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密大事……”
小博爾濟吉特氏向宮女和太監們使個眼色。
宮女和太監們立刻輕輕地退了出去。
仁智殿東暖閣中再也沒有一個人;暖閣之外也沒有一個人。
這時閣中靜悄悄的,輕煙缭繞,芳香滿室,沁人心脾。
多爾衮望一望小博爾濟吉特氏,恰好四目相遇。
小博爾濟吉特氏的臉頰不覺絆紅,同時想到夢中的事情,更覺不好意思,連呼吸也不順暢了。
她趕快将眼睛避開,略微低頭,下意識地将嘴唇輕咬一下。
多爾衮告她說:“已經命葉臣率兵進人山西,各府、州。
縣望風歸順,目前正在圍攻太原,說不定三五日内就會有捷報到來。
” 小博爾濟吉特氏問:“可是鑲紅旗的那個葉臣?” “正是他,鑲紅旗的一個佑領。
多年來他打過許多勝仗,有些閱曆,所以這一次我派他去進攻山西。
另外,要下江南,統一中國,必須先剿滅李自成這股流賊。
我大清已經占了山西全省,河南省也會很快歸順,李自成沒辦法固守陝西。
如今我大清賴上天保佑……” “也有九仙女保佑。
” “是呀,仰仗諸神保佑,祖宗的神靈保佑,如今進關還不到五個月,已經滿盤勝棋!” “謝天謝地!子孫萬代都要感激你攝政王爺的開國大功!” 多爾衮由于軍事上的勝利和小博爾濟吉特氏的稱贊,更加意氣風發,忍不住定睛望着小博爾濟吉特氏,心中一動,不覺咽下去一股口水,忽然想着他的福晉和幾位側福晉都沒法同她相比。
離開幾個月,她養得更豐滿紅潤,更加使他動心!他看見她的放在膝上的雙手,竟是那麼柔軟,那麼嫩,那麼小,他真想摸一摸!可是窗外廊檐下似乎有輕輕的腳步聲,他沒有伸出自己的手,向窗外低聲而威嚴地說: “奴才們回避遠處!” 當小博爾濟吉特氏一開始看見多爾衮眼中的不平常的光彩和臉上神情,就不由得一陣心跳,胸脯緊縮,連呼吸也不順暢。
聽到多爾衮吩咐奴才們回避遠處,她暗中吃了一驚:我的天,他想做什麼?她的臉頰通紅,低下頭去,回避開多爾衮的眼睛。
自從小福臨繼承皇位以後,多爾表進宮去同她見面的次數多了。
她早已覺察出多爾衮在她的面前流露的秘密感情。
實際上,她自己的心中何嘗是一池冰水。
她暗中想過許多遍,甚至有一些永遠不能告人的思想有時進人夢中,在醒後感到迷離、恍惚甜蜜、羞慚,使她不敢多想,卻又排遣不去。
她明白,她不該與多爾衮同歲,又是他的年輕寡嫂,所以才惹出多爾表的癡念。
唉,怎麼好呢?為着兒子的皇位,她不能得罪了多爾衮,可是為着她處在聖母皇太後的地位,全國臣民仰望,青史千秋名節,她決不能同意多爾衮的癡念。
萬一他趁着這時候動手動腳…… 她忽然用莊重的神色擡起頭來,望着多爾衮問道:“攝政王爺,你下一步如何剿滅流賊?如何平定江南?可以告訴我知道麼?” 多爾衮看見聖母皇太後的莊重神色,心中的情欲登時收斂了大半,回答說: “很快就派兵遣将,剿滅陝西流賊不難。
” “等攻下太原之後,仍命葉臣進兵陝西?”小博爾濟吉特氏又問,用意是使他不再生出邪念。
“不,他不是統帥之才。
我很快就要命阿濟格率吳三桂等大軍從塞外向西進攻榆林、延安,再從北邊進攻西安,平定陝西。
如今山東差不多已經平定了。
大軍還沒有進到河南,地方上明朝的官們,還有流賊設的官們已經紛紛準備向我朝投降。
我本來決定命多鋒帶兵平定江南,隻是近來李自成聲言要派劉宗敏率三十萬人馬出潼關東來,與我朝作戰,所以我暫緩去平定江南。
倘若李自成确實還有點力量,我就不能不改變我的用兵方略,命多鋒往河南,從東邊攻渲關,進兵西安。
這樣兩路兵馬,阿濟格從北路,多鋒從東路,不要多長時候,一定會把陝西平定。
