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來,如今不僅河南局面很危險,山西也是同樣危險。
倘若大順失去山西,又失去河南,關中是沒法守的。
關中偏在西邊,糧炯來源困難,如今正是餓死人的荒年,加上兵源又枯竭,豈能對抗胡人?縱然能抗拒一時,日子久了,如何能夠抗拒?” 李岩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擔心的不僅是河南、山西會失去;我還擔心胡人派一支精兵,繞道塞外,從榆林塞外南下,進入長城,使榆林失去險要。
到那時大順顧此不能顧彼,顧南不能顧北,幾面作戰,如何是好?所以,鞏固山西,确保河南,方能扭轉這個困難局面。
如果胡人隻有一路從塞外向南進兵,那就容易對付。
” 李侔沒有想到敵人可能從塞外進兵,聽了李岩的話,心中猛然一驚。
紅娘子也感到局勢可怕。
李侔歎口氣說: “哥,你料的事情比我遠得多,看起來我們回河南去,隻能盡人事以聽天命。
” 紅娘子說:“萬一大順國亡,我們隻好同歸于盡,生為大順之臣,死為大順之鬼,如今走一步說一步吧。
” 李俊半天沒有說話,忽然憤憤地插言說:“回到河南,我們……” 李侔沒有注意他說話,接着說道:“國亡與不亡,我們總要想法将死棋化為活棋。
” 李俊憤憤地說:“皇上不聽谏阻,一定要東征山海關,才吃了這個敗仗。
在北京也不聽勸谏,做了許多失去人心的事。
難道‘十八子,主神器’的話,不是指我大哥說的麼?” 紅娘子大驚,嚴厲地責備說:“子傑,你想死了?” 李岩也瞪了李俊一眼:“子傑,處此舉國上下震驚危疑之際,一句話就可以遭滅族之禍,萬萬不得胡言!” 李侔也說:“萬萬不可想入非非!” 李俊低頭不敢再說。
李岩囑咐他暗中準備,三日後皇上聖旨下來,便要馳回河南,李俊唯唯答應。
李岩兄弟連夜商量好,将奏本寫出,準備明天一早遞進宮去。
紅娘子幾乎徹夜未眠,是吉是兇,實在放不下心! 李自成因見大局愈來愈壞,決定退過黃河以西,駐在韓城。
六政府已經先過河去了。
他自己繼續留在平陽,少數随駕文官也暫時沒有走。
他留在平陽是為了等候袁宗第的五萬人馬和劉芳亮從晉北回來。
到了六月下旬,袁宗第的人馬已經有一部分進入山西,而劉芳亮已經将忻州、定襄等處的叛亂平定了,殺了很多人,重新設置了地方官吏。
但他走了以後,晉北的局勢更加吃緊了。
劉芳亮回到平陽,見了李自成,禀報了晉北各州縣的情況以後,又禀報了劉子政已經離開五台山、無處尋覓的事。
李自成問道: “這個劉子政,怎麼離開五台山往北京卧佛寺去了?” 劉芳亮說:“我也問過五台縣令,說是自從胡人到北京的消息傳到五台山中以後,劉子政就帶領一個身邊的仆人,還有一個和尚,一個道士,一起離開了五台山。
” 李自成問道:“難道真會往北京卧佛寺去?他不是對滿洲人十分仇恨嗎?” 劉芳亮回答說:“隻是有人這麼說罷了。
看情況他不會前往北京。
他對滿洲人痛恨入骨,避之不及,豈肯自投羅網?可是他确實往東去了,有人看見他是往東去的,但行蹤十分詭秘,沒有人知道他究竟去什麼地方。
” 李自成滿腹疑團,向牛金星望去。
牛金星說:“從五台山往東,過太行山便是畿輔一帶。
雖是大山,路倒是有的。
從紫荊關、倒馬關,都可以進入畿輔。
要說他不是前往北京,為什麼要進入畿輔呢?要說他是前往北京,想不出他為什麼要去,為什麼要冒着生命之險,去投入胡人手中。
