堂成婚,不過半月,雙喜随皇上出征,死在山海關,慧英就成了寡婦。
雖然後來皇上追封雙喜為忠王,封她為忠王妃,但她哭得死去活來,曾經要懸梁自缢,為夫盡節,幸而被宮女看見,沒有死成。
鄧氏自己也是年輕守寡,更能理解慧英的痛苦心情,每次進宮來都要對慧英說些勸慰的話。
此時執手相對,想着從今以後,慧英将轉戰各地,生死難料,再相會十分渺茫,不禁滿心酸痛,淚如泉湧,竟說不出一句話來。
高桂英望着鄧太妙和慧英的神情,心中完全明白,也不覺歎口長氣,暫時不說什麼話,任她們手拉着手,相對流淚。
她自己也傷心地想到,幾年前身邊一群得力的姑娘,如今死的死了,嫁的嫁了,而嫁出去不久做了寡婦的何止慧英一人!她又不由得想到慧梅,死得太可憐,臨死的時候不肯瞑目,還是呂二嫂用手指頭閉起了她的眼皮。
她又想起慧瓊嫁給張鼐以後,因為張鼐念念不忘慧梅,夫妻感情始終不好。
慧瓊不敢告訴她,隻告訴慧英、蘭芝知道。
她聽說慧瓊常常在暗中哭泣。
她又想到慧劍,眼前出現了黑妞初到商洛山時的稚氣神态,想起黑虎星在開封北城外臨死時候對她的囑咐,可是慧劍在固關外邊同滿洲人作戰時陣亡了。
想到這些人,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熱淚奔流,幾乎要嗚咽出聲。
正在這時,李自成命人前來傳谕,晚膳以後,皇上和軍師要來後宮,有要事商議。
皇後心中奇怪:軍師有何密計?隻要皇上說一下還不行麼? 天色已經很暗,偏殿中宮燈全點上了。
皇後破例命文府來的轎子從西華門内擡到坤甯宮大門貞吉門内。
鄧夫人不肯,說道:“這雖是皇後的殊恩,卻不合宮中禮制。
” 皇後先命人去西華門,喚文府轎子和仆人丫環進來,然後對鄧太妙說:“如今患難之際,講什麼皇家規矩?從今日以後,我想再親眼望着你上轎,不知何年何月!” 鄧太妙跪下叩頭,伏地痛哭。
皇後忍不住抽泣。
蘭芝、慧英、左右宮女們一起流淚。
鄧夫人跪在地下哽咽說:“皇後陛下,自從去年五月以來,臣妾深知娘娘陛下為國事操心,日見消瘦。
隻恨臣妾雖蒙思寵,供奉内延,卻不能為娘娘分憂。
皇上自山海關大戰以後,因為事不遂心,處理軍國事不免急躁易怒,有時多疑,緻使文武大臣不敢遇事直言無隐。
如今娘娘跟随皇上前去湖廣,總在聖駕左右,如同以前困難年月一樣。
深望娘娘佐皇上戰勝強敵,奠安社稷,早日凱旋還京。
” 皇後明白鄧太妙不知她就要同皇上分手,各自東西,也許此番生離就是死别,所以才有這幾句忠誠進言,但是她的行蹤絕頂機密,不能對鄧太妙洩露一字,所以她一邊點頭,一邊心中充滿凄楚和酸痛。
她親自拉鄧夫人起來,相對默坐片刻。
文府的轎子、仆夫、丫頭們都來到貞吉門外。
鄧夫人又一次跪下叩頭,然後抽泣着走出偏殿。
皇後破例親自送出偏殿,站在檐下,望着她向貞吉門走去。
蘭芝和慧英奉皇後之命,送鄧太妙到貞吉門。
鄧夫人上轎前,回身來望着皇後,立着拜了三拜。
皇後一直看着鄧夫人進人轎内,在風雪中走了。
晚膳過後不久,皇後由慧英和蘭芝陪侍,在坤甯宮東暖閣等候皇上。
宮女禀報說:“軍師來到。
”她趕緊帶着慧英、蘭芝從暖閣出來,在正殿坐下。
宋獻策不免有點緊張,向她行了一叩頭禮,就站立起來。
幾個宮女肅立在皇後背後侍候。
皇後命軍師坐下,打量一眼他有點緊張的神色,問道: “皇上為何還不回後宮來?” 宋獻策站起來說:“皇上同文臣們會議已完,正忙着分别召見重要将領,面授方略,他命臣先來後宮,向皇後面奏一件十分機密事項。
” 皇後說:“你說吧。
” 宋獻策說:“請皇後命宮人們回避。
” 皇後命宮女們退出殿去,然後問道:“忠王妃和公主二人可以留在我的身邊麼?” 宋獻策望一眼慧英和蘭芝,說道:“公主和忠王妃自然可以留下,不過臣此刻要密奏皇後的話十分重要,請她們二位千萬不可使左右親信知道。
