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清朝的刑部衙門和順天府互相配合,探明那個被捕獲的老和尚本名叫劉子政,從五台山潛來北京的确實目的是要查探崇祯太子的下落,然後保太子逃往南方,恢複明朝江山。
雖然南京擁立了福王,但是這個劉子政認為福王不足有為,隻能敗事;必須擁立崇祯太子,名正言順,方能得全國軍民誠心擁戴。
劉子政已經暗中聯絡了一批江湖豪傑,其中有不少幽燕俠客,有從關外回來的官兵,也有方外之士。
另外他還在八月初二那天,帶着兩個人到長陵和崇祯陵墓前祭奠,忍不住放聲痛哭。
劉子政的同夥中已經有十幾個被抓到了,都羁押在順天府獄中。
同劉子政一起去崇祯陵前哭奠的一個道士、一個僧人,據說十分重要,尚未捕獲。
多爾衮判斷崇祯太子必然仍在北京城内外,并未遠逃南方。
劉子政是知道這一情況的,所以他隻在京城内外尋找太子,隻是還沒有找到,就被逮捕了。
多爾衮知道了劉子政是洪承疇的故人,更加重視劉子政這個要犯,囑刑部嚴加防範,不許他同獄外通任何消息,但在飲食上不許虧待。
他每日要處理的軍國大事十分繁多,他自己抽不出時間處理此案,就傳谕刑部衙門暫停對劉子政的審問,隻希望劉子政能夠投降。
他認為,像劉子政這樣的人如能投降,會影響以往同滿洲作戰的明朝将士不再記着舊日仇恨,跟着投降。
如今在劉子政被捕獲之後,最要緊的一步棋是将崇祯的太子和兩個皇子即永王、定王找到,以絕漢人恢複明朝的希望。
同幾位内院大學士商議之後,多爾衮趕快用攝政王的名義再次曉谕京畿官紳士民:有獻出前明太子及永、定二王者重賞,有膽敢窩藏者嚴懲。
并說,倘若太子和二王來到,本朝一定以禮恩養,永享富貴。
雖然籌備多天的順治登極大典已經舉行,但是多爾衮仍然十分忙碌。
調兵遣将、籌糧運饷、招降授官等急迫事項,都須要他親自決定。
還有些大事也須他親自裁決,方能施行,譬如遣親近宗室、親王祭告太廟,頒發順治二年的皇曆等等。
總之,以多爾表為首的朝廷十分忙碌,辦了許多開國大事,不必細說。
在軍事上,進展也十分順利。
太原已經被葉臣攻破,陳永福死于亂軍之中,連屍首也不曾找到。
為着加緊消滅李自成,為統一江南的軍事掃清障礙,就在忙碌的十月間,正式命英親王阿濟格率領西征大軍從塞外向榆林前進。
豫親王多鋒暫時不往江南,加速準備向洛陽進兵。
一切都按照多爾衮的計劃在進行。
轉眼間到了十一月,北京已經下過一場雪,三海和禦河都結了很厚的一層冰淩。
聖母皇太後自從來到北京,一樣大事接着一樣大事,每天都在興奮與幸福中度過。
十月初一那天,福臨隻是舉行登極大典,卻沒來得及頒布《登極诏》。
順治的《登極诏》很長,不僅向天下臣民宣布他即皇帝位,仍建國号大清,“定鼎燕京,紀元順治”,還詳細開列了他平定天下的各種方針政策,十分具體。
小博爾濟吉特氏聽說,在中國,自古以來曆朝皇帝的登極诏書還從來沒有寫得這樣好的。
這是多爾衮同範文程、洪承疇等一班大臣費了多日苦心,多次反複推敲,字斟句酌,才寫定的诏書稿子,要使它為統一全中國起巨大作用。
這一天,聖母皇太後在高興之中也不免新添了一塊心病,為她兒子的江山擔憂。
在頒布《登極诏》的同一天,以順治皇帝的名義加封多爾衮為“叔父攝政王”,頒賜冊、寶,還給予各種優厚的賞賜,單說賞賜的黃金就有一萬兩,白銀十萬兩。
在冊文中盛贊多爾衮的不朽功勳,其中有一段寫道: 我皇考上賓之時,宗室諸王,人人觊觎。
有援立叔父之謀,叔父堅誓不允。
念先帝殊常隆遇,一心殚忠,精誠為國。
又念祖宗創業艱難,克彰大義,将宗室不規者盡行處分。
以朕系文皇帝子,不為幼沖,翊戴擁立,國賴以安。
現在小博爾濟吉特氏回想到一年前老憨王剛死後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日子,又想着近幾月來多爾衮的獨攬大權,硬作主張将他自己加封為“叔父攝政王”的事情,不免增加了内心的恐懼。
