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長安擁擠不堪,關中糧食也十分困難,晉王府宗室和山西大戶遷往長安的事暫時緩辦。
可是潼關幾乎是關中的最後一道屏障,守潼關刻不容緩。
命誰去守潼關?商量到這裡,誰都想不出合适的将領。
李自成想到那麼多的大小将領,特别是身經百戰的将領在山海關不是陣亡便是受了重傷,如今身邊竟然沒有可以依靠的大将,心中不禁傷感。
怎麼辦呢?商量的結果,想命馬世耀守潼關;可是馬世耀在山海關也負了重傷,如今已從韓城過河口長安養傷去了。
隻好傳谕馬世耀:傷好之後,速赴潼關,不奉旨不許擅離潼關一步。
這麼決定之後,李自成苦笑說: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
如今我身邊不要說大将沒有了,就是雙喜、李友、李強這樣在身邊使喚的人也都死完了。
”說完之後,剛才臉上勉強露出的苦笑忽然消失,不覺流下眼淚。
牛金星、宋獻策、李岩也都感慨萬千。
李岩直到現在還不曉得李自成催他趕快來太原有何重要事情。
他發現李自成沒有派他回河南的意思,就忍不住問道: “陛下召臣速來太原,不知有何谕旨?” 李自成一直在低着頭考慮一件事,現在經李岩一問,就收起愁緒,擡起頭說:“我要派你一件差事,你想是什麼差事?” 李岩說:“是不是命臣速回河南?” 李自成搖搖頭:“河南雖然重要,但目前你不去也可以。
隻要等劉捷軒傷勢一好,率三十萬人馬去豫北,河南局面就會大變。
朕要你來太原另有差遣。
” 李岩說:“請陛下面谕,臣當盡力而為。
” 李自成說:“過去我們隻想到同明朝作戰,經過山海關之戰,才知道大敵乃是胡人。
所以過了井陉之後,朕突然又想到你從前說過的那位劉子政。
既然他在遼東從軍二十年,肯定深知滿洲情形。
三個月前,你說他離開晉祠回五台山了。
朕想差你去五台山以厚禮相聘,請他來我朝做官,在朕身邊,朕随時好向他咨詢方略。
如今我朝群臣之中,真正熟悉虜情的還沒有一個人。
你休息一下,明天就往五台山去。
” 李岩确實根本沒有想到這件差事,暗暗地感到為難。
因為他曉得,劉子政雖然熟悉關外情況,但一向仇恨大順。
如今明朝亡了,崇祯帝後被逼殉國,劉子政的仇恨必然比原來更深,如何肯來大順朝中做官?但他也不敢不去,恭敬地回答說: “劉子政是否能夠來,現在不得而知。
可否先命五台縣令探明劉子政是否仍在五台山,是否願意前來我朝做官,然後再去禮聘,這樣縱然他不肯來,皇上的威望也不會受損。
” 李自成的心裡有點不快活,沉吟片刻,問道:“劉子政一向以不能打敗滿洲為恨。
如今滿洲人進入北京,他應該與我們同仇敵忾,才是個道理。
如果我們厚禮相迎,他看來是會前來的。
” 李岩說:“劉子政雖然仇恨滿人,可是他是勝朝的遺民,他要忠于勝朝,未必肯下山來助我。
況且如今我們接連兵敗,他更不肯為我所用。
” 李自成更加不悅,朝宋獻策、牛金星望望,問他們有何主張。
宋獻策知道李岩不願去,也明白劉子政不會應聘,就說道: “可以先命人去五台山探明劉子政的下落,然後再去禮聘。
如今最要緊的是征集人馬,部署作戰。
至于劉子政,縱然了解虜情,恐怕也緩不濟急。
” 牛金星也是這麼想的,另外他雖然沒有問過,卻猜到李自成不願放李岩回河南,所以才差他去五台山禮聘劉子政,于是說道: “聘請劉子政固然也是皇上招賢納士的一番心意,但目前确實急需征集人馬糧草,部署作戰。
林泉暫不去五台山,留在皇上身邊,随時運籌帷幄,也是很重要的。
不如皇上先密谕五台縣令,查明劉子政是否仍在山中,再作計較。
