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你三天之内辦好此事,不可拖延太久。
你下去吧。
” 洪承疇叩頭辭出。
這時明朝太子已被帶到攝政王府。
多爾表同範文程、吳達海匆匆地商量片刻,随即命人将朱慈-帶進來。
朱慈-一到攝政工府就下定一個決心:“甯死不辱”。
當他被帶進大廳後,看見上邊正中坐着一位滿洲頭子,猜想着必是攝政王多爾衮了,于是作了一揖,站在離多爾衮前邊約一丈遠的地方,一言不發。
旁邊有人催他趕快跪下,他置之不理。
連催三次,他仍然置之不理。
多爾衮對旁邊人說:“讓他坐下吧。
” 于是有人拉了一把椅子,讓朱慈-坐下。
範文程擔任訊問,從頭到尾将已經問過的話重新審問了一遍。
當問到太子被捕的經過時,多爾衮忍耐不住,親自問道:“你住在常進節家中,本來隐藏得很機密,無人知曉,為什麼要到周奎府上去?” 太子回答說:“後來常進節告訴我,公主并沒有死,仍在嘉定侯府中。
我想到如今兄妹都在難中,很想同她見上一面。
” 多爾衮問:“那麼你一個人就去了嗎?誰送你去的?” 太子接着說:“一天黃昏,我叫常進節送我到嘉定候府門前。
我自己進去,對守門的家人說:我要見見公主。
守門人不肯傳報,問我系何人。
我悄悄告他說:‘我是前朝太子,公主的哥哥,特意前來見見公主,你們千萬不要露了風聲。
’他們聽了,趕快禀報周奎。
周奎把我悄悄地引進内宅。
周奎夫人是見過我的,出來同我相認,哭了起來。
夫婦兩個都跪下去,對我行了君臣之禮,然後引我見了公主。
” 多爾衮問:“公主認你是他的哥哥麼?” 太子回答說:“我們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妹,豈有不認之理?我同公主相對痛哭。
我将被闖賊帶往山海關的情形以及後來輾轉隐藏的經過,都對公主說了。
公主說:‘你千萬要隐藏好,不可大意。
嘉定侯府不是久留之地,你吃過飯就趕快走吧。
’周奎留我吃了晚飯。
我便在三更時候,看路上人稀,離開了嘉定侯府,回到常進節家中。
過了幾天,我又去看公主。
公主見我身上衣服單薄,送給我一件舊的錦袍,悄悄地囑咐我小心,不要再來了。
我們又痛哭起來。
我沒有多留,趕快回到常進節的家中。
” 多爾衮問道:“聽說你去了三次。
後來為什麼又去了?” 太子說:“我父母雙雙殉國,兩個兄弟不知死活,看來都會死在亂軍之中。
如今隻剩下我和公主兄妹兩人,我實在很想再看看她,所以十九日那天,我忍耐不住,又去嘉定侯府看公主,在侯府中住了兩天。
到二十一日,也就是前天晚上,被周奎的侄兒周揮知道了。
”說到這裡,太子忽然憤激起來,眼中充滿淚水,聲音打顫,繼續說道,“周铎隻顧保他一家富貴,不想他家的富貴全靠我家賞賜。
他竟然勸說周奎,将我獻出。
周奎當時不肯。
可是周鋒已經暗中禀報了刑部,同時命仆人将我推出周府大門以外。
我責備他不顧我朱家對他周家的洪恩,做此不忠不義之事。
他就對我拳打腳踢,硬将我推到街上。
我沒有辦法,隻好趕快逃走。
亡國太子,隻能如此。
我隻想死了之後,上訴天帝,給他治罪。
” 多爾衮問道:“你到了街上就被巡夜的兵丁捕獲了嗎?” 朱慈-點點頭,沒有做聲。
吳達海對多爾衮說道:“刑部當時已經接到周鋒的禀報,派兵在周府左近等候,所以很快就将他捉拿到了。
” 多爾表對朱慈-說:“我看你并非真的明朝太子。
一定是有人給你出主意,叫你冒充太子,好得到我朝的恩養,享受終身富貴。
你老實供出:是什麼人給你出的主意?” 朱慈-憤慨地突然站起來.大聲說道:“我确是明朝太子。
事到如今,或生或死,全在你們手中。
你說真就是真,你說假就是假,我自己何必再辯” 多爾衮無話可說,吩咐吳達海:“暫且将他下到刑部獄中,繼續審訊。
押下去吧。
” 朱慈-被帶了下去。
