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新生長的須發剃得淨光,露出來青色的鬓角。
這時他睜開眼睛,望一望火盆,拾起來一小塊熄滅的木炭,在被剃光的頭皮上一筆一筆地畫出來網巾的樣子,然後重新将帽子戴好。
劉子政問道:“先生身在囹圄,待死須臾,畫此何意?” “身為中國人,豈可束發不戴網巾?” 劉子政點點頭,正要接着說話,司獄長胡誠善走了進來。
當時刑部獄中共有六位司獄。
司獄長是正九品,其餘都是從九品。
他們雖然官級低微,但在獄四面前卻有無上的權勢,無人不害怕他們。
惟獨對于劉子政,他們另眼相看,十分尊敬。
這時隻見胡誠善面帶微笑,向劉子政拱手施禮,說道:“劉先生,果不出我所料,你的案子有轉機了。
”劉子政問:“此話怎講?” 胡誠善低聲說:“如今不瞞先生,台端①初入獄時,原要問斬。
不久上邊傳下話來,暗中将台端從大牢中提出,單獨移押小牢,以示優待。
後來風聞是内院大學士範大人和洪大人在攝政王面前替台端說了好話。
隻是上邊嚴禁洩露消息,所以隻是鄙人心中明白,不敢對台端言明。
如今洪大人差府中親信仆人送酒肴前來,豈不是要救先生出獄麼?” ①台端--舊時對人的敬稱。
劉子政原來也猜到會有此事,心中已有準備,聽了司獄長的話,冷冷一笑,說道: “我知道了。
洪府來的仆人何在?” 胡誠善走前一步,小聲說道:“洪府仆人,現在門外等候。
鄙人深知先生秉性耿直,一身俠骨義膽,對前朝忠貞不二。
值此天崩地陷之秋,惟求殺身成仁,無意偷生苟活;非如我輩,庸庸碌碌,為着升鬥微祿,蓄養妻子,誰坐天下就做誰的官職。
聽說先生在故鄉尚有老母,年近九十。
先生呀,你倘能不死,何不暫留人世,以待時機?”“時機”兩字,他說得非常輕微,顯然别有深意,接着又把聲音稍微放高一點,繼續說道,“對此我想了很久,所以囑咐洪府家人在門外稍候,親自來向先生通報。
務望台端虛與敷衍,萬萬不可峻拒。
先生,先生,事到如今,或生或死,決于此時” 劉子政點點頭說:“請你喚洪府家人進來!” 司獄長向外一招手,一個獄卒引洪府家人走了進來。
那家人捧着食盒,向劉子政屈膝行禮,說道: “小人是洪府家人,奉主人之命,特來向劉老爺敬送酒肴,恭請老爺曬納。
家主人說……” “莫慌。
你家主人是誰?你說的什麼洪府?” “家主人原為前朝薊遼總督,現為本朝内院大學士洪大人。
家主人今天才知道老爺身陷刑部獄中,十分關心,正在設法相救,盡快保釋老爺出獄。
現特命小人先送來小菜數樣,美酒一壺……” “莫慌,莫慌。
你說的這位洪大人可是福建的洪範九名承疇的麼?” “正是我家主人,與老爺曾經同在遼東甘苦共嘗,故舊情誼甚深。
洪大人本來說要親來獄中探視,隻因有重要公事要辦,不能分身……” 劉子政突然冷笑,向胡誠善說:“太子有人假冒,洪總督也有人假冒。
青天白日之下,成何世界!請替我趕出去!趕出去!” 司獄長說:“和尚,他的确是洪府家人,一點不假。
” 劉子政說:“兩年前洪大人已在沈陽絕食盡節,皇帝賜祭,萬古流芳,人人欽仰。
如今何處無恥之徒,借範九之名送來酒肴,意欲污我清白。
假的!假的!我決不收下,也不同來人說話!”随即冷笑一聲,閉起眼睛,更無一言。
胡誠善輕輕搖搖頭,無可奈何,回頭對洪府家人說:“和尚秉性固執,既然不肯遷就,你隻好将酒肴帶回,向洪大人如實回話。
” 午後,一乘小轎來到獄中,停在小院中間。
司獄長胡誠善帶着上午那個洪府家人進來,對劉子政說:“大學士洪大人請劉老爺去洪府叙話。
” 立即進來兩個獄卒,将和尚腳鐐打開。
和尚面帶冷笑,一言不發,進人轎中。
胡誠善在轎門邊小聲囑咐:“請和尚随和一點,但求早日獲釋,從此遁迹深山,莫管人間是非。
” 劉子政被擡到坐落在南鑼鼓巷的洪府。