她朦胧地猜想,多爾衮在當時之所以不做皇帝是因為怕他自己的力量不夠,必然會遭到反對,引起八旗中互相殘殺,不但使大清國元氣大傷,他也未必就能完全勝利,所以他方擁戴福臨登極以抵制老憨王的大兒子豪格奪取皇位。
如今他多爾衮的權勢如此之大,與小福臨雖有君臣關系,但叔父攝政王的名分,到底是叔父為上!他的權勢一天大似一天,日後會不會廢掉福臨,篡了皇位? 小博爾濟吉特氏現在已移居慈慶宮,将福臨留在武英殿後院的仁智殿居住。
也許由于她單獨住一座大的宮院中,叔父攝政王以各種借口來見她的次數更多了。
她既暗中擔心多爾衮日後可能不利于她的兒子,又因為常見面而沒法擺脫那種隐藏在心中的對多爾衮的愛情,如果有幾天看不見多爾衮便感到十分想念,甚至表現在午夜夢境。
每當多爾衮來到她的宮中,宮女們獻過茶,退出以後,正殿暖閣中隻剩下年輕的寡嫂和同歲的小叔的時候,她以皇太後的身份端坐不動,可是她的心啊總是不能平靜,而且她知道多爾衮也很不平靜。
她害怕多爾表會忍不住向她走近一步,幸而她的舉止很有分寸,使多爾衮還沒有過稍微放肆的地方。
十一月下旬的一天,當多爾衮坐在她的面前談些重要國事之後,有片刻相對沉默,好不自然。
她覺察出多爾衮仿佛有什麼特别的心思,分明是有什麼話要對她說。
她含着不自然的親切的微笑,避開了多爾衮那明朗的有點奇怪光彩的眼睛,忽然歎口氣,說道:“叔父攝政王日夜操勞,皇上登極大典和封、賞的事都辦得十分圓滿,你也該稍稍休息幾天啦!” 多爾衮說:“我哪有那個福啊!如今國家才遷到燕京,正是開基建業的時候。
單就用兵說,既要派大軍剿滅流賊,又要征服江南,統一全國,樣樣事都得我這個做叔父的操心。
若有一樣事操持不當,算什麼‘周公輔成王’?我日夜辛苦,既是為了報答文皇帝,也是為了保小皇上坐穩江山,成為統一普天下的主子,再說我也要使你做聖母皇太後的對國事一百個放心,不辜負我這個叔父攝政王的封号。
” 小博爾濟吉特氏覺得這倒是很正經的議論,随即說道:“諸王和大臣們共同議定,加封你為叔父攝政王,我心中最為高興。
” 多爾衮忍一忍,擡起頭來定睛向小博爾濟吉特氏望了一望,微微笑着說:“商議的時候,有人說,皇上幼小,雖是我的侄子,也同親生兒子差不多……” 小博爾濟吉特氏心中一動,敏感地覺察出多爾衮是有意拿話挑逗她,忽地滿臉通紅,不覺低下頭去。
多爾衮也不敢再把下邊的話說出來。
過了一陣,聖母皇太後勉強恢複鎮靜,擡起頭來問道:“崇祯的太子還沒有查明下落?” 多爾衮說:“剛才我進宮的時候,得到禀報說,崇祯的太子已經捉到了。
” 小博爾濟吉特氏趕快問:“是怎麼捉到的?現在何處?” 多爾衮說:“詳情我也不很清楚,現在押在刑部,正在由滿洲尚書同幾個漢大臣審問實情。
我馬上就回攝政王府,親自過問這件事。
” 小博爾濟吉特氏又問道:“你打算怎麼處置?要不要封他一個王位?” 多爾衮冷冷一笑:“這要看對我們大清有利沒利,等我審問了太子以後再作決定。
” 小博爾濟吉特氏一方面感到高興:到底把崇祯太子找到了,消除了一個隐患。
可是另一方面大概因為她也是一個母親,秉性善良,對殺害一個不幸的亡國太子忽然生出了不忍之心,低下頭沒再說話。
多爾衮回到攝政王府,範文程已經和刑部尚書在王府朝房等候。
當時刑部隻有一個滿洲人做尚書,漢譯的名字叫吳達海。
多爾衮換過衣服,立刻傳見。
關于這件事應該如何處置,他早已胸有成竹,所以他首先向滿洲尚書問道:“你刑部衙門捉到的那個少年,到底是什麼人?” 吳達海恭敬地回答說:“這少年确實是明朝太子。
” 多爾衮又問:“他自己也說他是明朝太子嗎?” “是。
他一到刑部衙門之後,就承認他是明朝太子,并不隐瞞。