” 李自成說:“既然找不到他,也就算了。
大同情況如何?” 劉芳亮說:“臣正是要奏明大同情況。
” 李自成說:“你趕快說吧,這也是一個心腹之患!” 劉芳亮說:“我到了定襄,就聽到消息,說姜-派人到北京投降胡人,可是胡人并不高興。
” 李自成感到奇怪:“為什麼胡人不要他投降?” 劉芳亮說:“不是不要他投降,而是因為姜-在大同擁戴了一個明朝的宗室,稱為什麼棗強王的,名叫朱鼎(讠冊)。
” “哪個‘(讠冊)’字?” “明朝的宗室總是用怪名字,這個‘(讠冊)’字也很怪,是珊瑚的珊字去掉側玉邊,換成個言字邊。
” 李自成鄙薄地一笑:“真有這個棗強王嗎?” 劉芳亮說:“聽說姜-的投降表文中說明,為了維系地方秩序,擁立明宗室棗強王朱鼎(讠冊)在大同建國,請多爾衮俯允。
多爾衮回了一個批示,狠狠地責備他,不同意他擁立什麼朱鼎(讠冊),還說這個棗強王朱鼎(讠冊)不知是從哪裡來的。
又說今天除了大清朝,不許任何人擅自稱号建國。
姜-受責備後,這個棗強王從此不知下落,有的說已經被他活埋了。
姜-已經向胡人送去降表,說他願意為大清鎮守大同。
” 李自成罵了一句“混蛋東西”,轉過去望一望牛金星,“你曉得棗強王朱鼎(讠冊)這個名字嗎?” 牛金星一向留意晉府的事情,也留意代府的事情,關于這兩個王府的譜碟他在向北京進兵時都搜羅來了,怕的是留下後患。
姜-擁立棗強王朱鼎(讠冊)的事,他已經風聞了,所以來之前,已經查過代府的譜碟。
這時随即回答說: “代府原是朱洪武第十三個兒子,封在大同,名叫朱桂。
從朱桂傳了十二代。
到今年三月間我們大軍到大同,這最末一代的代王民憤很大,死于亂兵之手。
代府的支派有好多支,棗強王也是代府的一個支派,最後一名郡王,名叫朱鼐。
” 李自成問:“哪個朱鼐-?” 牛金星接着說:“鼐就是張鼐的鼐字,-是卓然不群的卓字加個金字邊,又是一個怪字!這個朱鼐-是最後一個棗強王,崇祯七年就病死了,不知何故。
以後無人襲封棗強王。
現在這個朱鼎(讠冊),按輩分是朱鼐-的子侄一輩,看來并未襲封,而是由姜-把他找到,擁立建國,又僞稱為棗強王,便于号召。
這是朱元璋的第十四代,代王朱桂的第十三代。
姜-确實可惡,既投降了我們大順,又要投降滿洲,又找一個姓朱的後人,僞稱什麼棗強王。
他是想左右逢源,這一次露了原形,實在可惡!” 李自成對劉芳亮說:“你下去休息吧,這幾天我就要往韓城去,你的人馬跟我一道過河。
” 劉芳亮叩頭辭出。
李自成又望望牛金星,問道:“宋企郊的事情你知道嗎?” 牛金星一聽,心中害怕,躬身答道:“臣看了一些彈劾的奏本,知道他放了許多官,都是他的同鄉,實在私心太重。
” 李自成問:“你看應該如何處置?” 牛金星說:“念他是從龍之臣,還沒有别的大過,僅僅是照顧同鄉,可以對他嚴加責備,或降級使用。
” 李自成冷冷一笑:“不能這麼輕饒他。
朱元璋得天下之後,嚴懲貪污舞弊的官吏,這情況你比我更清楚。
如今到處不穩,人各為私,宋企郊雖系長安從龍之臣,也不能不拿他立個規矩。
” 随即他提起筆來下一道手谕,交給旁邊一個侍臣,說:“立刻飛馬傳我的手谕:将宋企郊捉拿起來,下在獄中,等候發落!” 牛金星大吃一驚,前後胸猛然冒汗,低頭不敢說話。
剛剛說畢,新任兵部尚書張元第前來求見。
張元第原是明朝的一個舊官僚,因原來的兵部尚書已過黃河去韓城,現在用人又很急,所
