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臣本來不想前來,可是既然逃不出城門,又無處可躲,便不得不前來了。
他們并不打算逃往西安,又明明知道吳三桂一到會大禍降身,因此在等候的時候,一個個面色如土,驚魂不定,互相偷看,交換眼色。
從西安來的降臣,自認為從“龍”在先,家在長安,退回關中,富貴仍在,雖然心中為戰事擔憂,卻神色比較鎮靜,有人還因為“躬逢開國盛典”而感到振奮和驕傲。
一個太監走到丹墀一角,揮動三次長鞭,也就是靜鞭。
文武百官在三聲靜鞭響後,更加寂靜無聲。
王長順穿着禦馬寺六品文官朝服,立在文官隊中,忽然想到當年他趕牲口的時候,在曠野中也能把鞭子扯得這麼響。
正在胡思亂想之際,突然從武英門外的金水橋南邊響了三聲火铳,跟着鞭炮響起來,非常熱鬧。
按道理說,靜鞭響後,皇上出來之前,應該一點聲音不許再有。
可是現在的這個特殊情況,卻在李自成東征之前研究登極大典的朝儀的時候已經定下了。
當時陝西籍的武将們希望在皇上登極時放三眼铳,放鞭炮。
他們說:“鄉下辦喜事,都要有三眼铳,有鞭炮。
皇上登極,應該更加威武,更加熱鬧,豈可不放三眼铳,不放鞭炮?”這當然不合朝儀。
禮政府尚書鞏-隻好求首相牛金星決定。
牛金星不贊成放三眼铳和鞭炮,但也不敢違背陝西武将們的意思。
有一次他同劉宗敏一起進宮來議事,當面向李自成請示。
李自成笑而不答,望望劉宗敏。
劉宗敏說: “前朝沒有的,我們來個新興吧。
如今還在馬上打天下,應該與太平時候不同。
這一次要放三眼铳,要放‘萬字頭’的大鞭炮,下不為例好了。
” 李自成笑着點點頭。
于是今天的登極大典就有了三眼铳和“萬字頭”的鞭炮,使官中一下子熱鬧起來了。
鞭炮響過之後,有鴻胪寺官員進入武英殿,轉到東暖閣,但沒有進去。
有一個宮女揭開黃緞繡龍門簾,跪在地下磕了三個頭,說道: “恭請皇上起駕!” 李自成頭戴平天冠,冠前有十二行寶石珠串直垂到眉毛上邊。
身穿黃緞繡龍袍,前後的“潮水”全用藍色,表示大順朝是“水德王”。
腰系玉帶,腳穿直緞粉底金線繡龍嵌珠雲頭靴。
他正端坐在禦座上,心神不甯。
長久以來,他就盼望着登極這一天;如今這一天來到了,卻又不是他所盼望的。
他沒有料到在山海關敗得如此慘重。
雙喜、李友、李強等幾十員愛将,二三萬追随他多年的偏将、校尉和士兵,死在石河西岸和潰退的路上。
昨夜他得到兩次十萬火急軍情禀報。
一個禀報說吳三桂和胡人的步騎大軍正在向北京趕來。
另一個是劉芳亮來的密奏,說是河南、山東到處叛亂,紛紛将大順朝的州縣官,或殺死,或趕走,或捉到送往南邊新建立的明朝。
他感到害怕,不知下一步如何是好。
剛才聽見武英門外的鞭炮聲,盡管那麼熱鬧,他的心頭卻感到異常空虛。
而對于山海關大戰,他感到無限的悔恨…… 看見鴻胪寺官員請他出去行禮,又聽見外邊開始奏樂,他所熟悉的唢呐聲和皇家的雅樂合在一起。
他默然地從禦座上站起來,向正殿走去,耳邊似乎又聽見劉宗敏說的一句話: “若不在北京登極,皇上想回到關中,也不可得了。
” 同時他心中明白:今天的登極大典,隻能叫作匆匆行事,與原來準備的典禮大大地不同。
