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頌德,廟号就是把死者的神主放在宗廟裡邊,給定個稱号。
這一切事兒是那樣的講究,那樣的複雜,使多爾哀大大地長了見識。
他現在更加明白,靠兵馬可以占領燕京,統一中原,可是要長久占領中國,治理天下,光靠他在滿洲習慣了的那一套就不行了,需要趕快把漢人的這一套本領統統拿過來。
一切該準備的事兒準備好了,九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多爾衮率領清王、貝勒、貝子、公、滿漢文武官員上了一通表,内有這樣幾句話: 恭維皇帝陛下,上天眷佑,入定中原。
今四海歸心,萬方仰化,伏望即登大寶,以慰臣民。
就在同一天,一群随從人關的滿漢大臣和以大學士馮铨為首的一群新投降的漢大臣也要求福臨“俯察民心,仰承天意,敬登大寶”。
順治小皇帝單對攝政王的奏疏下了聖旨,寫道: 覽王奏,俱系忠君愛國,情意笃摯。
恭率文武群臣,勸登大寶,尤見中外用心,共相擁戴。
特允所請,定于十月初一日即位,用慰王等廓清敉甯之意。
當然,小順治并不懂得這些中國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可是滿洲話他是能夠大體清楚的,所以拟定的批示遞進他住的宮中,有人替他講解,然後照例用了望,發出來,事情就算完了。
一應登極儀注,由熟悉典章制度的新降漢大臣馮铨等參考故例,協助禮部和鴻胪寺拟定,禀啟攝政王核準。
多爾衮是這一幕戲劇的總導演,使一切準備工作都有條不紊地進行得非常認真、仔細。
到了十月初一日,順治作為全中國的皇帝,也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在北京登極的這一幕戲進人高潮。
天剛黎明,小皇帝出宮,上辇,親王以下文武百官扈從,鹵簿前導,出了大清門。
路上不停地奏樂。
所有的街面都鋪了黃沙,所有的門戶都關閉起來了,隻在臨街的門前擺設香案,香案上放着牌位,上寫着:“順治皇帝萬歲!萬萬歲!”也有的寫着:“大清皇帝萬歲!萬萬歲!” 來到天壇,舉行祭天。
這是一套十分繁雜的禮儀,福臨在宮中雖然演習了多次,總是記不清楚。
起初演習的時候,他又害怕,又感到新鮮有趣,不時發笑。
母親嚴厲地責備他,他才不敢再笑。
今天他被攙扶着上到那一座圓形的建築物上,按照贊禮官的唱贊,忽而跪下,忽而叩頭,忽而上香,忽而站起,忽而又脆,又起身,又叩頭……連跪了四次,叩了四次頭。
接着還有什麼獻玉帛,獻爵,他都在樂聲中做了。
那一個贊禮官說的話,他并不很清楚,好在身邊還有個官,小聲用滿洲話告訴他該怎麼做,他就怎麼做。
獻爵的時候,他跪下去,從跪在左邊的一個官員的手中接過來一個形狀古怪的大酒杯,大概是金的,沉甸甸的,裡邊倒了半杯酒,他在迷亂中看不清楚,好像是琥珀色的。
他用雙手舉一舉,深怕把酒灑到地下,趕緊把爵交給跪在左邊地上的那個官兒,替他放在案上。
随後他聽見贊禮官喊了一句話,又聽不懂,另一個官兒小聲向他說明白。
他站起來跟着贊禮官來到讀祝文的地方。
樂聲止了,小皇帝在青緞墊子上跪下,所有文武官員們都在他的背後跪下。
有一個官員代他讀了祭告天地的祝文。
他一句也聽不懂,隻覺得沒有趣味,盼望趕快辦完這件事,回宮玩耍。
讀畢祭文,小皇帝又行了一跪一叩頭禮,衆文武官員也跟着行和。
贊和官高聲叫道: “複位!” 小皇帝回到原處。
樂聲止了。
他以為該回宮了,望一望左右大臣,正想問一句,沒想到又有什麼人高聲叫道:“行亞獻禮!” 于是将剛才獻玉帛、獻爵那些事從頭又來了一遍。