” 多爾衮稍覺奇怪,轉向範文程,用眼睛直看着他。
範文程躬身說道: “臣聽說此事之後,立
雖然南京擁立了福王,但是這個劉子政認為福王不足有為,隻能敗事;必須擁立崇祯太子,名正言順,方能得全國軍民誠心擁戴。
劉子政已經暗中聯絡了一批江湖豪傑,其中有不少幽燕俠客,有從關外回來的官兵,也有方外之士。
另外他還在八月初二那天,帶着兩個人到長陵和崇祯陵墓前祭奠,忍不住放聲痛哭。
劉子政的同夥中已經有十幾個被抓到了,都羁押在順天府獄中。
同劉子政一起去崇祯陵前哭奠的一個道士、一個僧人,據說十分重要,尚未捕獲。
多爾衮判斷崇祯太子必然仍在北京城内外,并未遠逃南方。
劉子政是知道這一情況的,所以他隻在京城内外尋找太子,隻是還沒有找到,就被逮捕了。
多爾衮知道了劉子政是洪承疇的故人,更加重視劉子政這個要犯,囑刑部嚴加防範,不許他同獄外通任何消息,但在飲食上不許虧待。
他每日要處理的軍國大事十分繁多,他自己抽不出時間處理此案,就傳谕刑部衙門暫停對劉子政的審問,隻希望劉子政能夠投降。
他認為,像劉子政這樣的人如能投降,會影響以往同滿洲作戰的明朝将士不再記着舊日仇恨,跟着投降。
如今在劉子政被捕獲之後,最要緊的一步棋是将崇祯的太子和兩個皇子即永王、定王找到,以絕漢人恢複明朝的希望。
同幾位内院大學士商議之後,多爾衮趕快用攝政王的名義再次曉谕京畿官紳士民:有獻出前明太子及永、定二王者重賞,有膽敢窩藏者嚴懲。
并說,倘若太子和二王來到,本朝一定以禮恩養,永享富貴。
雖然籌備多天的順治登極大典已經舉行,但是多爾衮仍然十分忙碌。
調兵遣将、籌糧運饷、招降授官等急迫事項,都須要他親自決定。
還有些大事也須他親自裁決,方能施行,譬如遣親近宗室、親王祭告太廟,頒發順治二年的皇曆等等。
總之,以多爾表為首的朝廷十分忙碌,辦了許多開國大事,不必細說。
在軍事上,進展也十分順利。
太原已經被葉臣攻破,陳永福死于亂軍之中,連屍首也不曾找到。
為着加緊消滅李自成,為統一江南的軍事掃清障礙,就在忙碌的十月間,正式命英親王阿濟格率領西征大軍從塞外向榆林前進。
豫親王多鋒暫時不往江南,加速準備向洛陽進兵。
一切都按照多爾衮的計劃在進行。
轉眼間到了十一月,北京已經下過一場雪,三海和禦河都結了很厚的一層冰淩。
聖母皇太後自從來到北京,一樣大事接着一樣大事,每天都在興奮與幸福中度過。
十月初一那天,福臨隻是舉行登極大典,卻沒來得及頒布《登極诏》。
順治的《登極诏》很長,不僅向天下臣民宣布他即皇帝位,仍建國号大清,“定鼎燕京,紀元順治”,還詳細開列了他平定天下的各種方針政策,十分具體。
小博爾濟吉特氏聽說,在中國,自古以來曆朝皇帝的登極诏書還從來沒有寫得這樣好的。
這是多爾衮同範文程、洪承疇等一班大臣費了多日苦心,多次反複推敲,字斟句酌,才寫定的诏書稿子,要使它為統一全中國起巨大作用。
這一天,聖母皇太後在高興之中也不免新添了一塊心病,為她兒子的江山擔憂。
在頒布《登極诏》的同一天,以順治皇帝的名義加封多爾衮為“叔父攝政王”,頒賜冊、寶,還給予各種優厚的賞賜,單說賞賜的黃金就有一萬兩,白銀十萬兩。
在冊文中盛贊多爾衮的不朽功勳,其中有一段寫道: 我皇考上賓之時,宗室諸王,人人觊觎。
有援立叔父之謀,叔父堅誓不允。
念先帝殊常隆遇,一心殚忠,精誠為國。
又念祖宗創業艱難,克彰大義,将宗室不規者盡行處分。
以朕系文皇帝子,不為幼沖,翊戴擁立,國賴以安。
現在小博爾濟吉特氏回想到一年前老憨王剛死後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日子,又想着近幾月來多爾衮的獨攬大權,硬作主張将他自己加封為“叔父攝政王”的事情,不免增加了内心的恐懼。