一旦攻下西安,消滅了李自成,阿濟格就專力追剿李自成的餘黨,多铎就專力下江南。
看來上天保佑,我大清朝統一全中國的大勢已經定了!” 小博爾濟吉特氏說:“我常常在神前為王爺祈禱,但願王爺早日成功。
” 她不敢問得太多。
雖然她想知道的事情很多,但是她怕多爾衮會起疑心,認為她是一個聰明有辦法的女人,将來說不定會教育小福臨過早地懂得朝政,懂得軍國大事,這對他攝政王是不利的。
多爾衮倘生此心,會對她母子不利。
于是她又笑着說: “王爺,至于怎麼用兵,我知道這麼多就夠了。
我是一個婦女,也不願多操這份心,一切聽憑攝政王爺你做主。
如今我隻有一件事情是需要操心的,就是如何在宮中使小皇上好好讀書,成長起來。
在盛京的時候他已經能認滿文了,今後要請老師教他多認漢字,多讀漢人的書。
我想攝政王爺一定有很好的安排。
” 多爾衮說:“已經安排好了,在翰林院中挑選一兩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專門教他讀漢人的書,認識漢字。
孔夫子的書,孟夫子的書,都得好好地講給他聽。
” 小博爾濟吉特氏滿意地點點頭說:“這就好了,等登極大典過後,就可以讓他每天好生讀書。
他如今還小,就知貪玩。
” 多爾衮說:“如今一切都很順利,就是有一件事叫我放心不下。
” “什麼事兒叫王爺放心不下?” 多爾衮談到崇祯的太子和兩個小王,原來是跟着李自成到山海關去的。
李自成被打敗以後,這三個孩子不知下落。
倘若他們還留在民間,必然成為大清的後患。
小博爾濟吉特氏聽了後,說道: “天下大勢已經定了,這些小孩子能有什麼作為?” 多爾衮說:“皇太後不要輕視這三個孩子。
如今流賊等着消滅,不足為患;南京新立的福王,也不足為患,一則我聽說南方文武群臣各自一心,二則聽說這個福王一向不管事情,是個敗家子弟,不孚衆望。
我們大軍一到江南,南京必然是樹倒猢狲散,用不着費多大心力。
現在倒是崇祯的太子和兩個皇子,倘若沒有死,隻要有一個留在民間,就會被有些人擁戴為君。
他們是真正的崇祯皇帝的骨血,名也正,言也順,那時号召各處軍民與我大清争奪江山,可是後患無窮。
” “既然這樣,王爺務必多方面明察暗訪,将崇祯太子和兩個皇子的下落查個水落石出,斬草除根,不留後患。
” “正是這話。
我已經傳谕各地,凡是明朝的親王、郡王,隻要自首投順或是被我們找到的,都不許殺害,一體思養起來。
有獻出太子的将給予重賞,有藏匿的就嚴加治罪。
” 說罷,多爾衮起身告辭。
小博爾濟吉特氏為着兒子的江山完全依靠多爾衰,一定要籠絡住他的心,當又一次與他四目相對,故意從眼睛和嘴角露出親切的似有若無的一絲微笑。
那含情的秋波一轉,使多爾表又不禁心中一動,也報以微笑。
小博爾濟吉特氏目送他出去以後,心中暗想:“對睿親王這個人,我以後怎麼辦呢?” 多爾衮乘步辇出宮,從東華門到攝政王府的路上,他換乘了三十六人擡的黃色大轎,在轎上不斷地胡思亂想,眼前總在浮動着聖母皇太後的眼神和笑容,耳畔好像又聽到她的非常好聽的說話聲音。
他有一個打算,至今還沒有讓任何人知道,他準備在小福臨登極大典之後,把自己的封号再變一變,而幾天之後,他就要先向他的心腹。
内院大學士們透露出來。
他心中暗暗地說:“攝政,攝政,叔父攝政……皇父攝政……皇父……” 小順治皇帝進人紫禁城的第二天,也就是九月二十日,上午在武英殿寶座上受了諸王、貝勒。
貝子、公、文武群臣的朝賀。
從此以後,宮裡宮外都忙于他的登極大典。
最忙碌的是多爾衮,一切軍國大事集于一身,簡直忙得不可開交。