他心中說:“真沒趣,該完了吧!”可是又有人高聲叫道:“行終獻禮!” 照例行了第三遍禮,小皇帝真是厭煩透了,幸好贊禮官叫出:“撤馔!” 于是執事官在樂聲中将祭案上的供飨撤了下去。
樂聲又止了。
贊禮官又叫了一聲: “送神!” 于是送神的樂聲由遠而起,小皇帝按照贊禮官的引贊行了四跪四叩頭禮,文武百官也随着行禮,樂聲終于又止了。
贊禮官又一聲高叫,執事官将視文、祭帛、各種祭物捧到燎所,小皇帝退到拜位的東邊立定。
當祝帛從他的面前捧過時,有一個侍臣用滿洲話提醒他鞠躬,他便躬下身子。
随着贊禮官的鳴贊,他由贊禮官引着在樂聲中走到燎所,親自看着焚燒祝帛,澆上一杯酒。
贊禮官高聲叫道: “禮畢!” 贊禮官引導小皇帝走到更衣的地方,他暗中松了一口氣,心裡說: “我的媽,可快完了,快回官了!” 更衣的地方有四個宮女在等着他。
一個從盛京帶來的宮女向他跪下,用滿洲話問他要不要小便。
他很疲倦,被長時間複雜的、使他莫名其妙的禮儀弄得無情無結,對這個宮女冷漠地搖搖頭。
從黎明前起床,母親就不要他喝一口茶水。
兩次拉着他的手,含着激動的眼淚,低聲囑咐他: “福臨,我的好孩子,我的小憨王,你從今日起就是全中國的大皇帝了,一定得在行禮時留心點,不要出了差錯,讓群臣在心中笑你。
上次在通州,臨去帳殿受攝政王和群臣朝拜時候,忽然想起撒尿,多不好啊!今日你出宮時把肚子空幹淨,從上辇到回宮,得半天時光。
你要時時記着,你是中國萬民之主,是咱大清朝在北京的開國皇帝啊!” 母親眼中的淚光,臉上的嚴肅神情,以及她的微微打顫的聲音,在福臨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當宮女小聲問他要不要小解的時候,他雖然動了小便的念頭,卻搖搖頭,決定忍耐着趕快乘辇回宮。
于是宮女們替他脫下專為祭祖穿戴的青色皇冠、龍袍。
朝靴,換上一身黃色朝服,甚至連胸前的朝珠也換了。
贊禮官引他到圜丘的南端,升人禦座,面向正南。
當他更衣的時候,諸王、貝勒、貝子、公、文武群臣都已下了圜丘,在南邊的階下待立。
贊禮官贊呼衆臣排班。
大學士剛林從東班走出,登上台階,跪在正中,面向皇帝。
學士詹霸從案上捧起皇帝的玉玺交給剛林。
剛林捧起玉玺,聲音琅琅地奏道: “皇上已登大寶,諸文武群臣不勝歡汴!” 這是事先背熟的一句話,反正是應行的頌辭,也沒有對皇上用滿洲話作翻譯。
剛林将玉玺交給詹霸,詹霸捧放在案上。
剛林起身退下。
随即贊禮官贊呼百官行三跪九叩頭劄,然後小皇帝起身。
百官俯首躬身,等候皇上從他們面前走過。
小皇帝在圜丘下邊上辇,鹵簿前導,奏樂,進了正陽門,大清門,又進了承天門和午門。
鹵簿都停在午門内的金水橋南邊,樂隊停留在皇極門的丹埠下邊,用辇将福臨擡進了武英殿的後宮。
他奔到母親身邊。
聖母皇太後已經得到飛騎禀報,知道郊天大典舉行得很順利,一切行禮如儀,沒有出差錯。
她的心中很高興,趕快命宮女服侍小皇帝解了小溲,給他端來一杯酸奶酪、一盤點心。
過了一陣,福臨又乘辇出了後宮,到皇極殿前面的丹壤上下辇,升人禦座。
原來随皇帝去圜丘祭告天地的諸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臣,或騎馬或坐轎,已經急匆匆地趕了回來,按照班次,在皇極門階下肅立等候。
當小皇帝來到時,大家都趕快跪下。
等他升人禦座之後,衆人才站立起來。
階下三聲靜鞭響過後,首先是内院、都察院、鴻胪寺官員在階上行三跪九叩頭禮。
