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四月二十八日申時,盛京城八門擂鼓,聲震全城,連郊區的居民人等也驚動起來。
原來是從山海關來了消息,知道打了個大大的勝仗,把李自成的人馬全部打敗了。
可是和碩睿親王多爾衮的正式奏報還沒有來到,所以盡管八門擊鼓,朝廷上并沒有舉行慶祝,隻是大家都懷着十分振奮的心情,等待着攝政王多爾衮的正式奏捷。
留守主持盛京朝政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将這一好消息報進宮中後,皇太極的大妃才吩咐當晚在清甯宮中慶祝。
福臨的母親、莊妃小博爾濟吉特氏,先到清甯宮向大妃賀喜,随即回到自己宮中,在佛像前焚香磕頭,祝願多爾衮順利地進占燕京。
在皇太極留下的衆妃之中,隻有她對山海關的捷音最為激動。
她将福臨抱起來,放在腿上,含着興奮的眼淚,說道: “孩子,你叔父睿親王已經打敗了幾十萬流賊,進了山海關,不久就要攻克燕京了。
進了燕京以後,你就是中國的皇帝了。
我的小皇上,你快要到燕京做皇帝了。
” “我不去燕坑。
” “不是燕坑,是燕京。
” “我不去。
媽媽不去,我也不去。
” “你要去,一定要去,媽媽也要去。
” “還回來麼?” “隻要到了燕京,消滅了流賊,你就是中國的皇上,住在燕京,不再回來了。
” “媽媽,你想去燕京麼?” “燕京地方好,宮殿好,比這裡好得多。
” 福臨不再問了。
他不能想像燕京的宮殿到底怎樣好,大概比大政殿的房子還要大一些,也有像鳳凰門那樣的高台子。
他望望媽媽,看見媽媽在想心思,便從莊妃腿上溜下來,跑到院中玩去了。
小博爾濟吉特氏回到自己的西廂房中。
她面前浮現出多爾衮的影子。
對多爾衮改稱攝政王以及他最近打的大勝仗,她心中都十分高興,對他更增加了尊敬和愛慕之意。
可是她又暗暗地有點憂慮,害怕多爾衮功勞越來越大,權勢越來越高,将來會不會忠心輔佐小福臨當皇帝呢? 山海關大戰之後,多爾衮統率的征服中原的大軍陸續進入關内,其中包括滿洲八旗精銳、蒙古八旗精銳以及漢軍八旗的人馬。
滿蒙諸王、貝勒、貝子、公、固山額真差不多都來參加這次戰争。
漢人方面則有原來投降的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等,現在又增加了吳三桂的關甯兵,一共有二十多萬人,成為萬曆年以來一次集中最強大兵力的進軍。
多爾衮命他的兄弟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铎統率大軍不停地追趕李自成,希望在李自成到達北京後,來不及進行大的搶劫和破壞就匆匆逃走,将一座完整的北京城留給清兵;更希望在李自成逃回陝西之前被他一戰消滅,好使他騰出手去實現他的征服中國的野心。
吳三桂的關甯兵走在大軍前面。
一天晚上,崇祯太子混在亂民和潰兵裡邊,帶着一個太監前來尋訪吳三桂。
吳三桂聽了親信中軍的禀報,吃了一驚。
怎麼辦呢?他知道,如果他不救太子,太子八成會死在亂軍之中;或被清兵提去,絕不可能活下去。
他是世受明朝皇恩的大将,按良心應該搭救太子,可是他又害怕救不了太子,反而被多爾衮知道,說他懷有二心。
他沉默片刻,下了決心,對中軍悄悄地說: “我現在是泥菩薩過河,自己也救不了自己,哪有力量搭救太子,保他平安無事?可是我也不能把太子獻給滿洲人。
你告訴太子,讓他向别處逃生吧,不要在這裡逗留了。
” 中軍剛剛轉過身去,他又把他叫回來,自己繼續低頭尋思。
要不要把太子獻給多爾衮呢?既然投降了滿洲人,無毒不丈夫,将太子獻出,多爾表會更加相信他。