她朦胧地猜想,多爾衮在當時之所以不做皇帝是因為怕他自己的力量不夠,必然會遭到反對,引起八旗中互相殘殺,不但使大清國元氣大傷,他也未必就能完全勝利,所以他方擁戴福臨登極以抵制老憨王的大兒子豪格奪取皇位。
如今他多爾衮的權勢如此之大,與小福臨雖有君臣關系,但叔父攝政王的名分,到底是叔父為上!他的權勢一天大似一天,日後會不會廢掉福臨,篡了皇位? 小博爾濟吉特氏現在已移居慈慶宮,将福臨留在武英殿後院的仁智殿居住。
也許由于她單獨住一座大的宮院中,叔父攝政王以各種借口來見她的次數更多了。
她既暗中擔心多爾衮日後可能不利于她的兒子,又因為常見面而沒法擺脫那種隐藏在心中的對多爾衮的愛情,如果有幾天看不見多爾衮便感到十分想念,甚至表現在午夜夢境。
每當多爾衮來到她的宮中,宮女們獻過茶,退出以後,正殿暖閣中隻剩下年輕的寡嫂和同歲的小叔的時候,她以皇太後的身份端坐不動,可是她的心啊總是不能平靜,而且她知道多爾衮也很不平靜。
她害怕多爾表會忍不住向她走近一步,幸而她的舉止很有分寸,使多爾衮還沒有過稍微放肆的地方。
十一月下旬的一天,當多爾衮坐在她的面前談些重要國事之後,有片刻相對沉默,好不自然。
她覺察出多爾衮仿佛有什麼特别的心思,分明是有什麼話要對她說。
她含着不自然的親切的微笑,避開了多爾衮那明朗的有點奇怪光彩的眼睛,忽然歎口氣,說道:“叔父攝政王日夜操勞,皇上登極大典和封、賞的事都辦得十分圓滿,你也該稍稍休息幾天啦!” 多爾衮說:“我哪有那個福啊!如今國家才遷到燕京,正是開基建業的時候。
單就用兵說,既要派大軍剿滅流賊,又要征服江南,統一全國,樣樣事都得我這個做叔父的操心。
若有一樣事操持不當,算什麼‘周公輔成王’?我日夜辛苦,既是為了報答文皇帝,也是為了保小皇上坐穩江山,成為統一普天下的主子,再說我也要使你做聖母皇太後的對國事一百個放心,不辜負我這個叔父攝政王的封号。
” 小博爾濟吉特氏覺得這倒是很正經的議論,随即說道:“諸王和大臣們共同議定,加封你為叔父攝政王,我心中最為高興。
” 多爾衮忍一忍,擡起頭來定睛向小博爾濟吉特氏望了一望,微微笑着說:“商議的時候,有人說,皇上幼小,雖是我的侄子,也同親生兒子差不多……” 小博爾濟吉特氏心中一動,敏感地覺察出多爾衮是有意拿話挑逗她,忽地滿臉通紅,不覺低下頭去。
多爾衮也不敢再把下邊的話說出來。
過了一陣,聖母皇太後勉強恢複鎮靜,擡起頭來問道:“崇祯的太子還沒有查明下落?” 多爾衮說:“剛才我進宮的時候,得到禀報說,崇祯的太子已經捉到了。
” 小博爾濟吉特氏趕快問:“是怎麼捉到的?現在何處?” 多爾衮說:“詳情我也不很清楚,現在押在刑部,正在由滿洲尚書同幾個漢大臣審問實情。
我馬上就回攝政王府,親自過問這件事。
” 小博爾濟吉特氏又問道:“你打算怎麼處置?要不要封他一個王位?” 多爾衮冷冷一笑:“這要看對我們大清有利沒利,等我審問了太子以後再作決定。
” 小博爾濟吉特氏一方面感到高興:到底把崇祯太子找到了,消除了一個隐患。
可是另一方面大概因為她也是一個母親,秉性善良,對殺害一個不幸的亡國太子忽然生出了不忍之心,低下頭沒再說話。
多爾衮回到攝政王府,範文程已經和刑部尚書在王府朝房等候。
當時刑部隻有一個滿洲人做尚書,漢譯的名字叫吳達海。
多爾衮換過衣服,立刻傳見。
關于這件事應該如何處置,他早已胸有成竹,所以他首先向滿洲尚書問道:“你刑部衙門捉到的那個少年,到底是什麼人?” 吳達海恭敬地回答說:“這少年确實是明朝太子。
” 多爾衮又問:“他自己也說他是明朝太子嗎?” “是。
他一到刑部衙門之後,就承認他是明朝太子,并不隐瞞。
” 多爾衮稍覺奇怪,轉向範文程,用眼睛直看着他。
範文程躬身說道: “臣聽說此事之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