登極大典,牽涉的問題很多;登極之後,還有許許多多事情等着完成,這都需要準備;各種祭文、祝文,經内院大學士拟定,用滿、漢文字繕寫清楚後,也要呈到他的面前,由他再斟酌一遍,才能決定。
最費斟酌的是,皇帝登極,要向全國臣民下一道诏書,這更是無比的重要,幾乎是每一段文字都需要他召集幾位大臣,反複讨論,才能最後決定。
然而盡管他忙得幾乎不能休息,心情卻無比地愉快,無比地振奮。
如今在他身邊工作的已不再像盛京時隻那麼幾個人了。
自從到了北京,明朝的舊臣紛紛投降,其中有些人很有學問,熟悉典章制度,可以幫助他平定中原,也可以幫助他建立當前的開國規模。
他是利用這批新投順的漢人大臣來治理漢人,治理中華,使人們今後不能再說大清朝是“夷狄之邦”。
原來在盛京時候,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制禮作樂”,如今接受了漢大臣們的建議,實際也就是他們的啟發誘導,大大明白了這些事情有多麼重要,這真是“開國規模”啊!多爾衮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每日緊張地處理朝政,同時每日都學到新的學問、新的知識。
皇帝登極的繁雜儀注、各種祝文、冊文、诏書等等,一直到九月将盡的時候才完全定稿,最後又重新繕寫出來,滿文在前,漢文在後,寫得清清楚楚,規規矩矩,呈到他的面前。
他也最後一次作了審定。
甚至對于王公大臣們封、賞,各人封号上有什麼改變,賞些什麼東西,賞多少,都得由他審定。
還有一件在盛京時被忽略了的大事,就是對于死去一年多的皇太極,需要加一個谥号,還要有一個廟号,得乘此時機按照漢人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禮制行事。
這谥号就是對死者的歌功
宮女和太監們立刻輕輕地退了出去。
仁智殿東暖閣中再也沒有一個人;暖閣之外也沒有一個人。
這時閣中靜悄悄的,輕煙缭繞,芳香滿室,沁人心脾。
多爾衮望一望小博爾濟吉特氏,恰好四目相遇。
小博爾濟吉特氏的臉頰不覺絆紅,同時想到夢中的事情,更覺不好意思,連呼吸也不順暢了。
她趕快将眼睛避開,略微低頭,下意識地将嘴唇輕咬一下。
多爾衮告她說:“已經命葉臣率兵進人山西,各府、州。
縣望風歸順,目前正在圍攻太原,說不定三五日内就會有捷報到來。
” 小博爾濟吉特氏問:“可是鑲紅旗的那個葉臣?” “正是他,鑲紅旗的一個佑領。
多年來他打過許多勝仗,有些閱曆,所以這一次我派他去進攻山西。
另外,要下江南,統一中國,必須先剿滅李自成這股流賊。
我大清已經占了山西全省,河南省也會很快歸順,李自成沒辦法固守陝西。
如今我大清賴上天保佑……” “也有九仙女保佑。
” “是呀,仰仗諸神保佑,祖宗的神靈保佑,如今進關還不到五個月,已經滿盤勝棋!” “謝天謝地!子孫萬代都要感激你攝政王爺的開國大功!” 多爾衮由于軍事上的勝利和小博爾濟吉特氏的稱贊,更加意氣風發,忍不住定睛望着小博爾濟吉特氏,心中一動,不覺咽下去一股口水,忽然想着他的福晉和幾位側福晉都沒法同她相比。
離開幾個月,她養得更豐滿紅潤,更加使他動心!他看見她的放在膝上的雙手,竟是那麼柔軟,那麼嫩,那麼小,他真想摸一摸!可是窗外廊檐下似乎有輕輕的腳步聲,他沒有伸出自己的手,向窗外低聲而威嚴地說: “奴才們回避遠處!” 當小博爾濟吉特氏一開始看見多爾衮眼中的不平常的光彩和臉上神情,就不由得一陣心跳,胸脯緊縮,連呼吸也不順暢。
聽到多爾衮吩咐奴才們回避遠處,她暗中吃了一驚:我的天,他想做什麼?她的臉頰通紅,低下頭去,回避開多爾衮的眼睛。