倘若大順失去山西,又失去河南,關中是沒法守的。
關中偏在西邊,糧炯來源困難,如今正是餓死人的荒年,加上兵源又枯竭,豈能對抗胡人?縱然能抗拒一時,日子久了,如何能夠抗拒?” 李岩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擔心的不僅是河南、山西會失去;我還擔心胡人派一支精兵,繞道塞外,從榆林塞外南下,進入長城,使榆林失去險要。
到那時大順顧此不能顧彼,顧南不能顧北,幾面作戰,如何是好?所以,鞏固山西,确保河南,方能扭轉這個困難局面。
如果胡人隻有一路從塞外向南進兵,那就容易對付。
” 李侔沒有想到敵人可能從塞外進兵,聽了李岩的話,心中猛然一驚。
紅娘子也感到局勢可怕。
李侔歎口氣說: “哥,你料的事情比我遠得多,看起來我們回河南去,隻能盡人事以聽天命。
” 紅娘子說:“萬一大順國亡,我們隻好同歸于盡,生為大順之臣,死為大順之鬼,如今走一步說一步吧。
” 李俊半天沒有說話,忽然憤憤地插言說:“回到河南,我們……” 李侔沒有注意他說話,接着說道:“國亡與不亡,我們總要想法将死棋化為活棋。
” 李俊憤憤地說:“皇上不聽谏阻,一定要東征山海關,才吃了這個敗仗。
在北京也不聽勸谏,做了許多失去人心的事。
難道‘十八子,主神器’的話,不是指我大哥說的麼?” 紅娘子大驚,嚴厲地責備說:“子傑,你想死了?” 李岩也瞪了李俊一眼:“子傑,處此舉國上下震驚危疑之際,一句話就可以遭滅族之禍,萬萬不得胡言!” 李侔也說:“萬萬不可想入非非!” 李俊低頭不敢再說。
李岩囑咐他暗中準備,三日後皇上聖旨下來,便要馳回河南,李俊唯唯答應。
李岩兄弟連夜商量好,将奏本寫出,準備明天一早遞進宮去。
紅娘子幾乎徹夜未眠,是吉是兇,實在放不下心! 李自成因見大局愈來愈壞,決定退過黃河以西,駐在韓城。
六政府已經先過河去了。
他自己繼續留在平陽,少數随駕文官也暫時沒有走。
他留在平陽是為了等候袁宗第的五萬人馬和劉芳亮從晉北回來。
到了六月下旬,袁宗第的人馬已經有一部分進入山西,而劉芳亮已經将忻州、定襄等處的叛亂平定了,殺了很多人,重新設置了地方官吏。
但他走了以後,晉北的局勢更加吃緊了。
劉芳亮回到平陽,見了李自成,禀報了晉北各州縣的情況以後,又禀報了劉子政已經離開五台山、無處尋覓的事。
李自成問道: “這個劉子政,怎麼離開五台山往北京卧佛寺去了?” 劉芳亮說:“我也問過五台縣令,說是自從胡人到北京的消息傳到五台山中以後,劉子政就帶領一個身邊的仆人,還有一個和尚,一個道士,一起離開了五台山。
” 李自成問道:“難道真會往北京卧佛寺去?他不是對滿洲人十分仇恨嗎?” 劉芳亮回答說:“隻是有人這麼說罷了。
看情況他不會前往北京。
他對滿洲人痛恨入骨,避之不及,豈肯自投羅網?可是他确實往東去了,有人看見他是往東去的,但行蹤十分詭秘,沒有人知道他究竟去什麼地方。
” 李自成滿腹疑團,向牛金星望去。
牛金星說:“從五台山往東,過太行山便是畿輔一帶。
雖是大山,路倒是有的。
從紫荊關、倒馬關,都可以進入畿輔。
要說他不是前往北京,為什麼要進入畿輔呢?要說他是前往北京,想不出他為什麼要去,為什麼要冒着生命之險,去投入胡人手中。
” 李自成說:“既然找不到他,也就算了。
大同情況如何?” 劉芳亮說:“臣正是要奏明大同情況。