” 李自成聽了宋獻策、牛金星的話以後,覺得也有道理,決定暫不派李岩往五台山去。
他對大家說道: “這樣吧,我在這裡稍候數日,就要往平陽去。
明日軍師先回長安。
今天大家暫去休息,有些事明天再議。
” 第二天,宋獻策帶着少數随從匆匆上路,趕往長安。
李自成一夜沒有睡好,各地來的消息都使他心情沉重。
雖然滿洲人馬和吳三桂的人馬開始從真定返回北京,但他知道這隻是暫時休兵,下一步還要大舉進犯。
從河南、山東來的消息也很不利:反叛大順的州縣越來越多,各地方大都鬧起來了。
他在慌亂無計之餘,深恨滿朝文武在北京時隻知勸他登極,向他獻下江南之策,卻沒有人向他提到滿洲人兵力甚強,必會乘機進關。
直到他在山海關決戰時候,才突然知道滿洲人比吳三桂的力量大得多,鑄成大錯,後悔已經晚了。
如今這麼回想起來,他對宋獻策比對牛金星和李岩要看重一點,因為對東征山海關之事,隻有宋獻策曾經苦勸他不要前去。
而李岩并沒有堅決阻止他對吳三桂的禦駕親征。
按說,李岩是會看出這步棋走錯了的,可是為什麼他不像宋獻策那樣苦心勸阻呢?至于牛金星,雖然也沒有勸阻,但他當時正在主持籌備登極大典,每日事情很雜,沒有勸阻也情有可原。
李岩是不能原諒的。
而且李岩自進北京以後,對很多事情都不多說話,誰知他心裡懷着什麼想法?但是他盡管這麼懷疑李岩,表面上卻神色不露。
第二天禦前沒事時,他又對李岩說道: “朕原來要差你去五台山尋找劉子政,請他前來共事。
後來聽了你和獻策的話,決定等等再看。
可是現在事情确很緊急,朕身邊沒有一個真正明白關外的情形的人,所以朕昨夜又想了很久,還是派你去五台山禮聘劉子政前來。
望你不辭辛苦,走這一趟,速去速回。
要帶多少銀錢,你自己告訴管事官員,為你準備,不要耽擱太久。
” 李岩看見李自成神色十分嚴肅,從口氣聽出這事情已經無可更改,隻好回答一聲:“臣遵旨前往,請陛下不必焦慮。
” 他出來以後把許多應該準備的事情立刻準備停當,帶了銀錢和随從人員就要出發。
他心中有點害怕:萬一請不來劉子政,皇上豈不要怪罪?他在心中感慨說: “皇上的章法亂矣!” 李岩正要啟程,忽然李自成又召他立刻進宮。
他趕快換了衣服,來到行宮。
牛金星已在那裡同李自成商量大事。
等他行了磕頭禮,李自成命他趕快坐下,告他說剛才得到禀報:南京已經立福王為君,河南局勢很亂,大順在河南、山東兵馬不多,各處新上任的州縣官有的被殺,有的被驅逐,有的被捕送南京。
李自成問他,有何辦法可以收拾中原亂局?李岩趁此機會提出來,他願意與李侔馳回河南,收拾紛亂局面,但需要皇上派一支精兵給他。
李自成心中疑問,他為什麼不想别的辦法,不派别的人前去,而非要同自己的兄弟李作回河南呢?又為什麼這麼急着回河南呢?是不是看我的大勢已去,急于想離開我?于是他不動聲色,又問道: “卿回河南,有何辦法,可以收拾中原局面?” 李岩覺得這是大好時機,就說道:“河南是微臣桑梓之邦,人地較熟,容易号召士民,共扶大順,對抗夷狄。
” 李自成說:“可是南京立了福王,卿将如何對付?” 李岩說:“今日南京已經立了新君,确實不易對付。
請容臣馳回河南之後,相機行事。
倘能緩和與南京的不共戴天之仇,共同抵禦胡人,這是上策。
等胡人被我們打敗之後,那時再與南京争奪中原,命襄陽、荊州、承天的人馬順流東下,關内人馬出河南到淮北,南過長江,兩路夾攻,江南不難平定。
” 李自成說:“恐怕與南京合起手來共禦胡人,也不是那麼容易。
” 李岩說:“事情确有困難,也隻能走一步說一步,相機行事。
事前一切都想得很順,到時候未必就順。
