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李過等人。
大家都不敢說話。
他知道宋獻策心中最為清楚,問道: “軍師,你怎麼不說話呢?” 宋獻策說道:“請大将軍直率說出意見。
目前時間緊迫,再不決定,就遲誤了,請大将軍快說吧。
” 李自成知道劉宗敏一定有非常重要的話不肯直率說出,就忍不住催促道: “目前是什麼時候,還能夠吞吞吐吐,有話不說?捷軒,你說出來,大家聽聽。
” 劉宗敏說道:“我沒有多的意見,隻有一個想法,請皇上趕快決定,不可猶豫。
” 李自成說:“你說,你說,你說出來,我再斟酌。
” 劉宗敏說:“請皇上今夜動身,速回北京。
回到北京之後,一面準備在北京城外同敵人作戰,一面火速召集各路人馬前來北京。
至于山海關這面,我同補之留下,明日與敵死戰,使敵人不能追趕皇上。
” 李自成一時無言,正低頭沉思時,忽然唐通派人來到,禀報軍情。
李自成立刻命人帶他進帳,親自詢問。
來的使者是唐通身邊的一個中軍遊擊。
據這位使者禀報,今日唐通派兩千人馬出一片石,恰恰遇到滿洲兵向一片石攻來。
雙方發生血戰,滿洲人被殺退,可是唐通人馬死傷也很重,如今正死守一片石關口,防備滿洲兵第二次進攻。
現在特派他來請求李自成派兵馳援。
李自成問道:“滿洲兵到底來了多少?” 使者回答說:“小将隻知道滿洲兵實力甚強,來攻一片石的騎兵約有三千之衆,尚有後續部隊,不知多少,正在查探。
” 李自成說:“你立刻回去,要唐将軍死守關口,不許滿洲兵一人一騎進來。
明日我即派大軍馳援。
” 使者退下以後,大家議論,都認為唐通的禀報恐有不實之處。
不過宋獻策說道: “唐通的禀報,雖有不實之處,但是可以證明,東虜人馬已經來到無疑。
這可是需要我們認真對付。
” 李自成點點頭,看見李過似有話說,就向他問道:“補之,你有何善策?” 李過說道:“剛才大将軍建議皇上立刻動身,馳回北京,這建議很好,請皇上務必采納,不可耽誤。
如今不走,到明日混戰之時,想平安退走,恐怕就遲了。
” 李自成仍不能決定,又問宋獻策。
宋獻策尚未回答,忽然從北京有十萬火急文書來到。
李自成親自拆開文書,看了牛金星的密奏,知道北京情況十分不穩,城中人心惶惶,謠言四起。
有的說皇上在山海關已經打了敗仗;有的說吳三桂的人已經潛入北京城中;有的說關甯兵的遊騎出沒在北京城外。
現在北京正在将大炮運往城上,準備守城;城外的許多民宅要拆毀,等等。
李自成更加焦慮,将牛金星的密奏交給大家傳閱。
劉宗敏和李過乘機又勸說他火速返京,不可耽誤。
李過又用眼色催促宋獻策說話。
來獻策沒有馬上說話。
他明白李自成今日所處地位大大不同于往日。
在崇祯十六年以前,可以有利則打,無利則走,行動自由。
今日不想打也得打,不打就走,有損皇上聲威,所以處處受到牽制。
但是他又想到,值此生死關頭,他既為軍師,不能不進忠言,勸皇上速走。
所以遲疑片刻後,他擡起頭說道: “依臣看來,我軍單單對付關甯兵,取勝也不容易。
縱然一時取勝,也不能攻破山海城,徒然死傷将士,折損士氣。
何況明日将有滿洲兵與關甯兵合力對我,我軍更難應付。
所以今日大家請皇上速速回京,确是上策。
” 李自成問道:“難道就沒有第二個辦法?” 宋獻策說:“臣今日下午看了陣上情況,返回帳中,沐手焚香,筮了一卦,不敢洩露……” 李自成說:“此刻是我們君臣之間機密會議,不妨說出。
” 宋獻策先說他筮了一卦,得的是“坎下坤上”。
說罷卦辭以後,宋獻策接着說道:“目前我軍懸軍深入,既不能勝,不如退。
但全師而退,為時已晚。
平原曠野,大軍一動,敵軍鐵騎追逐,我軍無處立腳,容易潰不成軍。
目前之計,惟有請陛下率數千精騎,即刻動身,奔回北京,部署在北京城外決戰。
”說到這裡,宋獻策心中十分難過,因為他明白,所謂在北京城外決戰,也是一個托辭,如今哪有力量同敵人決戰呢?“我大軍輪流與敵厮殺。
如能取勝,也要于明日夜間速退。
如不能取勝,混戰一日,陛下已經退到灤河以西,敵人追趕也追趕不及了。
臣臨危直言,死罪死罪。
” 李自成心情十分沉重,仍然不能決定。
李過等人又催他速走。