自從小福臨繼承皇位以後,多爾表進宮去同她見面的次數多了。
她早已覺察出多爾衮在她的面前流露的秘密感情。
實際上,她自己的心中何嘗是一池冰水。
她暗中想過許多遍,甚至有一些永遠不能告人的思想有時進人夢中,在醒後感到迷離、恍惚甜蜜、羞慚,使她不敢多想,卻又排遣不去。
她明白,她不該與多爾衮同歲,又是他的年輕寡嫂,所以才惹出多爾表的癡念。
唉,怎麼好呢?為着兒子的皇位,她不能得罪了多爾衮,可是為着她處在聖母皇太後的地位,全國臣民仰望,青史千秋名節,她決不能同意多爾衮的癡念。
萬一他趁着這時候動手動腳…… 她忽然用莊重的神色擡起頭來,望着多爾衮問道:“攝政王爺,你下一步如何剿滅流賊?如何平定江南?可以告訴我知道麼?” 多爾衮看見聖母皇太後的莊重神色,心中的情欲登時收斂了大半,回答說: “很快就派兵遣将,剿滅陝西流賊不難。
” “等攻下太原之後,仍命葉臣進兵陝西?”小博爾濟吉特氏又問,用意是使他不再生出邪念。
“不,他不是統帥之才。
我很快就要命阿濟格率吳三桂等大軍從塞外向西進攻榆林、延安,再從北邊進攻西安,平定陝西。
如今山東差不多已經平定了。
大軍還沒有進到河南,地方上明朝的官們,還有流賊設的官們已經紛紛準備向我朝投降。
我本來決定命多鋒帶兵平定江南,隻是近來李自成聲言要派劉宗敏率三十萬人馬出潼關東來,與我朝作戰,所以我暫緩去平定江南。
倘若李自成确實還有點力量,我就不能不改變我的用兵方略,命多鋒往河南,從東邊攻渲關,進兵西安。
這樣兩路兵馬,阿濟格從北路,多鋒從東路,不要多長時候,一定會把陝西平定。
一旦攻下西安,消滅了李自成,阿濟格就專力追剿李自成的餘黨,多铎就專力下江南。
看來上天保佑,我大清朝統一全中國的大勢已經定了!” 小博爾濟吉特氏說:“我常常在神前為王爺祈禱,但願王爺早日成功。
” 她不敢問得太多。
雖然她想知道的事情很多,但是她怕多爾衮會起疑心,認為她是一個聰明有辦法的女人,将來說不定會教育小福臨過早地懂得朝政,懂得軍國大事,這對他攝政王是不利的。
多爾衮倘生此心,會對她母子不利。
于是她又笑着說: “王爺,至于怎麼用兵,我知道這麼多就夠了。
我是一個婦女,也不願多操這份心,一切聽憑攝政王爺你做主。
如今我隻有一件事情是需要操心的,就是如何在宮中使小皇上好好讀書,成長起來。
在盛京的時候他已經能認滿文了,今後要請老師教他多認漢字,多讀漢人的書。
我想攝政王爺一定有很好的安排。
” 多爾衮說:“已經安排好了,在翰林院中挑選一兩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專門教他讀漢人的書,認識漢字。
孔夫子的書,孟夫子的書,都得好好地講給他聽。
” 小博爾濟吉特氏滿意地點點頭說:“這就好了,等登極大典過後,就可以讓他每天好生讀書。
他如今還小,就知貪玩。
” 多爾衮說:“如今一切都很順利,就是有一件事叫我放心不下。
” “什麼事兒叫王爺放心不下?” 多爾衮談到崇祯的太子和兩個小王,原來是跟着李自成到山海關去的。
李自成被打敗以後,這三個孩子不知下落。
倘若他們還留在民間,必然成為大清的後患。
小博爾濟吉特氏聽了後,說道: “天下大勢已經定了,這些小孩子能有什麼作為?” 多爾衮說:“皇太後不要輕視這三個孩子。
如今流賊等着消滅,不足為患;南京新立的福王,也不足為患,一則我聽說南方文武群臣各自一心,二則聽說這個福王一向不管事情,是個敗家子弟,不孚衆望。
我們大軍一到江南,南京必然是樹倒猢狲散,用不着費多大心力。