多爾衮向範文程問道:“看來太子是假,如何處置才好?” 範文程說:“一定要處置得使天下心服。
如今我們剛剛進人中原,處處都在作戰,不可激起漢人的仇恨。
明朝雖然無道,但畢竟坐了将近三百年的江山,崇祯也沒有失德,人心不忘舊主。
所以将太子養起來也好。
縱然不将他養起來,也須使天下百姓知道太子是假冒,并非崇祯的兒子。
” 多爾衮點點頭:“好,須要多找證據,審問出太子是假冒才行。
你們回去吧,讓我再想一想。
” 範文程、吳達海叩頭辭出。
多爾衮獨自又坐了一陣,心裡自問:殺呢,還是不殺? 劉子政從肮髒擁擠的大年中被提出來,改換到單獨的小牢房中關押後,生活頗受優待。
腳鐐換成了比較輕的,飲食方面也給他特别照顧。
他已經是出家之人,吃的是素食,但素食做得都很合口。
他完全沒有想到這是洪承疇的吩咐,而司獄長也不向他透露真情。
盡管如此,劉子政心中明白,這是清朝有意對他特别優待,以便勸他降順,他心中暗暗冷笑:你們看錯人了! 前幾天,小監獄中又來了一個人。
此人約有四十多歲,态度十分倔強,對一切人都很冷漠,不肯多說一句話。
他來之前,獄卒已經告訴劉子政,說這個人是在太原附近抓到的,原來下在太原獄中,準備殺掉。
忽接多爾衮的令旨,命将此人押解來京。
多爾衮原想使此人說出真實姓名,逼令投降。
可是經過幾次審訊,這個人始終對自己的姓名和身世不吐一字。
刑部疑惑他是前朝的大官,也說不定是明朝的宗室。
曾經用過一次刑,仍不肯吐出一字。
後來幾經查訪,知道他是投降了李自成的舉人,被李自成封官任職。
李自成破太原後,命他任太原府府尹,協助陳永福守太原。
太原失守之後,相傳他被清兵殺了,實際殺的是另外一個人。
他并沒有死,逃在榆次縣的鄉間,又被清兵提到。
可是人家問他是不是李自成放的太原府尹韓某,他隻是冷笑,閉目不答。
現在暫時将他從大牢中提出來,押在小監獄中,等候發落。
他進來以後,劉子政對他打量片刻,看見他雖然受刑很重,但是雙目炯炯有神,器宇不凡,流露出甯死不屈的神情。
這種氣概使劉子政不覺肅然起敬。
本來他覺得一個明朝的舉人竟然“從賊”,大逆不道,心中十分輕視。
現在一見之下改變了看法,想着自己不肯降清,這個姓韓的也不肯降清,說明很有骨氣。
他向新來的難友問道: “先生尊姓?” “無姓。
” “何名?” “無名。
” 劉子政歎口氣說:“人非生于空桑①,既秉父母遺體,豈無姓名乎?” ①空桑--相傳伊尹生于空桑。
空桑原是地名,但後人誤解為空了的桑樹。
此處按照誤解的意思使用。
“國亡家破,留姓名更有何用?” 劉子政更加肅然起敬,接着問道:“先生從何處來?” “自中國來。
” 劉子政不覺熱淚盈眶,心中猛然酸痛。
默然片刻,忍不住突然問道: “太子的事,先生以為真假?” “終歸一死,何論真假?” 劉子政點點頭,不再問話。
這位不肯吐出姓名的人,閉目養神。
兩天來,崇祯太子案哄動了京城,也傳入刑部獄中。
劉子政在獄吏中頗受尊敬,關于太子的事,獄吏都向他詳細說明。
外邊如何議論,也随時告訴他。
劉子政心中非常焦急,他本來是為救太子來到北京,被捕之後,他想,隻要太子仍在,遲早會逃往南方,沒有想到竟會被清兵捕獲,押進刑部大牢。
他連看一眼太子都不可能,救太子的事成為泡影。
他很想同他的黨羽們聯系,設法救太子的性命,可是他聽說一部分黨羽已被順天府抓到,下在順天府獄中。
另外還有個最親密的同黨,他又不敢随便托人傳遞消息,怕的是萬一消息走漏,同黨也會被捕。
所以自從太子的消息傳到小監獄中,他日夜愁思,毫無辦法。
常常連飯也吃不下去,心中自問道:“怎麼好呢?” 他又望了陌生人一眼,忽然,那人做出一個奇怪的舉動,使他不由得吃驚。
原來,這陌生人在山西榆次縣境内被抓到以後,就強迫他按照清朝的風俗剃光了周圍的頭發,将頭上護發的網巾也扔了。