” 李自成心中頗不高興,想道,這不是嘲笑我去山海
可是潼關幾乎是關中的最後一道屏障,守潼關刻不容緩。
命誰去守潼關?商量到這裡,誰都想不出合适的将領。
李自成想到那麼多的大小将領,特别是身經百戰的将領在山海關不是陣亡便是受了重傷,如今身邊竟然沒有可以依靠的大将,心中不禁傷感。
怎麼辦呢?商量的結果,想命馬世耀守潼關;可是馬世耀在山海關也負了重傷,如今已從韓城過河口長安養傷去了。
隻好傳谕馬世耀:傷好之後,速赴潼關,不奉旨不許擅離潼關一步。
這麼決定之後,李自成苦笑說: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
如今我身邊不要說大将沒有了,就是雙喜、李友、李強這樣在身邊使喚的人也都死完了。
”說完之後,剛才臉上勉強露出的苦笑忽然消失,不覺流下眼淚。
牛金星、宋獻策、李岩也都感慨萬千。
李岩直到現在還不曉得李自成催他趕快來太原有何重要事情。
他發現李自成沒有派他回河南的意思,就忍不住問道: “陛下召臣速來太原,不知有何谕旨?” 李自成一直在低着頭考慮一件事,現在經李岩一問,就收起愁緒,擡起頭說:“我要派你一件差事,你想是什麼差事?” 李岩說:“是不是命臣速回河南?” 李自成搖搖頭:“河南雖然重要,但目前你不去也可以。
隻要等劉捷軒傷勢一好,率三十萬人馬去豫北,河南局面就會大變。
朕要你來太原另有差遣。
” 李岩說:“請陛下面谕,臣當盡力而為。
” 李自成說:“過去我們隻想到同明朝作戰,經過山海關之戰,才知道大敵乃是胡人。
所以過了井陉之後,朕突然又想到你從前說過的那位劉子政。
既然他在遼東從軍二十年,肯定深知滿洲情形。
三個月前,你說他離開晉祠回五台山了。
朕想差你去五台山以厚禮相聘,請他來我朝做官,在朕身邊,朕随時好向他咨詢方略。
如今我朝群臣之中,真正熟悉虜情的還沒有一個人。
你休息一下,明天就往五台山去。
” 李岩确實根本沒有想到這件差事,暗暗地感到為難。
因為他曉得,劉子政雖然熟悉關外情況,但一向仇恨大順。
如今明朝亡了,崇祯帝後被逼殉國,劉子政的仇恨必然比原來更深,如何肯來大順朝中做官?但他也不敢不去,恭敬地回答說: “劉子政是否能夠來,現在不得而知。
可否先命五台縣令探明劉子政是否仍在五台山,是否願意前來我朝做官,然後再去禮聘,這樣縱然他不肯來,皇上的威望也不會受損。
” 李自成的心裡有點不快活,沉吟片刻,問道:“劉子政一向以不能打敗滿洲為恨。
如今滿洲人進入北京,他應該與我們同仇敵忾,才是個道理。
如果我們厚禮相迎,他看來是會前來的。
” 李岩說:“劉子政雖然仇恨滿人,可是他是勝朝的遺民,他要忠于勝朝,未必肯下山來助我。
況且如今我們接連兵敗,他更不肯為我所用。
” 李自成更加不悅,朝宋獻策、牛金星望望,問他們有何主張。
宋獻策知道李岩不願去,也明白劉子政不會應聘,就說道: “可以先命人去五台山探明劉子政的下落,然後再去禮聘。
如今最要緊的是征集人馬,部署作戰。
至于劉子政,縱然了解虜情,恐怕也緩不濟急。
” 牛金星也是這麼想的,另外他雖然沒有問過,卻猜到李自成不願放李岩回河南,所以才差他去五台山禮聘劉子政,于是說道: “聘請劉子政固然也是皇上招賢納士的一番心意,但目前确實急需征集人馬糧草,部署作戰。
林泉暫不去五台山,留在皇上身邊,随時運籌帷幄,也是很重要的。
不如皇上先密谕五台縣令,查明劉子政是否仍在山中,再作計較。
” 李自成聽了宋獻策、牛金星的話以後,覺得也有道理,決定暫不派李岩往五台山去。
他對大家說道: “這樣吧,我在這裡稍候數日,就要往平陽去。