現在倒是崇祯的太子和兩個皇子,倘若沒有死,隻要有一個留在民間,就會被有些人擁戴為君。
他們是真正的崇祯皇帝的骨血,名也正,言也順,那時号召各處軍民與我大清争奪江山,可是後患無窮。
” “既然這樣,王爺務必多方面明察暗訪,将崇祯太子和兩個皇子的下落查個水落石出,斬草除根,不留後患。
” “正是這話。
我已經傳谕各地,凡是明朝的親王、郡王,隻要自首投順或是被我們找到的,都不許殺害,一體思養起來。
有獻出太子的将給予重賞,有藏匿的就嚴加治罪。
” 說罷,多爾衮起身告辭。
小博爾濟吉特氏為着兒子的江山完全依靠多爾衰,一定要籠絡住他的心,當又一次與他四目相對,故意從眼睛和嘴角露出親切的似有若無的一絲微笑。
那含情的秋波一轉,使多爾表又不禁心中一動,也報以微笑。
小博爾濟吉特氏目送他出去以後,心中暗想:“對睿親王這個人,我以後怎麼辦呢?” 多爾衮乘步辇出宮,從東華門到攝政王府的路上,他換乘了三十六人擡的黃色大轎,在轎上不斷地胡思亂想,眼前總在浮動着聖母皇太後的眼神和笑容,耳畔好像又聽到她的非常好聽的說話聲音。
他有一個打算,至今還沒有讓任何人知道,他準備在小福臨登極大典之後,把自己的封号再變一變,而幾天之後,他就要先向他的心腹。
内院大學士們透露出來。
他心中暗暗地說:“攝政,攝政,叔父攝政……皇父攝政……皇父……” 小順治皇帝進人紫禁城的第二天,也就是九月二十日,上午在武英殿寶座上受了諸王、貝勒。
貝子、公、文武群臣的朝賀。
從此以後,宮裡宮外都忙于他的登極大典。
最忙碌的是多爾衮,一切軍國大事集于一身,簡直忙得不可開交。
登極大典,牽涉的問題很多;登極之後,還有許許多多事情等着完成,這都需要準備;各種祭文、祝文,經内院大學士拟定,用滿、漢文字繕寫清楚後,也要呈到他的面前,由他再斟酌一遍,才能決定。
最費斟酌的是,皇帝登極,要向全國臣民下一道诏書,這更是無比的重要,幾乎是每一段文字都需要他召集幾位大臣,反複讨論,才能最後決定。
然而盡管他忙得幾乎不能休息,心情卻無比地愉快,無比地振奮。
如今在他身邊工作的已不再像盛京時隻那麼幾個人了。
自從到了北京,明朝的舊臣紛紛投降,其中有些人很有學問,熟悉典章制度,可以幫助他平定中原,也可以幫助他建立當前的開國規模。
他是利用這批新投順的漢人大臣來治理漢人,治理中華,使人們今後不能再說大清朝是“夷狄之邦”。
原來在盛京時候,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制禮作樂”,如今接受了漢大臣們的建議,實際也就是他們的啟發誘導,大大明白了這些事情有多麼重要,這真是“開國規模”啊!多爾衮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每日緊張地處理朝政,同時每日都學到新的學問、新的知識。
皇帝登極的繁雜儀注、各種祝文、冊文、诏書等等,一直到九月将盡的時候才完全定稿,最後又重新繕寫出來,滿文在前,漢文在後,寫得清清楚楚,規規矩矩,呈到他的面前。
他也最後一次作了審定。
甚至對于王公大臣們封、賞,各人封号上有什麼改變,賞些什麼東西,賞多少,都得由他審定。
還有一件在盛京時被忽略了的大事,就是對于死去一年多的皇太極,需要加一個谥号,還要有一個廟号,得乘此時機按照漢人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禮制行事。
這谥号就是對死者的歌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