然後贊禮官贊呼排班,衆人在丹墀下邊一起跪下。
贊禮官贊呼讀賀表,有一位鴻胪寺官員從階東邊的案子上捧起來諸王賀登極的表文,小心地捧到皇帝面前,朗聲誦讀。
讀畢賀表,諸王、百官行三跪九叩頭禮,然後退回班中。
又是靜鞭三響,小皇帝乘辇還宮。
福臨被大半日的繁雜禮儀拘束得不能自由,更不能暢快玩耍。
一回武英殿後院宮中,下了龍辇,又輕松,又快活,笑着,蹦着,往母親的面前跑去。
聖母皇太後也高興非常,命宮女們趕快替他更換衣服。
他向太後問道: “母後,這登極的事兒可完了麼?” 小博爾濟吉特氏笑着說:“你可是不耐煩了?還有大大的事兒在後頭呢?”随即她收斂了笑容,用嚴肅的眼神望着兒子,又說:“打江山很不容易,你以為這天下就坐穩了?要學着操心!” 福臨莫名其妙地注視着母後的眼睛,卻不敢多問。
母後接着說:“崇祯的太子還沒有找到,說不定就躲藏在北京城内。
流賊李自成的兵力還不小,要消滅他也不容易,需要打幾次惡仗。
明朝在江南又立了一個皇帝,與我們北京的大清朝作對。
兒呀,你太小,什麼心也不會操!” “母後,崇祯的太子在哪兒?比我大麼?” “他比你大,已經十六歲了。
近幾日順天府捉拿到一個從五台山來的和尚,原名不空,崇祯亡國後他改名大悲。
如今将他下在刑部獄中,還沒有問出詳細口供,可是已經查出來他原名劉子政,特意從五台山來救崇祯太子的。
這是一件大案,攝政王十分放心不下。
好在已經提到劉子政,這案子背後的真情實況,很快就會水落石出了。
” “母後,捉到崇祯太子要殺麼?” “唉,傻話!自古争天下都是一樣,還能不殺?” “這個來救崇祯太子的和尚也要殺麼?” 小博爾濟吉特氏無心回答,吩咐宮女們伺候皇上往禦花園中玩耍。
她一個人留在暖閣中,低頭沉思,不覺在心中歎道:“崇祯亡國後,明朝的文武官員紛紛投我大清,想不到還有劉子政這樣的忠臣!”
這一切事兒是那樣的講究,那樣的複雜,使多爾哀大大地長了見識。
他現在更加明白,靠兵馬可以占領燕京,統一中原,可是要長久占領中國,治理天下,光靠他在滿洲習慣了的那一套就不行了,需要趕快把漢人的這一套本領統統拿過來。
一切該準備的事兒準備好了,九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多爾衮率領清王、貝勒、貝子、公、滿漢文武官員上了一通表,内有這樣幾句話: 恭維皇帝陛下,上天眷佑,入定中原。
今四海歸心,萬方仰化,伏望即登大寶,以慰臣民。
就在同一天,一群随從人關的滿漢大臣和以大學士馮铨為首的一群新投降的漢大臣也要求福臨“俯察民心,仰承天意,敬登大寶”。
順治小皇帝單對攝政王的奏疏下了聖旨,寫道: 覽王奏,俱系忠君愛國,情意笃摯。
恭率文武群臣,勸登大寶,尤見中外用心,共相擁戴。
特允所請,定于十月初一日即位,用慰王等廓清敉甯之意。
當然,小順治并不懂得這些中國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可是滿洲話他是能夠大體清楚的,所以拟定的批示遞進他住的宮中,有人替他講解,然後照例用了望,發出來,事情就算完了。
一應登極儀注,由熟悉典章制度的新降漢大臣馮铨等參考故例,協助禮部和鴻胪寺拟定,禀啟攝政王核準。
多爾衮是這一幕戲劇的總導演,使一切準備工作都有條不紊地進行得非常認真、仔細。
到了十月初一日,順治作為全中國的皇帝,也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在北京登極的這一幕戲進人高潮。
天剛黎明,小皇帝出宮,上辇,親王以下文武百官扈從,鹵簿前導,出了大清門。