昨天深夜牛金星同鞏-又進宮一趟,将有關行禮的幾項事情當面向他禀明。
他自己不再去郊天了,明日由牛金星代他前去。
祭太廟也不祭了,因為太廟裡邊還放着明朝的神主。
丞相率百官在午門拜賀的舞蹈,也省去了。
既然不在皇極殿登極,許多應行的禮都沒有了。
他進北京以前萬想不到他所念念不忘的登極大典竟是如此草草。
他正在心中十分不快,四個直指使進來導駕,請他到正殿去,受百官朝賀。
他默默地進入正殿,在樂聲中升入寶座。
文武百官從兩邊退出,歸入班中。
依照鴻胪寺官員的高聲唱贊,文武百官在丹墀上向北跪下,行三跪九磕頭禮(秩序不免有點亂)。
劉宗敏因為身負重傷,免了跪拜。
然後草草地由鴻胪寺官員恭讀了由劉宗敏、牛金星領銜繕就的賀表,無非是稱頌他的功德,說了一些空洞的祝賀的話。
李自成并沒有聽進去,他明白這是照樣的文章。
讀完賀表之後,文武百官又一次向他磕頭,山呼萬歲。
接着又讀了皇上的敕谕,讀罷又是百官叩拜,山呼萬歲。
登極的典禮就這麼簡簡單單地行過了,跟着是奏樂。
他從寶座上下來,又退回武英殿的東暖閣。
群臣也從武英殿的丹墀上退下去。
這時,宋獻策和李岩都看見王長順從文臣班中最後起來,熱淚縱橫,腳步踉跄,走下丹墀。
他兩個心中吃了一驚。
随即牛金星也看見了,但他們都佯裝不曾看見。
牛金星态度雍容,步履穩重,隻是心裡不免想着王長順如此形狀,雖是喜極而悲,人之常情,卻似非吉利之兆。
宋獻策和李岩來到朝房休息後,見身邊沒有别人,宋獻策悄悄問道: “王長順何以跪在丹墀上如此流淚?” 李岩輕輕地歎口氣,不敢亂說,搖搖頭,怅惘地向院中望去。
鴻胪寺官員傳呼:文武百官齊去承天門肅立等候。
承天門樓上設有禦案禦座,由錦衣旗校侍立禦座兩邊,但李自成并沒有親自前來,僅僅在禦案上設立黃緞牌位,上邊用恭楷寫道: “大順皇帝萬歲!萬萬歲!” 大體上按照大赦天下頒诏的故事,行了儀式。
诏書原文很長,是在李自成去山海關前拟好的,李自成也反複推敲過。
首先說明朝政治如何壞,百姓如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奉天命誅除無道,滅了明朝,建立大順;又如何在群臣百姓一再敦勸下,即了皇帝位。
接着就說他今後對明朝的苛捐賦稅全部豁免;明朝官吏凡貪污的一定嚴懲,決不寬恕;奉公守法的一體照舊錄用;明朝宗室,隻要投降的,都加保護。
最後說道,在登極以前,除掉弑殺父母,大逆不道的,其他不論什麼重罪,一律赦免,不再追究。
但是頒诏之後,再有觸犯王法的,決不寬恕,等等。
牛金星代皇上頒诏。
诏書由鴻胪寺官員宣讀以後,便放在一個盤子裡邊,盤子上有一個結頭,用黃色繩系着從承天門上邊放下去,便算完成了頒诏這件大事。
然後跪在下邊的文武群臣又是一陣山呼萬歲。
當承天門頒诏的時候,李自成正在武英殿偏殿中受窦妃和宮女、太監們的朝賀。
然後他回到寝宮,在宮女們服侍下去掉了平天冠、龍袍、雲頭靴,換上皇帝的便服,頓時覺得渾身輕松,比剛才這半日自在多了。
他心中有一種空虛感,暗暗地想道: “這就叫登極了麼?打了十六七年的仗,死了無數的将士和百姓,就為的這件事麼?……” 李自成照例對窦妃有很多賞賜,對官女、太監們也都有賞賜。
