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這件事如何應付?” 劉宗敏立刻代軍師回答:“不用回答,隻将來的下書人斬了,将頭顱交給他的随從帶回,這就是給吳三桂的回答!” 宋獻策笑着說:“我們先不談此事,且看吳三桂的來書如何寫法。

    ”他又轉望着李自成說道:“皇上,以臣愚見,還是等看了吳三桂的書子以後,再作定奪。

    我們可以因計就計,求其對我有利。

    ” 這時候,大約五十名禦營将士走來,刀劍出鞘,閃着銀光,另有二十名将士拿着弓箭和輕火器,緊跟在後。

    這兩隊禦營将士雖然人數不多,卻隊伍雄壯,步伐整齊,精神飽滿,到了禦帳前邊,肅立守衛。

    原來那二十名弓箭手和火器手走在後邊,此時隊形忽變,他們一部分張弓搭箭,面向河灘上的小路,注目不發,火器兵也端起鳥铳,火繩已經點燃,正面對同一方向。

    李雙喜匆匆将隊伍檢查一下,走進禦帳,跪下說道: “啟奏父皇,兒臣遵照軍師指示,調了一千名禦營将士,從河岸起,沿着小路兩旁,嚴密警衛,直達禦帳周圍,已經部署完畢。

    ” 李自成知道吳三桂隻差一個武官帶領兩個親兵前來下書,兩個親兵不許走上石河西岸,隻許那個軍官上岸遞交書信,軍師吩咐如此部署警衛,無非是要使敵人看見我方的軍容嚴整,士氣高昂。

    他揮手命雙喜退出,随即向宋獻策看了看,向劉宗敏問道: “捷軒,看來你與軍師的主張不同。

    軍師偏重在‘走為上計’,你偏重在明天與敵人拼力一戰,先挫傷敵人氣焰,然後撤退。

    你可是這個意思?” 劉宗敏說:“不,皇上,我實際上與軍師主張相同,既主張拼力一戰,也主張‘走為上計’。

    ” 大家都覺詫異,一齊望着他:“啊?此話怎講?” 劉宗敏正要将他的意見說清楚,劉體純拿着吳三桂的書子進帳了。

     劉體純并沒有将吳三桂的書子捧呈到李自成面前,而是躬身送到劉宗敏面前,說道: “請劉爺親啟!” 劉宗敏感到奇怪,将書子接到手中一看,果然信封中間的一行字分明寫道:“劉捷軒将軍勳啟”。

    劉宗敏暫不拆封,問道: “是不是為救他父親的事?” 劉體純在自己的椅子上坐下回答:“我問過來人,不僅為着救他父親吳襄的事,也要救他的母親和在北京的全家性命。

    ” “吳三桂怎麼知道我的字叫做捷軒?” “吳三桂的細作在北京到處都是,劉爺的表字豈能不知?” “既是為着救他的父母和住在北京的全家親人,為什麼他的書子不是呈交我們的皇上,寫給我劉宗敏有啥用處?” “不,劉爺,我問了下書的人,他是吳三桂的一個親信。