” 高桂英心中吃驚:“是什麼機密事兒,如此嚴重?” 獻策繼續說道:“
今日臣妾接到賞賜的時候,已經望阙謝恩,現在來到皇後面前,容臣妾再一次叩謝皇恩。
”說畢,她立刻重新來到皇後面前跪下,連連叩頭,伏地嗚咽。
皇後流下眼淚,說道:“你起來坐下吧,我還有要緊話對你囑咐。
” 女詩人站起來又拜了三拜,然後側身歸座,低頭流淚不止。
皇後揩去眼淚,說道:“前年十月間我同皇上來到長安不久,禮聘夫人為内廷教師,轉眼一年多了。
我們君臣相處,如同家人。
不幸國家有難,今日不得不同夫人分手,但願一兩年後國運轉好,重回長安,我們重新相見。
” 鄧夫人站起來硬咽着說:“前年蒙皇上和皇後兩陛下特降思禮,命臣妾為供奉内廷,不惟使臣妾得保一身名節,且使臣妾每日出人宮禁,恭侍皇後與公主讀書,得享無上寵榮。
倘先夫文翔鳳九泉有知,亦必含笑感激。
不料吳三桂勾引胡人人關,緻有今日之禍。
然而自古國君蒙塵,重振中興大業,史不絕書。
胡人一時猖狂,正所謂‘蠻夷猾夏’,斷無長久竊踞中國之理。
請皇後陛下放心,今日暫别,後會有期。
” 皇後聽了鄧夫人的話,歎口氣說:“我也想胡人不會久占中原。
夫人所說的話,都是前朝古代的正理,哪有胡人能夠長久當令的?倘若賴天地之靈,将胡人趕出中原,不僅是我們大順國之福,也是中國萬民之福。
” 停一停,皇後接着說下去:“咱從滿鞑子兵從孟津過了黃河以後,百姓哄傳,茂陵多次夜間鬼呼,有時發出很大的聲音,震醒了附近村民。
又傳說接連數夜間霍去病墓前的石馬身上都流了汗,那一匹踐踏匈奴的石馬流汗最多。
夫人,這些謠言,你也都曾聽說,還為此作了一首五言排律,傳誦長安。
無奈目前咱大順國軍大劫臨頭,縱然有漢武帝在地下發怒,霍去病在冥冥中親自助戰,暫時也不能打敗胡人。
” 鄧太妙說道:“請娘娘寬心。
以臣妾看來,不要多久,必然‘昊天積霜露,正氣有肅殺。
禍轉亡胡歲,勢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綱未直絕。
’請娘娘不必憂愁。
” 皇後說:“數日之内,胡人就會來到長安,必然奸擄燒殺,使長安遭到一場浩劫。
夫人在長安素有才女之名,所以必須趕快逃出長安。
不知夫人有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 “臣妾有一胞弟名鄧少剡,在周至縣鄉下有一處莊田,不臨官路,頗為僻靜。
臣妾日前自奉娘娘面谕之後,當即差家人前去,告訴鄧少剡知道,作好準備。
既然情況緊急,臣妾明日一早就離開長安。
” 皇後說:“如今不能随便出城,我命人告訴澤侯,派五十名騎兵護送夫人到五十裡以外。
” 鄧太妙說:“不需要騎兵護送,那樣反而招搖。
隻請澤侯派兩名騎兵,拿一令箭,送臣妾出城數裡就行。
目前長安城外,治安尚佳,隻用臣妾家裡一幹奴仆轎夫跟随就可以了。
沿途都有先夫的親戚故舊,到處會受到照顧,請娘娘陛下不必挂心。
” 高桂英向宮女吩咐,速請公主和忠娘娘來送别師傅。
随即蘭芝和慧英進來。
鄧夫人要向她們行禮,皇後阻止,命她坐下,又命公主和忠王妃向她行一拜禮辭别,再一拜以謝師傅。
鄧太妙恭敬還禮,然後一手拉住蘭芝,一手拉住慧英,相對垂淚。
她想着慧英前年臘月與雙喜小将爺拜堂成婚,不過半月,雙喜随皇上出征,死在山海關,慧英就成了寡婦。
雖然後來皇上追封雙喜為忠王,封她為忠王妃,但她哭得死去活來,曾經要懸梁自缢,為夫盡節,幸而被宮女看見,沒有死成。
鄧氏自己也是年輕守寡,更能理解慧英的痛苦心情,每次進宮來都要對慧英說些勸慰的話。