盡管大家心中都是七上八下,各人都不知道以後如何,可是表面上都僞飾着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
李自成心中也很明白,隻是他無暇多想,他更多的心思用在考慮如何退出北京,如何在路上抵禦追兵,如何平安進入國關等問題上。
這時一個太監進來,向他啟奏: “禦馬寺牧馬苑使王長順在宮門求見。
” 李自成心中一煩。
他想,打仗的事,他都操不完的心,說不定吳三桂和滿洲的幾萬人馬兩天左右就會追到北京,哪有時間同王長順見面呢?王長順也不過是談他禦馬寺的事,那是将來的小事情,用不着現在見面。
于是他輕輕揮揮手,說: “告訴王長順,我很疲倦,正在休息。
”随即他又考慮起打仗的事情來。
窦妃已經換去吉服,穿上了宮中妃子們的常服,來到李自成的面前侍候。
雖然她的眉眼天生很美,卻不能掩飾住憂愁的神色。
她的臉色依然又嫩又白,卻減少了自然的紅潤,不得不借助宮粉胭脂,掩飾新近出現的憔悴。
這一切都被李自成看得清清楚楚。
他心中有點難過,拉住窦妃的手,勉強地問道: “明天夜間要退出北京,你全都知道了麼?” 窦妃凄然點點頭,膽怯地問道:“皇上,這宮中常用的東西,要趕快收拾一下麼?” 李自成說道:“不用急,明天還有一天。
我此刻心中事多,到明日我會吩咐。
” 窦妃不敢多問,望一望李自成臉上的陰暗神色,聽着他冷漠的口氣,猜想明夜臨退出北京的時候,八成會賜她自盡。
她心中十分恐怖,十分悲傷,不敢再問一句話,也不敢放聲哭泣,卻禁不住滾落了熱淚。
李自成見她落淚,也沒有再說什麼,心中卻忽然想道:王長順見我,到底有什麼事呢? 這時候王長順在武英門外已經得到皇上不見他的口谕,他歎口氣說: “是的,皇上那麼忙,又那麼疲倦,我真不該這時候又來見他。
” 然而他确實有話要說,他來到北京之後,聽見了許多消息,也看見了許多情況。
大事情,用不着他操心,可是他想到了一件事,覺得應當向皇上說出來。
他想的是,現在北京的人對大順軍十分不好,應該拿出一部分銀子臨走前散發給城中饑民。
還有大順将士搶了那麼多婦女,帶在路上如何作戰?也應在退出北京之前,放這些婦女各自回家,不要帶走。
就這兩個意見使他坐卧不安,跑來求見皇上。
如今既然見不到,他隻好歎口氣退出武英門去。
當他過金水橋的時候,看見有兩個太監正在掃去地上鞭炮的碎紙,空氣中還有很濃的火藥味,不覺心中歎道: “登極大典已經過了,人都散了,皇上也快要退出北京了,那麼熱鬧的鞭炮聲再也聽不見了,隻剩下一地的碎紙和火藥氣味。
唉,我這個老馬夫,也算經曆了勝,看見了敗,今後興許還會看見大順國如何轉敗為勝。
” 四月二十八日,軍情更加緊急。
吳三桂的追兵已經過了玉田,正往西來。
阿濟格和多铎統率的滿蒙漢大軍也已經于三天前離開山海關,緊跟在吳三桂的後邊前進。
李自成命牛金星代他去永定門内的圜丘行“郊天”禮。
他自己忙于部署軍事,不斷地在武英殿分别召見重要将領,面授機宜。
宋獻策、李岩一直留在他的身邊,随時商議大計。
宋獻策建議,第一步東守固關,北守大同,保護全晉,萬一全晉不可守,從壞的方面想,第二步還可退保陝西。