可是他又心中不忍,向中軍問道: “李自成兵敗之後,為何不殺太子呢?” 中軍向前走了一步,悄悄地說道:“李自成不但沒有殺害太子,連永王、定王,還有宗室藩王一大群,全都沒有殺害,命他們各自逃生。
” 吳三桂說:“這倒奇了,你可問過,李自成為什麼不殺他們嗎?” 中軍回答說:“據太子告我說,李自成對他們說:‘勝敗兵家常事,這是我同滿洲人和吳三桂之間的戰争,與你們無涉。
不是你們勾引他們的。
我殺你們很容易,可是像這樣事情我不做,也用不着把你們帶回關中,你們各自逃命去吧!’” 吳三桂一聽,心裡翻騰了一下,想道,李自成尚且不殺太子,不殺永王、定王等人,我吳三桂畢竟世受國恩,崇祯沒有對不起我的地方,我何必要殺太子呢?随即他又對中軍說道: “你去讓他們走吧,一定想辦法讓他們能夠逃出這一帶,囑咐他們不要停留,趕快隐名埋姓,遠走高飛,千萬不要對别人露出口風,說他曾經來到我們軍營。
” 中軍聽了吳三桂的幾句囑咐,感動得噙滿兩眶眼淚,輕輕回答一句“遵命”,轉身便走。
還沒有走出軍帳,又被吳三桂叫回來。
中軍猜到吳三桂又要變卦,心中猛然涼了半截,回到吳三桂面前,肅立不動,也不敢問話。
吳三桂望望他,問道: “是誰指引太子來到我們軍中的?這麼巧,竟會找到我的中軍老營,你可問了沒有?” 中軍小聲回答說:“太子離開李自成之後,藏在一個村中,那村中老百姓都逃光了,隻剩下一個老漢,原是私塾先生,因身上有病,守着母親靈柩,沒有逃走。
太子求這個老漢把他隐藏起來。
老漢認出來他不是一般的小孩子,就問他是不是太子。
太子看老漢很忠心的樣子,就說了實話。
老漢趕快跪下去,對他哭了起來,然後把他同太監藏在紅薯窖中。
今天晚飯後,老頭子向我們一個巡邏小校問出來王爺駐紮的地方,就對太子說:‘目今到處都是胡人,你逃不出去的,隻有一個辦法,不知太子願意不願意?’太子說:‘隻要能夠救我不死,隻管說出。
’老頭子說:‘如今平西伯吳三桂就駐在近處,明天五更還要繼續追趕流賊,現在隻有他能夠救你。
’太子說:‘吳三桂也投降了東虜,我怎麼敢去見他?’老頭子歎了口氣說:‘我看他投降東虜也是萬不得已。
大明朝廷對他有恩。
太子現在難中,前去找他,他如果是懂事的人,會連夜保護太子,率領他手下幾萬人馬,離開胡兵,從此往南,擁戴太子,恢複大明江山。
全國臣民聽說太子還在人間,又有吳三桂擁戴,必然各處都舉起義旗,太子的性命就能保全,大明江山也不難恢複。
可是,這是一步險棋啊!小民不敢做主,請太子自己斟酌吧。
’太子說:‘現在沒有别的辦法,就試試吧。
萬一吳三桂把我送給胡人,我也不怕,我父母都已殉國,我也應該随父母于地下。
’這樣老頭子找到我們一個巡邏的小校,先同小校談到大明故君殉國的事,看見小校頗有思念舊主之情,就悄悄地把太子下落告知,問他能不能把太子引到王爺的中軍老營。
這小校不敢做主,就向他的長官暗中禀明。
我們的将士盡管在山海關投降了滿人,可是畢竟是漢人,是大明臣子,所以就把太子和侍候他的太監帶到中軍老營,同我見面,我就趕快前來向王爺禀明。
” 吳三桂本來正在思索,準備重新拿定主意,将太子獻給多爾滾,聽了中軍這一番禀報,心中又一次翻騰了一下。
想着這個老漢并沒有吃大明俸祿,尚且如此忠于故君,難道我就這樣沒有人性?這事可不能做呀!他又想到,盡管關甯兵在山海關投降了滿人,可是手下将士并不完全同意,北翼城的叛亂就是一個例子。
如果趁眼下太子有難,我再落井下石,将手無寸鐵的太子獻給多爾衮,将士們豈不要離心?……這樣反複一想,他又一次拿定主意,對中軍說: “既然這樣,你趕快送太子逃走吧。
凡是知道這件事的人,不管誰,不準露出一絲口風。
若有人露出來一絲口風,立刻殺掉!那一個老頭子,你也要親自去找他,囑咐一番,萬一他不很牢靠,也隻好殺人