此時執手相對,想着從今以後,慧英将轉戰各地,生死難料,再相會十分渺茫,不禁滿心酸痛,淚如泉湧,竟說不出一句話來。
高桂英望着鄧太妙和慧英的神情,心中完全明白,也不覺歎口長氣,暫時不說什麼話,任她們手拉着手,相對流淚。
她自己也傷心地想到,幾年前身邊一群得力的姑娘,如今死的死了,嫁的嫁了,而嫁出去不久做了寡婦的何止慧英一人!她又不由得想到慧梅,死得太可憐,臨死的時候不肯瞑目,還是呂二嫂用手指頭閉起了她的眼皮。
她又想起慧瓊嫁給張鼐以後,因為張鼐念念不忘慧梅,夫妻感情始終不好。
慧瓊不敢告訴她,隻告訴慧英、蘭芝知道。
她聽說慧瓊常常在暗中哭泣。
她又想到慧劍,眼前出現了黑妞初到商洛山時的稚氣神态,想起黑虎星在開封北城外臨死時候對她的囑咐,可是慧劍在固關外邊同滿洲人作戰時陣亡了。
想到這些人,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熱淚奔流,幾乎要嗚咽出聲。
正在這時,李自成命人前來傳谕,晚膳以後,皇上和軍師要來後宮,有要事商議。
皇後心中奇怪:軍師有何密計?隻要皇上說一下還不行麼? 天色已經很暗,偏殿中宮燈全點上了。
皇後破例命文府來的轎子從西華門内擡到坤甯宮大門貞吉門内。
鄧夫人不肯,說道:“這雖是皇後的殊恩,卻不合宮中禮制。
” 皇後先命人去西華門,喚文府轎子和仆人丫環進來,然後對鄧太妙說:“如今患難之際,講什麼皇家規矩?從今日以後,我想再親眼望着你上轎,不知何年何月!” 鄧太妙跪下叩頭,伏地痛哭。
皇後忍不住抽泣。
蘭芝、慧英、左右宮女們一起流淚。
鄧夫人跪在地下哽咽說:“皇後陛下,自從去年五月以來,臣妾深知娘娘陛下為國事操心,日見消瘦。
隻恨臣妾雖蒙思寵,供奉内延,卻不能為娘娘分憂。
皇上自山海關大戰以後,因為事不遂心,處理軍國事不免急躁易怒,有時多疑,緻使文武大臣不敢遇事直言無隐。
如今娘娘跟随皇上前去湖廣,總在聖駕左右,如同以前困難年月一樣。
深望娘娘佐皇上戰勝強敵,奠安社稷,早日凱旋還京。
” 皇後明白鄧太妙不知她就要同皇上分手,各自東西,也許此番生離就是死别,所以才有這幾句忠誠進言,但是她的行蹤絕頂機密,不能對鄧太妙洩露一字,所以她一邊點頭,一邊心中充滿凄楚和酸痛。
她親自拉鄧夫人起來,相對默坐片刻。
文府的轎子、仆夫、丫頭們都來到貞吉門外。
鄧夫人又一次跪下叩頭,然後抽泣着走出偏殿。
皇後破例親自送出偏殿,站在檐下,望着她向貞吉門走去。
蘭芝和慧英奉皇後之命,送鄧太妙到貞吉門。
鄧夫人上轎前,回身來望着皇後,立着拜了三拜。
皇後一直看着鄧夫人進人轎内,在風雪中走了。
晚膳過後不久,皇後由慧英和蘭芝陪侍,在坤甯宮東暖閣等候皇上。
宮女禀報說:“軍師來到。
”她趕緊帶着慧英、蘭芝從暖閣出來,在正殿坐下。
宋獻策不免有點緊張,向她行了一叩頭禮,就站立起來。
幾個宮女肅立在皇後背後侍候。
皇後命軍師坐下,打量一眼他有點緊張的神色,問道: “皇上為何還不回後宮來?” 宋獻策站起來說:“皇上同文臣們會議已完,正忙着分别召見重要将領,面授方略,他命臣先來後宮,向皇後面奏一件十分機密事項。
” 皇後說:“你說吧。
” 宋獻策說:“請皇後命宮人們回避。
” 皇後命宮女們退出殿去,然後問道:“忠王妃和公主二人可以留在我的身邊麼?” 宋獻策望一眼慧英和蘭芝,說道:“公主和忠王妃自然可以留下,不過臣此刻要密奏皇後的話十分重要,請她們二位千萬不可使左右親信知道。
” 高桂英心中吃驚:“是什麼機密事兒,如此嚴重?” 獻策繼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