路上不停地奏樂。
所有的街面都鋪了黃沙,所有的門戶都關閉起來了,隻在臨街的門前擺設香案,香案上放着牌位,上寫着:“順治皇帝萬歲!萬萬歲!”也有的寫着:“大清皇帝萬歲!萬萬歲!” 來到天壇,舉行祭天。
這是一套十分繁雜的禮儀,福臨在宮中雖然演習了多次,總是記不清楚。
起初演習的時候,他又害怕,又感到新鮮有趣,不時發笑。
母親嚴厲地責備他,他才不敢再笑。
今天他被攙扶着上到那一座圓形的建築物上,按照贊禮官的唱贊,忽而跪下,忽而叩頭,忽而上香,忽而站起,忽而又脆,又起身,又叩頭……連跪了四次,叩了四次頭。
接着還有什麼獻玉帛,獻爵,他都在樂聲中做了。
那一個贊禮官說的話,他并不很清楚,好在身邊還有個官,小聲用滿洲話告訴他該怎麼做,他就怎麼做。
獻爵的時候,他跪下去,從跪在左邊的一個官員的手中接過來一個形狀古怪的大酒杯,大概是金的,沉甸甸的,裡邊倒了半杯酒,他在迷亂中看不清楚,好像是琥珀色的。
他用雙手舉一舉,深怕把酒灑到地下,趕緊把爵交給跪在左邊地上的那個官兒,替他放在案上。
随後他聽見贊禮官喊了一句話,又聽不懂,另一個官兒小聲向他說明白。
他站起來跟着贊禮官來到讀祝文的地方。
樂聲止了,小皇帝在青緞墊子上跪下,所有文武官員們都在他的背後跪下。
有一個官員代他讀了祭告天地的祝文。
他一句也聽不懂,隻覺得沒有趣味,盼望趕快辦完這件事,回宮玩耍。
讀畢祭文,小皇帝又行了一跪一叩頭禮,衆文武官員也跟着行和。
贊和官高聲叫道: “複位!” 小皇帝回到原處。
樂聲止了。
他以為該回宮了,望一望左右大臣,正想問一句,沒想到又有什麼人高聲叫道:“行亞獻禮!” 于是将剛才獻玉帛、獻爵那些事從頭又來了一遍。
他心中說:“真沒趣,該完了吧!”可是又有人高聲叫道:“行終獻禮!” 照例行了第三遍禮,小皇帝真是厭煩透了,幸好贊禮官叫出:“撤馔!” 于是執事官在樂聲中将祭案上的供飨撤了下去。
樂聲又止了。
贊禮官又叫了一聲: “送神!” 于是送神的樂聲由遠而起,小皇帝按照贊禮官的引贊行了四跪四叩頭禮,文武百官也随着行禮,樂聲終于又止了。
贊禮官又一聲高叫,執事官将視文、祭帛、各種祭物捧到燎所,小皇帝退到拜位的東邊立定。
當祝帛從他的面前捧過時,有一個侍臣用滿洲話提醒他鞠躬,他便躬下身子。
随着贊禮官的鳴贊,他由贊禮官引着在樂聲中走到燎所,親自看着焚燒祝帛,澆上一杯酒。
贊禮官高聲叫道: “禮畢!” 贊禮官引導小皇帝走到更衣的地方,他暗中松了一口氣,心裡說: “我的媽,可快完了,快回官了!” 更衣的地方有四個宮女在等着他。
一個從盛京帶來的宮女向他跪下,用滿洲話問他要不要小便。
他很疲倦,被長時間複雜的、使他莫名其妙的禮儀弄得無情無結,對這個宮女冷漠地搖搖頭。
從黎明前起床,母親就不要他喝一口茶水。
兩次拉着他的手,含着激動的眼淚,低聲囑咐他: “福臨,我的好孩子,我的小憨王,你從今日起就是全中國的大皇帝了,一定得在行禮時留心點,不要出了差錯,讓群臣在心中笑你。
上次在通州,臨去帳殿受攝政王和群臣朝拜時候,忽然想起撒尿,多不好啊!今日你出宮時把肚子空幹淨,從上辇到回宮,得半天時光。
你要時時記着,你是中國萬民之主,是咱大清朝在北京的開國皇帝啊!” 母親眼中的淚光,臉上的嚴肅神情,以及她的微微打顫的聲音,在福臨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當宮女小聲問他要不要小解的時候,他雖然動了小便的念頭,卻搖搖頭,決定忍耐着趕快乘辇回宮。
于是宮女們替他脫下專為祭祖穿戴的青色皇冠、龍袍。