來到刑部大牢之後,又被獄中的剃頭匠把周圍
你下去吧。
” 洪承疇叩頭辭出。
這時明朝太子已被帶到攝政王府。
多爾表同範文程、吳達海匆匆地商量片刻,随即命人将朱慈-帶進來。
朱慈-一到攝政工府就下定一個決心:“甯死不辱”。
當他被帶進大廳後,看見上邊正中坐着一位滿洲頭子,猜想着必是攝政王多爾衮了,于是作了一揖,站在離多爾衮前邊約一丈遠的地方,一言不發。
旁邊有人催他趕快跪下,他置之不理。
連催三次,他仍然置之不理。
多爾衮對旁邊人說:“讓他坐下吧。
” 于是有人拉了一把椅子,讓朱慈-坐下。
範文程擔任訊問,從頭到尾将已經問過的話重新審問了一遍。
當問到太子被捕的經過時,多爾衮忍耐不住,親自問道:“你住在常進節家中,本來隐藏得很機密,無人知曉,為什麼要到周奎府上去?” 太子回答說:“後來常進節告訴我,公主并沒有死,仍在嘉定侯府中。
我想到如今兄妹都在難中,很想同她見上一面。
” 多爾衮問:“那麼你一個人就去了嗎?誰送你去的?” 太子接着說:“一天黃昏,我叫常進節送我到嘉定候府門前。
我自己進去,對守門的家人說:我要見見公主。
守門人不肯傳報,問我系何人。
我悄悄告他說:‘我是前朝太子,公主的哥哥,特意前來見見公主,你們千萬不要露了風聲。
’他們聽了,趕快禀報周奎。
周奎把我悄悄地引進内宅。
周奎夫人是見過我的,出來同我相認,哭了起來。
夫婦兩個都跪下去,對我行了君臣之禮,然後引我見了公主。
” 多爾衮問:“公主認你是他的哥哥麼?” 太子回答說:“我們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妹,豈有不認之理?我同公主相對痛哭。
我将被闖賊帶往山海關的情形以及後來輾轉隐藏的經過,都對公主說了。
公主說:‘你千萬要隐藏好,不可大意。
嘉定侯府不是久留之地,你吃過飯就趕快走吧。
’周奎留我吃了晚飯。
我便在三更時候,看路上人稀,離開了嘉定侯府,回到常進節家中。
過了幾天,我又去看公主。
公主見我身上衣服單薄,送給我一件舊的錦袍,悄悄地囑咐我小心,不要再來了。
我們又痛哭起來。
我沒有多留,趕快回到常進節的家中。
” 多爾衮問道:“聽說你去了三次。
後來為什麼又去了?” 太子說:“我父母雙雙殉國,兩個兄弟不知死活,看來都會死在亂軍之中。
如今隻剩下我和公主兄妹兩人,我實在很想再看看她,所以十九日那天,我忍耐不住,又去嘉定侯府看公主,在侯府中住了兩天。
到二十一日,也就是前天晚上,被周奎的侄兒周揮知道了。
”說到這裡,太子忽然憤激起來,眼中充滿淚水,聲音打顫,繼續說道,“周铎隻顧保他一家富貴,不想他家的富貴全靠我家賞賜。
他竟然勸說周奎,将我獻出。
周奎當時不肯。
可是周鋒已經暗中禀報了刑部,同時命仆人将我推出周府大門以外。
我責備他不顧我朱家對他周家的洪恩,做此不忠不義之事。
他就對我拳打腳踢,硬将我推到街上。
我沒有辦法,隻好趕快逃走。
亡國太子,隻能如此。
我隻想死了之後,上訴天帝,給他治罪。
” 多爾衮問道:“你到了街上就被巡夜的兵丁捕獲了嗎?” 朱慈-點點頭,沒有做聲。
吳達海對多爾衮說道:“刑部當時已經接到周鋒的禀報,派兵在周府左近等候,所以很快就将他捉拿到了。
” 多爾表對朱慈-說:“我看你并非真的明朝太子。
一定是有人給你出主意,叫你冒充太子,好得到我朝的恩養,享受終身富貴。
你老實供出:是什麼人給你出的主意?” 朱慈-憤慨地突然站起來.大聲說道:“我确是明朝太子。
事到如今,或生或死,全在你們手中。
你說真就是真,你說假就是假,我自己何必再辯” 多爾衮無話可說,吩咐吳達海:“暫且将他下到刑部獄中,繼續審訊。
押下去吧。
” 朱慈-被帶了下去。
多爾衮向範文程問道:“看來太子是假,如何處置才好?” 範文程說:“一定要處置得使天下心服。