關中地方萬萬不可失去。
要守關中,不僅要守
他們并不打算逃往西安,又明明知道吳三桂一到會大禍降身,因此在等候的時候,一個個面色如土,驚魂不定,互相偷看,交換眼色。
從西安來的降臣,自認為從“龍”在先,家在長安,退回關中,富貴仍在,雖然心中為戰事擔憂,卻神色比較鎮靜,有人還因為“躬逢開國盛典”而感到振奮和驕傲。
一個太監走到丹墀一角,揮動三次長鞭,也就是靜鞭。
文武百官在三聲靜鞭響後,更加寂靜無聲。
王長順穿着禦馬寺六品文官朝服,立在文官隊中,忽然想到當年他趕牲口的時候,在曠野中也能把鞭子扯得這麼響。
正在胡思亂想之際,突然從武英門外的金水橋南邊響了三聲火铳,跟着鞭炮響起來,非常熱鬧。
按道理說,靜鞭響後,皇上出來之前,應該一點聲音不許再有。
可是現在的這個特殊情況,卻在李自成東征之前研究登極大典的朝儀的時候已經定下了。
當時陝西籍的武将們希望在皇上登極時放三眼铳,放鞭炮。
他們說:“鄉下辦喜事,都要有三眼铳,有鞭炮。
皇上登極,應該更加威武,更加熱鬧,豈可不放三眼铳,不放鞭炮?”這當然不合朝儀。
禮政府尚書鞏-隻好求首相牛金星決定。
牛金星不贊成放三眼铳和鞭炮,但也不敢違背陝西武将們的意思。
有一次他同劉宗敏一起進宮來議事,當面向李自成請示。
李自成笑而不答,望望劉宗敏。
劉宗敏說: “前朝沒有的,我們來個新興吧。
如今還在馬上打天下,應該與太平時候不同。
這一次要放三眼铳,要放‘萬字頭’的大鞭炮,下不為例好了。
” 李自成笑着點點頭。
于是今天的登極大典就有了三眼铳和“萬字頭”的鞭炮,使官中一下子熱鬧起來了。
鞭炮響過之後,有鴻胪寺官員進入武英殿,轉到東暖閣,但沒有進去。
有一個宮女揭開黃緞繡龍門簾,跪在地下磕了三個頭,說道: “恭請皇上起駕!” 李自成頭戴平天冠,冠前有十二行寶石珠串直垂到眉毛上邊。
身穿黃緞繡龍袍,前後的“潮水”全用藍色,表示大順朝是“水德王”。
腰系玉帶,腳穿直緞粉底金線繡龍嵌珠雲頭靴。
他正端坐在禦座上,心神不甯。
長久以來,他就盼望着登極這一天;如今這一天來到了,卻又不是他所盼望的。
他沒有料到在山海關敗得如此慘重。
雙喜、李友、李強等幾十員愛将,二三萬追随他多年的偏将、校尉和士兵,死在石河西岸和潰退的路上。
昨夜他得到兩次十萬火急軍情禀報。
一個禀報說吳三桂和胡人的步騎大軍正在向北京趕來。
另一個是劉芳亮來的密奏,說是河南、山東到處叛亂,紛紛将大順朝的州縣官,或殺死,或趕走,或捉到送往南邊新建立的明朝。
他感到害怕,不知下一步如何是好。
剛才聽見武英門外的鞭炮聲,盡管那麼熱鬧,他的心頭卻感到異常空虛。
而對于山海關大戰,他感到無限的悔恨…… 看見鴻胪寺官員請他出去行禮,又聽見外邊開始奏樂,他所熟悉的唢呐聲和皇家的雅樂合在一起。
他默然地從禦座上站起來,向正殿走去,耳邊似乎又聽見劉宗敏說的一句話: “若不在北京登極,皇上想回到關中,也不可得了。
” 同時他心中明白:今天的登極大典,隻能叫作匆匆行事,與原來準備的典禮大大地不同。
昨天深夜牛金星同鞏-又進宮一趟,将有關行禮的幾項事情當面向他禀明。
他自己不再去郊天了,明日由牛金星代他前去。
祭太廟也不祭了,因為太廟裡邊還放着明朝的神主。