” 李自成說:“你趕快說吧,這也是一個心腹之患!” 劉芳亮說:“我到了定襄,就聽到消息,說姜-派人到北京投降胡人,可是胡人并不高興。
” 李自成感到奇怪:“為什麼胡人不要他投降?” 劉芳亮說:“不是不要他投降,而是因為姜-在大同擁戴了一個明朝的宗室,稱為什麼棗強王的,名叫朱鼎(讠冊)。
” “哪個‘(讠冊)’字?” “明朝的宗室總是用怪名字,這個‘(讠冊)’字也很怪,是珊瑚的珊字去掉側玉邊,換成個言字邊。
” 李自成鄙薄地一笑:“真有這個棗強王嗎?” 劉芳亮說:“聽說姜-的投降表文中說明,為了維系地方秩序,擁立明宗室棗強王朱鼎(讠冊)在大同建國,請多爾衮俯允。
多爾衮回了一個批示,狠狠地責備他,不同意他擁立什麼朱鼎(讠冊),還說這個棗強王朱鼎(讠冊)不知是從哪裡來的。
又說今天除了大清朝,不許任何人擅自稱号建國。
姜-受責備後,這個棗強王從此不知下落,有的說已經被他活埋了。
姜-已經向胡人送去降表,說他願意為大清鎮守大同。
” 李自成罵了一句“混蛋東西”,轉過去望一望牛金星,“你曉得棗強王朱鼎(讠冊)這個名字嗎?” 牛金星一向留意晉府的事情,也留意代府的事情,關于這兩個王府的譜碟他在向北京進兵時都搜羅來了,怕的是留下後患。
姜-擁立棗強王朱鼎(讠冊)的事,他已經風聞了,所以來之前,已經查過代府的譜碟。
這時随即回答說: “代府原是朱洪武第十三個兒子,封在大同,名叫朱桂。
從朱桂傳了十二代。
到今年三月間我們大軍到大同,這最末一代的代王民憤很大,死于亂兵之手。
代府的支派有好多支,棗強王也是代府的一個支派,最後一名郡王,名叫朱鼐。
” 李自成問:“哪個朱鼐-?” 牛金星接着說:“鼐就是張鼐的鼐字,-是卓然不群的卓字加個金字邊,又是一個怪字!這個朱鼐-是最後一個棗強王,崇祯七年就病死了,不知何故。
以後無人襲封棗強王。
現在這個朱鼎(讠冊),按輩分是朱鼐-的子侄一輩,看來并未襲封,而是由姜-把他找到,擁立建國,又僞稱為棗強王,便于号召。
這是朱元璋的第十四代,代王朱桂的第十三代。
姜-确實可惡,既投降了我們大順,又要投降滿洲,又找一個姓朱的後人,僞稱什麼棗強王。
他是想左右逢源,這一次露了原形,實在可惡!” 李自成對劉芳亮說:“你下去休息吧,這幾天我就要往韓城去,你的人馬跟我一道過河。
” 劉芳亮叩頭辭出。
李自成又望望牛金星,問道:“宋企郊的事情你知道嗎?” 牛金星一聽,心中害怕,躬身答道:“臣看了一些彈劾的奏本,知道他放了許多官,都是他的同鄉,實在私心太重。
” 李自成問:“你看應該如何處置?” 牛金星說:“念他是從龍之臣,還沒有别的大過,僅僅是照顧同鄉,可以對他嚴加責備,或降級使用。
” 李自成冷冷一笑:“不能這麼輕饒他。
朱元璋得天下之後,嚴懲貪污舞弊的官吏,這情況你比我更清楚。
如今到處不穩,人各為私,宋企郊雖系長安從龍之臣,也不能不拿他立個規矩。
” 随即他提起筆來下一道手谕,交給旁邊一個侍臣,說:“立刻飛馬傳我的手谕:将宋企郊捉拿起來,下在獄中,等候發落!” 牛金星大吃一驚,前後胸猛然冒汗,低頭不敢說話。
剛剛說畢,新任兵部尚書張元第前來求見。
張元第原是明朝的一個舊官僚,因原來的兵部尚書已過黃河去韓城,現在用人又很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