原來是從山海關來了消息,知道打了個大大的勝仗,把李自成的人馬全部打敗了。
可是和碩睿親王多爾衮的正式奏報還沒有來到,所以盡管八門擊鼓,朝廷上并沒有舉行慶祝,隻是大家都懷着十分振奮的心情,等待着攝政王多爾衮的正式奏捷。
留守主持盛京朝政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将這一好消息報進宮中後,皇太極的大妃才吩咐當晚在清甯宮中慶祝。
福臨的母親、莊妃小博爾濟吉特氏,先到清甯宮向大妃賀喜,随即回到自己宮中,在佛像前焚香磕頭,祝願多爾衮順利地進占燕京。
在皇太極留下的衆妃之中,隻有她對山海關的捷音最為激動。
她将福臨抱起來,放在腿上,含着興奮的眼淚,說道: “孩子,你叔父睿親王已經打敗了幾十萬流賊,進了山海關,不久就要攻克燕京了。
進了燕京以後,你就是中國的皇帝了。
我的小皇上,你快要到燕京做皇帝了。
” “我不去燕坑。
” “不是燕坑,是燕京。
” “我不去。
媽媽不去,我也不去。
” “你要去,一定要去,媽媽也要去。
” “還回來麼?” “隻要到了燕京,消滅了流賊,你就是中國的皇上,住在燕京,不再回來了。
” “媽媽,你想去燕京麼?” “燕京地方好,宮殿好,比這裡好得多。
” 福臨不再問了。
他不能想像燕京的宮殿到底怎樣好,大概比大政殿的房子還要大一些,也有像鳳凰門那樣的高台子。
他望望媽媽,看見媽媽在想心思,便從莊妃腿上溜下來,跑到院中玩去了。
小博爾濟吉特氏回到自己的西廂房中。
她面前浮現出多爾衮的影子。
對多爾衮改稱攝政王以及他最近打的大勝仗,她心中都十分高興,對他更增加了尊敬和愛慕之意。
可是她又暗暗地有點憂慮,害怕多爾衮功勞越來越大,權勢越來越高,将來會不會忠心輔佐小福臨當皇帝呢? 山海關大戰之後,多爾衮統率的征服中原的大軍陸續進入關内,其中包括滿洲八旗精銳、蒙古八旗精銳以及漢軍八旗的人馬。
滿蒙諸王、貝勒、貝子、公、固山額真差不多都來參加這次戰争。
漢人方面則有原來投降的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等,現在又增加了吳三桂的關甯兵,一共有二十多萬人,成為萬曆年以來一次集中最強大兵力的進軍。
多爾衮命他的兄弟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铎統率大軍不停地追趕李自成,希望在李自成到達北京後,來不及進行大的搶劫和破壞就匆匆逃走,将一座完整的北京城留給清兵;更希望在李自成逃回陝西之前被他一戰消滅,好使他騰出手去實現他的征服中國的野心。
吳三桂的關甯兵走在大軍前面。
一天晚上,崇祯太子混在亂民和潰兵裡邊,帶着一個太監前來尋訪吳三桂。
吳三桂聽了親信中軍的禀報,吃了一驚。
怎麼辦呢?他知道,如果他不救太子,太子八成會死在亂軍之中;或被清兵提去,絕不可能活下去。
他是世受明朝皇恩的大将,按良心應該搭救太子,可是他又害怕救不了太子,反而被多爾衮知道,說他懷有二心。
他沉默片刻,下了決心,對中軍悄悄地說: “我現在是泥菩薩過河,自己也救不了自己,哪有力量搭救太子,保他平安無事?可是我也不能把太子獻給滿洲人。
你告訴太子,讓他向别處逃生吧,不要在這裡逗留了。
” 中軍剛剛轉過身去,他又把他叫回來,自己繼續低頭尋思。
要不要把太子獻給多爾衮呢?既然投降了滿洲人,無毒不丈夫,将太子獻出,多爾表會更加相信他。
可是他又心中不忍,向中軍問道: “李自成兵敗之後,為何不殺太子呢?” 中軍向前走了一步,悄悄地說道:“李自成不但沒有殺害太子,連永王、定王,還有宗室藩王一大群,全都沒有殺害,命他們各自逃生。