    他說,誰都知道,你劉爺在我大順朝位居文武百官之首,在我們皇上面前說話算數。

    給你寫這封書信,等于寫給我們皇上。

    還有,他已經受封為清朝的平西王,如給我們皇上寫書子,如何稱呼,很不好辦。

    稱陛下,他不甘心,多爾衮會治他死罪。

    稱将軍,他怕觸怒我們皇上,他的父母和全家人必會死得更快,死得更慘。

    吳三桂很有心計,決不是一般武将可比。

    吳三桂寫的這封書子不寫給我們皇上,寫給你劉爺,正是他的聰明過人之處。

    ” 劉宗敏聽劉體純的解釋很有道理,就将密封的大信封撕開,抽出裡邊的兩張八行信箋,匆匆看完。

    盡管劉宗敏讀書很少,但對吳三桂在書信中所寫的主要意思還是一目了然。

    他對吳三桂在書信中的口氣很不滿意。

    但是他沒有大罵,也沒有說一句話,将他看過的書信放到李自成的面前。

    人們看見他左頰上的幾根黑毛随着肌肉的痙攣而動了幾下。

     李自成看了吳的書信以後,臉色沉重,暫不做聲,将書信遞給軍師。

    他在心中盤算,明日滿洲兵參加大戰,大順軍的處境确實不利,十之八九要吃敗仗,所以吳三桂的來書雖是要求釋放他的父親到山海城中和保護他在北京的母親與全家平安,但語氣上好像他已經勝利在握,毫無乞憐之意。

    李自成看了書子後雖然心中不快,但是空有憤恨,卻無可奈何。

    趁宋獻策與李過等傳閱和推敲敵人書信時候,他向劉體純問道: “德潔,滿洲兵是否已經進入關門?” 劉體純回答:“臣也問過前來下書的人,但此人遮遮掩掩,不肯吐出實話。

    據臣判斷,已經有兩萬滿洲兵來到山海,駐紮在歡喜嶺一帶休息,多爾衮的大營駐紮在威遠堡中。

    滿洲兵尚有數萬在後,将于今明兩日内陸續來到。

    ” “滿洲兵尚未進關?”李自成蓦然問道。

     “滿洲兵日夜趕路,大概要在歡喜嶺休息之後,今夜進關,明日參加大戰。

    ” 李自成向劉宗敏和李過等望了一眼,又轉向軍師問道: “獻策,對吳三桂的書子如何回答?” 宋獻策說道:“依臣愚見,吳三桂雖然降了滿洲,成了漢族敗類,但回書中既不要以惡語相加,也不要絕了他搭救父母和一家人性命之心。

    至于如何措辭,待臣略作斟酌……” 李自成忽然說道:“孤有一個主意,說出來你們各位斟酌,馬上決定。

    ” 劉宗敏問:“皇上有何主意?” “差一官員持一封簡單回書,去山海城中與吳三桂當面商量。

    倘若吳三桂念大漢民族大義,拒絕滿洲兵進入關門,我立即護送其父吳老将軍今夜回山海城中,他在北京的母親及全家大小不但一個不殺,還要受我大順朝優禮相待,随後全部送來山海。

    崇祯的太子及永、定二王,也送到他那裡,由他供養,使明朝各地臣民都知道他對故主崇祯的忠心。

    ” 李過問道:“不怕他擁戴崇祯的太子,以恢複明朝為名,号召遠近,與我為敵?” 李自成沒有回答李過,向軍師問道:“獻策,他會要崇祯的太子麼?” 宋獻策回答說:“皇上此計,是從東周列國時候‘二桃殺三士’故事中變化出來的,但可惜滿洲大軍已到,吳三桂必不敢留下崇祯太子。

    不過,可以試試。

    目前形勢險惡。

    兵法雲‘制敵而不制于敵’,我已無制敵之策,這一計不妨一試,不成功對我無損。

    俗話說,死馬當做活馬醫。

    将此事寫進劉爺給吳三桂的回書中?” “寫在回書中。

    隻要吳三桂拒絕滿洲兵今夜入關,我們立刻将他的父親吳老将軍與崇祯三個兒子護送到山海城中,并派去五千精兵協守關門,另外派兩萬精兵從别處出長城,襲擊滿洲兵的後路。

    我大順朝論功行賞,我将立刻敕封吳平西為親王,‘世襲罔替’。

    這封回書不叫随營文臣動筆,以免走漏消息,還是由軍師在禦帳中立刻寫成為好。

    宗敏,你的大順朝提營首總将軍印章可在身邊?” 劉宗敏點頭說:“帶在腰間。

    ” “那好,那就省事了。

    獻策,那邊的小桌上有筆墨紙硯,也有現成的小椅子,你就寫吧。

    啊,不。

    還要叫一位欽差大