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關燈
東西的騾子若幹頭。

    陛下離開燕京東征,因為内閣與窦娘娘都在紫禁城中,所以留下一千人守衛紫禁城,扈從東征的是兩千将士。

    因為跟随禦營前來有一部分文臣,有崇祯的太子和二位皇子,即永王、定王,還有吳襄,還要攜帶禦用辎重。

    平日兩千禦營官兵實在不夠,明日大戰,至少要增加三千禦營官兵,以應非常之需。

    羅虎原有三千人馬,駐在通州,訓練有素,軍紀嚴整。

    羅虎被刺以後,這一支精兵暫歸權将軍李過指揮。

    臣建議将羅虎的舊部三千将士改歸禦營,這樣,扈駕的禦營就有五千精銳官兵,遇有非常情況,禦營可保安全。

    愚臣此一建議,敬懇皇上采納。

    ” 李過立刻表示贊成,劉宗敏也說很好。

    李自成問道: “禦營兵将衆多,派誰統帶?” 宋獻策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目前統帶禦營親軍的是果毅将軍李強,他是皇上的族侄,對皇上忠貞不二,武藝娴熟,是一位很好的将才。

    還有李雙喜是皇上的養子,對皇上的忠貞不二,武藝的娴熟,都不在李強之下。

    他近些年在皇上的督促之下,喜歡讀書寫字,可以說粗通文墨,在我們大順小一輩将領中十分難得。

    ” 谷英問道:“你的意見是命雙喜統率禦營?” 宋獻策搖頭,說道:“不。

    雙喜在皇上身邊,既有保駕之責,又要随時傳達诏谕,引見臣屬,事情夠忙了,所以不能由他來統率禦營。

    以我愚見,皇上……” 李自成點頭微笑:“孤已經猜到了。

    你直說吧,不必耽誤時間。

    ” 宋獻策轉向大家說:“我看劉體純最為合适!劉體純不惟武藝娴熟,忠心耿耿,而且十分機警。

    明日兩軍決戰,戰場上變化迅速,眨眼間就要作出決斷,劉體純就有這樣的長處!況且他在大順武将中是制将軍,本來就在李強之上,雙喜是他的侄輩,更不用說了。

    劉爺,我推薦的這個人,你認為如何?” 劉宗敏愉快地大聲說:“老宋,你不愧是好軍師!皇上,軍師的建議你同意麼?” 李自成面露滿意神情,向坐在方桌對面的制将軍劉體純說道: “你去傳谕李強和雙喜進帳。

    ” 李強和雙喜立刻進來,恭聽上谕。

    他們平日對劉體純都很敬佩,感情也極融洽,也明白明日的大戰不容樂觀,所以軍師才建議将羅虎原先指揮的三千人馬撥歸禦營,并且命劉體純專門負責掌握禦營的事。

    李自成下了上谕之後,宋獻策立刻帶劉體純、李強和雙喜離開禦帳,帶他們到自己的軍帳中面授機宜,随後又把羅虎營的一群将領叫來,告訴他們三千人馬已經撥歸禦營,從今晚起就要移營到禦營駐地,一切聽劉體純的命令行事。

     在李自成的禦帳中,李自成同劉宗敏等幾位權将軍讨論了明日的作戰方略,趕快散會,分頭向下傳達命令,為明日的決戰進行準備。

     從黃昏以後,大順軍方面,從禦營到全軍各營,都在緊張地為明日的決戰準備。

    在山海城中和西羅城中,今天夜間也在緊張地進行準備。

    不管是滿洲将士、關甯将士、大順軍将士,盡管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精神狀态,但是都認為明天要進行的不是一般的戰争,而是關系重大的決戰。

     大決戰一步一步地臨近了! 現在月亮出來,通常在一更之後,将近二更時光。

    在月亮出來之前,多爾衮走出大帳,仰視天空,但見滿天星鬥,顯然明日必将是好晴天,利于大軍作戰。

    自從幾天前在翁後(今阜新境内)接到了吳三桂請兵的緊急書信,當即招降吳三桂,轉道南下山海關以來,直到今天午後在威遠堡的帳殿中接見了吳三桂及随同朝見的許多文武官員及山海城中士紳,又同吳三桂在帳殿外對天盟誓,決定在今夜他親率滿洲大軍進關,明日與吳三桂的關甯兵合力作戰,殺敗“流賊”,他的喜悅心情,不能用語言表達。

    所以仰看滿天星鬥,不覺在心中說道: “明日好天氣,準能旗開得勝,一戰殺敗流賊!” 多爾衮的性格是遇事考慮周密,輕易不說出口來。

    此刻乍然起了一陣東南風,使長城外的初夏夜晚略微有些寒意。

    這寒意使他不由得想起來年輕貌美的聖母皇太後在他率領大軍從沈陽出發的兩天以後,派人趕上,送給他一件貂皮坎肩,供他在征途上禦寒之用。

    他此刻想起了這件事,想到她的情意,又想到明日的必勝無疑,不禁從心頭到嘴角同時綻開了微笑。

     準備今晚開進山海關,明日參加大戰的有滿洲的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還有“三順王”率領的漢軍八旗。