” 吳三桂說:“這倒奇了,你可問過,李自成為什麼不殺他們嗎?” 中軍回答說:“據太子告我說,李自成對他們說:‘勝敗兵家常事,這是我同滿洲人和吳三桂之間的戰争,與你們無涉。
不是你們勾引他們的。
我殺你們很容易,可是像這樣事情我不做,也用不着把你們帶回關中,你們各自逃命去吧!’” 吳三桂一聽,心裡翻騰了一下,想道,李自成尚且不殺太子,不殺永王、定王等人,我吳三桂畢竟世受國恩,崇祯沒有對不起我的地方,我何必要殺太子呢?随即他又對中軍說道: “你去讓他們走吧,一定想辦法讓他們能夠逃出這一帶,囑咐他們不要停留,趕快隐名埋姓,遠走高飛,千萬不要對别人露出口風,說他曾經來到我們軍營。
” 中軍聽了吳三桂的幾句囑咐,感動得噙滿兩眶眼淚,輕輕回答一句“遵命”,轉身便走。
還沒有走出軍帳,又被吳三桂叫回來。
中軍猜到吳三桂又要變卦,心中猛然涼了半截,回到吳三桂面前,肅立不動,也不敢問話。
吳三桂望望他,問道: “是誰指引太子來到我們軍中的?這麼巧,竟會找到我的中軍老營,你可問了沒有?” 中軍小聲回答說:“太子離開李自成之後,藏在一個村中,那村中老百姓都逃光了,隻剩下一個老漢,原是私塾先生,因身上有病,守着母親靈柩,沒有逃走。
太子求這個老漢把他隐藏起來。
老漢認出來他不是一般的小孩子,就問他是不是太子。
太子看老漢很忠心的樣子,就說了實話。
老漢趕快跪下去,對他哭了起來,然後把他同太監藏在紅薯窖中。
今天晚飯後,老頭子向我們一個巡邏小校問出來王爺駐紮的地方,就對太子說:‘目今到處都是胡人,你逃不出去的,隻有一個辦法,不知太子願意不願意?’太子說:‘隻要能夠救我不死,隻管說出。
’老頭子說:‘如今平西伯吳三桂就駐在近處,明天五更還要繼續追趕流賊,現在隻有他能夠救你。
’太子說:‘吳三桂也投降了東虜,我怎麼敢去見他?’老頭子歎了口氣說:‘我看他投降東虜也是萬不得已。
大明朝廷對他有恩。
太子現在難中,前去找他,他如果是懂事的人,會連夜保護太子,率領他手下幾萬人馬,離開胡兵,從此往南,擁戴太子,恢複大明江山。
全國臣民聽說太子還在人間,又有吳三桂擁戴,必然各處都舉起義旗,太子的性命就能保全,大明江山也不難恢複。
可是,這是一步險棋啊!小民不敢做主,請太子自己斟酌吧。
’太子說:‘現在沒有别的辦法,就試試吧。
萬一吳三桂把我送給胡人,我也不怕,我父母都已殉國,我也應該随父母于地下。
’這樣老頭子找到我們一個巡邏的小校,先同小校談到大明故君殉國的事,看見小校頗有思念舊主之情,就悄悄地把太子下落告知,問他能不能把太子引到王爺的中軍老營。
這小校不敢做主,就向他的長官暗中禀明。
我們的将士盡管在山海關投降了滿人,可是畢竟是漢人,是大明臣子,所以就把太子和侍候他的太監帶到中軍老營,同我見面,我就趕快前來向王爺禀明。
” 吳三桂本來正在思索,準備重新拿定主意,将太子獻給多爾滾,聽了中軍這一番禀報,心中又一次翻騰了一下。
想着這個老漢并沒有吃大明俸祿,尚且如此忠于故君,難道我就這樣沒有人性?這事可不能做呀!他又想到,盡管關甯兵在山海關投降了滿人,可是手下将士并不完全同意,北翼城的叛亂就是一個例子。
如果趁眼下太子有難,我再落井下石,将手無寸鐵的太子獻給多爾衮,将士們豈不要離心?……這樣反複一想,他又一次拿定主意,對中軍說: “既然這樣,你趕快送太子逃走吧。
凡是知道這件事的人,不管誰,不準露出一絲口風。
若有人露出來一絲口風,立刻殺掉!那一個老頭子,你也要親自去找他,囑咐一番,萬一他不很牢靠,也隻好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