李自成忽然說道: “我決不能走,原是我親自決策率師東來,如今才遇強敵,不分勝負。
我倘若在此時離開大軍,單獨回京,于情于理,都對不起數萬将士。
” 宋獻策說:“可是我們原來沒有估計到滿洲兵來得這樣快。
” 李自成說:“正因為滿洲兵突然來到,我更不能離開大軍。
明日臨陣決戰,有我在此,便能鼓舞士氣,倘若我先走了,士氣必會瓦解。
” 李過說:“皇上隻是秘密離開大軍,将士們并不知道。
” 李自成說:“不然。
明日作戰時候,将士們望不見我親臨戰場,看不見我的黃蓋,看不見我騎在烏龍駒上共進退,将士們必然明白我已經臨危先走,士氣豈有不瓦解之理?正因為滿洲兵突然來到,我更應該留在此地,親自鼓舞将士,打好這一仗,然後再決定如何退兵。
倘若我自己不戰而先走,造成大軍瓦解,北京也萬難立腳。
北京不能立腳,中原各地必然紛紛叛亂,大局就不可收拾了。
” 劉宗敏說:“皇上今日與往年情況不同,今日不管行不行登極大典,你都是皇上了,一身系天下安危。
我們在此地與敵人死戰,縱然戰死沙場,不會敗壞大局。
隻要有皇上在,還可以堅守北京。
即使是不能堅守北京,還可以堅守山西、河南、關中,再圖恢複。
” 李自成說:“我絕不一個人先走。
我不能讓你們在此地與敵苦戰,而我單獨退回北京。
沒有你們,也就沒有我。
沒有你們和數萬将士,北京也不會固守。
我們十幾年來同生死,共患難,今日我如何臨到危急時候一個人先走?自古以來,開國君主有幾個不是同将士一起從血戰中建立江山?漢高祖是這樣,漢光武是這樣,唐太宗是這樣,就是明朝的朱洪武,何嘗不是這樣?我絕不一個人先走,你們不必再說了。
如今隻有大家想辦法,如何打好明日這一仗。
雖然滿洲兵已經來到,可是我料想前隊隻有數千人,大隊人馬還遠遠在後。
打了明天這一仗,在滿洲大軍來到之前,我們再決定是否退回北京。
” 宋獻策等還想勸說,李自成又說道:“我已經決定了,不必再言。
各位連去部署明日作戰之事,努力打好明日這一仗,不要為我一個人安危多想。
” 衆人見他神色嚴峻,不敢再說别話,懷着沉重的心情散去。
大家都不敢說話。
他知道宋獻策心中最為清楚,問道: “軍師,你怎麼不說話呢?” 宋獻策說道:“請大将軍直率說出意見。
目前時間緊迫,再不決定,就遲誤了,請大将軍快說吧。
” 李自成知道劉宗敏一定有非常重要的話不肯直率說出,就忍不住催促道: “目前是什麼時候,還能夠吞吞吐吐,有話不說?捷軒,你說出來,大家聽聽。
” 劉宗敏說道:“我沒有多的意見,隻有一個想法,請皇上趕快決定,不可猶豫。
” 李自成說:“你說,你說,你說出來,我再斟酌。
” 劉宗敏說:“請皇上今夜動身,速回北京。
回到北京之後,一面準備在北京城外同敵人作戰,一面火速召集各路人馬前來北京。
至于山海關這面,我同補之留下,明日與敵死戰,使敵人不能追趕皇上。
” 李自成一時無言,正低頭沉思時,忽然唐通派人來到,禀報軍情。
李自成立刻命人帶他進帳,親自詢問。
來的使者是唐通身邊的一個中軍遊擊。
據這位使者禀報,今日唐通派兩千人馬出一片石,恰恰遇到滿洲兵向一片石攻來。
雙方發生血戰,滿洲人被殺退,可是唐通人馬死傷也很重,如今正死守一片石關口,防備滿洲兵第二次進攻。
現在特派他來請求李自成派兵馳援。
李自成問道:“滿洲兵到底來了多少?” 使者回答說:“小将隻知道滿洲兵實力甚強,來攻一片石的騎兵約有三千之衆,尚有後續部隊,不知多少,正在查探。
” 李自成說:“你立刻回去,要唐将軍死守關口,不許滿洲兵一人一騎進來。
明日我即派大軍馳援。
” 使者退下以後,大家議論,都認為唐通的禀報恐有不實之處。
不過宋獻策說道: “唐通的禀報,雖有不實之處,但是可以證明,東虜人馬已經來到無疑。
這可是需要我們認真對付。
” 李自成點點頭,看見李過似有話說,就向他問道:“補之,你有何善策?” 李過說道:“剛才大将軍建議皇上立刻動身,馳回北京,這建議很好,請皇上務必采納,不可耽誤。
如今不走,到明日混戰之時,想平安退走,恐怕就遲了。
” 李自成仍不能決定,又問宋獻策。
宋獻策尚未回答,忽然從北京有十萬火急文書來到。