朝靴,換上一身黃色朝服,甚至連胸前的朝珠也換了。
贊禮官引他到圜丘的南端,升人禦座,面向正南。
當他更衣的時候,諸王、貝勒、貝子、公、文武群臣都已下了圜丘,在南邊的階下待立。
贊禮官贊呼衆臣排班。
大學士剛林從東班走出,登上台階,跪在正中,面向皇帝。
學士詹霸從案上捧起皇帝的玉玺交給剛林。
剛林捧起玉玺,聲音琅琅地奏道: “皇上已登大寶,諸文武群臣不勝歡汴!” 這是事先背熟的一句話,反正是應行的頌辭,也沒有對皇上用滿洲話作翻譯。
剛林将玉玺交給詹霸,詹霸捧放在案上。
剛林起身退下。
随即贊禮官贊呼百官行三跪九叩頭劄,然後小皇帝起身。
百官俯首躬身,等候皇上從他們面前走過。
小皇帝在圜丘下邊上辇,鹵簿前導,奏樂,進了正陽門,大清門,又進了承天門和午門。
鹵簿都停在午門内的金水橋南邊,樂隊停留在皇極門的丹埠下邊,用辇将福臨擡進了武英殿的後宮。
他奔到母親身邊。
聖母皇太後已經得到飛騎禀報,知道郊天大典舉行得很順利,一切行禮如儀,沒有出差錯。
她的心中很高興,趕快命宮女服侍小皇帝解了小溲,給他端來一杯酸奶酪、一盤點心。
過了一陣,福臨又乘辇出了後宮,到皇極殿前面的丹壤上下辇,升人禦座。
原來随皇帝去圜丘祭告天地的諸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臣,或騎馬或坐轎,已經急匆匆地趕了回來,按照班次,在皇極門階下肅立等候。
當小皇帝來到時,大家都趕快跪下。
等他升人禦座之後,衆人才站立起來。
階下三聲靜鞭響過後,首先是内院、都察院、鴻胪寺官員在階上行三跪九叩頭禮。
然後贊禮官贊呼排班,衆人在丹墀下邊一起跪下。
贊禮官贊呼讀賀表,有一位鴻胪寺官員從階東邊的案子上捧起來諸王賀登極的表文,小心地捧到皇帝面前,朗聲誦讀。
讀畢賀表,諸王、百官行三跪九叩頭禮,然後退回班中。
又是靜鞭三響,小皇帝乘辇還宮。
福臨被大半日的繁雜禮儀拘束得不能自由,更不能暢快玩耍。
一回武英殿後院宮中,下了龍辇,又輕松,又快活,笑着,蹦着,往母親的面前跑去。
聖母皇太後也高興非常,命宮女們趕快替他更換衣服。
他向太後問道: “母後,這登極的事兒可完了麼?” 小博爾濟吉特氏笑着說:“你可是不耐煩了?還有大大的事兒在後頭呢?”随即她收斂了笑容,用嚴肅的眼神望着兒子,又說:“打江山很不容易,你以為這天下就坐穩了?要學着操心!” 福臨莫名其妙地注視着母後的眼睛,卻不敢多問。
母後接着說:“崇祯的太子還沒有找到,說不定就躲藏在北京城内。
流賊李自成的兵力還不小,要消滅他也不容易,需要打幾次惡仗。
明朝在江南又立了一個皇帝,與我們北京的大清朝作對。
兒呀,你太小,什麼心也不會操!” “母後,崇祯的太子在哪兒?比我大麼?” “他比你大,已經十六歲了。
近幾日順天府捉拿到一個從五台山來的和尚,原名不空,崇祯亡國後他改名大悲。
如今将他下在刑部獄中,還沒有問出詳細口供,可是已經查出來他原名劉子政,特意從五台山來救崇祯太子的。
這是一件大案,攝政王十分放心不下。
好在已經提到劉子政,這案子背後的真情實況,很快就會水落石出了。
” “母後,捉到崇祯太子要殺麼?” “唉,傻話!自古争天下都是一樣,還能不殺?” “這個來救崇祯太子的和尚也要殺麼?” 小博爾濟吉特氏無心回答,吩咐宮女們伺候皇上往禦花園中玩耍。
她一個人留在暖閣中,低頭沉思,不覺在心中歎道:“崇祯亡國後,明朝的文武官員紛紛投我大清,想不到還有劉子政這樣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