丞相率百官在午門拜賀的舞蹈,也省去了。
既然不在皇極殿登極,許多應行的禮都沒有了。
他進北京以前萬想不到他所念念不忘的登極大典竟是如此草草。
他正在心中十分不快,四個直指使進來導駕,請他到正殿去,受百官朝賀。
他默默地進入正殿,在樂聲中升入寶座。
文武百官從兩邊退出,歸入班中。
依照鴻胪寺官員的高聲唱贊,文武百官在丹墀上向北跪下,行三跪九磕頭禮(秩序不免有點亂)。
劉宗敏因為身負重傷,免了跪拜。
然後草草地由鴻胪寺官員恭讀了由劉宗敏、牛金星領銜繕就的賀表,無非是稱頌他的功德,說了一些空洞的祝賀的話。
李自成并沒有聽進去,他明白這是照樣的文章。
讀完賀表之後,文武百官又一次向他磕頭,山呼萬歲。
接着又讀了皇上的敕谕,讀罷又是百官叩拜,山呼萬歲。
登極的典禮就這麼簡簡單單地行過了,跟着是奏樂。
他從寶座上下來,又退回武英殿的東暖閣。
群臣也從武英殿的丹墀上退下去。
這時,宋獻策和李岩都看見王長順從文臣班中最後起來,熱淚縱橫,腳步踉跄,走下丹墀。
他兩個心中吃了一驚。
随即牛金星也看見了,但他們都佯裝不曾看見。
牛金星态度雍容,步履穩重,隻是心裡不免想着王長順如此形狀,雖是喜極而悲,人之常情,卻似非吉利之兆。
宋獻策和李岩來到朝房休息後,見身邊沒有别人,宋獻策悄悄問道: “王長順何以跪在丹墀上如此流淚?” 李岩輕輕地歎口氣,不敢亂說,搖搖頭,怅惘地向院中望去。
鴻胪寺官員傳呼:文武百官齊去承天門肅立等候。
承天門樓上設有禦案禦座,由錦衣旗校侍立禦座兩邊,但李自成并沒有親自前來,僅僅在禦案上設立黃緞牌位,上邊用恭楷寫道: “大順皇帝萬歲!萬萬歲!” 大體上按照大赦天下頒诏的故事,行了儀式。
诏書原文很長,是在李自成去山海關前拟好的,李自成也反複推敲過。
首先說明朝政治如何壞,百姓如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奉天命誅除無道,滅了明朝,建立大順;又如何在群臣百姓一再敦勸下,即了皇帝位。
接着就說他今後對明朝的苛捐賦稅全部豁免;明朝官吏凡貪污的一定嚴懲,決不寬恕;奉公守法的一體照舊錄用;明朝宗室,隻要投降的,都加保護。
最後說道,在登極以前,除掉弑殺父母,大逆不道的,其他不論什麼重罪,一律赦免,不再追究。
但是頒诏之後,再有觸犯王法的,決不寬恕,等等。
牛金星代皇上頒诏。
诏書由鴻胪寺官員宣讀以後,便放在一個盤子裡邊,盤子上有一個結頭,用黃色繩系着從承天門上邊放下去,便算完成了頒诏這件大事。
然後跪在下邊的文武群臣又是一陣山呼萬歲。
當承天門頒诏的時候,李自成正在武英殿偏殿中受窦妃和宮女、太監們的朝賀。
然後他回到寝宮,在宮女們服侍下去掉了平天冠、龍袍、雲頭靴,換上皇帝的便服,頓時覺得渾身輕松,比剛才這半日自在多了。
他心中有一種空虛感,暗暗地想道: “這就叫登極了麼?打了十六七年的仗,死了無數的将士和百姓,就為的這件事麼?……” 李自成照例對窦妃有很多賞賜,對官女、太監們也都有賞賜。
盡管大家心中都是七上八下,各人都不知道以後如何,可是表面上都僞飾着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