明日軍師先回長安。
今天大家暫去休息,有些事明天再議。
” 第二天,宋獻策帶着少數随從匆匆上路,趕往長安。
李自成一夜沒有睡好,各地來的消息都使他心情沉重。
雖然滿洲人馬和吳三桂的人馬開始從真定返回北京,但他知道這隻是暫時休兵,下一步還要大舉進犯。
從河南、山東來的消息也很不利:反叛大順的州縣越來越多,各地方大都鬧起來了。
他在慌亂無計之餘,深恨滿朝文武在北京時隻知勸他登極,向他獻下江南之策,卻沒有人向他提到滿洲人兵力甚強,必會乘機進關。
直到他在山海關決戰時候,才突然知道滿洲人比吳三桂的力量大得多,鑄成大錯,後悔已經晚了。
如今這麼回想起來,他對宋獻策比對牛金星和李岩要看重一點,因為對東征山海關之事,隻有宋獻策曾經苦勸他不要前去。
而李岩并沒有堅決阻止他對吳三桂的禦駕親征。
按說,李岩是會看出這步棋走錯了的,可是為什麼他不像宋獻策那樣苦心勸阻呢?至于牛金星,雖然也沒有勸阻,但他當時正在主持籌備登極大典,每日事情很雜,沒有勸阻也情有可原。
李岩是不能原諒的。
而且李岩自進北京以後,對很多事情都不多說話,誰知他心裡懷着什麼想法?但是他盡管這麼懷疑李岩,表面上卻神色不露。
第二天禦前沒事時,他又對李岩說道: “朕原來要差你去五台山尋找劉子政,請他前來共事。
後來聽了你和獻策的話,決定等等再看。
可是現在事情确很緊急,朕身邊沒有一個真正明白關外的情形的人,所以朕昨夜又想了很久,還是派你去五台山禮聘劉子政前來。
望你不辭辛苦,走這一趟,速去速回。
要帶多少銀錢,你自己告訴管事官員,為你準備,不要耽擱太久。
” 李岩看見李自成神色十分嚴肅,從口氣聽出這事情已經無可更改,隻好回答一聲:“臣遵旨前往,請陛下不必焦慮。
” 他出來以後把許多應該準備的事情立刻準備停當,帶了銀錢和随從人員就要出發。
他心中有點害怕:萬一請不來劉子政,皇上豈不要怪罪?他在心中感慨說: “皇上的章法亂矣!” 李岩正要啟程,忽然李自成又召他立刻進宮。
他趕快換了衣服,來到行宮。
牛金星已在那裡同李自成商量大事。
等他行了磕頭禮,李自成命他趕快坐下,告他說剛才得到禀報:南京已經立福王為君,河南局勢很亂,大順在河南、山東兵馬不多,各處新上任的州縣官有的被殺,有的被驅逐,有的被捕送南京。
李自成問他,有何辦法可以收拾中原亂局?李岩趁此機會提出來,他願意與李侔馳回河南,收拾紛亂局面,但需要皇上派一支精兵給他。
李自成心中疑問,他為什麼不想别的辦法,不派别的人前去,而非要同自己的兄弟李作回河南呢?又為什麼這麼急着回河南呢?是不是看我的大勢已去,急于想離開我?于是他不動聲色,又問道: “卿回河南,有何辦法,可以收拾中原局面?” 李岩覺得這是大好時機,就說道:“河南是微臣桑梓之邦,人地較熟,容易号召士民,共扶大順,對抗夷狄。
” 李自成說:“可是南京立了福王,卿将如何對付?” 李岩說:“今日南京已經立了新君,确實不易對付。
請容臣馳回河南之後,相機行事。
倘能緩和與南京的不共戴天之仇,共同抵禦胡人,這是上策。
等胡人被我們打敗之後,那時再與南京争奪中原,命襄陽、荊州、承天的人馬順流東下,關内人馬出河南到淮北,南過長江,兩路夾攻,江南不難平定。
” 李自成說:“恐怕與南京合起手來共禦胡人,也不是那麼容易。
” 李岩說:“事情确有困難,也隻能走一步說一步,相機行事。
事前一切都想得很順,到時候未必就順。
” 李自成心中頗不高興,想道,這不是嘲笑我去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