大門仍然是原來的樣子,隻是官銜已經改變,顯得比前幾年更要威風。
小轎一直擡進儀門,進人二門落轎。
劉子政被請出轎來,有一個仆人在前邊引路,穿過一座月門,進人左邊小院,來到洪承疇的書房。
這小院,這書房,劉子政都記得清楚。
幾年前有幾次,洪承疇曾在這裡同他密談,商量出關援救錦州之事。
如今這裡的假山依舊,亭台樓閣依舊,氣氛可就大大地不同了。
隻見洪承疇穿着滿人的馬蹄袖衣服,戴着滿人的帽子,臉上刮得光光的,等候在階下。
他先向劉子政拱手施禮,劉子政沒有還禮,東張西望,旁若無人。
洪承疇一把拉住他的袍袖,說道:“子政,别來無恙?” 劉子政仍不說話,對着洪承疇呆呆地望了片刻。
洪承疇拉着他走進書房,請他坐下,又問道:“政翁,沒想到一别就是三年,這三年來人世滄桑,恍若隔世。
沒想到今日能夠在北京重晤,使承疇不勝感慨系之。
幸而故人步履甚健,目光炯炯如昔,使承疇深感欣慰。
” 劉子政東張西望,又對着洪承疇呆呆地望了一陣,仍不說話。
洪承疇覺得奇怪,又說道: “子政仁兄,今日見面,隻是叙故人之情,不談他事。
請仁兄不必如此。
倘仁兄心中有話要說,不妨開誠相見。
” 劉子政說:“我難道是在洪府的書房中麼?” 洪承疇笑着說:“子政,當我出關之前,曾在這裡同你深談數次。
不幸當日你的憂慮,果然言中。
” 劉子政說:“你是何人?難道我在做夢麼?難道我是看見了鬼魂麼?” 洪承疇想着劉子政身遭不幸,又在監獄裡邊受了折磨,可能神志有點失常,趕快勉強笑着說:“子政,你再仔細看一看。
你既不是做夢,也不是看見鬼魂。
坐在你面前的是你的故人洪承疇。
” 劉子政大吃一驚:“哎呀!我看見了鬼魂,果然是看見了鬼魂!” “子政,不是鬼魂,我就是洪承疇。
” “否!洪大人已經于崇祯十五年五月間在沈陽慷慨殉節,朝野盡知,豈能重回北京?” 洪承疇滿臉通紅,說道:“當時都哄傳承疇為國盡節,承疇其實沒死。
後因時勢變化,承疇又偷生下來,所以今天我又回到北京了。
” 劉子政說:“不然,不然。
洪大人确實盡節了,死在沈陽。
” “不,不,确實未死。
我就是洪承疇。
” “不然!當日洪大人殉節之後,朝野同悼,皇上親自撰寫祭文。
這祭文我可以從頭背到尾,一字不漏。
豈有皇蔔親自祭奠忠臣,而忠臣仍然偷生人間之理?” 洪承疇勉強說:“慚愧,慚愧!學生不知道尚有此事,确實我并沒有在沈陽盡節。
” “不然,不然,你是鬼魂。
洪大人盡節了。
當日明明皇上有祭文,祭文開始是這樣說的:‘維大明崇祯十五年五月,皇帝遣官緻祭于故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薊遼總督洪承疇之靈前而告以文日:嗚呼!……’” 洪承疇實在聽不下去,忽然站了起來,向簾外吩咐:“送客!”說罷,他離開劉子政,走到一邊,背着手裝着觀看牆上字畫,不再回望劉子政。
仆人已經進來,向劉子政躬身說道:“請老爺上轎。
”劉子政忽然用悲憤的聲音琅琅背誦祭文,一面背誦,一面走出書房。
在洪承疇同劉子政會面的第二天上午,在刑部大堂上,第二次審訊崇祯太子案件。
這一次的主審官是刑部山東司主事錢鳳覽,浙江紹興人。
因他素有精明幹練之稱,所以滿洲尚書吳達海命他主審,一定要遵照攝政王的旨意,審出太子是假。
很多百姓聽說又要審訊太子,都擁擠到刑部大門外,由于門禁很嚴,不能進去。
但是百姓愈來愈多,驅趕不散,大家甯死也要知道太子的吉兇禍福。
有少數人和把門的禁卒熟識,也由于禁卒們同情太子,故意略微放松,能夠找機會溜進大門,越過儀門,遠遠地站到大堂對面。
滿洲尚書吳達海坐在上邊。
錢鳳覽坐在他右邊另一張桌子後面。
給太子一把小椅,坐在錢鳳覽的對面。
錢鳳覽先命将太子、常進節提上來,照例先問了姓名、年歲、籍貫,然後問道:“常進節,你怎麼知道這少年是明朝的太子?” 常進節回答說