李自成心中也很明白,隻是他無暇多想,他更多的心思用在考慮如何退出北京,如何在路上抵禦追兵,如何平安進入國關等問題上。
這時一個太監進來,向他啟奏: “禦馬寺牧馬苑使王長順在宮門求見。
” 李自成心中一煩。
他想,打仗的事,他都操不完的心,說不定吳三桂和滿洲的幾萬人馬兩天左右就會追到北京,哪有時間同王長順見面呢?王長順也不過是談他禦馬寺的事,那是将來的小事情,用不着現在見面。
于是他輕輕揮揮手,說: “告訴王長順,我很疲倦,正在休息。
”随即他又考慮起打仗的事情來。
窦妃已經換去吉服,穿上了宮中妃子們的常服,來到李自成的面前侍候。
雖然她的眉眼天生很美,卻不能掩飾住憂愁的神色。
她的臉色依然又嫩又白,卻減少了自然的紅潤,不得不借助宮粉胭脂,掩飾新近出現的憔悴。
這一切都被李自成看得清清楚楚。
他心中有點難過,拉住窦妃的手,勉強地問道: “明天夜間要退出北京,你全都知道了麼?” 窦妃凄然點點頭,膽怯地問道:“皇上,這宮中常用的東西,要趕快收拾一下麼?” 李自成說道:“不用急,明天還有一天。
我此刻心中事多,到明日我會吩咐。
” 窦妃不敢多問,望一望李自成臉上的陰暗神色,聽着他冷漠的口氣,猜想明夜臨退出北京的時候,八成會賜她自盡。
她心中十分恐怖,十分悲傷,不敢再問一句話,也不敢放聲哭泣,卻禁不住滾落了熱淚。
李自成見她落淚,也沒有再說什麼,心中卻忽然想道:王長順見我,到底有什麼事呢? 這時候王長順在武英門外已經得到皇上不見他的口谕,他歎口氣說: “是的,皇上那麼忙,又那麼疲倦,我真不該這時候又來見他。
” 然而他确實有話要說,他來到北京之後,聽見了許多消息,也看見了許多情況。
大事情,用不着他操心,可是他想到了一件事,覺得應當向皇上說出來。
他想的是,現在北京的人對大順軍十分不好,應該拿出一部分銀子臨走前散發給城中饑民。
還有大順将士搶了那麼多婦女,帶在路上如何作戰?也應在退出北京之前,放這些婦女各自回家,不要帶走。
就這兩個意見使他坐卧不安,跑來求見皇上。
如今既然見不到,他隻好歎口氣退出武英門去。
當他過金水橋的時候,看見有兩個太監正在掃去地上鞭炮的碎紙,空氣中還有很濃的火藥味,不覺心中歎道: “登極大典已經過了,人都散了,皇上也快要退出北京了,那麼熱鬧的鞭炮聲再也聽不見了,隻剩下一地的碎紙和火藥氣味。
唉,我這個老馬夫,也算經曆了勝,看見了敗,今後興許還會看見大順國如何轉敗為勝。
” 四月二十八日,軍情更加緊急。
吳三桂的追兵已經過了玉田,正往西來。
阿濟格和多铎統率的滿蒙漢大軍也已經于三天前離開山海關,緊跟在吳三桂的後邊前進。
李自成命牛金星代他去永定門内的圜丘行“郊天”禮。
他自己忙于部署軍事,不斷地在武英殿分别召見重要将領,面授機宜。
宋獻策、李岩一直留在他的身邊,随時商議大計。
宋獻策建議,第一步東守固關,北守大同,保護全晉,萬一全晉不可守,從壞的方面想,第二步還可退保陝西。
關中地方萬萬不可失去。
要守關中,不僅要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