    其餘人馬,包括滿洲八旗中的另外幾個旗和蒙古八旗,以及從錦州運來的紅衣大炮,尚在途中,今夜和明天可以陸續趕到。

    多爾衮相信,僅憑随同他今日來到的滿洲精兵,加上吳三桂率領投降的關甯兵,明日準定可以殺得李自成潰不成軍。

    多爾衮是從二十歲左右起就參預大清國的國事活動,受太宗皇太極之命領兵打仗,所以他知道太祖努爾哈赤一代艱苦創業的種種往事,也清楚太宗一代種種軍政方略及戰争曆史,所以他對今日能夠不費一槍一刀而招降吳三桂,占領山海關,認為是太宗建立大清至今的空前勝利,也是他身任攝政王之後初建的不朽功業。

    想到這裡,他無心觀察夜景,立刻帶着範文程和洪承疇走回帳殿。

     他估計各旗将士已經用過晚餐,立刻傳下谕旨,命将士們趕快休息,三更進關,在西羅城的樹林中搭好軍帳,繼續休息。

    明日五更以前,所有進關将士,要将馬匹喂飽,将士們也要吃飽,如何出戰殺敵,臨時另有指示。

    多爾衮說出了這樣幾句話: “傳谕各旗将領,我大清兵十幾年來幾次進入長城,深入冀南、山東,都如入無人之境。

    從前,我大清與明朝是兩個敵國,所以我大清兵每次南下,攻破城寨,俘虜男女人口,搶掠耕牛财物,都是合法的。

    這次我兵進入關内,每到一地,都是我大清國土,人民是我大清人民,所以嚴禁騷擾百姓,不許動一草一木。

    各地大小官吏,凡願意投降的,照舊任職;以後犯法,決不寬容。

    ” 多爾衮又命人進關去向吳三桂傳下谕旨:滿洲大軍将于今夜三更進關,大部分暫駐西羅城中,一部分駐紮西羅城外的小樹林中。

    本攝政王定于四更時候率領随征文武官員與朝鮮世子及其左右官員進關。

    攝政王的帳殿設在西羅城中的高敞地方,早餐和進關時間,定在明晨寅時。

    他的谕旨,一方面立刻傳達到各旗将領,一方面派官員叫開關門,傳達給吳三桂知道。

     為着明日黎明進關,上午要親自指揮大戰,多爾衮在仆人的服侍下早早地就寝了。

     因為關于明日大戰的一切準備就緒,對勝利充滿信心,加上日日長途行軍,十分疲倦,多爾衮很快就睡熟了。

     但是,同是月明之夜,卻有另外一種情況。

     距多爾衮臨時駐節的威遠堡大約十多裡外(因為要繞道山海關),在石河西岸的大順軍禦營駐地,卻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緊張之夜。

     晚膳以後,幾位權将軍一個個神情嚴肅,懷着不同的沉重心情,迅速地離開禦帳,各自召集自己屬下的重要将領,下達明日作戰的重要決定。

    主要的幾項決定是:第一,駐紮在石河西岸幾裡遠的人馬統統在晚飯後移駐西岸近處,不許遲誤。

    第二,所有各營人馬,明日四更造飯,五更一律人要吃飽,馬要喂好,為戰鬥準備齊全。

    第三,明日作戰勝敗,對大順關系重大,必須奮力死戰,不許後退一步。

    制将軍以下的将領中倘有畏怯動搖的,由跟随劉宗敏的執法隊在陣前立即斬首;制将軍以上将領,事後由皇上嚴加懲處,絕不姑息。

    第四,通往一片石的山口部署一千精兵,以防後通勾引清兵從一片石間路進來;也在紅瓦店的南邊瀕海地方部署一千精兵,弓弩火器齊全,以防清兵乘船從海神廟繞過澄海樓進犯紅瓦店的側背。

     劉體純在這一晚比别的将領更為忙碌。

    他将新合并的五千禦林軍(多是騎兵)的将領們召集一起,作了訓話,說明戰争形勢,鼓勵大家明日奮力作戰,挫敗滿洲兵的銳氣,保護禦營無事,皇上平安。

    據他估計,明日大順軍與清兵混戰時候,吳三桂會親自率一支關甯兵猛力撲向大順軍禦營,不但想加害大順皇上,還要奪走吳三桂的老子吳襄,也奪走崇祯的太子和永、定二王。

    一位不到二十歲的、原是羅虎的愛将,激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