這時他睜開眼睛,望一望火盆,拾起來一小塊熄滅的木炭,在被剃光的頭皮上一筆一筆地畫出來網巾的樣子,然後重新将帽子戴好。
劉子政問道:“先生身在囹圄,待死須臾,畫此何意?” “身為中國人,豈可束發不戴網巾?” 劉子政點點頭,正要接着說話,司獄長胡誠善走了進來。
當時刑部獄中共有六位司獄。
司獄長是正九品,其餘都是從九品。
他們雖然官級低微,但在獄四面前卻有無上的權勢,無人不害怕他們。
惟獨對于劉子政,他們另眼相看,十分尊敬。
這時隻見胡誠善面帶微笑,向劉子政拱手施禮,說道:“劉先生,果不出我所料,你的案子有轉機了。
”劉子政問:“此話怎講?” 胡誠善低聲說:“如今不瞞先生,台端①初入獄時,原要問斬。
不久上邊傳下話來,暗中将台端從大牢中提出,單獨移押小牢,以示優待。
後來風聞是内院大學士範大人和洪大人在攝政王面前替台端說了好話。
隻是上邊嚴禁洩露消息,所以隻是鄙人心中明白,不敢對台端言明。
如今洪大人差府中親信仆人送酒肴前來,豈不是要救先生出獄麼?” ①台端--舊時對人的敬稱。
劉子政原來也猜到會有此事,心中已有準備,聽了司獄長的話,冷冷一笑,說道: “我知道了。
洪府來的仆人何在?” 胡誠善走前一步,小聲說道:“洪府仆人,現在門外等候。
鄙人深知先生秉性耿直,一身俠骨義膽,對前朝忠貞不二。
值此天崩地陷之秋,惟求殺身成仁,無意偷生苟活;非如我輩,庸庸碌碌,為着升鬥微祿,蓄養妻子,誰坐天下就做誰的官職。
聽說先生在故鄉尚有老母,年近九十。
先生呀,你倘能不死,何不暫留人世,以待時機?”“時機”兩字,他說得非常輕微,顯然别有深意,接着又把聲音稍微放高一點,繼續說道,“對此我想了很久,所以囑咐洪府家人在門外稍候,親自來向先生通報。
務望台端虛與敷衍,萬萬不可峻拒。
先生,先生,事到如今,或生或死,決于此時” 劉子政點點頭說:“請你喚洪府家人進來!” 司獄長向外一招手,一個獄卒引洪府家人走了進來。
那家人捧着食盒,向劉子政屈膝行禮,說道: “小人是洪府家人,奉主人之命,特來向劉老爺敬送酒肴,恭請老爺曬納。
家主人說……” “莫慌。
你家主人是誰?你說的什麼洪府?” “家主人原為前朝薊遼總督,現為本朝内院大學士洪大人。
家主人今天才知道老爺身陷刑部獄中,十分關心,正在設法相救,盡快保釋老爺出獄。
現特命小人先送來小菜數樣,美酒一壺……” “莫慌,莫慌。
你說的這位洪大人可是福建的洪範九名承疇的麼?” “正是我家主人,與老爺曾經同在遼東甘苦共嘗,故舊情誼甚深。
洪大人本來說要親來獄中探視,隻因有重要公事要辦,不能分身……” 劉子政突然冷笑,向胡誠善說:“太子有人假冒,洪總督也有人假冒。
青天白日之下,成何世界!請替我趕出去!趕出去!” 司獄長說:“和尚,他的确是洪府家人,一點不假。
” 劉子政說:“兩年前洪大人已在沈陽絕食盡節,皇帝賜祭,萬古流芳,人人欽仰。
如今何處無恥之徒,借範九之名送來酒肴,意欲污我清白。
假的!假的!我決不收下,也不同來人說話!”随即冷笑一聲,閉起眼睛,更無一言。
胡誠善輕輕搖搖頭,無可奈何,回頭對洪府家人說:“和尚秉性固執,既然不肯遷就,你隻好将酒肴帶回,向洪大人如實回話。
” 午後,一乘小轎來到獄中,停在小院中間。
司獄長胡誠善帶着上午那個洪府家人進來,對劉子政說:“大學士洪大人請劉老爺去洪府叙話。
” 立即進來兩個獄卒,将和尚腳鐐打開。
和尚面帶冷笑,一言不發,進人轎中。
胡誠善在轎門邊小聲囑咐:“請和尚随和一點,但求早日獲釋,從此遁迹深山,莫管人間是非。
” 劉子政被擡到坐落在南鑼鼓巷的洪府。
大門仍然是原來的樣子,隻是官銜已經改變,顯得比前幾年更要威風。
小轎一直擡進儀門,進人二門落轎。