如今我們剛剛進人中原,處處都在作戰,不可激起漢人的仇恨。
明朝雖然無道,但畢竟坐了将近三百年的江山,崇祯也沒有失德,人心不忘舊主。
所以将太子養起來也好。
縱然不将他養起來,也須使天下百姓知道太子是假冒,并非崇祯的兒子。
” 多爾衮點點頭:“好,須要多找證據,審問出太子是假冒才行。
你們回去吧,讓我再想一想。
” 範文程、吳達海叩頭辭出。
多爾衮獨自又坐了一陣,心裡自問:殺呢,還是不殺? 劉子政從肮髒擁擠的大年中被提出來,改換到單獨的小牢房中關押後,生活頗受優待。
腳鐐換成了比較輕的,飲食方面也給他特别照顧。
他已經是出家之人,吃的是素食,但素食做得都很合口。
他完全沒有想到這是洪承疇的吩咐,而司獄長也不向他透露真情。
盡管如此,劉子政心中明白,這是清朝有意對他特别優待,以便勸他降順,他心中暗暗冷笑:你們看錯人了! 前幾天,小監獄中又來了一個人。
此人約有四十多歲,态度十分倔強,對一切人都很冷漠,不肯多說一句話。
他來之前,獄卒已經告訴劉子政,說這個人是在太原附近抓到的,原來下在太原獄中,準備殺掉。
忽接多爾衮的令旨,命将此人押解來京。
多爾衮原想使此人說出真實姓名,逼令投降。
可是經過幾次審訊,這個人始終對自己的姓名和身世不吐一字。
刑部疑惑他是前朝的大官,也說不定是明朝的宗室。
曾經用過一次刑,仍不肯吐出一字。
後來幾經查訪,知道他是投降了李自成的舉人,被李自成封官任職。
李自成破太原後,命他任太原府府尹,協助陳永福守太原。
太原失守之後,相傳他被清兵殺了,實際殺的是另外一個人。
他并沒有死,逃在榆次縣的鄉間,又被清兵提到。
可是人家問他是不是李自成放的太原府尹韓某,他隻是冷笑,閉目不答。
現在暫時将他從大牢中提出來,押在小監獄中,等候發落。
他進來以後,劉子政對他打量片刻,看見他雖然受刑很重,但是雙目炯炯有神,器宇不凡,流露出甯死不屈的神情。
這種氣概使劉子政不覺肅然起敬。
本來他覺得一個明朝的舉人竟然“從賊”,大逆不道,心中十分輕視。
現在一見之下改變了看法,想着自己不肯降清,這個姓韓的也不肯降清,說明很有骨氣。
他向新來的難友問道: “先生尊姓?” “無姓。
” “何名?” “無名。
” 劉子政歎口氣說:“人非生于空桑①,既秉父母遺體,豈無姓名乎?” ①空桑--相傳伊尹生于空桑。
空桑原是地名,但後人誤解為空了的桑樹。
此處按照誤解的意思使用。
“國亡家破,留姓名更有何用?” 劉子政更加肅然起敬,接着問道:“先生從何處來?” “自中國來。
” 劉子政不覺熱淚盈眶,心中猛然酸痛。
默然片刻,忍不住突然問道: “太子的事,先生以為真假?” “終歸一死,何論真假?” 劉子政點點頭,不再問話。
這位不肯吐出姓名的人,閉目養神。
兩天來,崇祯太子案哄動了京城,也傳入刑部獄中。
劉子政在獄吏中頗受尊敬,關于太子的事,獄吏都向他詳細說明。
外邊如何議論,也随時告訴他。
劉子政心中非常焦急,他本來是為救太子來到北京,被捕之後,他想,隻要太子仍在,遲早會逃往南方,沒有想到竟會被清兵捕獲,押進刑部大牢。
他連看一眼太子都不可能,救太子的事成為泡影。
他很想同他的黨羽們聯系,設法救太子的性命,可是他聽說一部分黨羽已被順天府抓到,下在順天府獄中。
另外還有個最親密的同黨,他又不敢随便托人傳遞消息,怕的是萬一消息走漏,同黨也會被捕。
所以自從太子的消息傳到小監獄中,他日夜愁思,毫無辦法。
常常連飯也吃不下去,心中自問道:“怎麼好呢?” 他又望了陌生人一眼,忽然,那人做出一個奇怪的舉動,使他不由得吃驚。
原來,這陌生人在山西榆次縣境内被抓到以後,就強迫他按照清朝的風俗剃光了周圍的頭發,将頭上護發的網巾也扔了。
來到刑部大牢之後,又被獄中的剃頭匠把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