李自成親自拆開文書,看了牛金星的密奏,知道北京情況十分不穩,城中人心惶惶,謠言四起。
有的說皇上在山海關已經打了敗仗;有的說吳三桂的人已經潛入北京城中;有的說關甯兵的遊騎出沒在北京城外。
現在北京正在将大炮運往城上,準備守城;城外的許多民宅要拆毀,等等。
李自成更加焦慮,将牛金星的密奏交給大家傳閱。
劉宗敏和李過乘機又勸說他火速返京,不可耽誤。
李過又用眼色催促宋獻策說話。
來獻策沒有馬上說話。
他明白李自成今日所處地位大大不同于往日。
在崇祯十六年以前,可以有利則打,無利則走,行動自由。
今日不想打也得打,不打就走,有損皇上聲威,所以處處受到牽制。
但是他又想到,值此生死關頭,他既為軍師,不能不進忠言,勸皇上速走。
所以遲疑片刻後,他擡起頭說道: “依臣看來,我軍單單對付關甯兵,取勝也不容易。
縱然一時取勝,也不能攻破山海城,徒然死傷将士,折損士氣。
何況明日将有滿洲兵與關甯兵合力對我,我軍更難應付。
所以今日大家請皇上速速回京,确是上策。
” 李自成問道:“難道就沒有第二個辦法?” 宋獻策說:“臣今日下午看了陣上情況,返回帳中,沐手焚香,筮了一卦,不敢洩露……” 李自成說:“此刻是我們君臣之間機密會議,不妨說出。
” 宋獻策先說他筮了一卦,得的是“坎下坤上”。
說罷卦辭以後,宋獻策接着說道:“目前我軍懸軍深入,既不能勝,不如退。
但全師而退,為時已晚。
平原曠野,大軍一動,敵軍鐵騎追逐,我軍無處立腳,容易潰不成軍。
目前之計,惟有請陛下率數千精騎,即刻動身,奔回北京,部署在北京城外決戰。
”說到這裡,宋獻策心中十分難過,因為他明白,所謂在北京城外決戰,也是一個托辭,如今哪有力量同敵人決戰呢?“我大軍輪流與敵厮殺。
如能取勝,也要于明日夜間速退。
如不能取勝,混戰一日,陛下已經退到灤河以西,敵人追趕也追趕不及了。
臣臨危直言,死罪死罪。
” 李自成心情十分沉重,仍然不能決定。
李過等人又催他速走。
李自成忽然說道: “我決不能走,原是我親自決策率師東來,如今才遇強敵,不分勝負。
我倘若在此時離開大軍,單獨回京,于情于理,都對不起數萬将士。
” 宋獻策說:“可是我們原來沒有估計到滿洲兵來得這樣快。
” 李自成說:“正因為滿洲兵突然來到,我更不能離開大軍。
明日臨陣決戰,有我在此,便能鼓舞士氣,倘若我先走了,士氣必會瓦解。
” 李過說:“皇上隻是秘密離開大軍,将士們并不知道。
” 李自成說:“不然。
明日作戰時候,将士們望不見我親臨戰場,看不見我的黃蓋,看不見我騎在烏龍駒上共進退,将士們必然明白我已經臨危先走,士氣豈有不瓦解之理?正因為滿洲兵突然來到,我更應該留在此地,親自鼓舞将士,打好這一仗,然後再決定如何退兵。
倘若我自己不戰而先走,造成大軍瓦解,北京也萬難立腳。
北京不能立腳,中原各地必然紛紛叛亂,大局就不可收拾了。
” 劉宗敏說:“皇上今日與往年情況不同,今日不管行不行登極大典,你都是皇上了,一身系天下安危。
我們在此地與敵人死戰,縱然戰死沙場,不會敗壞大局。
隻要有皇上在,還可以堅守北京。
即使是不能堅守北京,還可以堅守山西、河南、關中,再圖恢複。
” 李自成說:“我絕不一個人先走。
我不能讓你們在此地與敵苦戰,而我單獨退回北京。
沒有你們,也就沒有我。
沒有你們和數萬将士,北京也不會固守。
我們十幾年來同生死,共患難,今日我如何臨到危急時候一個人先走?自古以來,開國君主有幾個不是同将士一起從血戰中建立江山?漢高祖是這樣,漢光武是這樣,唐太宗是這樣,就是明朝的朱洪武,何嘗不是這樣?我絕不一個人先走,你們不必再說了。
如今隻有大家想辦法,如何打好明日這一仗。
雖然滿洲兵已經來到,可是我料想前隊隻有數千人,大隊人馬還遠遠在後。
打了明天這一仗,在滿洲大軍來到之前,我們再決定是否退回北京。
” 宋獻策等還想勸說,李自成又說道:“我已經決定了,不必再言。
各位連去部署明日作戰之事,努力打好明日這一仗,不要為我一個人安危多想。
” 衆人見他神色嚴峻,不敢再說别話,懷着沉重的心情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