劉子政被請出轎來,有一個仆人在前邊引路,穿過一座月門,進人左邊小院,來到洪承疇的書房。
這小院,這書房,劉子政都記得清楚。
幾年前有幾次,洪承疇曾在這裡同他密談,商量出關援救錦州之事。
如今這裡的假山依舊,亭台樓閣依舊,氣氛可就大大地不同了。
隻見洪承疇穿着滿人的馬蹄袖衣服,戴着滿人的帽子,臉上刮得光光的,等候在階下。
他先向劉子政拱手施禮,劉子政沒有還禮,東張西望,旁若無人。
洪承疇一把拉住他的袍袖,說道:“子政,别來無恙?” 劉子政仍不說話,對着洪承疇呆呆地望了片刻。
洪承疇拉着他走進書房,請他坐下,又問道:“政翁,沒想到一别就是三年,這三年來人世滄桑,恍若隔世。
沒想到今日能夠在北京重晤,使承疇不勝感慨系之。
幸而故人步履甚健,目光炯炯如昔,使承疇深感欣慰。
” 劉子政東張西望,又對着洪承疇呆呆地望了一陣,仍不說話。
洪承疇覺得奇怪,又說道: “子政仁兄,今日見面,隻是叙故人之情,不談他事。
請仁兄不必如此。
倘仁兄心中有話要說,不妨開誠相見。
” 劉子政說:“我難道是在洪府的書房中麼?” 洪承疇笑着說:“子政,當我出關之前,曾在這裡同你深談數次。
不幸當日你的憂慮,果然言中。
” 劉子政說:“你是何人?難道我在做夢麼?難道我是看見了鬼魂麼?” 洪承疇想着劉子政身遭不幸,又在監獄裡邊受了折磨,可能神志有點失常,趕快勉強笑着說:“子政,你再仔細看一看。
你既不是做夢,也不是看見鬼魂。
坐在你面前的是你的故人洪承疇。
” 劉子政大吃一驚:“哎呀!我看見了鬼魂,果然是看見了鬼魂!” “子政,不是鬼魂,我就是洪承疇。
” “否!洪大人已經于崇祯十五年五月間在沈陽慷慨殉節,朝野盡知,豈能重回北京?” 洪承疇滿臉通紅,說道:“當時都哄傳承疇為國盡節,承疇其實沒死。
後因時勢變化,承疇又偷生下來,所以今天我又回到北京了。
” 劉子政說:“不然,不然。
洪大人确實盡節了,死在沈陽。
” “不,不,确實未死。
我就是洪承疇。
” “不然!當日洪大人殉節之後,朝野同悼,皇上親自撰寫祭文。
這祭文我可以從頭背到尾,一字不漏。
豈有皇蔔親自祭奠忠臣,而忠臣仍然偷生人間之理?” 洪承疇勉強說:“慚愧,慚愧!學生不知道尚有此事,确實我并沒有在沈陽盡節。
” “不然,不然,你是鬼魂。
洪大人盡節了。
當日明明皇上有祭文,祭文開始是這樣說的:‘維大明崇祯十五年五月,皇帝遣官緻祭于故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薊遼總督洪承疇之靈前而告以文日:嗚呼!……’” 洪承疇實在聽不下去,忽然站了起來,向簾外吩咐:“送客!”說罷,他離開劉子政,走到一邊,背着手裝着觀看牆上字畫,不再回望劉子政。
仆人已經進來,向劉子政躬身說道:“請老爺上轎。
”劉子政忽然用悲憤的聲音琅琅背誦祭文,一面背誦,一面走出書房。
在洪承疇同劉子政會面的第二天上午,在刑部大堂上,第二次審訊崇祯太子案件。
這一次的主審官是刑部山東司主事錢鳳覽,浙江紹興人。
因他素有精明幹練之稱,所以滿洲尚書吳達海命他主審,一定要遵照攝政王的旨意,審出太子是假。
很多百姓聽說又要審訊太子,都擁擠到刑部大門外,由于門禁很嚴,不能進去。
但是百姓愈來愈多,驅趕不散,大家甯死也要知道太子的吉兇禍福。
有少數人和把門的禁卒熟識,也由于禁卒們同情太子,故意略微放松,能夠找機會溜進大門,越過儀門,遠遠地站到大堂對面。
滿洲尚書吳達海坐在上邊。
錢鳳覽坐在他右邊另一張桌子後面。
給太子一把小椅,坐在錢鳳覽的對面。
錢鳳覽先命将太子、常進節提上來,照例先問了姓名、年歲、籍貫,然後問道:“常進節,你怎麼知道這少年是明朝的太子?” 常進節回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